国外不知道,但是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对饺子的热爱我是见过的!
我姨开了饺子馆,一个俄罗斯大汉一下吃38个猪肉香菇的饺子。
(饺子很大,一般中国成年人吃18个就很很很饱了,我比较怂,吃不到10个就撑到死)……而且经常连续几天都吃!
还介绍别的朋友来吃~
啊啊啊,都这么多赞了,着实把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吓一跳啊啊啊~还有关注我的~窃喜(≧∇≦)/评论我都看啦,不过我比较懒,评论越多越害pia~就不一一回复泥萌了!谢谢大家的关注呀!我觉得洗心革面,不再犯懒,把在饺子店的见闻否跟你们说一说啦~
还有,饺子是真的好吃有木有啊!泥萌给我点的赞肯定一多半是因为爱吃饺子吧嘻嘻嘻~
最后,廊坊的小伙伴有时间可以来尝一尝我姨家的饺子,为表诚意,我把菜单放这里啦~(饺子确实大,不要点太多哦~)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康庄道(康庄小区西区南门那里~)马记饺子馆~
一盘有这么多~
我的最爱——鲅鱼馅饺子~
看你们有求对联的,来来来~
还有想看竹子的……emmmmm来来来~原谅我渣渣的拍照技术~
更~
今天周日,有雨,天气很冷
刚刚有个叔叔过来吃饺子,衣服看起来是个工人是样子,进来就点了一份肉三鲜饺子,给我20元现金正好,把钱付了就去座位上等着了
好几份之后终于到他了,我给他端上饺子的时候,他说了声谢谢
5分钟吃完饺子匆匆走了,大概是还要工作吧
我收拾桌子的时候发现他把自己的餐具摞起来整理好了,我直接端走就可以了,桌子上也没有污渍
遇上可爱的人之后,很暖很暖
我的饭量还是小 一个老奶奶能吃两大份~
好羡慕胃口好的老人,健康长寿
分割线——————
由于坑了盆友几张电影票,所以帮他打个广告,廊坊的朋友们买低价电影票阔以加他啊~比美团便宜5块钱左右~(超小声,碎碎念,溜了溜了)
xz2996149868
中国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并没有像我们常常宣传的那么大,但是有三个始于中国的东西,是真正不打折扣全世界流行的:功夫,中餐,熊猫。
大城市就不说了,随便哪个族裔,几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报出几个中餐菜名,什么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左宗鸡,陈皮牛等等。犹太人在圣诞夜去中餐馆聚餐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了。
即使在美国任何一个鸟不拉屎的小镇,一定会有一个叫做China Pearl,Dragon Inn,Great Wall,Mandarin Court等等这些名字之一的中餐(主营外卖)。因为小镇人口流动很少,通常跟餐馆老板关系很好。今年康州有个小镇中餐馆老板因为非法居住了20年,被ICE抓住要遣返。消息传开,全镇居民有的捐钱,有的找媒体,有的找律师,有的找议员,还组织了全镇大游行,硬是在最后一刻把人“捞”了回来。
有趣的是,这还不是孤立的事件,在美国最保守的中南部,几乎全是白人的田纳西小镇,也有几乎一摸一样的事件,全镇居民动员起来保护一个要被遣返的非法移民中餐馆一家。用当地居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话说,我们都是family。这是新闻报道的,大概还有很多没有报道的。可以说在美国,中餐已经成了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左派的东西海岸大城市,还是保守的中西部小镇。
讲个让我目瞪口呆的故事。
在德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大学开门日",各个国家的学生可以准备本国食物卖给学生和参观的市民,为期一天。本着团结同学,欢度周末,并且大家都能蹭饭的精神,中国学生们在校园里搞了电灶和大锅,一边做炒面一边卖。
炒面材料包括面、生菜、胡萝卜、洋葱,加上盐糖酱油。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放肉是因为怕给人吃坏肚子。一份炒面卖2.5欧,卖贵了也不好意思。
卖相就是这样。请自行脑补把里面的肉和豆芽都去掉。
本来打算自娱自乐自己吃,没想到半天就卖出去了至少200份。几次派人去亚超买面买酱油……最后实在是不想卖了,锅前面一大串外国朋友还在雨中排队……
不远处的印度同学们一脸羡慕嫉妒恨……
反正我是想不通,这个调味料都拌不匀的素炒面有什么好吃的。
刚看到一个回答,说某女留学生在俄罗斯炖红烧肉,然后宿舍楼轰动了,大家都来抢肉吃,最后高压锅都被抢了。
我也不知道这事是不是真的,但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完全不是这样的。
我在法国交换过一段时间,圣诞节的时候,老师提议,不如我们每个人都自己做一道菜然后拿来学校,然后大家一起来个类似百家宴的东西?尝尝别人的手艺。
我们当时班上四个人,一个人包了饺子,一个做了可乐鸡翅,一个做了红烧肉,然后我做了银耳红枣汤。
这里加一句,我之所以做红枣银耳汤,一个是因为我本人就比较喜欢喝银耳汤,在国外油腻的,奶酪之类的东西吃多了,就更加爱喝了。然后我之前曾经因为买了银耳放在桌上被同学好奇询问过,说没见过这种东西。红枣也是,大家都表示只听说过jujube但是没吃过,所以就决定做这个。
最后拿去班上给大家分享,反响可以说是平平无奇,根本没有什么夸张到全班抢肉吃,为中华美食倾倒的程度。大家就礼貌性的尝几口,然后表示不错不错,新奇新奇,没有了。
顺便说一句,班里我能记得的,就是一个尼泊尔老哥做了一大锅像炖豆子的东西,然后一个印度小哥做了奶油鸡,法国老师做了一个什么炖菜来着。总之大家的反响都平平,没有哪个菜是特别受欢迎的。
再更新一下:有人提到做番茄炒蛋,我看了一眼票圈,确实有人做了番茄炒蛋!我们是五个人,我记错了
平常我们住巴黎市区里一个集体公寓(男女分开住的那种),十几个女生共用一个厨房,我们烧饭炒菜的时候边上也从来没有女生表示过兴趣,倒是有不少女生反应过油烟味太重,大冬天的要求我们做饭时把窗户打开,弄得我们只好穿着羽绒服炒菜。
防止个别人在我回答底下搞男女对立,我说一下,我们一共四个人,两男两女,男生做的饺子和可乐鸡翅,女生做的红烧肉和银耳汤,然后他们都不是很感兴趣,红烧肉算是里面最受欢迎的了。
至于质疑我们红烧肉配方有问题/外国人不吃红烧肉/我们厨艺实在太垃圾的,可以看看别的回答哈,这就有一个答案说糊弄糊弄然后就可以靠卖红烧肉在德国科隆发家致富的(4000多赞):
那个饺子倒是真的不怎么好吃,因为是胡萝卜羊肉馅的,我一个中国人都觉得不好吃,不过可能是因为我不爱吃胡萝卜也不爱吃羊肉馅的。
说技术问题的,在这里说一下,首先我们四个人手艺都烂,这个在概率上来说不高。
其次,我们四个人分别来自浙江,山东,北京和东北,不存在地域黑。
最后,我们平时都是天天烧饭的,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偶尔下个厨的那种人。
而且红烧肉是什么高难度菜肴吗?焯水,炒糖色,炒肉,加料酒蚝油生抽老抽生姜,小火炖,这能难吃到哪里去啊?再不济也比上面那个白水煮肉放酱油的德国马戏团强吧?
知乎在这种回答底下都能冷嘲热讽互相吵起来,我是真的没有想到。
我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之前看过很多段子,说某人在国外随便炒个菜,而且不少还是普普通通做饭不熟练的留学生,然后老外就惊为天人,然后大家疯抢ta做的菜。
但是我的经验来说,我并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好的,假如说是我们四个人的厨艺问题,学艺不精做出来的东西他们不爱吃,有可能——但那些段子里的人就是人均厨神了?
还有仔细跟我探讨红烧肉做法的。。是,我承认我做的红烧肉到不了国宴水准或者你吃过的最好吃的红烧肉的水准,但难道那些段子里的人就都能达到了?通通都是老饭骨?
仔细看看这个回答的第一句话,我回答这个问题不是来讨论为什么我做的红烧肉没人吃的,而是就我的经验来看,中式炒菜没有那么受欢迎,至少没有到有些段子里那种程度。
顺便说一句,我现在坐标土澳,上次公司聚餐投票,得票数最高的是周围一个印度餐厅。他们也爱吃中餐,但一般去的都是粤式早茶,我也经常能在早茶店看到不少鬼佬,周围有不少同事也问我哪里的早茶安静又好吃,到没有谁问哪家炒菜/大排档/红烧肉正宗的。
这里可以说一下,因为我们公司有Chinese cuisine club和早茶club,而早茶club更有人气,外国人也更多。
然后在疫情期间,我们公司活动,公司的大厨(澳洲人)搞了那种线上烹饪课,每周教大家做异国风情料理。第一次我记得做的是印度的奶油鸡,这个好像是真的挺受欢迎的,大厨说这是西方最爱的咖喱菜。
第二次做的是鸡汤拉面,我感觉像是日料那种?不过拉面是中国人传过去的,也说不好。然后第三次就是教做四川担担面。
在英国伦敦生活7年,大大小小的中餐馆子几乎都被我吃了个遍……
1.真正的中餐不受中国以外任何国家的人欢迎。正宗中餐馆只有中国人光顾,外国人顶多会光顾一下远离唐人街的、提供所谓“改良中餐”的餐馆,改良中餐都是左宗棠鸡、菠萝咕噜肉这种神奇菜色,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你在中国根本见不到。
2.我接触的部分伦敦本地人,认为去中餐厅吃饭很low。中餐在他们眼中难登大雅之堂,中国人不分餐、从同一个盘子里夹菜、为别人夹菜的饮食习惯更是让他们觉得极其不卫生。
3.伦敦房东尤恨油腻的中餐。可恶的中国留学生爆炒煎炸,油烟把墙壁毁得不成样子,是最不受欢迎的租客之一。
4.中国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厨房花费的时间于2里提到的那部分歪果仁而言长得难以理解,这种饮食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被他们认为是惊人的馋和不自律。
5.在伦敦,我周围的中产阶级青年白人饮食风格大多粗犷,每天早晚用燕麦片、蔬菜沙拉、土豆和面包解决胃的问题,吃饱且营养均衡即可,绝不在烹饪上花太多时间。通常我在做饭时,他们已经在跑步和运动。
6.在伦敦,广大无产阶级的有色人种最喜欢炸鸡汉堡薯条,或者是提供印度简餐如Kebab和咖喱的苍蝇馆子,中餐于他们来说莫名其妙。
最后,我爱中餐,别人爱不爱不关我事,我也不需要靠成长于其他饮食文化背景下的陌生人来认可它。就像我不认可炸鱼薯条一样,英国人不认可中餐又有什么不对?中餐绝不仅仅是食物,它是文化,是乡愁,还是妈妈的味道——这一点对各个国家的人来说其实大同小异,每个人都爱自己家乡的美食,爱自家的家常菜,这往往无关食物的味道本身,也不需要异乡人来评判高下嘛。
——以下题外话可不看,割——
有人和我杠kebab起源是土耳其,根本不是“印度菜”,并认为自己并不是在杠。
那么,我为什么判断您们这是在杠呢?
1.首先,关于kebab起源问题的讨论已经严重脱离了这个答案的立意本身,神奇的将话题扯到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作为kebab起源归属国土耳其的饮食文化荣誉感上,而纠结于此的二位还吊诡的是中国人。
这种讨论最大的弊病在于,它不会对来这个关于中餐在世界上的认可度的问题下寻求答案的人有一丝一毫的帮助。建议您们另立一题,讨论kebab的起源、发展及变迁,以及土耳其以外各国家对其冠名权的使用情况,亦或是更简单粗暴一些,“印度人究竟有没有资格称kebab为印度菜?”方便对此议题感兴趣的观众移步,也可以还我和对此议题不感兴趣的诸君一个清静的交流环境。
2.无意义的偏题目的何在?一,找存在感?二,彰显自己拥有知识?正巧自己拥有的知识这会儿在核心问题上插不上嘴,所以另辟蹊径偏题插嘴,从而达到一、二的目的?
3.为了避免进一步毫无营养的偏题,回顾一下原文吧。我写的是:“提供印度简餐如kebab的印度餐厅”。
印度餐厅的印度简餐里的kebab。
印度简餐里的kebab。
没毛病,位于伦敦市区的印度餐厅的印度简餐里,kebab本来就是固定项目。印度人觉得自己serve烤肉上桌很正常,你非要说烤肉不属于你伦敦的印度人餐厅,那就有点霸道了啊。唐人街的自助中餐厅还serve意面呢,也没见中国人出来抗议这违反了意大利人的知识(美食)产权啊……
话说回来,kebab就是kebab,这个词的原意就是烤肉串。这就像rice=米饭,没人会纠结它到底是日本米还是东北米还是泰国香米一样。举个栗子,“提供美国简餐如薯条的美国餐厅”,“提供东北风味烧烤如烤肉串的东北餐厅”,这下没毛病了吧。
当然,我也犯不着说“提供美国简餐如疑似起源于比利时但却因误会被冠以法国之名的炸薯条的美国餐厅”,更犯不着说“提供东北风味烧烤如疑似起源于土耳其或中国徐州的烤羊肉串的东北餐厅”。
一是因为太长了,二是没必要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大家来找茬”式观众而在一个网络社区上写一篇精确到标点的大论文——意思到了就行啦,抬头看看问题问的是什么?
4.总结一下。我说吃青菜对人好,您们非要摁着我的头教育我,指出所谓“青菜”的色度其实不是青色,而是应该给出具体的cmyk值,即便我解释了青菜只是一个统称而非特指蔬菜的颜色也不放过我,还认为这是一个“有必要纠结的问题”,您们这……不就是杠而不自知嘛。
最后,抬杠抬到自己竖起虚拟靶子如“答主分不清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的区别”,“答主中东盲”,“答主文化水平不行”、并对着空气一顿愉悦突突的那位朋友,您的傲慢无礼和天马行空的盖章打标签行为,非常符合我最近看过的一道知乎问题里的高赞答案:爱抬杠的人,总是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低估别人的能力”。
通过理论知识结合和对活体的实际观察,我受教了。
等我翻到那个问题再来这里补充链接。
p.s.还有想抬杠的朋友尽管打字,我会全凭自己喜好任性决定直接删除折叠,还是友善度回复您后拉黑删除折叠并剥夺您最后一次还嘴的权利。生活已经如此多艰,何必再来网上跟虚拟的敌人吵一场你们注定赢不了的架呢?
中餐很受欢迎,但是是作为一种廉价、快捷的“低端餐饮”而受欢迎。美国人会在下班饥肠辘辘的时候选择中餐馆填饱肚子,但不会选择在节日庆典或者拿到工资想花钱吃好的的时候去一家中餐馆。这与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有关。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外国人眼中的中餐和中国人眼中的中餐并不是同一种食物。当一个当代中国人走在美国的大街小巷,随便进入一家中餐馆,很可能会被那些他这辈子从未见过的菜肴而震惊到,接着自然的反应就是笑话美国人吃的这种中餐是“假中餐”。不过他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些菜的味道或许远远比不上中国满目琳琅的八大菜系,但历史却要比绝大多数中国流行的菜肴古老的多。不同于乾隆赞不绝口的菜肴绝大部分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发明的产物,不少美式中餐的真实历史比它们的传闻更加古老。
上图这道李鸿章杂碎(Chop Suey)传说中是李鸿章1896年访美时带去的,但食物史家对它的断代可以追溯到1870年左右,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整个美式中餐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850年---那时全美有五家中餐厅,到了今天这个数字变成了四万六千家---比麦当劳还多。这其中所蕴含历史的深沉与厚重,值得仔细聆听品味。
从1848年起,加州的淘金热吸引了大批困苦的华人劳工--据估计有25000人左右,除了作为劳工以外,他们也为美国带来了遥远东方古国的食物,美式中餐的历史从此揭开序幕。一位名叫威廉(William Shaw)的美国矿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他认为当时的中餐厅是整个旧金山最好的餐厅。除此之外,他描述说“咖喱是这里常见的菜肴,我从来没仔细想过里面用的食材是什么”。考虑到咖喱并非中餐的一种,威廉做出这种描述有两种可能,一是他并不了解咖喱是什么而产生的误解。另外一种则是,在华人开设中餐馆伊始,就已经学会利用西方对亚洲的“刻板印象”来设置菜品。借助咖喱这种在西方更加出名的亚洲食物,比用自己默默无闻的家乡菜白手起家要容易得多。另一位也叫威廉(Willam Kelly)的英国游客在旧金山品尝了中餐馆以后也做出了正面评价,“他们做的菜很快,很热乎,很干净,很好。” 尽管这个时期可以考证的资料极其有限,但从有限的材料中也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在最初的三年(1848-1852)中餐馆收到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的,而对中餐的许多刻板印象,比如肮脏、恶心等等还并没有形成。
然而在1852年以后,偏见、负面印象与攻击言论接踵而至。在北美的种族历史上,一个经常的现象是:当一个外来族群刚刚到来的时候,北美本地人往往会对其十分好奇与友好。但随着他们人数增加,扎根于当地生活的时候,种族主义言论就会开始激增。中餐所遭遇的困境符合这一判断。一位弗吉尼亚的居民玛丽(Marry Mathews)在她1880年出版的自传中写道,“我曾经听别人说过,老鼠派是中国人圣诞节吃的一道传统食物。” 众所周知,“派”本来就不是中国食物,更不存在什么“圣诞节传统食物”。然而这类荒谬不堪的谣言却开始在北美大肆传播,并且严重影响了美国人对待中餐的印象,以至于当时的很多旅行手册都提醒游客注意中餐馆的“卫生问题”。然而根据现代美国食物史学家的考证,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当时的中餐馆在卫生水准上低于当时美国餐饮业的平均水平。而且,由于惧怕美国人对待中餐馆卫生问题的极度敏感,很多中餐馆在卫生方面甚至会做的更好。1883年,一个人曾经向《纽约时报》举报某家中餐馆给客人做耗子和猫,于是《纽约时报》记者向这家中餐馆进行了一次突击调查,结果调查后发现厨房中只有一般使用的猪肉、牛肉,而卫生水准也做得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尽管这位记者将实情在报纸上发表,这却无法改变在大多数美国人心中已经深入骨髓的偏见。食物史家罗伯特(J.A.G. Robert) 认为,1852年以后激增的攻击性言论阻碍了中餐业的发展,导致大部分中国人转向洗衣店的工作。在十九世纪的北美,洗衣店几乎成为了美国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之一,以至于很少有美国人知道当时的中国是没有洗衣店的。如果罗伯特的结论成立,那就意味着如果不是因为这些负面言论或谣言的影响,中餐在美国发展出的规模将比现状更为可怕。
除了卫生问题以外,其它类型针对中餐的刻板印象也在逐渐形成。在1873年《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国人在纽约”。这篇文章说,“中国人在做什么是一个永远的谜团,他们把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肉类和蔬菜都混在了一起。当我指出他们厨房传来的味道极其奇怪以后他们似乎感觉到非常冒犯(废话!)。” 把所有不同种类的蔬菜和肉类混在一起正是我在文章开头中提到的“李鸿章杂碎”的经典做法。而这道菜成了美食中餐在当时的美国的代表。也并非所有的评价都如这篇纽约时报文章一样恶意满满,当时的一位著名芝加哥大厨杰斯屁(Jessup Whitehead )在他点评食物的书里说,“杂碎是中国的国菜(中国的中国人表示:没听说过)。中餐的基本料理原则与法餐不同,中式料理不追求精致餐饮,而是以廉价快捷的方式快速生产制式的食物(听着像麦当劳?)。虽然中餐的菜肴并非最顶级的,但它的赚钱能力天下无双。”
但是,中餐真的本质上就不适合做精致餐饮吗?
现代米其林餐厅中中餐馆极少。从个人的就餐体验来说,中餐的味道确实不如顶级法餐。但是,现代中餐、法餐现状的差异,也许说明的更多的是过去两百年来两种餐饮在资金投入和市场化路线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本身也许正是文化偏见塑造的结果。
关于美式中餐流水线化、底层化,与精致餐饮背道而驰的路线向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华人移民主要来自底层劳工,所以无法把高端的中国餐饮带到美国。第二种说法是华人为了盈利和生存放弃了自己本身的做饭习惯,转而迎合美国底层的口味。华人大部分来自底层是事实,第一种说法确实无法证伪,可能也有一定道理。但是第二种说法如今已得到越来越多证据的肯定。首先,记载表明,即使当时的华人也并不喜欢美式中餐。1901年的《纽约时报》就刊登一位华人点评说“杂碎这道菜做的太油腻了,它更符合美国人的口感(而不是中国人的)” 1931年的哈泼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也刊登了一篇华人写的文章,说“大多数华人认为”杂碎就是一个照顾外国人口味而牺牲口感的笑话。” 可见,不同于芝加哥大厨认为杂碎是“中国国菜”,大多数华人对这道菜的本质心知肚明。而且,部分高阶层华人想要“辟谣”的努力从未间断过。一位名叫王庆福的华人在报纸布鲁克林之鹰(Brooklyn Eagle)上多次发表文章为中餐正名,他表示美国目前流行的中餐并非真实的中餐。他认为真实的中餐在料理原则上比大多数西餐更好,因为在选材上更加广泛。他举了粽子和鱼翅作为真实中餐的两个例子,并且希望未来这种真正的中餐才能在美国成为主流。
遗憾的是,他的希望并没有成真。想要突破文化氛围的笼罩将中餐改善成精致餐饮可谓困难重重。走重调料轻食材迎合底层美国人的路线是中餐馆盈利和生存下去的唯一手段。
除此之外,考察当时华人写的食谱也可以发现,对于中餐不看重选材,把所有食材一锅端的刻板印象也并非事实。旧金山1913年印刷的一本华人写就的“华英字厨书”有三百页之多,其中接近一百页都是谈猪牛羊鱼肉的区别以及如何选择优质肉类。他介绍了不同的肉类,菜类和不同的料理手段。当然,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理解可能有些粗陋和简单。但是看重不同食材的口感和所有食材一锅端根本标志着两种做饭手法的不同,这本厨书表明当时的中餐绝非后者。
然而,这本书极有可能是自费印刷,影响力也极为有限。相比之下,许多由官方出版社出版的食谱中对中餐则充斥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刻板印象。比如以下这页就是摘自蒙特那教会出版的“进步食谱”中描述“中餐”的一页:
可以看出,其中的描写极其荒诞怪异,其中用“him”代称食物更是让人有中国人吃人的错觉。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作者列表中出现的作者名字叫做“Jim Chinaman”,这个名字不像真正的中国人名而更接近于西方人对中国人名的刻板印象。而当时的北美,白人模仿少数族裔有语法错误的英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这篇食谱是真正的中国人写就但编写者并未作出任何润色修改,还是通篇都是白人伪造已经永远不得而知。但不管是哪一种,蕴含的恶意都已经跃然纸上。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中餐在国外受欢迎吗?准确的说,很受底层人民欢迎。美式中餐在美国的历史远比麦当劳更加久远,而在麦当劳诞生之前,美式中餐实际上充当了麦当劳的角色。但是由于文化偏见,美国的中餐被永远的固定在了一个低端餐饮的位置上,这种刻板印象迄今依然根深蒂固。以至于现代的新华人移民如果想在欧美国家开设非低端的餐厅只有两条路,一是开设只面向华人的餐厅,二是开日餐厅。香港人丘德威(Alan Yau)开设的连锁日餐厅wagamama已经成了全英国最火的连锁日餐,遍布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这证明了华人做餐饮业的能力是举世瞩目的。可是wagamama的成功不但对国外中餐的地位没有任何改善,华人想要做成环境和价位中等水平(离高端还差很远)的餐厅居然需要靠日餐厅这个事情本身-----反而宣告了国外中餐的死刑。中餐在国外很受欢迎,但是这种“欢迎”背后充斥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与东方主义的偏见。
参考文献:
Anderson. E. N. The Food of Chin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Brownstone, David M, The Chinese-American Heritage. New York: Facts on File, 1988.
“Chinese in New York,”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6, 1873, 3.
Crow, Carl. “Sharks’ Fins and Ancient Eggs,” Harper’s Monthly Magazine, September 1937.
F. Smith, Andrew. Eating History: 30 turning points in the making of American Cuisin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First M.E Church of Billings, Montana. The Progressive Cookbook. Waverly: Waverly Free Press, 1893.
Gabaccia, Donna R. What are we eat: Ethnic food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Jan, Chong. Chinese and English cookbook. San Francisco: Chong Jan & Co, 1913.
Kelly, William. A Stroll through the Diggings of California. London: Simms and M’intrye, 1852.
Mathews, Marry. Ten years in Nevada. Buffalo: Baker Jones Co, printer and binders.
“Mott-Street Chinamen Angry,”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1, 1883.
Roberts, J.A.G. China to China town: Chinese food in the west. London: Reaktion books, 2002.
Smith, Andrew. Eating History: 30 turning points in the making of American Cuisin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Shumsky, Neil Larry.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Protest and the Workingmen's Party of California.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
Shaw, William. Golden Dreams and Waking Realities. London: Smith Elder and Co, 1851.
Takaki, Ronald. Strangers From A Different Shore: A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s. New York: Back Bay Books, 1998.
Whitehead, Jessup. The Steward’s Handbook and guide. Chicago: Jessup Whitehead Co, 1903.
“Women Here and Ther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upplement, November 1901.
Wong, Ching Foo. “Chinese Cooking,” Brooklyn Eagle, July 6, 1884, 4.
为了避免影响阅读体验本文没有采取脚注的形式,但顺着标题姓名年份在这里可以找到所有出处。对出处还有疑问或者想知道具体页码的都可以找我。想看十九世纪美国中餐食谱的也可以找我。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大家不要只玩梗嘛。我来正经回答一下问题:
元老院的“恶”,大致上和我们这个位面的殖民帝国们所做的恶是差不多的,之所以元老院能比殖民帝国们好看一点,是因为元老院的“善”比它们是要高出不少的。但是既然问题问的是“恶”,我们就只说“恶”——
1.带有殖民意味的倾销:
糖业战争,以及正式进入广州后带来的小手工业者大量破产。
2.奴隶贸易:
夸克穷的奴隶贸易的专利权证书,前往马尼拉完婚的贵族私生女唐娜玛丽娜·德·阿雷利亚诺小姐的遭遇。早期的生活秘书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奴隶贸易。
3.武装侵略他国领土:
典型如济州岛。同人里就更多了,但没转正不拿出来说了。
4.文化侵略:
借灾荒趁机传播天道教,张教主和崔道长干过的事都不少。当然这种文化侵略带有一定启蒙性质,但此处只谈“做了哪些恶”。
5.滴着血的原始积累:
天地会趁风灾吞并小地主和自耕农土地;赵引弓的蚕吃人;薛岗村的集村并屯。
6.挑拨战乱:
在登莱之乱趁火打劫的发动机行动;插手东南亚诸国的战争;官方同人里还介入了日本的岛原之乱。
7.海盗式的直接掠夺:
西班牙盖伦和部分地区的合理负担(在抢劫盖伦船的过程中还用了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的化学武器)。
8.制毒贩毒:
张道长的土制吗啡,工人们的可卡因精力茶。
不过这些罪名,也要看历史的进程,毕竟我们这个位面的灯塔诸国也是干着这些事一路走过来的,如今人家不还一样是人类文明的典范、世界历史的灯塔么。大英……呃,美利……呃,元老院,对尔等落后民族小小的征服,算得了什么?
正史上的刘备,与演义里的刘备,完全是两个人。
正史刘备,若用一个字表达,那就是“枭”;用两个字,“枭鸟”;用四个字,即为“食母恶鸟”。
仅不完全统计:
刘备投了公孙瓒,然后就拐了公孙瓒的兵,去徐州不回来了;
刘备投了陶谦,然后就把陶的丹阳兵搞到了手;
刘备投了吕布,然后就搞了吕布的战马,还在吕布的地盘私自扩军,挖吕布墙角;
刘备投了曹操,然后就带了曹操兵在徐州造反了;
刘备投了袁绍,然后就带了袁绍的兵跑路了;
刘备投了刘表,然后就搞到手了一只较大规模的水军;
刘备投了孙权,然后就把大半个荆州搞到了手;
刘备入了川,然后就把刘璋的兵马钱粮搞到了手,后来又反过手来把刘璋整个吃了。
试问,有刘备的这份辉煌的答卷,在“食母”方面,还!--有!--谁! ……能望其项背?
正常
第一点,你要知道,许多上了年纪的大人和老人,尤其是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人,他们是不会普通话的,即便是普通话,音调啥的也特别怪,听起来有点怪里怪气的。比如我堂妹,今年17岁,从深圳回山东老家,她从小就在深圳长大,所以她的话是普通话,但是我妈就只会用山东话跟她聊天,所幸山东话跟普通话差距算是比较小的,所以我妹妹可以听懂。
第二点,大多数人都是容易忽视自己存在的问题的,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都容易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并且忽视自己存在的问题,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从人的视角来看,老鼠是在偷东西,但是从老鼠的视角来看,它是为了自己生存而获取食物。所以说,你男朋友家里的亲戚并不一定是排斥你,只是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你不懂潮汕话,外加他们也有可能不懂普通话,所以造成了这种情况。
第三个,有很多问题都是缺乏沟通交流引起的,当你觉得尴尬的时候,你一定要向你男朋友表达你的感受,因为你是客人,尤其是你的这种情况,讲究主随客便。你是因为你男朋友才跟他们一家人产生联系的,所以说你男朋友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有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跟你男朋友说,如果跟他说了,他依旧不在乎你的感受,或者说他们家人依旧不改变,那就说明他或者他们家人没有把你放眼里,反之,如果他们主动跟你聊天,或者你男朋友帮你翻译,说明他们家里人可能只是一时疏忽,对你还是挺在意的
在我们这里有个说法,家庭和不和睦,主要看男人,一个好男人是可以有效沟通婆媳矛盾的,帮助婆媳之间化解矛盾,让婆媳更加和睦,所以,结合上面几点来看,你需要做的是跟你男朋友说,看你男朋友的态度和行动,还有你男朋友行动之后他的家人的做法,记住,好的关系,一定要少想多说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