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看人。
中餐不难吃,但问题是,中餐其实不健康。我自己做饭时基本是半中半西,腹肌很明显。到爸妈家里,天天中餐,锻炼都减不下去。每次看看肚子,我就想回家。
传说中而已。
英语中有个专有词汇:中国餐馆综合征(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CRS)。
不要理解错了,这可不是夸中国菜美味到让人上瘾。
这个词在西方社会低调流行了数十年,而且被《韦氏词典》堂而皇之地列为一个词条,不久前的释义还是:
被认为是食用了加有大量味精/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MSG)调味的食物(特别是中餐)的易感人群所感到的一系列症状,例如身体发麻、头疼、眩晕和心悸(palpitation)。
据报道,2020年新版《韦氏词典》修改了这个词条。现在,“中国餐馆综合征”的释义删掉了具体症状以及“特别是中餐”等表述,并包含了一项否认声明(disclaimer),指出这个词是“陈旧的”(dated)和“冒犯的”(offensive)。
多年来,词汇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然在英语人群中形成了“中餐有损健康、低端”的偏见,消除影响还需假以时日。
随便搜一下网络,CRS相关内容有1400万条。各种报道、文章还是蛮多的(褒贬不一,但是讨论热烈总归不是好事儿)。我知道有不少外国人把中餐定位为垃圾食品、问题食物,大多和此有关,真的挺无奈。
基于生意考虑,日本味之素公司一直推动为此正名。中文母语人士也应该多加向外国朋友解释。希望中餐可以尽快洗脱此恶名。
中餐真受欢迎,是在日本的某些地区。一些上了年纪的日本人,对中华料理好感度较高。居长龙主理的淮扬菜可以在日本开店并盈利,原因在此。
至于“中餐在外国深受欢迎,外国人吃一次就爱得不得了”,你要真信的话,可能需要检视一下自己的思维习惯吧。
某些老外吃播表示如何如何喜爱中餐,学习弗拉夫赚流量钱而已。
也别把一些老外的彩虹屁当真。
我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得满分或者在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带我去华人餐厅。所以从小时候到后来来到中国之前都挺喜欢中国菜,现在还是很喜欢但是我现在才知道中国菜是什么。我快要到中国的时候觉得在中国生活会像天天过生日一样,天天考满分,很期待耶。
只不过法国的华菜和中国的有点不一样。我不是很记得当时在那种餐厅吃什么。除了一个叫Riz Cantonais(广东饭)的一道菜,这是挺像鸡蛋炒饭的一个主食,也有点像扬州炒饭。
我们也吃nem,这个东西有点像春卷。
还有炸虾
炸菠萝,炸苹果。
不过长大之后去中国生活从来没有吃到在法国吃的那些中国菜。
有一天在广州跟朋友去一家越南餐厅吃饭就发现了本来我在法国吃的“中国菜”确实大部分是越南菜。
马个蛋???
结果在中国生活六年之后回一下法国,发现了很多新开的日本餐厅,都是做寿司的,感觉正常吧。后来听老板说话。。。都是讲中文的爷们儿。
最近回了一趟法国,终于看到了不错的中国菜,斯特拉斯堡有一家法式兰州拉面。去巴黎好像很久已经有很地道的潮州小吃(像在香港那些卖牛肉丸粉的店)。遇到一家餐厅,是上海妹子开的,他做像广东烧鸭的北京烤鸭。
结论:在法国越南人做中国菜,中国人做日本菜,上海人做广东式北京菜, 那日本人呢?去一家法国高料理(法国最高级的本地法国餐厅)听厨师都是TMD讲日语!
乱了我的国家!
我知道在知乎说这些会被骂跪舔,是政治不正确,但我依旧要顶着评论区爆炸的风险喊出:恕我直言,太太太太太多中国人在中餐方面没有个正确的认识,偏见来自于无知、狂妄和自大!
结论:中餐流行程度低的原因是目前世界(包括美食届)都由西方主导。中餐无论是口味、用料还是制作流程都与西餐有比较大的区别。但我相信,随着中国实力增强和中餐标准化,中餐会逐渐成为世界主流之一。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介绍我去的六家米其林二、三星餐厅,评论区就有人杠我不如家楼下街边摊,现在还留着那条评论。b站搜米其林也很多人说:“米其林做轮胎的懂个屁美食”、“米其林厨师能比的过兰州拉面”等等无知自大的言论。(但米其林以欧美口味为标准批判中餐的话,我们自然可以回击!)随便在网上找个外国料理的视频,底下都有杠精说中餐八大菜系随便一个吊打xx料理,外国菜难吃,还被赞的非常高……口味是一回事,但以此为标准去杠世界公认的顶级餐厅,愚昧。
就连中国人都有很大的口味区别,更何况整个世界?比如内陆城市对鱼腥味的忍耐程度远低与沿海地区(西藏朋友来厦门吃海鲜,第二天集体上吐下泻,我们一点事没有),南方部分省份食材比较小众,江浙吃甜,北方重盐,西南喜辣(鱼腥草能要了非西南地区人民的命,至少我身边的是这样)。在中国做调查问卷,问最爱吃的是什么,很多人会答“火锅”,喜欢快餐的很少,而在欧美几乎所有人都会说三明治、热狗、薯条、汉堡。- -
(简单提一句:口味很大程度上被基因影响,比如11号染色体的嗅觉感受器基因OR6A2决定了你对醛类物质是否敏感,也就是敢不敢吃香菜。而八成以上非游牧民族的东亚人乳糖不耐,这导致他们对乳制品不那么钟爱。同样,鱼腥味、猪肉等都是如此。)
以我常待的西欧地区为例,日料、甚至是印度、(中东)土耳其、东南亚等料理都比中餐普及率高得多。是,我承认,中国八大菜系很牛批,成千上万佳肴和味型样样令人垂涎,但仅限于中国人。因为老外根本不爱吃!china town里圈全是中国人,好不容易看到个外国人吃川渝火锅,结果点的是清汤+肉+菜,你说他们能懂正宗的川渝火锅吗?明显不能。伦敦最热门的两家高级中餐馆,胡同和唐茶苑,中国人尝过后评价都不高,但没办法,他们喜欢。所以,中餐想要在【国际地位】上提升,首先要做的就是用大多数人能接受的食材做出符合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的口味。(肯定会有杠精说:老外审美无能凭什么我们要跪舔,像这种人我劝您主动拉黑我吧,我不愿意多费口舌,谢谢)
大部分非亚洲地区的国家,中餐都不算火。(走过三十多国家)大多数人还是热爱从小吃到大的本土食物,在中国也是,很多人爱吃西餐日料但让他天天吃,我估计是难以接受的。
以下仅以欧美大部分地区为例:在伦敦留学期间,所以中餐地位的认识越发深刻。我从whitechapel走到bridge、monument附近的学校,四公里多的路程,一个中餐馆和中超都没有,但日本超市wasabi有三家,而且到中午客流量爆炸,买一盒日式咖喱饭或者寿司要排十几分钟队。我想这跟日料非常简便易携带有关,因为欧美地区午休时间非常非常短,只适合吃点三明治汉堡等快餐,同时他们喜欢冷食,且喜鱼、牛、猪、鸡、蛋等食材,日料西化程度高,比中餐更贴合口味。伦敦桥下的小吃街,四五十家摊铺也没有中餐,以中东菜、东南亚菜和西式快餐为主。【特别是中餐价格还比较高,午饭吃西式快餐的话基本都是3-6磅,吃中式一荤一素盒饭是8磅,还不太饱。餐厅人均20,是西餐两倍,吃顿火锅人均接近40磅,老外都觉得贵】
据我观察,老外最爱吃的就是装在盒里的便携餐,比如各种搭配牛排、炸鱼的薯条,汉堡热狗,墨西哥肉卷,印度烙饼(把洋葱炒羊肉等菜平铺在一张厚烙饼的传统美食,搭配印度酱汁还挺好吃的),盒装干炒面(老外爱吃的面很硬…酱料又足…不像我们喜欢q弹爽口、带汤的)讲道理,每一样我都觉得挺好吃的哈哈哈哈哈哈哈,长了个世界胃真好。
【我的老外同学做饭的话就放一点香料、盐、黑胡椒……别的基本没有,酸味、辣味都用腌制或者新鲜食材代替,比如甜洋葱酱、墨西哥辣椒圈、酸黄瓜。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对自己国家美食很自信,推荐我去品尝并直言一定会喜欢。】
只有到华人社区和chinatown才会有正宗中餐和中式超市。正宗中餐厅也几乎没什么外国人,其余的中餐馆要么是符合英国人口味的,要么是中西两份菜单。在chinatown很明显的能看出,不说店名了免得被认为打广告,靠外围的中餐厅几乎全是老外,但华埠附近的中餐厅全是留学生游客。当然……国内“正宗”西餐也不常见……很多人连正宗西餐香料都不喜欢)
随手拍的一家餐厅,可以明显看到“with blood”那边被涂黑了,为的就是照顾本地人。
不过也有很正宗而且外国人特别钟爱的,比如白教堂的一家biangbiang面,几乎全是歪果仁,而菜单中也有欧美地区难以理解的肥肠、海蜇jellyfish,最火的是拌面和炒牛河,因为他们很怕热汤。(汤面好吃但不辣,拌面我和同学都觉得不行,伦敦地区朋友可以去尝尝)
各国饮食文化差异过大,宗教信仰往往刻入骨髓。就比如印度人偏爱用手吃饭,b站也有个著名的印度吃播(评论弹幕不堪入目),想让他们改几乎是不可能的,哪怕这种习惯是落后的。我和同学尝了几家威尔士和伦敦排名靠前的餐厅,同学均表示难吃要死(我从小吃比较适应),很多同学都是每天每顿都吃中餐,我来第一周一顿中餐还没吃过……以伦敦人为例,他们就很讨厌吃牛蛙、蜗牛等法国人钟爱的食物……然后又非常喜甜食;德国人热爱各种猪和酸黄瓜酸萝卜;北欧人虽然平时吃的餐没有什么味,但腌鲨鱼、鲱鱼罐头、马肝酱口味真是重的可以。
欧美人吃内脏,但限定于特殊的菜品,比如苏格兰haggis,而不是什么菜都可以加内脏,这导致很多欧美人难以接受传统中餐。
这是相关回答:
在我看来,餐饮文化没有高低贵贱,国内很多“外国人超爱中餐”的视频流行于各大网站,但其实也有那种“外国人尝试中餐xx,一脸嫌弃”的视频,但下面的评论往往都是吐槽矫情、圣母……【老外不吃某种食材,深究是有缘由的,比如某些穆斯林不吃猪肉和虾蟹贝,是因为数千年前,阿拉伯沙漠地区树木和水资源缺乏,食物往往只能熏烤甚至生食,而生猪肉和虾蟹所携带的致病菌和寄生虫远超牛羊骆驼等,科技医疗水平落后死亡率飙升带来了宗教的盛行,遂以为猪等动物被诅咒、是不洁的,并纳入宗教形成习惯。】
最后,饮食习惯往往在几代人之内就能改变,川渝菜系在清末才开始变辣,并且味型迅速丰富到三十余种,中餐想要抓住老外的胃,首先要走得出去才可以。中国也实施了土豆主粮化战略,即将米饭面条等高耗水、劳动密集型的主粮替换为价低、高产、生长周期短、机械化大面积的土豆。相信以后我们子女就不会认为薯条、土豆泥作为主食难吃了,当然奶制品还是难,毕竟东亚人乳糖不耐的比例比较高…而且东亚的季风气候和地形也不太适合奶牛养殖…
贴一个相关回答:米其林用餐体验,里面也提到了,外国最顶级的餐厅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可能是噩梦。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98494/answer/160307248
最后,我很喜欢中餐,希望有生之年,中餐可以立于世界美食林之顶,响彻云霄。毕竟各国洋快餐来中国赚得盆满钵满,不捞回去一笔,咽不下这口气啊!
泻药。
讲讲日本。
1.90%以上的路边中餐馆——价廉,味道呵呵。
中餐在日本的普及率,远远高于任何国家的料理在中国的普及率。说的夸张一点,没吃过中餐的日本人应该是不存在的。大街小巷,无论哪个车站,东京亦或是乡下,基本上都能找到中餐馆。物美价廉,一碗拉面的钱能让你吃上饭+菜+咸菜+甜点的一个套餐。印象里大部分的中餐馆,都是油腻腻的,允许抽烟,还经常有米饭免费添加等优惠,所以男性客人比较多——有肉+吃得饱。相对的,女性客人就比较少了,蔬菜少,有味道,环境略吵闹。
至于味道,挺呵呵的。这种店铺主要是针对日本收入一般的平民,菜单都是改良过的“日式中华料理”,大概有十来个菜吧,对于大部分的日本人来说,中餐可能就这十来个菜。想当年我刚来日本的时候,打工地方的一个日本人,问我喜欢吃中餐里的哪道菜,我愣了半天答不出来——哪道?难道不应该问哪个菜系吗?——他还举例子,说他最喜欢吃糖醋虾仁,其次是醋豚(糖醋里脊?),然后是麻婆豆腐。他说完之后一脸期待的看着我,我心想这种食堂级别的菜不在我的美食list上啊,谁能告诉我水煮鱼/蛋黄豆花/扒茄子/烤鱼什么的日语怎么说啊(抓狂脸)。
除此之外,日本人还知道的中餐有八宝菜、麻婆茄子、麻婆春雨、青椒肉丝,宫保鸡丁,油淋鸡,棒棒鸡和炒饭。恩,大概就这些了。
所以“中华料理”和我们印象里的中餐,在国外基本上是两个概念了。
好吃吗?真说不上好吃。大概是不太讲究的学校食堂级别。
中国人比较多的地方,某些中华料理店会针对日本人和中国人准备两套菜单。我们学校周边的中餐馆很多,但身边的日本同事工作了几年都没去点过那十道菜之外的料理。后来其中几人在我的主动邀约下,才跟我们一起订了麻辣烫、鱼香肉丝等对他们来说不常见的菜,并表示——好吃,就是太油了。
我也觉得油,但考虑到价位,大概就是亚惠快餐的定位吧,所以这个味道也就差不多了。
2.中国人聚集地区的中餐馆——价格略贵一点,味道比较正宗。
味道比较正宗的中餐,一般只能在东京大阪这种人流密集的大都市的个别区域才能吃到了。在东京,比起横滨中华街,池袋北口才是正统的中国城,汇集了各种中国年轻人比较喜欢的各色料理,下至生煎米线煎饼果子凉皮,上至烤鱼麻小串串香海底捞老边饺子全聚德——基本上能满足你的中国胃。但这种店的顾客群主要是中国人,一般的日本人是不会主动去的,他们担心去了也不知道点什么……我有个日本同事,经常下班后缠着另一个中国同事带她去池袋改良伙食。并表示池袋的中餐和一般日本人吃到过的中餐完全是两个概念嘛~~~
因为中餐大部分多油偏辣,所以很多日本人还是不敢轻易尝试这些“新式中餐”。敢尝试的,大都是对中餐有兴趣并有中国朋友帮忙点菜的,吃过的也都说好吃。
3.面向日本人的高端中餐馆——价格贵,味道……反正我觉得一般
去过几家中餐馆,价位是普通中餐馆的3~5倍(当然还有更高级的我就没去过了),但做饭比较偏向日本人口味,尤其是有钱的日本老人们。所以大都是装潢典雅大方,料理造型美观,用料新鲜,味道清淡。一个素炒青菜,他做的再好看,对我来说勾了个厚厚的芡我就不太有食欲啊……但日本人觉得勾芡的才算中华料理。
4.其他
点名表扬一下台湾的奶茶。
国内的小伙伴们天天在朋友圈里刷什么喜茶啊鲜芋仙什么的,我在日本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最近两年,台湾的甜品终于在日本也火起来了,真是可喜可贺。
这种口味清淡,外观时尚的饮品很符合日本年轻人的喜好,在东京的各大商业区都能看到台湾品牌的入住,昨天在涉谷附近还喝了一个日本风格的芝士盖五谷奶茶,味道也不错。
5.跑题讲一下其他方面的饮食差异
聊聊中国的各色咸口小零食。
其实煎饼果子/生煎什么的,在中国算不上正餐,只能算街头小吃。吃完了再去下一家买一小杯牛肉炖萝卜,再走两步买一串炸臭豆腐,才算圆满。
但日本没有边走边吃的文化,只有特定节日的matsuri祭,才会有商家摆摊,平时是见不到这种“吃两口尝尝味道不要吃饱”的小零食的。
所以在日本让我比较别扭的一点是,基本上吃饭只能一家店搞定,不能走一路吃一路。
那么日本街头有没有边走边吃的零食呢?有,都是甜的。
对于日本人来说,零食这个玩意,基本上是跟甜这个字划等号的。街头也只能买买奶茶冰淇淋和奶油卷饼了。
好看,吃起来不脏手,没有特殊的气味。
日本人对于气味非常的敏感。工作中接触到的所有日本人,都会在中午吃完午餐之后去刷牙,决不能连续两天穿同一件衣服,习惯性的买口腔喷雾等。
所以中国的很多香气四溢的小吃,对他们来说是“臭”的,坚决不碰。
葱花不行,大蒜也不行的人很多。(拉面里也有葱花大蒜,比较介意这一点的上班族中午是不吃拉面的)
当然芝士也是臭的,但欧美是日本爹嘛,爹用的东西都是好的,香的臭的都是有道理的。
榴莲,唉,我美好的榴莲,在日本基本上是绝迹的。今年才在某些大型超市里看到榴莲,以前就只能上网买了。前阵子还有人把榴莲忘在了新干线里,结果被人报警了以为是生化武器。
另外,我在别的回答里也聊过,牛肉干猪肉脯卤鹌鹑蛋这种东西一口一个的小东西,在日本不是“零食”,而是“下酒菜”。他们看到我吃牛肉干就会觉得很奇怪——这应该是配酒的啊。分给他们尝尝,他们都是留到吃饭的时候才吃掉,跟我说很好吃。再给一袋,还是会留到吃饭的时候当配菜……
是真的,也是假的。
真的是在于一群大学生在村里又没钱附近又没有能吃的餐厅,然后外国孩子又没自己做过饭,一个中国留学生随便加点酱油糖弄出来的所谓的“中餐”便立刻收到了欢迎。然后中国留学生便在网上分享这个故事,造成了中餐似乎受欢迎的情况。但本质情况并不是中餐受欢迎,而是对于村里的大学生并没有既能负担得起又好吃的餐厅存在,突然有了免费且似乎不难吃的“中餐”,为何不吃呢?类似的在网上分享的例子很多,但本质都一样。
假的是在于……这就不用细说了,因为就是假的。随便去湾区普通的中餐厅非中国人都是稀客。日本/泰国餐厅的欧美人最多,越南餐厅次之,韩国餐厅再次之。至于原因,第一是大部分中餐厅的环境的确是个问题,和国内街边餐厅的情况差不多;第二是性价比也不高,就街边小馆的水平,一份面10几刀(便宜的也有,但量太少),普通意大利餐厅一份pizza也就贵个几刀,对于外国人来说同样价格当然会去更熟悉的餐厅;第三是服务,低端中餐厅的特色就是大量流量,少服务,和欧美人外出就餐注重服务的习惯不符合。
可以看到,以上并没有提到口味的因素,因为众口难调,控制变量太麻烦了,但是中餐厅欧美人的人数却不会说谎。如果一个中餐厅能解决卫生服务问题,才有可能会收到欧美人的欢迎。正面例子就是鼎泰丰,而且鼎泰丰并没有改良口味。但这就能说明中餐的口味受欢迎了吗?未必,毕竟鼎泰丰主打的都是小吃,也吃不出什么中餐的精髓。
题外话,前段时间有个问题叫做“米其林有权评价中餐吗?”。
下面的回答都是各种鄙视米其林的,然而米其林的评定却体现了外国人的口味标准。连中国人自己都鄙视外国人餐厅的评定标准,不屑于去迎合标准,现在却又问外国人喜不喜欢中餐?你说呢?外国人是贱还是咋地。
拉倒吧
别YY了
咱不能为了民族自豪感而歪曲事实呀。
中国菜 那么多 南北方都经常互相难以欣赏,老外咋就能像传说中那样容易被征服。
做个排骨、地三鲜、番茄蛋就把老外馋哭了,那为啥他们没有从此沉迷去中餐馆,然后中华美食就称霸全美了呀!
事实上,除了华人密集地区之外,多数中餐馆还是平价自助餐、快餐居多。如果真的像传说中那么神奇,怎么可能还会是现在这种景象。
老美,恭维的话是基本礼貌。送他一支铅笔都要amazing。好心好意拿吃的给人家,必然表现出馋哭了的样子呀。老美送我的甜死人曲奇、齁甜到翻白眼的蛋糕,我也演得一副超好吃太好吃了中华小当家赞叹啊。(会不会这老美回家去也在网上发几篇《中国人被美国美食轻易征服》的文章呢?)
说到底,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吃从小吃到大的家乡菜啊。
11年的时候我在南非边上的纳米比亚。公司招了个帮我们打扫房子洗衣服的黑妹,20几岁的样子,听说住的棚户区,家里比较穷,她对工资没啥要求,但是要我们管饭。我们一想,反正我们自己也要吃,烧好了之后给她单独装饭盒里吃就行了,就答应了。
后来人来了第一天,吃饭的时候我们厨师每个菜都给她盛了一些给她。她尝了之后,说Thank you boss, 但是你们有没有玉米面,她还是想自己弄点玉米面吃吃就行。这个玉米面就是玉米做的面粉,比国内的玉米粉要白一点,当地人吃的挺多。我们厨师听罢大受打击,跟我们说他烧的这么好的菜,有鱼有肉有菜都不吃,非要吃TM玉米面。后来干了两个礼拜,因为每次厨师让她打下手的时候她都要去烧火倒腾她自己的玉米面,被我们开掉了。
多说一句我们的厨子是正宗的扬州人,淮扬菜烧的呱呱叫。我们自己买菜也是从中国人开的农场或者台湾人开的中国超市买青菜豇豆茄子空心菜。
另外说起这个玉米面粉,还想起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的项目经理之前在津巴布韦做项目,当地人也吃这种玉米面粉。津巴布韦嘛,大家都知道,除了货币金额有点大之外,官员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有一年闹旱灾,没收成,津巴布韦就问中国要援助,中国知道给钱的话肯定到不了老百姓的手里面,于是援助了很多粮食,尤其是听说当地人吃玉米面粉,就援助了很多。结果津巴布韦政府捞不到钱,就不愿意发这些物资,于是干脆两手一摊不管了。
没办法了,中国大使馆于是召集我们这些中资企业去发这些玉米粉给老百姓。我们的项目经理就有幸参与了这个善举。据他说,他开着尼桑的破皮卡,后面斗子满满装着一袋袋玉米粉,见到破房子就扔一袋到门口。后来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全部发完了,高潮来了。当地的黑人在尝过我们来自国内的玉米粉后表示:吃不惯这些黄色的玉米粉,发的很好,下次别发了。。。
对漠玄的回答加一个附属答案。 中餐里的炒菜如地三鲜,宫保鸡丁一类的,在大多数北美白人眼里是大油爆炒,加上他们的房子抽油烟机设计和功率都不行,自然不喜欢。
而且他们饮食习惯里对下水,内脏,四肢(猪蹄,鸡爪)基本没有,就不要说吃个蜈蚣,知了,蚂蚱了。
但他们真不喜欢中餐么?我不这样认为, 我们一帮人出去冬季生存技能课,回来冻得和孙子一样,我就提前准备了只鸡,简单的葱姜大料料酒盐糖,做了一锅快火鸡汤,(西式鸡汤比较麻烦,的加萝卜芹菜洋葱闷香,然后浸鸡加香叶那种 --我咋知道,我学过一学期法餐 :-P)
他们从来没见过这种快速做法(从开火一共30分钟的样子),结果一喝都嗷嗷叫,一大锅鸡汤,加上一只鸡(炖汤完了提出来蘸酱油吃),他们一口都没给我留。。。我说让主人家的狗分点骨头,结果主人一边嚼骨头,一边说这么好吃的东西,给狗太可惜了。。。
我做鸡汤没照过,就随便网张抓图找了个相近的。
对比一下,这是比较典型的法式鸡汤,需要洋葱胡萝卜芹菜做 Mirepoix
其他的菜他们喜欢的包括: 腰果西蓝花(用鸡汤勾芡),爆炒土豆丝等。
图是网上抓的, 白人做蔬菜只会沙拉,土豆只会泥或烤,所以变种的菜,尤其孩子特别爱吃。
另外这个食谱只限制普通白人,拉美裔饮食习惯,尤其是辣和我们走没任何问题,毛子基本上对我们下酒菜没抵抗力,只要有烈酒配着就行。
因此说,并不是说中餐受不受欢迎,而是是否符合目标人群的饮食范围,他们的cheese 火锅我也照样不吃啊。
而且西餐也可以变种,例如感恩节常见的火鸡,美国做饭白肉一般柴的要死,我采取了把烤出来的脂肪定时刷回白肉部分上,然后内部加入湿度比较大的stuffing 进行内蒸软化的做法,使得白肉的嫩度增加很多,更符合亚洲人口感。 朋友也都喜欢吃。
另外白肉吃不了了先撕碎,然后加油和老干妈爆炒了备好,做鸡丝炒饭也不错。
火鸡的鸡架汤也相当好喝
去年的作品,今年直接被流感放倒,在医院里做雾化,就没能做。
01
最近读了很多关于中华美食的著作。
比如《欧美的西餐大厨吃到中餐后,会感到自惭形秽吗?》
现在的问题描述是后来人改掉的,最原版的问题描述是这样:
确实,在我们的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中国美食轻松征服外国人身心的传说。
能让素食主义者停止吃素,重投肉的怀抱。
能让人忘掉信仰,沉下心品尝猪肉的美味。
当然也能让人甘心等待,上演一出《外国学生为了吃到身为料理新手的我做的番茄炒蛋每天都要定时蹲等我出现》的望菜大戏。
这戏还有不同的演法。
比如《我随手做的一碗疙瘩汤,让我的外国房东欲罢不能,久久无法难以忘怀,甚至求我连续做了两个月一模一样的疙瘩汤》。
再比如《给教授做过煎饺以后,我成为了全校最有名的中国人》。
或者《靠做中餐出名以后,我过起了偷偷摸摸、躲躲藏藏的日子,因为想吃我做的饭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还有《可怜的德国食堂厨师啊,不要再追着我问上次BBQ聚会上的小鸡炖蘑菇是怎么做的了,毕竟我只是随手炖了个鸡,而已》。
以及更多难以想象的,为吃几口中国菜付出各种努力的系列故事。
《是什么让英国室友心甘情愿吃我吃剩下的残渣?不是爱情,是他对中国餐的一片拳拳之心》。
《是什么帮我俘获了外国男朋友爸妈的心?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菜》。
《是什么让外国房东免了我的房租,还体贴地开放厨房任我使用?是房东甘愿为中华美食而折腰》。
连中国新闻周刊也发过同样的故事:
如果你想认识楼里的邻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道菜,然后打开房门,上下左右的朋友们都会蜂拥而至,只为一品美食。
哪怕是在圣诞节这种传统节日里,他们也开始习惯食用中餐进行庆祝。
甚至,连外国的猫也更偏爱中国菜。
02
如果说早些年这些段子还只是文字版,那这几年逐渐兴起的短视频,更是把类似的故事拍成了视频短剧。
那些来自外国友人的称赞和夸张表情,成为了更直观的证据,用以佐证中国美食的无所不能。
其中最为人所知者,非伏拉夫莫属。
在视频里,他运用那种一脉相承的表达形式,对所有中国食物发出称赞:竖起大拇指、瞪大眼睛,再加一句中气十足的“好吃”、“好好吃”!
毛肚下火锅,好吃!
脑花下火锅,好吃!
粽子串串下火锅,好吃!
香菜火锅,好吃!
油条,好吃!
外国的东西不好吃,加中国的料好吃!
反正都是,好吃!好吃!好好吃!
简单总结,几乎没有中国食物能逃得开伏拉夫的“好吃”二字。
还有。
有博主做了一份菠萝咕咾肉,德国父子俩赞不绝口,就着面包当主食,也能干掉好大一盘。
吃到最后里里外外都不放过,甚至连盆底的汁都要用勺子刮得干干净净。
她还带家里人去吃过拍黄瓜。
吃完第一口就大呼,Amazing!!!
看看这个陶醉的表情,谁能想到只是在吃拍黄瓜呢!仿佛是在吃佛跳墙!
还有给公婆做中国菜过年的,满满当当一大桌子。
公婆不禁赞不绝口,还端着做好的饺子和拍好的年夜饭照片,去给街坊邻居们炫耀。
全村的老外都羡慕傻了。
也有给同事做椒盐酥肉引发围观的。
看看这帮外国同事们,一手拿一个,吃得只顾着点头表示肯定,连话都不想多说。
还有更直接的评价,说中餐厅就是“天堂的样子”。
美剧《戈德堡一家》中,则有这样一段剧情。
讲一家人去到中餐厅后,吃到了各种闻所未闻的中国美食,不断发出惊叹,直接表示“这辈子剩下的每一天都还回来吃”!
这段颇为夸张的表达,似乎可以用于概括,中国美食征服外国人的各类场面。
实际上,多看几个视频,我们便能轻松总结出一套流畅且完整的故事情节。
仿佛爽文套路一般。
各式各样的中国美食是永恒不变的话题点。
在镜头对面,用花样百出的语言、绝不雷同的表情,对美食给予反馈的外国人,才是真正的主角。
观看者始终愿意为这种情绪买单。
在很多人眼里,既然这些从没做过饭的中国人,出国随便炒一盘菜,就是引来全村人抢着吃的地步,那外国人平时在吃的都是些什么垃圾玩意啊?
狗都不吃!
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这些人觉得应该让更多人明白他们好不容易想出来的道理。于是你能在任何一部和外国饮食有关的影视作品里看到这些人。
女主吃到天赋级厨师的作品,被感动到落泪,弹幕开始发问,“有番茄炒蛋好吃吗?”
在国外up主记录一周饮食的vlog里,认为他们饭菜还是太简单,所以中国才是美食之国。
无论哪个国家的厨艺比赛节目《master chef》,也总有人不断提起,做宫保鸡丁就赢了,做东北乱炖就赢了,做火锅就赢了。
再加上我们的一些综艺,会迎合这些舆论,弄出一种“法国厨师不会用动物脂肪炼油”的节目效果。
我们的一些懂哥,在国外发来贺电,认为米其林四星的法餐厅就是不如成都的名小吃。(米其林没有四星)
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难怪明明挺爱吃西餐的这位题主,看了这么多段子,要发出灵魂拷问:
那些收入颇高的西餐大厨,吃了中餐不会自惭形秽吗!
03
会吗?
也许并不会。
一方面,欧美最有名的那些大厨并不是没吃过中餐。就拿现在欧美最炙手可热的烹饪明星Gordon Ramsey来说,他不但吃过中餐,还会去中餐名店,学习观摩中国厨师到底是怎么做菜的:
他把这种爆炒,形容为“非常富有能量和激情的做菜方式”。
还跑去和伦敦街头的中国拉面师傅学拉面,然后来一场比赛:
或者在自己的频道里,教粉丝做一些简单的中国菜:
当然也不只是他,其实现在叫得上名号的厨师,总会在旅行中学习各个地区的烹饪优点,把它加入到自己的烹饪风格中去。
所以认为西餐大厨都完全没见过世面,连动物油脂都不会炼的,其实是被刻板印象蒙蔽了。比如很简单的法国菜油封鸭,就是主要用鸭油烹饪....(世界上应该没有哪个国家的专业厨师不会用动物油脂做菜吧....)
第二点,中餐真的能一统世界,让外国人如同上面说的那样如痴如醉吗?
我也持怀疑态度。
也许有一些外国人真的特别喜欢中餐,但像那种《外国学生为了吃到身为料理新手的我做的番茄炒蛋每天都要定时蹲等我出现》、《是什么让外国房东免了我的房租,还体贴地开放厨房任我使用?是房东甘愿为中华美食而折腰》,就实在有点夸张了。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是,如果中餐真的如此美味如此高级,那现在全世界早就应该都是中餐了。外国人看重的米其林奖项也应该都颁给中餐,外国人均价格高的那些食物也应该都是中餐。
然而并不是这样。
事实上国外的中餐分两种,一种是给中国人吃的正宗中餐,这种店你走进去会发现全是华人在吃。另一种则是专门给外国人吃的所谓“美式中餐”。
里面的料理大概长这样:
与传统中餐相比,美式中餐的口味更为粘稠,大部分菜色偏酸甜口感,有水果的风味。简单来说,是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太能适应的口感,但恰恰备受海外人们的喜爱。
有一组关于美国中餐厅菜色口味的数据汇总,可以作为佐证。
在海外盛行的酸甜口味,完全不是国内饮食的主打口味,尤其是备受欢迎的“橙子鸡”,几乎不曾出现在国内人民的餐桌上。
实际上,全球最大的美式中餐连锁企业“熊猫快餐”也一直非常清醒地表示,他们不会进驻中国市场。
因为这种被外国人广为接受的中餐口味,在国人尝来,已经和中餐大相径庭了,显然不容易被接受。
说白了,不同地方的人天生偏爱的就是不一样的口味、不一样的烹饪方式、不一样的饮食习惯。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23课的标题,叫《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各有所爱”。
开头第一段就很好地总结了这个现象:
人们在讨论食物的时候,总是会变得失去理性。 如果你住在地中海地区,你会觉得章鱼是一种绝佳的食材并且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无法接受它。但另一方面,你一想到用动物油脂炸土豆就反胃,然而这在北方许多国家却是一种普通的烹任方法。不无遗憾的是,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生来就只吃某几种食品,而且一辈子都这样。
你想象着出国以后随便爆炒一个菜就能俘获整栋公寓的好感,但更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外国的开放式厨房根本不适合爆炒,炒菜的油烟吸引来房东让你加钱。
你问他:“中餐不好吃吗?”
他告诉你:“不啊,我特别喜欢中国菜,对了你会做左宗棠鸡吗?”
我初中的时候,在南京接待过一批德国人,其中有一位又高又瘦的德国帅哥住我家,无论我家人做的菜或者带他去吃什么南京美食,他都只吃一点点。
吃完了表示“好吃,但是我吃不下了。”我们当时还都说“胃口真小,怪不得他那么瘦”。
然后临走前,我带他去了汉堡王,那哥们一个人吃了两个半大汉堡....
我这才意识到,他1米9,16岁,正是身体消耗最大最需要热量的时候,怎么可能啥都吃不下。就是吃不惯中餐又有礼貌不好意思说而已....
这甚至都不用说国内国外那么远,简单看我国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和争执,也会有一样的感觉。
每隔段时间,粽子吃甜的还是咸的、豆腐脑加盐还是加糖、汤圆要不要包肉......这类话题总是会突然出现,不负众望地引发一次又一次的争议。
因为美食本身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很容易受个人感受的影响。大部分人都适应了从小到大的饮食口味,很难通过几次饮食体验彻底扭转习惯。
你觉得西餐不合你口味,可能西方人也是这样看中餐的。
即使是中华小当家做的那种闪闪发光的料理,也不可能同时让所有人满意。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那些权威美食评审榜单不会让评委用简单的“好吃”或者“不好吃”来评价一家店了,因为这只能代表评委自己的口味,对其他人没什么参考价值。
他们转而让评委体验完以后去填一张很长的表,用更多事实性的东西综合评价一家餐厅,这样也可以更客观地评价一家餐厅的优劣。
04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其实关于“西餐难吃”、“日料难吃”的印象不用上升到上面说的那个高度。
纯粹是因为我国现在外国不知道怎么烹饪就开外国餐厅骗钱的馆子实在太多了。
就拿我们南京为例,前几年火了一个餐厅叫“柒本味”,主打的是omakase料理,也就是厨师帮你选你今天要吃啥,还有一大堆规矩:
妥妥的高级料理做派。
然而这位开主厨,一没去任何高级日料店修业过,二来他自己其实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做日料。
既不穿厨师服,也不戴厨师帽,戴着手表捏寿司,同时手上还有疮:
而料理上,则是往鱼生上浇美乃滋:
这些和“高级日料”的差距,估计比熊猫快餐和广州玉堂春暖餐厅的差距还大。
事实上,一位餐饮人告诉我,现在国内90%以上所谓“高级日料”,基本都是南京柒本味这个状态,只不过柒本味的主厨比较跳,拍了个营销视频把自己捶死了。
他们请的厨师可能以前从没做过菜,培训半年就上岗了。或者从日本请一些还在洗碗、备菜的日本年轻厨师来国内,包装一下就成“名厨”和“大厨”了,
所以你会吃到人均1500但是一碰就散的寿司。吃到人均2000但是摆盘口味一无是处的所谓“怀石”。
这还是高价料理,至少食材用得不错。至于那些到处连锁的平价日料,可能连食材新鲜度都无法保证,吃了那些能觉得好吃就有鬼了。
日料如此,西餐也是一样。
我从小做饭,也一度不理解南京那些西餐的口味,觉得都不如麦当劳好吃。后来到了上海,去了一些真的国外名厨开的店,才渐渐理解还是有好吃的西餐的。
最近我自己跟着几个名厨的菜谱学习,自己摸索,做了一些西餐,结果比外面吃到的大多数西餐都要好吃。
比如这个红酒炖牛肉。
牛尾胶质丰富,炖烂了又不拆,加上浓缩的红酒蔬菜牛肉酱汁,真是每一滴汁都好吃。
最后我和几个朋友一起,把这一整锅吃到一滴不剩。
比如这个马赛鱼汤:
金黄色的汤汁浓到起泡,风味浓郁,里面浸泡过的鱼片也是美味异常。
但真的做完这些西餐,才真的明白西餐中也是有很多讲究的。
比如前面红酒炖牛肉,牛肉如果选得不对,吃起来就会很柴,我试了两三次才发现半筋半肉、牛脸以及牛尾这种胶质丰富的区域,是最适合这道菜的。
如果牛肉焯过水了,吃起来口感也会不好,但不焯水又要求用其他方法去腥,做不好也不好吃。另外因为要炖煮很久,必须事先把牛肉煎到位,才能把牛肉的风味都锁在里面,还不能切太小块,太小块了最后吃起来会没风味。
最关键的,还得选风味浓郁的红酒去炖,有时候选了很贵的红酒反而没有便宜的红酒效果好。
而马赛鱼汤,更是要在用汤料煮完鱼高汤后,用破壁机把汤料打碎再过滤,才能得到那样浓郁金黄的法式浓汤。让最后的汤每一口都是极鲜的海鲜味。
这些讲究,一点都不比中餐来得差。
明白了这些,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外面很多平价西餐厅的菜做不到位。
你让我给5个人做一锅汤,我能做到很好吃,但如果要我给一整个餐厅50个人,做上百道菜,那就是完全另一个故事了,势必有些步骤得省略。
怎么说呢。
每个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
我在最近学习法餐的过程中,觉得他们用洋葱、胡萝卜、芹菜、球根茴香熬酱汁的方法很不错,可以为很多料理加入复合的蔬菜香气。
同时百里香以及迷迭香简直是我闻过最喜欢的食用香料,甚至不用加到食物里,光闻着就沁人心脾。
尤其迷迭香,闻过就知道周董为啥要把性感的心上人,比喻成“迷迭香”了。
推荐没闻过的同学,一定要去买来闻闻看,记得一定要买新鲜的。
你会记得那股味道的。
甚至被很多人鄙视的“印度菜”,那些看起来卖相实在不佳的咖喱里面,含着的是对多种香辛料出神入化的运用,乃至于每一碗咖喱,细细品尝味道都是有很大差别的。
希望大家能抱着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只要是好吃的,都可以尝一尝,只要是好用的烹饪技法,都可以参考来用一用,而不是把美食当作南征北战的武器,以及我们展现优越感的战场。
这种我们称之为“中华美食沙文主义”的心态,往大了说,阻碍文化间的交流,阻碍产生新的好东西。往小了说,也阻碍你吃到好吃的东西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