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是看完问题描述我就失去了兴趣,有谁能够给我提供一下问题描述中那些说法的来源?这些奇怪的说法,让我甚至在开始回答之前,得先反驳一下这些扯淡的描述。
首先,说含金量,凯撒之前的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阿斯青铜币和迪纳里银币,赛斯特提银币和奥雷斯金币都发行的极少。凯撒时代发行的金币是1/40的罗马磅,8克重量。到了一世纪中的尼禄时代,减少到1/45的重量,到了三世纪初期卡拉卡拉的时代,减少到了1/50。所以谁能告诉我千分之二的含金量是怎么回事?
就算不说含金量,说含银量,共和国时期的迪纳里是1/84罗马磅的纯银币,到了二世纪中,削减成了含银量85%左右,1/96罗马磅的银币。我再问一次,千分之二是怎么回事?
然后再说粮价,在凯撒时代往前几十年,根据李维的记载,格拉古改革时的粮食法案,罗马政府卖给平民的粮价是6-1/3阿斯每单位摩迪乌斯,换算成赛斯特提,也就是差不多1.6赛斯特提每单位,要注意,格拉古的法案旨在政府用低价保障公民的粮食供应。然后再看帝国时期,哈德良时期,大概公元125年,希腊地区出现粮食供应不足,粮价暴涨,每单位的小麦能卖到25-30赛斯特提。哪怕是这种极其不对称的对比,粮价的涨幅也没有达到问题描述的两百倍。
——————————————
通胀有没有,肯定是有的,含银量从帝国初期的纯银一直跌到三世纪危机时期的镀银就是证据。
有一个问题无论是哪个罗马皇帝都避不开,那就是帝国每年要斥巨资从海外进口大量的香料奢侈品,这个数字有多大?普林尼在自己的《自然历史》中不同的两个章节给出了两个不同的数字,五亿五千万或者至少一亿赛斯特提。我并不知道这两个数字哪个更可靠,姑且按照一亿赛斯特提来算。罗马印度贸易其实是很坑爹的,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罗马帝国内部流通的赛斯特提铜币是很难在印度买到货的,最终使用的其实是迪纳里银币或者奥雷斯金币。那么一亿赛斯特提,换算出来也就是一百万奥雷斯。按照尼禄时代的1/45罗马磅的重量,一百万奥雷斯也就是大概两万两千磅的黄金。而罗马人的黄金产量是多少呢?还是按照普林尼的记载,那个时代罗马人最大的矿区在西班牙,整个地区的产量在两万磅左右。普林尼并没有说不列颠,达契亚,达尔马提亚等地的金矿有多少产出,但是看起来应该是不如西班牙产量大。至于银矿,普林尼没有说的很详细,只提到西班牙的一个著名的银矿叫做Bæbelo的地方,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每天能够给汉尼拔产出三百磅的银。
当然,这一亿赛斯特提的支出里,有多少是金,多少是银我们也无从得知。但是我列举上面那些数据,其实只是想说,罗马人在对外贸易的支出是惊人的。而这些金银换回来的胡椒肉桂等香料却是消耗品,也就是说罗马必须持续的输出贵金属。作为统治者,你不可能砍掉对外贸易,因为贸易进口税是帝国政府收入的关键,你或许可以考虑勒紧裤腰带,控制一下这类贸易的规模,但是事实就是你不可能完全止住贵金属外流。再或许,你有可能加大罗马商品的出口,一定程度的能够减少金银的外流,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罗马能够出口到印度的商品终归是有限的。
给皇帝们留下的选择其实很少,你或许可以考虑通过对外战争获取战利品,以此填补金银流失的空缺。比如提图斯,他攻破耶路撒冷之后抢了圣殿,用这笔钱回去修了竞技场。再或者图拉真,征服了达契亚,捞了大量的黄金回去修了各种东西。但是这种做法,并不是可以年年都有的,而且翻车的人大有人在。
还有一种,就是通过高效的行政管理控制通胀。比较好的例子就是提比略和图密善,提比略的时代,迪纳里的纯度有一点点的提高,而图密善则把父兄时代的90%含银量提高到了93%(一度到了98%)。但是后果是什么?提比略在罗马历史学家的笔下,就是一个残暴的小气鬼,而图密善更是被元老院黑了几百年,然后基督教再接着黑到了现在。
提比略的时代,能不花钱就不花钱,抠抠索索的过了二十多年,给帝国留下来二十亿赛斯特提的巨额财产。帝国进行了有限的战争,但是极有可能是入不敷出。关于图密善,他把相当多的精力用在了司法,国防和公共设施的修建上,继承了他爹维斯帕先的各种苛捐杂税,并在那基础上继续强化。他在位时对外战争不顺甚至还得往外给钱,内部给军队涨了三分之一的薪水,在罗马修了一大堆东西,就这样图密善不仅维持住了财政平衡,可能还攒下了不少钱,只可惜他攒下的钱最后在他遇刺之后让涅尔瓦拿去收买人心了。这些说明什么呢,至少说明罗马是可以通过高效节俭的行政管理控制住通胀的,帝国在图密善时代依然有潜力可挖。
可是问题就在于,如果你穿越回去,你愿意顶着千年骂名搞内政吗?享受大家的欢呼大把大把的撒钱,进行浪漫的征服战争,把问题留给后人,不香吗?就算你愿意,你怎么知道你的儿子,或者某个把你捅了上位的人愿不愿意?你可以辛辛苦苦攒钱,而你的继承人也许只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就能把你的二十年的努力全部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