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商代沒有留下檔案文書,只留下卜筮祭禱文獻和銘文。商代甲骨文(卜筮祭禱文)、金文中都是稱王,頂多就是先王稱呼為「帝」,但絕大部分「帝」都是指「上帝」,何來商稱「帝」?
夏代既沒有留存檔案文書,卜筮也不流行刻字沒有留下卜筮祭禱文獻(甲骨刻字是先商部族在河北時學習夏家店下層文化的作法,龍山、新砦、二里頭都不興這個東西),僅留下部分陶文,看不到夏人自己是如何稱呼。
傳世文獻中將夏王稱為「夏后」,何來稱「帝」?
下三代(夏商周)文獻所說的「帝」,一般就是上帝,要麼就是五帝,或者最近清華簡《五紀》裡的「后帝」(又稱「后」或「文后」,因故事背景是以「修曆五紀」平息洪災,我個人推測原型可能指禹,那還是五帝之帝)。
將一個王稱為「帝」是有門檻的,不是隨便就稱「帝」的。即使到了商代神權政治達到高峰,商王自命為上帝後裔,也僅僅是將先王稱帝,自己是不敢稱的。「帝辛」也是後世的稱呼,紂王時期的青銅器上面明確寫著「唯王二祀」、「王命」等。
周就是延續商代而稱王,沒什麼好找其他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