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刘备与牵招的关系? 第1页

  

user avatar   yu-huan-80-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段话的出处在哪?

按照清人严可均《全晋文》的记载,牵招碑文全貌为:

君体德允直,才量高洁,明鉴达于世变,弘毅足以致远,聿振鸿翼于衮尘之表,卓尔先觉于拟议之前。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俄而委质于太祖,备遂鼎足于蜀汉,所交非常,为时所忌,每自酌损,在乎季孟之间。迁雁门太守,教民耕战,听断以情,信赏必罚,干服其命是以夷狄窘迫,罔知所安。譬秋枯之?员晨风,激雹之不及掩耳也。伐叛柔服,威震沙漠,遗种远迹,万里无烟。烈烈君侯,文武允崇,少兼七德,翰飞抚戎。名扬河朔,威震汉中,临危运奇,在难匪从。回旌束麾,抚司徐、青,截彼降贼,海岱以平。剖符千里,为国干城。

严可均在引文末备注出处是:《艺文类聚》五十,《初学记》十八。其实他漏掉了《太平御览》四零九

我检索《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相关页面截图如下:

《艺文类聚·卷50》22页:

《艺文类聚·卷50》23页:

《初学记·卷18》18页

《太平御览》卷409,牵招碑前半部分

《太平御览》卷409,牵招碑后半部分

碑文整合

《艺文类聚》和《初学记》、《太平御览》的牵招碑内容并不是一样的,严可均做《全晋文》时是做了一次整合。

四文比较,可见严可均是以《艺文类聚》引文为骨干,把《太平御览》的文字去“初”字,补至【迁雁门太守】前面。

《艺文类聚》:君体德允直,才量高杰,明鉴达於世变,弘毅足以致远,聿振鸿翼於衮尘之表,卓尔先觉於拟议之前。【注:严可均补入处】迁雁门太守,教民耕战,听断以情,信赏必罚,下服其命,是以夷狄窘迫,罔知所安,譬秋枯之陨晨风,激雹之不及掩耳目也,伐叛柔服,威震沙漠,遗种远迹,万里无烟,烈烈君侯,文武允崇,少兼七德,翰飞抚戎,名扬河朔,威震汉中,临危运奇,在难匪从,回旌束麾,抚司徐青,截彼隆贼,海岱以平,剖符千里,为国扞城。
《初学记》: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因恐为时所忌,每自酌损,在乎季孟之间。
《太平御览》:,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俄而委质于太祖,备遂鼎足于蜀汉,所交非常,为时所忌,每自酌损,在乎季孟之间。
《全晋文》:君体德允直,才量高洁,明鉴达于世变,弘毅足以致远,聿振鸿翼于衮尘之表,卓尔先觉于拟议之前。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俄而委质于太祖,备遂鼎足于蜀汉,所交非常,为时所忌,每自酌损,在乎季孟之间。迁雁门太守,教民耕战,听断以情,信赏必罚,干服其命是以夷狄窘迫,罔知所安。譬秋枯之?员晨风,激雹之不及掩耳也。伐叛柔服,威震沙漠,遗种远迹,万里无烟。烈烈君侯,文武允崇,少兼七德,翰飞抚戎。名扬河朔,威震汉中,临危运奇,在难匪从。回旌束麾,抚司徐、青,截彼降贼,海岱以平。剖符千里,为国干城。

《艺文类聚》和《初学记》成书于唐,《太平御览》成书于宋,时代及作者不同,且四库所用古籍底本选用严格,后人作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目前所见碑文的差异性,《初学记》和《御览》的差异可忽略不计,可断定为同一处;而《类聚》引文是有删节,甚至可能不止这一处,而《初学记》和《御览》只是其中一处删节。

严可均把牵招与刘备的内容放的位置,只是他所认为的合适位置,联系到《御览》引文中还有个“初”字,我觉得原文位置未必在“迁雁门太守”之前。

牵招求学时间

我列一下刘备和牵招的生平时间线:

刘备:161年生,175年到雒阳求学,176-183在涿郡,184讨黄巾得安熹尉,189先在雒阳后出为下密丞。

牵招:生年不详。十多岁拜师乐隐也无法判断年份,189随乐隐在雒阳,后乐隐遇害,牵招返乡。

假设认为牵招和刘备年龄一样,那么189年,他28岁还在跟在师傅身边,这种求学情况很正常。

例如崔琰,他29岁还去青州拜入郑玄门下。

魏志《崔琰传》:至年二十九,乃結公孫方等就鄭玄受學。

后来,崔琰33岁才返回故乡,先后跟了袁绍、曹操,这段读书经历也没影响崔琰的履历吧?怎么会有“浪费生命”之说?

魏征南将军王基,“年十七,郡召為吏,非其好也,遂去,入琅邪界游學”——王基有家庭背景,17岁就能做郡吏拿工资,但人家不稀罕啊,照样辞了工作去游学。

所以,是题主你想多了。

刘备和牵招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之前我考虑这个问题,猜过刘备和牵招相识是在公孙瓒时期,或者是袁绍时期,因为此时他们有一定的交集可能性。但碑文原文有“少长河朔”这句,那么他们应该是在年轻时相识,我之前才猜测又不准确。

从籍贯看,刘备是幽州涿郡涿人,牵招是冀州安平观津人,两地距离还是挺远的,两人如何相识并结为刎颈之交,并没有史书佐证,说到底,他们的这段往事也只能脑洞了。

另外,在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平汉中后班师,临时撤换中护军,自己带走韩浩,让牵招临时担任中护军,留在汉中负责撤军事务。

我觉得用“牵招和刘备的关系”解读是可行的——曹操这一举动更像是对牵招的考验。

入汉中前,牵招拜祭故主袁尚,素来敬重义士的曹操不但不怪罪,还举牵招为茂才。

曹操在汉中的操作,也对应了牵招面临的舆论压力“所交非常,为时所忌”,曹操让牵招留在前线,任其行动,颇有纵容之意:你要去蜀地投奔刘备,以你权力尽可以走,我随你意了。

结果牵招还是选择了曹操,在完成撤军任务后,抵达邺城,拜见曹操。通过了“忠诚度考验”,曹操拜牵招为平虏校尉,令他领兵讨平青徐叛乱。

说到青徐,大家都知道“土皇帝”臧霸,臧霸和刘备也颇有交往,曹操这个安排,也是有所考虑的。

还有和牵招同传,也同样与刘备交往甚密的田豫,陈寿评价他们:豫位止小州,招终于郡守,未尽其用也。到底还是他们受到的舆论质疑一直未平息,虽然曹操执政时可以不计前嫌,但魏文帝、明帝未必能尽信——是魏朝始终对他们两人不够信任所致。




  

相关话题

  三国曹操生性多疑,孙权也多疑,刘备呢? 
  如果刘备先不攻打益州,转而北上进攻张鲁,进而直取关中是不是更好的战略思想呢? 
  袁绍为什么不能同时派出两支大军救援乌巢、攻击曹操大本营? 
  怎么看三国的次数越多,越觉得“刘备仁主,曹操奸雄”应该换换? 
  是不是现代稍微读过历史的只要是个人魂穿穿越到曹爽或赵构身上都能中兴曹魏/大宋? 
  关羽是因为不会带兵导致失了荆州的吗? 
  关羽得到于禁三万降军,如何处置为最优? 
  董卓是不是被丑化了? 
  曹操死后,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是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死亡,他自信天下无敌了?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设定和背景,孟获如何才能统一天下? 

前一个讨论
你会期待蜘蛛侠英雄无归嘛?
下一个讨论
哪些家庭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