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地质人,西南地区的,来答一发。
原因细节还是等官方通报为准。
我就分享下我个人的经验,对于圈外人来说,野外地质调查和大家平常的郊外旅游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西南地区的植被覆盖率高,山区气候多变,野兽、毒蛇、各种有毒的蚊虫,还有村民抓野兽布置的电网或者陷阱都是未知的危险。
我本人最危险的一次经历是在贵州,8月份左右的样子,当天任务是出门测一条3km左右剖面,早上出门之前是晴天,下午回来路上就下起了雨,为了赶在天黑之前,回去下山的路可以说是连滚带爬,前面请的当地人不停地用镰刀劈砍灌木丛开路,我们全身被淋湿完,是那种完全湿透的,稍不注意就会失温。幸好当时带路的当地人强行带着穿到了山脚下一户留守老人的家里,生火烧了一堆干玉米杆,把衣服烤干才觉得安心了。
专业相关:林业专业研究生毕业,参与过哀牢山保护区科考,算是半个业内人士吧……
(没想到突然这么多赞,在本答案的最后面补一点西南山地的常识性介绍吧。)
(21.11.25:多年习惯,本来不想做什么明确的推断,但是感觉评论区实在是太离谱了,针对一些主要问题,做一定的回复)
q1.答主的“户外经历”——荒谬的反常识
根据很多人的看法,答主显然没什么户外经历,居然能说出登山鞋不如军胶的言论——我踩烂的登山鞋应该比大多数凯伯德曼户外爱好者们买过的登山鞋还多。
西南山地的路,硬底登山鞋踩几脚就糊满了泥,和滑板没什么区别——反之软底军胶便于排泥,方便脚趾和足弓抓地,不容易打滑,而且湿了脏了扔掉不心疼。
林业、地质专业的工作者,一个项目走过的野外现场,大概比大多数凯伯德曼户外爱好者们一年的户外活动量更大——借一句老话:不要拿你的业余爱好,挑战我吃饭的本事。
q2.事故原因——缺乏危机意识
现在的人生活在虚假的安全感里面太久了,对死亡的靠近、生命的脆弱根本就没有一丁点儿的概念,总觉着非得有点儿什么不可抗力、神秘因素才能死人。
然鹅事实是,淋一场雨,吹一阵风,很蓝瘦,休息一下,失温死了三个,剩下一个收拢物资上路,没一会儿也死了,这才符合常理推断——这四个人大概没活过第二夜,有可能连第一夜都没过去,不可能活到第三夜!
为什么?
因为他们经验太丰富了,以为自己的经验能应付这种环境——实际上他们恐怕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死——也就谈不上什么野外求生——所以,野外求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惠斯曼手册说野外求生最重要的是活下去的信念。
但是这不对,最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了。
我看现场常说的是什么?我上去看,如果掉下来了,你们记着买个撮箕把我撮回去(可以看我主页里面丽江水电站的视频,如果不是有树挡了一下,确实得拿铲子撮回去)。当然了,还有一句:这根草能毒死这一车人/全单位的人。
要随时注意能吃的东西、能遮身的洞、返程的时间......如果不是每次都抱着“不小心就会死的态度”出发,谁会闲着没事儿管这些?——而这,正是每个合格的野外工作领队所必须的素质!
很遗憾,很多野外工作者和某些户外爱好者们,在第一次面临死亡危机前,经验越多,越容易盲目自信,轻身涉险。
q3.求生设备——然并卵
出发前是不小心可能会死,遇险后就是一切顺利才有可能活下来了——一切的设备、技能都只能提高活下来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则建立在遇险者能够迅速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之下。
一般来说,野外遇险,自救的窗口期以分钟或小时计数——前者是野兽、窒息、水、火,后者是饮水、冷、热——窗口期内不能摆脱危机,是没什么机会等来救援的——遗憾的是,大部分人没有危机意识,直接错失机会。
这就是说,本事件的遇难者们,必须在刚刚下雨的时候就找地方栖身并且生火,或者返程,才能活下去,否则,一旦开始失温,以他们的物资而言,无论如何都等不到救援抵达。
这一部分 @明月照我心 的答案写的很完善了,此外我还要补充几点:
关于点火,汽油易燃不错,但想在汽油燃尽之前引燃湿透的新鲜木头,弄出一堆能烧下去的篝火是很需要技术的——在雨天就更麻烦了,首先需要找到遮雨的地方。
关于返程——没路的原始森林里面,人的感知能力也就十几二十米,在某些山地,由于小地形在几百米的尺度上有各种起伏,就形成了类似于拼图的分形,走一会儿就需要重新定向,而且非常容易迷路。
(割割割割——以下原答案——割割割割)
首先,不要太迷信什么野外生存能力。活下来的千篇一律,死掉的千奇百怪,在条件恶劣的地方,野外任何一点失误都能致命。
最大的错觉,就是只有一个白天的路程,甚至一个白天只安排了十几公里的路程,就什么都没准备,轻装进山。
第二,冬天的哀牢山,就是这么一个条件恶劣的地方。
打开卫星图看看,哀牢山海拔低一些的地方已经全都是人工林和耕地了,有原始森林覆盖的其实就是靠近山脊的,二三十公里宽,几百公里长的一小条。
这个区域海拔能达到3000多,冬季湿冷多雾,下午六七点钟太阳落山,立即降温起雾。夜晚气温也许有个零上几度,一旦起风、起雾,露水直接在体表凝结,再被风吹蒸发,体感温度远低于零下,生火困难,失温极快。
别看没什么纵深,原始森林里面地面湿滑,地形复杂破碎,森林郁闭度又非常高,隔50m基本上什么都看不见,隔100m几乎连喊声都听不见,当然了,既不会有太阳,也不会有手机或者卫星信号。
第三,这个季节在山里过夜基本上是送命题,极小的失误都会致命。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今天预计去16km外的点位打点,早晨十点钟雾散了,两个小时走了一半,问:几点返程才能活着下山?
醒醒,16km外的点位往返就是32km,体力最好的两小时才走了1/4,就算后边路还是好走,体能不下降,不吃不喝不休息,不走冤枉路,也需要再走6个小时才能回到上山的地方。。。。。。
这种情况下,两点半的时候,不管走到哪儿都必须返程。
这种行动的返程节点,一般都在中午过后一两个小时,正是吃完午饭体能巅峰、气温巅峰的时候,一旦估算错误,继续往前走了一两个小时,回程天黑了,看不见来时路标,迷路,找不到山洞、树洞之类的庇护所,或者点不起火来,基本上一夜就冻死了。
最后:还是等官方公布更多信息吧……
(1. 据说带的有汽油,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就地扎营取火……)
(2. 部分媒体公布了携带物资,并且没有辟谣,姑且认为是真的。那很多事情就好说了,也完全可以收起野兽、人祸、食物中毒之类的臆测了:
a.直接客观原因就是没有请向导/护林员,不然的话,携带的物资就算完不成调查,也绝对能活着走出山;
b.四个人根本没把海拔不到3000m的调查工作放在眼里,这就是直接主观因素——半程的时候如果能够见事不可为,不管是直接返程还是穿越,都不会死在山上,结果为了工作不肯走,最后被艰苦的自然环境所克服,很难想象这种事情会发生在今天;
c.就物资而言,如果能预见到失温+断粮的危险,扎营待援,营火不灭是有可能活到救援抵达的——但是,一旦以为任务完成在即,放弃了营地,等到失温临头、物资耗尽,点火失败一次,迷路一次,死亡几乎就避免不了;
d.前面各报道都说过,失事队员的选择包括原路下山和穿哀牢山从新平下山两种,遗体发现的位置显示,队员选择了穿哀牢山自新平下山,对此我尊重队员的选择,不做评价;
e.我对单独行动的一名队员有更悲观的看法——很可能是一夜过后发现三名队友冻死了,只剩一个人硬着头皮上路,最后还是没有走出去;
f.荒野求生的首要目的是活下去,其次是定向穿越,和工作的心态有很大不同,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完成任务,其次是返程。失事人员是去工作的,不是去荒野求生的,没做好野外求生乃至殉职的准备很不应该,但是也非常正常——但是布置任务的领导,在这个季节、这个地点,布置这样的任务,似乎应该负一定的责任——所以也请不要再拿荒野求生之类的电视节目做双向侮辱了;
g.连一天一两百块的向导费都舍不得掏,就别奢望什么卫星电话、有人盯着信号弹之类的破事儿了——这类项目有几十个小组都算是少的,你知道有多少组人上山,布点范围又有多大吗?哪来那么多人力财力给各组配这些东西?
h.在苔藓林里生火不是那么容易的——那鬼地方常年湿度超过80%,物体表面永远湿漉漉,一切都能攥出水来的情况下,有汽油也不一定能点着火。
i.别再迷信设备了,那玩意耗电量大,信号又不好,几个充电宝也撑不了太久——不开机的心态很好解释,救援上山少说也要等第三天,节省电量第三天开机待援,结果没撑到那个时候——当然还有别的可能,但很多事情不要自己没经历过就“不可理解”,然后瞎**想。)
(3. 业内收到了一些小道消息:该项目部门普遍舍不得请向导,舍不得请护林员,与地方林业部门沟通有限,与其它部门重复工作,出差补贴低,项目经费少。。。。。。只能说有些领导不拿人命当命,真是该枪毙。)
备注:云南的山
西南诸山最大的特点就是湿滑,满路都是泥浆,硬底登山鞋在云南的山上是坠崖利器,反而军胶表现不俗。
云南的山脉普遍特征是山体陡峻+河谷深切,谷底至山顶海拔高差超过1000m非常正常。而海拔梯度每相差600m,都有极其显著的气温、湿度、降水以及对应的植被变化。
海拔1500m以下,不一定像版纳河口之类的地方那么多雨,但绝对很热,在金沙江、红河等河谷区域,甚至会有热带沙漠。
在海拔1800-2400m这个区间的山谷,除了典型的季风气候之外,很特别的一点就是每天早晨都会有平流雾,就是在谷底看是云,在山顶看是云海,在云里是大雾的一种云彩。
而海拔更高的地方,由于温度降低,湿度极大,虽然不一定下雨,但几乎每天都会起雾。(低海拔区域温度高,蒸腾的水汽在高海拔区域凝结,形成寒冷高湿多雾的环境,也是此次事故发生区域的气候)。
海拔3000m以上的山脊因为风大,不会有很高的树存在,但是矮林中的树木粗壮虬结,几乎无法通行。(注意是山脊,如果山高于4000m,那么3000m的山坡就该是云冷杉林了)
海拔4000m以上的山脊,因为太冷+风太大,就只有灌丛和草甸。
(以上内容,均可在昆明旁边的轿子山看到)
一直在关注这一事件,让我想起了十年前,我的亲身经历。
2011年冬,我任职中部某省某院项目组组长,
当时负责某石灰岩地貌区的野外调查以及化学样取样工作。
项目人很少,只有四五个,不过刚好接到一个比较急的地球化学取样工作,队伍扩大到十余人。
同事主要来自吉林大学,还有一些成都理工和东华理工的同事。
因为石灰岩地貌区,溶洞发育,地势起伏大,非常的险峻。手机和GPS丢失信号是很正常的。
出野外的话,一般设备是:
GPS/RTK--迷彩服--橡胶鞋--劳保手套--锤子罗盘放大镜野簿笔--样品袋--一瓶水--三个馒头。
然后两人一组,一个技术员+一个本地向导,向导带砍刀砍出一条路。
亚热带季风气候北缘,植被茂盛,根本不可能有路的。有的地方,1小时只能移动200米,还是带刀
出野外,需要采样,一般一天要20-30个样品,算上其余东西,约背负25-30斤重量。
这种负重徒步,非常消耗体力,尤其是样品串起来,在身上晃荡,一般都不会穿很多衣服。
基本上就是——迷彩服+保暖内衣,白天出去还冷,但是一爬山就不冷了。
白天一般是10℃左右,到了夜晚2-3℃。
我们一般是工作到14点,然后折返,基本17点出山,天已经黑了。
有个吉林大学的同事,这天18:30,仍未返回营地,电话也打不通。内心非常的焦灼。
20:00,致电院长。院长说,这能有啥事儿,指不定过会儿就回来了,完全不理会。
致电副院长,副院长说,要是晚上12点还没回来,再联系他。
21:00,被困同事电话接通,说了两件事:
①手机快没电了,也没信号;②向导带他找了个溶洞窝着,今晚不回去了,而且很冷。
我回复了两件事:①是否偏离GPS航迹;②饮食和火源是否解决(无饮食,无火源)
21:30,继续和领导汇报,强调无饮食和无火源,是否和政府对接营救。
领导继续拒绝,说明天太阳出来,同事自己会回来的。
22:00左思右想,不对劲。我是项目组长,要负责的!而且都是玩的好的同事。
于是联系乡长、村长、派出所、消防大队。
来了两辆消防车,一辆警车,三十余乡民带着手电上山搜寻,最终凌晨2:00,同事获救。
两人嘴唇都冻紫了,第二天俩重感冒都家里躺着了。
后续:本地电视台,拍了一个专访;我们又去警察局和消防大队送锦旗。
不过领导那边也没啥好脸色。
只要不出人命,都不是啥大事儿,闹大了,单位脸上无光。
一方面是单位本身没啥钱,另一方面是领导与技术员是两个阶级,根本不在乎你的命。
或者说,只要你的命还在,那么就不会在乎。
这次事情后,我立刻报名考研,裸考上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后来脑子有病,当时没去。
因为想着裸考都能上985,要不再来把骚操作?结果崩了。
不过那之后就决定不搞这一行了。
主要是尸检报告没出来,很多关键信息是封锁的。
大家就只能猜。谁也没有确实证据,我说出我的想法,你相信你愿意相信的。
这就看谁能猜中。
我认为可能事情很简单,就是前段时间下雨造成山体松动,有较大的石块摇摇欲坠。
哀牢山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至第四纪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地面大规模抬升,河流急剧下切,形成深度切割的山地地貌。主要由砂页岩、石灰岩及各类变质岩组成。山体东部因沿断裂带下切较陡,相对高差大,西坡则较平缓。
砂页岩、石灰岩容易风化,碎裂,很容易形成落石。
我在贵州乌江段以前走过老路,峭壁之上全是大片的石灰岩。
有一次开车经过,一块巨石从山上落下来,一块石头将道路全部砸断,只留下一个仅供单人通行小路。
堵车堵了十几个小时,一直到用炸药爆破清理后才通车。
这四个人有可能当时行走时相距不远,正好上方落石下坠,有可能数量较多,打中致命部位,又没有及时救援,在夜晚因为低温失血过多,相继死亡。
在他们的行囊里也没有发现有急救药品,即便是有,可能也无济于事。
被这种落石砸中,不一定有非常明显的外伤,甚至于外伤轻微,但是内伤严重,属于脏器受损出血,除及时手术外,无法医治。
这种落石下坠速度很快,如果落差很大,转瞬就到了,人根本反应不过来。有时候,就是汽车也跑不赢。
我倒是认为这个可能性比较大。
11月13日气温8-11度,小雨。
山地密林环境,一挂就破的一次性雨衣。
唉。。。
据云南普洱市气象台预计,受冷空气影响,22日-24日哀牢山区域将有中到大雨量级的降水,阴雨天气会造成道路湿滑,对救援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刚刚从玉溪新平县水塘镇赶到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联合指挥所的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总队长齐兴彬要求,尽管救援人员昼夜搜救,体力透支、极度疲惫,为了保障救援人员安全,确保救援后续工作顺利推进,参与救援的指战员现在尽可能往外走,务必不要停。
按照指挥部部署,云南消防救援总队的突击队承担转运遇难者遗体。针对今晚可能出现暴雨的情况,云南消防救援总队已经组织了国家山岳救援队、医护人员和相关救援力量45人组成第二营救梯队从老鹰塘方向出发前往接应。(央视新闻)
现在这个事件的矛盾点在于:
目前的尸体表现情况符合失温去世的特征。
但是其携带的装备又可以避免这个情况。
在失温之前,应该还有一个其他事件的发生。我个人倾向于,有可能是被某种物质致幻了,又恰逢突降大雨,两相叠加最终导致了灾难的发生。这个物质有可能是瘴气,也有可能误食了毒蘑菇。
这才可能导致四人几乎同时失去自救能力的情况发生。
如果确实如此,尸检应该很快就能给出答案。
默哀!哀牢山,一个略带伤感忧愁的名字。最高峰有3166米,平均海拔超过2500米左右。
这4名人员此次进山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携带有各种专业工具以及约1天半的口粮,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都曾当过兵,是专业人士,而且是共同遇难。
综合以上情况,有可能悲剧产生的原因是:
1.降雨降温天气,雨雾导致能见度极差,难辨方向,下山受阻,海拔高,气温低,湿度大,加上入夜之后,昼夜温差极大,导致身体失温,即使有一定装备,未必能充分应对。(可能性较大)
参考之前黄河石林的悲剧,失温太可怕了
2.地形复杂,不慎跌落受伤。(有一定可能)
3.连续降水使得河流水位暴涨,或遭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有一定可能)
4.遭遇野兽袭击或追赶(概率应该不高,但不排除)
5.食物不足(概率较低)
当然,不排除是上述多项原因共同导致。
话说,地质工作者真的值得我们关注,他们学历硕士起步,出身名校,一腔热血投身地质事业,工资寥寥,危险重重,踏千沟万壑,遇狼虫虎豹,一年中半年多住在野外,与家人聚少离多,如遇不测风云,还有生命危险!
哀牢山遇难4人中最小才25岁啊!
逝者安息,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
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勘探队员之歌》
多希望:“4人均已找到,暂无生命危险”。
8天,一直在蹲后续,却没等到好的结果,
看到这张图,
又一次感受到了地质人的不易: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