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人们在唐朝开国的过程中只提李世民不提李渊呢? 第1页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个人感觉李渊被严重低估了,不论如何毕竟唐朝的基本盘是李渊建立的,唐军的队伍是李渊拉起来的。不论史书如何描述李世民的能力值有多高,但我认为李渊是开头的那个1,其他人都是后面的0。

话说李渊这个人很不好写,写李渊的难度在于要剥开层层历史迷雾,要非常废精力地去挑选史料,然后再给出一个综合判断。但是由于他儿子李世民的粉丝太多了,这就很容易引来各种争议。暂且不管那么多了,今天还是把李渊这一篇搞定吧。

论身世:唐高祖李渊,字叔德。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李渊出身于正牌关陇贵族家庭,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西魏时期太尉,联合丞相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同保魏室,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父亲李昞,北周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 。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的姐姐,他不仅仅是个超级官二代,他跟隋朝皇帝还是非常近的表亲。

论性格:李渊性格豁达大气,待人随和,讲义气重感情,但凡跟李渊接触过的人都很喜欢他。这样的性格作为一个一般人而言是很好的,但是作为皇帝那就有利有弊了。尤其是重感情那一点,让李渊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犯下大错,最终吃下了玄武门之变的苦果。

《旧唐书》: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

论时局判断力:李渊时局判断力精准。李渊虽然贵为隋朝高官,但是他在镇压各地起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隋朝气数将尽。于是李渊决定起兵,逐鹿天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直趋关中。

论战场表现:

一、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到达龙门时,遇上了母端儿农民起义,李渊领兵击败了起义军,收编万余人,实力大增。

二、大业十一年(615年)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

三、大业十二年(616年)突厥侵犯边塞,隋炀帝便让他和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击突厥。但他们的兵马很少。李渊便选出擅长骑射的两千骑兵,吃住骑射仿效突厥兵,给突厥看他们闲暇时的射猎驰骋。李渊有另外挑选善于射箭的士兵作为埋伏。等和突厥兵遭遇时李渊便下令埋伏攻击,结果打败了突厥

四、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李渊奉命率兵征讨历山飞贼甄翟儿,与甄翟儿遭遇在河西郡(今山西省汾阳市)的雀鼠谷,李渊大获全胜。

五、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守霍邑(今山西省霍县)的隋鹰牙郎将宋老生、渡黄河,对守河东的隋将屈突通围而不攻。迅速向西南挺进。

六、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九日,李渊父子攻入长安。

李渊一生中参与的重大军事行动不算太多,但是只要参与了就能获胜,可以说他是一个不败之将。后来攻占长安后,李渊几乎不参与任何直接军事行动,打天下的任务基本上就交给李建成、李世民和其他将领了。论军事能力,李渊在隋末群雄中应该站得上第一梯队。

论战略眼光:李渊战略眼光深远。从起兵那一刻开始就制定了“图谋关中,以夺天下”的大战略。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起兵。当时的李渊敏锐地看到了一个战略缝隙: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于是乎李渊父子不顾一切直扑关中,最终占领了这个进可攻退可守且能制衡天下的战略要地。

论爵位与仕途:唐国公——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谯州(今安徽亳县)刺史——岐州刺史(今陕西凤翔)——陇州(今陕西陇县)刺史——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太守——楼烦太守(今山西省静乐县)——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晋阳宫监(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唐王、大丞相、尚书令——义宁二年(618年),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李渊的仕途真可谓用一帆风顺来形容,他在隋朝时就已经做到了封疆大吏,后来起兵最终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看了李渊的仕途履历,我只想说人有时候还真得相信命运的安排。

论生活作风:李渊作为一个超级官二代和皇帝,史书未见其有不良嗜好和骄奢淫逸的记录。个人推断,李渊在生活上应该是保持了一个中规中矩的贵族范儿。

论最终结局:玄武门之变让李渊被迫观看一场子孙相互屠戮的人间惨剧,之后李渊被尊为太上皇,开始了他晚年几乎被软禁的生活。李渊做太上皇以后,开始的几年是在太极宫生活的。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四月,他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在大安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即隋朝的仁寿宫,位于今陕西麟游)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贞观八年(634年)十月,李世民决定在宫城的东北方向营建大明宫,作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六日,李渊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时年七十岁。

玄武门之变有众多原因,从李渊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是李渊的性格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渊生性豁达,他豁达到放任几个儿子自由发展各自势力,相互斗争。李渊又极重感情,他不忍心对李建成、李世民下手行废黜之事。或许他天真地认为,他的儿子们也像他本人一样重感情,断不至于手足相残。可惜,他想错了!!!

论后世口碑:在中国的历史上,李世民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太宗皇帝完全盖过了高祖皇帝的闪光点。在后世口碑上,李渊一直是以懦弱,言听计从,容易受人蛊惑的形象出现,这对李渊是不公平的。在这里我想引述一段《剑桥中国隋唐史》里对李渊的评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誉之所以蒙受损失,第一,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大坏蛋隋炀帝,他后面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年过五十,上了年纪,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的和干练的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而且毫无疑问,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李密和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后来,他的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user avatar   wan-er-55-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吕思勉写的《中国通史》说的很中肯。众所周知吕大师的史料掌握向来是很完备的。

李渊虽然为唐朝的开国君主,但大多数事情,多是太宗做的。”

说到底李渊身为开国皇帝自己干的事实在太少,就算在他为主角的著作《大唐创业起居注》中

他做的事也少的让人实在让人对他开国皇帝定义很尴尬。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

他亲自为大唐开国做的事总结起来不过是:

命两个儿子暗中结交英杰:

仍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

示意李世民为他招兵买马:

(其实这一条究竟能不能算他的功劳唐史界至今还在争议,考虑到他是起兵的总领导,我觉得是算的。)

“ 夏五月癸亥夜,帝遣长孙顺德、赵文恪等率兴国寺所集兵五百人,总取秦王部分,伏于晋阳宫城东门之左以自备。”

领兵攻打霍邑:

(截取部分)

未及战,帝命大郎、二郎依前部分,驰而向门。义兵齐呼而前,红尘暗合,鼓未及动,锋刃已交,响若山崩,城楼皆振。帝乃传言已斩宋老生,所部众闻而大乱,舍仗而走,争奔所出之门,门已大郎、二郎先所屯守,悬门不发。老生取入不得,城上人下绳引之,老生攀绳欲上,去地丈余,军头卢君谔所部人等,跳跃及而斩之,传首诣帝。于是兵随所向奋击,禁不可止。数里之间,血流蔽地,僵尸相枕。日欲将落,帝见战士心锐,仍命登城。时无攻具,肉薄而上。自申至酉,遂平霍邑。

领兵攻打长安:

。十一日丙辰,昧爽,咸自逼城。帝闻而驰往,欲止之而弗及。才至景风门东面,军头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守城之人分崩。帝乃遣二公率所统兵,依城外部分,封府库,收图籍,禁掳掠。军人勿杂,勿相惊恐。太仓之外,他无所干。吏民安堵,一如汉初入关故事。

算下来,他亲自运营的业务竟然只有区区两个阵地(霍邑、长安)——望风响应的部分暂时不计,开国皇帝里很难找到做事这么少的存在,大约只有司马炎可以和他比拟。

开国阶段,你出钱,我出力,李渊的对开国的贡献远远比不上其子李世民,再加上李世民玄武门后的丰功伟绩,就把他遮掩的比较没存在感。

至于所谓的李世民改史抢功论,我真的很好奇,一个人凭着亲自带业务(打统一战争)积累的人脉和资本夺的公司董事长的位置,真的有人还在意当初公司是谁提出来要创业的吗?

开国并不是有且只有一位首谋,开国明显是四大元老李渊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类似于现在的股东,所以我说,目光不要拘泥于谁先提出来创业,创业阶段的老板做了多少事才是最重要的),

《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本书把开国其他三大元老的功劳遮掩了不少,裴寂刘文静都挺没存在感,相反正史倒是把这些人的功劳叙述的很详细。

是李世民改史给刘文静抢功吗?

是李世民改史给裴寂抢功吗?

是李世民改史让裴寂从晋阳宫里捐钱出来的吗?

是李世民改史让刘文静在狱中首定大计的吗?

是李世民改史让他们忙前忙后的说服李渊起兵。

真的有人觉得《大唐创业起居注》里裴寂刘文静的存在感能当元首功臣吗?刘文静还稍微好一些,裴寂跟酱油没什么区别。

另外 @毗沙门殿下 《剑桥隋唐史》这本书水分颇高,阅读须谨慎,毕竟除了这本书应该没人把隋文帝杨坚排到影响力第二的层次。

李渊不是最被低估,是他的作为只能让他无名天下,

就像中国几百个皇帝,能开口就报出名字不就秦皇汉武那几个吗?

杰出人士之所以称之为杰出人士,本身就是因为罕见,而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因为李渊没有成为路人皆知的杰出人士,所以就是别人改史黑的,这种论据毫无说服力。

读书要学会思考,而不是沉迷严宽太子的美貌幻想从而脱离实际。

顺便不得不再扯一句,李世民自己的“史书”里,对李渊的确是给予高度肯定的。

昔隋季版荡,海内分崩。先皇以神武之姿,当经纶之会,斩灵蛇而定王业,启金镜而握天枢。


user avatar   you-xian-yi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李世民是通过血腥政变逼父篡位上台的,为取得政治上的合法性,他需要给自己非法夺权寻找各种借口和理由。

李世民为达到这个目的,把持修史,严格控制舆论,处心积虑地淡化唐高祖李渊在开创国家统一天下过程中的功绩和作用,贬低甚至丑化李渊的历史形象,更是下了大力气把自己包装成唐朝实际的开国者。在史书上天下是他李世民打的,功劳都是他李世民的,皇帝和太子都是尸位素餐嫉贤妒能的。

一通操作下来,历史就改变了它的本来面目。现代人如果不深究历史思考判断,自然很容易受其蒙蔽。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历史学家费正清就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为李渊鸣不平,他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

被低估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user avatar   meng-xi-s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翻译:

这叫侮辱。




  

相关话题

  隋朝为什么有人粉? 
  如何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 
  为什么李世民在李渊和李建成都在的时候就敢造反还成功了? 
  唐太宗之后,尚书令是否被废除?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或是他的属下杀了李渊,会影响到他的统治吗?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句话有没有出处? 
  李世民的军功是否被夸大? 
  唐玄宗为什么一直在提防自己的儿子? 
  李世民有什么可爱的故事? 
  李世民登基前除了打仗还做过哪些具体工作? 

前一个讨论
历史照见现实,北宋对幽云十六州“速取”好,还是“缓取”好?
下一个讨论
为何刘邦的老乡都是人才?





© 2024-12-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