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国内疫情什么时候才能彻底结束? 第2页

        

user avatar   liu-chao-97-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昨天修改了答案加了个感觉好玩的图,就放下面了,是我不严谨,但是我也不打算删,有兴趣的看下下面的链接,图片想表达的就是新冠这个不是某些人说的只是单纯的一个大号流感

更下,我做评论筛选的目的就是为了净化评论区,并不是为了屏蔽掉意见相左的观点。

毕竟上来不拿数据,也不说出逻辑漏洞,就直接扣帽子,讲一些没用的负面情绪的言语,对探讨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



那些鼓吹躺平防疫的70%就是国外的一些留学中介+移民仔,前者为了生意,后者共富裕不行共患难怎么能不想起国内的同胞们呢

剩下的30%还有一堆1450,若干反调王子们

70%的人群里,最喜欢用的模板就是,“在某一天难受,做了测试,然后阳性”中间一系列介绍日常,最后不忘强调一句,虽然我得了新冠,但是我很好。他们这部分人都不会明确的表达对国内防疫看法,当然也不会主动提100万美国人的事儿,他们会在某些句子中间某些词语之间夹带着那么一点私货,引发联想

至于剩下的1450反调大聪明们,这部分人不入流,我就懒得总结了除了自由隐私之类通用的论调外别无其他。

以上如果有异议咱们先放后面,毕竟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假设躺平,我们将要付出的代价有多少?

新冠死亡率目前处于较低状态平均值为1.63%。从综合统计来看新冠死亡率为1.39%~2.71%

中美之间医疗条件的差距某些知乎答主已经分析的很明白了。

差距在这里,又没有美国那样十艘医疗船做后盾。只能把这些患者输送到各个医院。现在所有省市的重点医院基本上床位都比较紧张。不信的可以去住院部的走廊瞅瞅。人口最密集地区的医院这个情况就更夸张。毕竟某些欧美答主也说了,美欧死去的都是些慢性病加其他疾病的患者。所以,医院跟正常病患混住这个选项就得排除掉。那么要接纳这些患者就得单独给新冠的患者提供病房+专业医生+专业护士+配套的硬件设备

其他先不说,就专业医生一项,从哪儿凑?总不能把骨科大夫请过来给你看呼吸科?

就这样,还有一部分人幻想着疫情放开,自己的生意就会好起来。嗯,人们都患新冠不去治病都去你那儿消费呢。。。


一次轻度新冠治疗5、6000,医保一般会报销大概7000左右 ,知乎老提的全国还有七亿人收入不到1000,这部分人的治疗费是国家承担呢,还是宣扬躺平的那部分人承担呢?

一次重度新冠治疗大概两三万,暂时是免费。躺平后,是国家出还是自己出?家里还有老人孩子,他们都是重症的潜在目标,一般感染都是一个家庭一起的,病毒可不会挑三拣四,一次要消耗多少钱,自己瞅瞅银行卡吧。

最最后,坏处说完了,咱也说说“好处”


所以,彻底结束,要么选择他们的躺平策略,立即结束,要么就耐心等国外的病毒变异到最后可控了,再结束。


user avatar   cai-niao-d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答案是,或许明天就会结束,又或许......................................................................................................................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假如世界上没有核酸检查,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全世界的医师,严格按照医疗规范或临床指南去接诊患者,面对一种,基本不发烧,临床上,胸片照下来没有发现特异性表现,症状和人鼻病毒、肺炎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引起的感冒相似,以咽痛、鼻塞、流涕、腹泻、乏力为主要表现,具有自限性的疾病,会怎么办呢?

假设他们再去看看多个国家的人口数据,发现许多国家人口增速反而增加了,例如德国2021年德国的生育情况居然比想象中要好,出生人口逆势增长,生育率从2006年的1.3上升到了最近的1.54,北欧的人口出生率也在2021年上升了,没有看到生殖系统被破坏的迹象,他们会怎么判断呢?

实际上假如没有核酸检查技术,或者核酸检查技术没有得到大规模运用,那么,随着发烧患者,以及典型的以肺周为主的磨玻璃改变的患者的逐渐减少,甚至不再出现,人类早已宣布战胜了疫情,恢复了正常生活

实际上,人类社会上万年以来,面对呼吸系统的病毒感染,特别是变异比较频繁RNA病毒感染,执行的几乎都是这样的标准程序:“极其严厉地隔离/远离发烧/重症患者,轻症患者或者无症状感染者居家/家庭医生/赤脚医生/草药医生/部落医生治疗这种模式”,这其实是一个人工筛选的过程,就是毒性强的病毒株,不断被隔离,毒性越来越弱的病毒株,则逐渐在人类社会藏匿下来,无症状/或康复的患者也获得了相应的中和抗体,于是这些RNA病毒就成为季节性感冒,例如冠状病毒家族的四种病毒,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就这样长期在人类社会流行,大概占能引起感冒症状的常见病毒的30%左右。

这其实也是智人这一脉,25万年来与RNA病毒相处下来生存的智慧。

体温表,口罩,X光的出现,只是使得这个人工筛选的过程越来越精确,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毒性变弱的各种冠状病毒,人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疱疹病毒 ,肺炎合胞病毒,长期在人类社会流行。

几十万年了,上述这些容易变异的RNA病毒,一个都没有在人类社会消失,一个都没有(唯一消失的是不容易变异的DNA病毒——天花病毒)。

但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技术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所以,不再大规模做PCR检查的地区,他们的医疗系统可以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热病例、肺部异常病例出现的多寡,宣布大流行已经结束,而继续做的,很难这样宣布。

Kary Mullis或许怎么也想不到,他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user avatar   miao-miao-bu-li-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疫情不会结束,还得好多年。但政策会变。

如果疫苗特效药之类的开始好使,那自然会结束。

如果经济一直受此影响不行,造成的不良影响比疫情更大,那就会保经济。这时候疫情问题就会放松。


user avatar   UNSC7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聚众娱乐,但允许聚众加班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取消防控,对应的代价必然是取消免费治疗。

自己掂量掂量,家里人得了病是不是进得起ICU。。。


user avatar   qing-zhu-27-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当前这问题下所有反对或者对国内防疫政策冷嘲热讽,以及主张“开放”的答主,能够全家主动感染新冠并且放弃治疗,为他们的政治主张牺牲一下他们的健康和生命,我就赞成他们的观点。


别说“开放”会死几百万人,就算仅仅死几万人,我也认为当前这些主张开放反对严格防疫的答主,应该言行合一身先士卒,自己率先成为死亡数字的一部分。


而不是倚仗着自己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优越,把别人当代价。


至于疫情,只要等欧美民众反复感染,然后孵化出一个真•“mild”的流感版新冠了,疫情差不多就能结束了。

在那之前,劳驾欧美民众和这提问下反对我国防疫政策的各位,当好你们的小白鼠吧。


user avatar   li-ming-27-1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的论点又来了,新冠是既得利益,中国自己逆行,我们自己最晚知道真相。

当初可是,东方的切尔诺贝利,芳芳日记,西方的媒体监督力度大,湾湾的一碗牛肉换大陆的女大学生。美国光速撤侨,断航,FBI破门抓人医学隔离,秒起名中国病毒,武汉病毒,各种幸灾乐祸呗。天佑美丽坚。这个溜。很像有蓄谋已久。

后来,35艘医疗船,瑞维西德疫苗

再后来,群体(牲畜)免疫。

最后,共存。

可是当初不是这么说的,不是说中国缺的不是医疗,缺的是民主么?现在还给我论证清零政策,要不是那些自由民主的政策失误,现在早控制住了,还花钱在这论证。

来解释一下,零元购活动?德特里克堡关闭,电子烟肺炎。来有本事让世卫去看看。

你们缺的也不是医疗资源,缺的是做人的两撇。


user avatar   114514-39-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3.16更新,欧洲在omicron第一波之后开始反弹了。

转一篇拍总的文章,各位可以自己品鉴一下“波谷期”的大阴的医疗挤兑情况有多感人。

当然更感人的是,现在大阴疫情开始新一轮爬坡了。。。。。





以下是原回答

科学的角度讲,鼠疫化也许是最可能的结局。

也就是动态清零常态化。

因为病毒不会跟你讲政治,他只会跟你讲生物学。

鼠疫和新冠都有无法消灭的中间载体(老鼠和外国人),都有极强的对社会的冲击能力,病毒的大流行都会造成社会经济以及人道主义上的灾难,所以类似鼠疫一样的动态清零常态化是目前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最优解。

病毒的变异数和病例数成正比,病例数和传播速度成正比,如果你要接受传播速度会随演化而变大,

你就要接受

病例数和变异速度一定会越来越大,

新变异毒株很可能会越来越多,

疫苗和特效药有效果的时间很可能会越来越短,

这些事实。

实际上ba.1与ba.2是一个非常恐怖的警示,ba.1和ba.2的基因差距甚至大于武汉株和delta的差距,

还有在时代大浪里默默无闻消失的ihu,这个东西之前在法国对delta有1/3的相对传播优势,并且对防重症的免疫逃逸能力也很强,也是个有voc潜力的东西。

这说明什么?

说明病例数上升带来的变异速度的上升导致仅仅4个月时间就冒出了2~3个voc水平的变异株,这个速度大幅快于以往。

至于毒力演化,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微观上侵入细胞能力更强的病毒更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而这种侵入能力很多情况下和毒力成正比,也就是说:

越是体内生存竞争有相对优势的病毒个体毒力很可能越大。

当初所有疫苗都打包票说100%防死亡,到delta时代欧洲各国80%+接种率依然被打得死亡数逐渐接近早期新冠,到现在omicron时代打了疫苗后依然被突破性感染造成的死亡已经屡见不鲜,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

今年1.1以来60天,美国的全人口因新冠死亡比率已经达到了1.3武汉,约13万。

这还是美国至少70~80%病例有疫苗/既往感染提供的免疫力的基础上的。

美国约3.3亿人口,武汉因新冠死亡人口占2021年常住人口约0.3‰,美国达到1武汉死亡率则死亡10万人。

至于医疗挤兑问题,疫苗80%加上大规模既往感染带来免疫力的英国都能被omicron干得1/3癌症患者手术需要拖延至少两个月,荷兰这些国家甚至在omicron出现前就要上triage。

这些问题都是欧美已经是2020年以来常态了,属于是惨习惯了加上媒体缺乏报道而已。

而什么西方马上就要永远解除管制措施,也属于是媒体搞出来的信息茧房忽悠人而已。



白皮每次疫情波峰的时候照样严格管制,等新增下降了就好了伤疤忘了疼,放开管制,然后病毒传播受到阻力下降,新增重新上升,又到波峰,周而复始。

这样仰卧起坐式防疫的结果就是全国经济都会受到反复的影响,失去稳定性,工业根本没办法正常运行,还谈什么产业运行。

其中的一个结果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的cpi已经破7.5,欧洲也已经破5。

而且由于疫情需要把病人隔离,欧美出现常态化的劳动力短缺。

仅美国一国就常态化有1000万现存病例,都需要居家隔离,在疫情高峰期更是超过2000万,上海市才2700万人。

这些隔离的跟国内的出入境人口可不同,这些人是直接参与到各行各业的生产里的。

到现在为止美国的就业人数都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是通货膨胀已经十分严重了,疫情带来的问题靠货币政策是解决不了的。

可见的将来,这个问题不解决疫情是解决不了的。


亚特兰大联储对此解释道:

根据GDPNow模型,2022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经季节性调整的年增长率)从2月25日的0.6%下降到3月1日的0.0%。


世界是物质的,病毒更是物质的。

只要思想一滑坡,借口总比困难多。

但是媒体无论造出多好看的信息茧房,也没有办法改变客观世界的规律。


user avatar   zuo-xiao-guan-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2.03.05更新:

没想到这么多人对我的观点有共鸣,那就再更新一个今天的最新消息吧,也是和两会有关:中央将2022年GDP增速目标定为5.5%。这个数字很有趣,业内一般来说会认为6%偏乐观,5%偏保守,5.5%这个数值在今年这个全球大环境下属于较激进的,这相当于变相宣布今年将逐步放开疫情防控。

21年第三季度增长率4.9%,第四季度4%,都比5.5%低不少。去年整体也算一个高基数,如果要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不低于5.5%的增速目标,势必要在疫情中找到一个强力增长点。虽然房地产贷款利率近期部分地区有所下调,但全国整体还是处于强管控周期,目前的松绑更像是一种政策性回调,房地产势必不会像之前一样成为经济增长主力马车。

另一个可以考虑的增长点就是去年表现强劲的外贸出口,但如同我原回答提到的,全球范围内放开疫情管控后,CN这种不好掉头的保守谨慎大船,很难跟上外面的节奏,那么势必在外贸出口这里被东南亚等新兴劳动密集型产地抢走一大块蛋糕,很难支撑起5.5%这个增速。

剩下有可能的两个增长点,无非一个投资一个消费。投资方面,之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过,适当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算是会起到一定作用吧,但是各位也清楚,国家债务和地方财政...

消费方面,我国居民的负债率着实已经被房贷拉的没什么开发空间了,强行推动消费贷款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连锁性的消费次贷危机,逾期资产的资金链断裂起来没有任何机构能幸免。

粗略想想真的是一个死局,分析下来突然觉得,也许逐渐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努力让外贸出口少受影响不被抢走太多订单,反而是最有效最有可能的了,毕竟外贸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占30%到40%,实在不敢有什么闪失。

国家既然敢定5.5%这个目标数字,反而是让大家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这相当于变相宣布今年将逐步放开疫情防控。


下面是原回答:

先说结论:完全结束可能不会,但至少会逐渐放宽管控力度,探索“cn特色共存主义路线”,制度优越性反正怎么都是要体现一波的。

本人消费金融从业人员,2021年下半年开始,整个消费金融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逾期率和不良率都出现了至少30%的上涨,即便是微粒贷和蚂蚁这种行业头部也是一样,甚至在22年1月央行持续放水的情况下也没多少改善,今年不知道要有多少家机构倒闭和暴雷。在这放一个预言,今年消费金融牌照和小贷牌照可能会卖出白菜价,坐等2023年回来挖坟。

我一直坚信经济数据不会撒谎,2021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GDP增速仅4%多就已经说明了一切。如果2022全年继续坚持所谓动态清零政策不调整,在国外彻底放开尤其是东南亚放开恢复生产力的影响下,国内经济不出现下滑就已经烧高香了,况且俄乌战争对中欧贸易也是影响巨大的,中欧班列简直躺枪。

其实就TG的谨慎和保守而言,已经在很多地方开始吹风了,今天两会发言里就有很隐晦的暗示。

先是肯定动态清零政策在过去的成效,不排除是对6700e传言的回应。重点在后半句,“高度关注疫情走势、变化,动态研判统筹好生活和生产,力争做到科学精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减少对社会的影响。”已经不要再明显了好伐...

希望2022年内,至少可以开始降低疫情封控的强度吧,缩短跨境隔离的时长,从14+7变成7+7,再到7。防疫爱好者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客观经济规律和政策调整也不以你们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两年的国难玛尼发就发了,差不多得了。


user avatar   wei-feng-tang-tang-90-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大神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号流感已经过时了,人家直接说新冠不存在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特朗普称赞中国疫情防控成果? 
  如何看待北京基研投资本研究总监赤焰永明认为疫情导致的死亡不可怕,还说主张抗疫的人要为经济风险负责? 
  意大利将建米兰版「火神山」,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如何看待中疾控披露「 3 名重庆入境回国人员,疑从印度感染变异新冠病毒」,目前详细情况如何? 
  加州独立组织宣布将在总统大选后第二天举行独立公投,成功的把握有几成? 
  澳大利亚宣布过去14天到访过印度的人将不得入境,包括本国公民,是澳政府首次禁止本国公民入境,你怎么看? 
  10 月 24 日喀什疑似大量航班取消或返航,目前的情况如何? 
  如何看待中疾控主任回应「西安确诊病例接种疫苗后仍感染」给出的三种可能?个案会影响疫苗再研发和普及吗? 
  本轮沈阳疫情,为何刘大爷没像当初尹老太一样被千夫所指? 
  如何看待美国疫情确诊人数突破1300万? 

前一个讨论
什么原因俄罗斯攻打乌克兰啊?
下一个讨论
中国军事力量在亚洲能排第一吗?





© 2024-06-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