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中国从北到南很多地方称「香菜」为「芫荽[y(u)án sui]」,但「香菜」似乎成为了标准词?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似乎芫荽是随北方官话流传的,南方主要是云贵川。


user avatar   lu-yang-new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香菜也称芫荽,胡荽,香荽

非中国原产植物,据传是张骞由西域带入

“芫荽”这个名称应是音译之后构词,形成的汉语词汇,如同葡萄(葡萄刚传入时,音译的书写词未固定,有多种写法,杜甫诗里也写葡萄为“蒲桃”)。

”香菜“显然是依据其散发香气这个特征构造的词汇,即“特征+用途”造词,类似的有“甜菜”、“苦瓜”等等,这也是一种惯用的造词法。

芫荽和香菜在不同地域的语言中流行的方式是一个很值得细究的问题

推测使用“芫荽”称呼的地方,更多地集中在早期中原居民历史大迁徙的主要线路上,比如汉末两晋南北朝导致的衣冠南渡,再比如北宋靖康末的南迁,元明的迁徙等等。这些迁徙的主要路径中形成的聚居区会保留相当多的古老词汇和习俗,芫荽这个较古老的音译,在这些地方流行也是这个原因。而那些更后面的居住地,那些没有很强原住民影响的,历史中移民混杂,民族种姓多样没有主体大族影响的地方,有历史背景的词汇规模就比较小,反倒是类似“特征+用途”这种造词方式产生的易从直观理解,较少背景内涵的词汇就比较多,这样的地方就会倾向于使用“香菜”这个词。两个地域交接处,则是芫荽和香菜混用。现代中国,都市大抵称香菜,某些乡村反而称芫荽,就是这个道理。乡村人员稳定少流动因而保留了更多的古词汇,城市则相反,人员流动变化迅速,则需要更直观的新词汇。

举个例子,东北这种闯关东后形成的新区,就说香菜,而不说芫荽。实际上,大多数东北人,若无特别的原因接受了这个知识,是不知道芫荽这个词的,更不知道芫荽就是香菜。

而浙江的一些内部县市,比如丽水这种地方,就称芫荽,当然,这种地方的人也清楚香菜就是芫荽,但是几乎不说香菜。丽水古称处州,浙江西南部山区,其居民是较早迁入的中原人,且由于地理环境相当长时期都保持着居民种群特征的稳定,这种语言习惯就保持了一些古词汇。

杭州这种地方,则是香菜、芫荽杂用,而上海,即使老弄堂里,也多是称香菜,而少有说芫荽的。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先认怂,刚才找保洁阿姨问了下,这阿姨,祖上在旗的,据阿姨说,老辈儿都叫芫荽,跟山东一样,谁也不知道啥时候都叫香菜了。

所以这个香菜,到底是哪儿的方言啊?

下面是原答案:

芫荽这个叫法,在北方山东中西部和河南、山西特别普遍,在父辈那一代人就基本没人叫香菜,都叫芫荽。

唯一的原因就是,北京话太强势,我这个年龄还有一半人叫芫荽,下一代就基本都叫香菜了,都以为叫芫荽是土土的方言,是错的。

其实啊,中原官话区里面里面的词汇,要远比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标准词汇。

科普一下,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新中国成立以后,用滦平话大量修正老北京话当中无益于表达的地方发音特色,然后作为标准读音。其实这个工作民国的时候就开展过,只不过没有找滦平话这个基准去打磨。

作为河洛雅言衍生出的中原官话,为普通话提供了绝大多数词汇,所以某种意义上,狭隘一点说,普通话就是用滦平口音修正过的,消除了明显地域特点的北京话读中原官话词汇,所以广大中原官话区的同志们,遇见北京人的北京话不要怂,要硬掰扯起来,你们还占了一样普通话词汇主要来源,北京是啥都不占。

但是呢,毕竟人家北京厨子都可以在媒体上公开说作为京菜的重要分支,鲁菜。。。毕竟百度上北京人发明了烧卖和茉莉花茶了。其他省份能咋样?我不是扯淡,也就是江浙沪经济剽悍,否则淮扬菜都能是京菜分支。

怎么我一看,果然“普通话词汇就是北京话那一套”又来了,不是,要不您成立个北京国吧成吧。我就想知道啊,脱胎于河洛雅言的中原官话,是,他现在因为经常带有冗长的语气助词肯定不是当年的河洛雅言。

但是,北京话才多少年?至少在明神宗朱翊钧的时候,作为从小生于宫闱的朱翊钧说的可是“河洛雅言”,也就是说,至少在明神宗时期,现在的北京话根本还没有成型,至少是没有什么巨大的影响力,否则长于宫闱的朱翊钧怎么也该跟溥仪一个口音而不是说“河洛雅言”。只要北京话他不是天上来的,他就必然是中原官话系统衍生出来的,要么那就只能是什么女真啊蒙语啊之类语言演变出来的了。如果他在明神宗年间还没有成型,至少是没有形成今日的规模,那么所谓现代“北京话”的历史,最多不可能超过500年,而中原官话系统,这个就不多说了,打周朝开始,中原官话系统就一直在不断的衍生发展。

既然你是中原官话系统衍生出来的,又何来“北京话那一套,再加上一些外地词汇”?你这跟“鲁菜是京菜的重要分支”有啥区别啊。


user avatar   xin-20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芫荽 这个词,小时候我妈叫过。后来都叫香菜了。

芫荽应该是音译。这个东西应该是外来的。

香菜反而是本土词汇,虽然很多人都感觉这玩意不香。香菜更符合中文构词法。

个人觉得,香菜更容易接受。很多词汇没流传开是词语本身的问题。生僻古怪不好听不文雅都是这些词汇没流传开的原因。


user avatar   xiongbata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强势语言会改变弱势语言的习惯。比如汉语的詈语,曾经日语(日/入)遍布大江南北,是南北方流传最广泛的一种粗鄙之语。但你现在看,日语的地位早已经被来自东北方的C语言(操/肏)取代了。

芫荽不仅是标准名称,也是很多地方土生的方言读法。但架不住强势的普通话里是采用香菜的读音,铺天盖地的普通话影视作品里没有用到芫荽这个读法的。这就使得芫荽这个古老文雅的标准名称反而成了诘屈聱牙的土话,赶新潮的人自然会去学香菜这个名字。

当然,芫荽这个名字也有其本身的缺陷,就是这两个字并不好写。村里最没有文化的人也知道“延随”这个读音,但就算是很读过些书的人也不见得就知道“芫荽”这个写法。出去买菜,菜摊上肯定写“香菜”而不写“芫荽”,这又给人加深了“香菜是标准名称,芫荽是方言土话”的印象。


user avatar   ying-piao-luo-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越家常的东西叫法越随和。芫荽的名字像诗经里的,少点烟火气。

还有什么番茄叫成西红柿、洋柿子;马铃薯叫成土豆、洋山芋的,一样的道理。

你们家吃过菘吗?是不是觉得得是一挺高级的菜?其实就是大白菜。


user avatar   qu-yang-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鼻塞睡不着觉来答题)这个问题有好几个层次的理解方法。

第一个层次是方言词汇和存古的关系。

类似于“香菜”取代“芫荽”这种事情,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目前绝大多数方言词汇,都来自于历史上流行过的通用词汇。

之前群里有方言大佬在总结某地的方言词汇,结果发现,那些看起来“土得掉渣”的方言词汇,绝大多数都可以在全国各地的什么云南话,河南话,闽南话,胶东话等方言里找到,很多还可以从明清小说里找到,真正有地方特色且不见于典籍的词,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大部分方言词就是过去的流行词。只有少数方言词才是本地的自主创新。至于汉语普及之前的“底层词汇”,就更少了。

方言里所谓的“存古”,其实就类似于一群人2000年左右上网,学了一堆ggmm,大虾斑竹之类的流行词,结果后来变局域网了,他们不知道这些词互联网上已经不流行了,还是继续互相使用这些词交流,就变成了某种“网络方言”。

第二个层次是汉语有继续分析化的趋势。

我们知道,古代汉语的综合性更更强,比如古汉语里有几十个字表示不同毛色的马,还有几十个字表示各种不同体态的猪。上古时代先民对于这些事物非常的熟悉,这些词汇经常使用,所以要对每一种特定的猪都要取一个单音节的名字,方便日常交流,还专门发明一堆字来描述他们。这体现了古汉语的综合性。而随着近现代社会生产的复杂化,知识爆炸,给每种新概念都编一个单独的名字不太现实。所以现代汉语更倾向于用分析化的复合词来表示这些概念。比如古语说彘,现代汉语说小猪,用了两个更简单的字来代替一个复杂的字,虽然音节更长了,但是易于理解,拓展性更好,体现了现代汉语的分析化特点。

具体到“香菜”这个词,它本来是个方言词汇,但是由于它和白菜菠菜芹菜一样是一个分析化的词汇,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更容易让人理解,所以迅速流行开来,变成了新的通用词汇。反观“芫荽”这两个字,不见于其他场合,似乎完全是为了这种植物单独造的词,还是个双音节词(单音节的词,比如葱姜蒜,因为发音方便,会更坚挺一点),竞争不过“香菜”也很正常了。

当然,话说回来,虽然汉语总的趋势是分析化,但是在专业细分领域内部,其实还是会向综合化发展的。比如外行人讲下象棋,会说用马吃,用炮吃,用卒吃,这就是分析化的说法,便于理解。内行人互相交流时,会直接说“蹬,打,拱”,这就是综合化的说法。


user avatar   zheng-zhuang-gong-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必须那么贵,而且其实就是因为是厂家和赛方掌握着定价权,所以才那么贵。就像羽毛球一样,一个球那么贵,归根结底就是几大厂家掌握了定价权垄断了毛片市场罢了。别听厂家吹什么最顶级的球得几千只鹅才能做出一个,更别听冰壶厂家吹自己石头多好多好,都是胡说八道


user avatar   snor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惠州防疫人员将萨摩耶“雪球”打死,是以人为本,以防疫为重的果断举措。

1,科学研究已指出宠物有加剧疫情的风险。

2,惠东县大岭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通报:因环境内多样本呈新冠阳性,犬只感染可能性大,工作人员扑杀了一只狗。

但只因爱狗人士抱团闹事,政府居然低头道歉,还对打狗英雄停职,引发舆论哗然。

3,狗主人用微博账号【有只雪球】在网络煽动爱狗人士闹事,并传播【猫狗不会传播新冠病毒】的伪科学,破坏防疫,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4,网络大v安提-利以及众多正义网友,知道积极举报爱狗人士的帖子,删除了一部分。

大v也好,网友也好,都只是普通人,却敢于与疯狂的爱狗人士决一死战。

而作为有实权的政府,竟然不敢直面舆情,只会按闹分配,向闹事的爱狗人士示弱,出了事儿就甩锅给下级,令人失望。应该联系微博,把爱狗人士的帖子删了,并追究狗主人破坏防疫的法律责任。

5,爱狗人士以宠物狗是“私人财产”为由阻挠对涉疫动物进行捕杀,是把个人利益凌驾人民和社会利益之上的表现。

6,不仅是惠州,爱狗人士在全国都兴风作浪,自私自利,破坏防疫。

别的人都普遍配合防疫。唯独养宠物的人群总是索要各种特权,各种不配合。

养狗人为了不让狗在自己家里拉屎,还经常以遛狗为名,故意带狗下楼到小区拉屎,风险极大。

政府不应该再对爱狗人士妥协,否则迟早疫情防控要被爱狗人士给彻底破坏了。

总结:一,应该严惩破坏防疫的狗主人,以儆效尤。

二,要敢于捕杀宠物,并有理有据强硬反击那些闹事的爱狗人士。

三,要充分保护和尊重那些负重前行的打狗英雄。


user avatar   qiong-d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宋太祖、明太祖、唐太宗这三位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英主,不存在不能相提并论的问题。同样的,汉高隋文光武康熙也可以与这三位还有秦皇汉武相提并论。




     

相关话题

  吴语各方言之间差别是否被夸大了? 
  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能读懂对方的文字吗? 
  各地方言怎么表达「滚开」? 
  中国有大学学历的普通百姓平均认识多少个汉字? 
  你能写出哪些尽可能长的全是简繁同形字(传承字)或全是简繁异形字组成的句子? 
  北京话、东北话中哪些发音习惯有可能受满语影响? 
  为什么动物死亡只用「死」字,人死亡却能用「故」字? 
  上古汉语里的“有穷国”、“有熊国”,现代汉语里的“有明一代”、“有清一代”,其中的“有”是什么意思? 
  不会家乡话的人会很耻辱吗? 
  由于和因此连用是病句吗,由于不能和什么连用,为什么? 

前一个讨论
西安人为什么很少说本地方言?
下一个讨论
人工智能领域有哪些精妙的数学原理?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