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3 月 30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355 例、无症状感染者 5298 例,目前情况如何? 第3页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家里最近十年没有危重病人,从来没接触过icu病房

他们不知道,我国ICU病房常年满员,根本没有富余。

事实上,在我国当前的医疗条件下,正是因为有人被共存理论洗脑,不严格狠心执行动态清零,感染基数上去之后,必然会导致医疗悲剧。

封城也会导致医疗悲剧,不封城也会导致医疗悲剧。

很多网军现在急不可待要求共存,

典型自己被轮了一遍,就迫不及待希望所有人都被轮一遍。

呸!!实在要共存,也要坚持到下两个变种都没有大危害才能放开。


user avatar   jzysh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数据算错了,重新更正了^_^¦¦¦)

上海疫情让所有人都开始思考——我们现在是否防疫过度?

无休止的封控、静态、闭环、隔离,让抗疫两年多的我们心生疲惫——什么时候是个头?

甚至我们开始怀疑,为了抗疫而牺牲掉经济生活,这样值得吗?

作为一个医疗系统的医务人员,我无法评论抗疫和经济的平衡应是如何。我也同很多人一样疑问:

现在是否是从“清零”向“开放”的时候?

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数据不会骗人。

所以,我们看看世界各地的数据,来给我们国家的未来做一下描绘。

疫苗和Omicron

我们之所以觉得可以开放了,是因为我们看到Omicron这一型毒株,传播力极强,极难防控,但好在接种加强针的情况下,重症率低,病死率低。

所以,为了不让抗疫影响经济,在充分疫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减少一定程度的重症病例,我们的医疗系统应该可以承受住冲击。

疫苗,是第一个关键。

截止到2022年3月29日,中国大陆加强针(第三针)接种率46.48%,比阿根廷好一点,和越南相当,但远低于英国的56.77%和韩国的63.4%。

自2021年12月期,Omicron毒株席卷全球,迅速成为所有国家的主要流行毒株,在我们讨论的这几个国家里,进入三月以来,Omicron都是主要流行毒株。

在2021年12月以后,我们讨论的这几个国家,每日的确诊数量都有显著增加,但下图可以看到,英美等国的确诊反而下降了——难道他们都不感染了吗?

并不是,而是躺平以后,大家都不检测了。不检测就没有确诊,数量就下来了。而还在检测的韩国,确诊病例却一直在升高。

Omicron对医院门急诊的冲击

确诊不可怕,毕竟Omicron毒力弱,大家只要不需要进医院,不过就是个“迷你流感”。我们之前担心新冠,也就是怕我们的医疗系统承受不住冲击——毕竟武汉可是举全国之力才挽救回来的。

既然要判断医疗系统是否能承受冲击,首先要看Omicron流行起来以后,住院病人是不是显著增加,以及增加比例是多少。

因为我们看病,都是门急诊入院。床位数是固定的,如果Omicron住院的病人增多,那就势必导致其他疾病的病人住不了院,最后延误治疗。

这就是医疗挤兑。

这是每周因为新冠而入院的患者数量(每百万人)。

可以看到,2022年3月26日以后,韩国和英国因为新冠的入院患者数量都在上升,韩国每百万人245.2人,英国每百万人229.56人。

注意,这可是疫苗加强针接种率超过60%的两个国家。

Omicron在3月给英国带来的这个数字,换到中国来呢?

假设我们的加强针接种率也60%了(实际只有48%),然后现在上海作为示范区,我们也像英国放开,每百万人230个人住院。

上海2500万人,那么一周会有5750人住院。

(这是一个不严谨的估计,毕竟上海2500万人不会一周之内全部感染,但因为感染和重复感染,一定时间后会趋近于一个平衡并接近这个数字,但这是个较为极端的估计)

这是住院,不是无症状感染者。

毕竟英国的NHS可不会让你因为小小感冒就住院。以我在剑桥交换两个月的经验,不到肺炎的程度,GP(General physician, 社区医生)那一关你都过不去。

57500人住院,这是什么概念呢?

(来源:2020年上海市卫生健康统计数据)

(来源:202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上海大小医院加起来405家,每万人口109张病床(户籍人口),那么上海所有的病床数加起来,158813张床。

还可以,一周将近6千人新冠住院,上海市一共有15万张床,扛得住。

但是,需要住院的新冠患者,一周之内大概率是出不了院的,我们保守估计10天吧。

第一周6千人,第二周可能5千人,然后第三周可能4千人。

那么峰值的时候,新冠患者可能占据上海市1万多张病床。

十分之一的医疗资源,给了Omicron。

而如果你平时到上海市的各家医院来看,在没有新冠的时候,三甲医院都是人满为患了。上海的医疗资源还要辐射长三角。

这是在上海,全国医疗资源数一数二的城市。

换做其他地方呢?

Omicron对医院ICU的冲击

有人说,这个数据不对,我们的医疗可及性和效率比英国高,我们还可以开展便民门诊,实在不行患者社区卫生院挂水,反正Omicron毒力弱,重症率低,医生可以过去指导嘛。

那么Omicron的重症率是如何呢?

同样是每周进入因为新冠而进入到ICU的患者数量,英国是5.32(每百万人),韩国24.81,美国6.43。

按照上海市的人口,参照最低的英国的重症比例,每周133个ICU患者。

这个数字实在不可怕,一周才133个。

但是,Omicron重症和年龄显著相关,上海市和英国的老龄化程度显然不同。

(来源:上海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上海市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23.4%,英国是19%(2019年数据,可能有变动)

按照这个比例进行修正,上海市每周因为新冠进入ICU的病人为:163.8人。

上海全市的重症监护病房病床数我没有找到权威的数据,采用2015年华东地区ICU普查数据(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16, 2(1):7.),

华东地区每十万人ICU床位数4.03(全部按照户籍人口),换算到上海大约是582张。

ICU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都比较长,我们保守按照两周,

那么Omicron这样一个毒力低、重症率低的病毒,将直接持续占据上海市一半的ICU床位。

数据总结

我们假设现在上海市的加强针接种率直接按英国的60%算,参考的也是英国最近一周的数据,

那么以上海市的医疗系统最大值计算,Omicron这个“迷你流感”,

将占据上海市十分之一的医院病床,二分之一的ICU病床。

并且,这一数字不是短期的,因为Omicron存在重复感染,医疗系统将持续承压。

假设的60%加强针接种率尚且如此,那现阶段的48%呢?

假设上海的医疗资源尚且如此,那其他地方呢?

如果一个疾病,消耗十分之一的普通医疗资源和二分之一的重症资源,

这不是医疗挤兑是什么?


一点想法

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唤“开放”,作为医务人员,

我非常清楚的知道“开放”是必然,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好准备。

中国的分级诊疗不如国外,中国普通百姓对疾病的承载能力也不如一些发达国家。在医保基金勉强维系开支,国家经济也面临众多挑战的时候,现阶段的“清零”可能是对普通大众最好的保护。

但我同意现阶段开始逐步做好“开放”的准备:

进一步提高疫苗的接种率、

进一步充实医疗系统特别是针对共存以后新冠的诊疗资源、

进一步研发针对新冠的特效药物。

所有这些,都只能一步一步来,所以在保有现阶段成果的同时,也要“谋远虑”。

当然,在执行层面确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针对轻症患者是否可以居家医学观察,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管理,避免方舱的建立耗费人力物力;

针对阳性或者轻症患者的其他就医需求是否可以扩充一批定点医院,避免因为感染而影响疾病的治疗;

……

灾疫的寒冬,对所有人来说都不容易,社会面临压力,行业面临冲击、民众面临风险。所有人都过得辛苦,所有人都抱怨没有如常的生活,

但这就是现实。

不论大家持什么观点,当下的生活都是现状。

我们看到很多不公、很多遗憾、很多抱怨,但如果因此我们就失去冷静、理性的思考,那未来在面对更多挑战的时候,我们只会更容易崩溃。

国家如此,个人亦是如此。

我仍然感念武汉抗疫的时候所传递出来的一种精神,我们同样看到很多黑暗,但所有人都笃定的相信: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共勉。


参考资料:

全球新冠疫情数据:ourworldindata.org/coro

2020年上海市卫生健康统计数据:wsjkw.sh.gov.cn/tjsj2/2

202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tjj.sh.gov.cn/tjgb/2022

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tjj.sh.gov.cn/tjxw/2021

华东地区2015年第三次ICU普查:王春亭, 陈曼, 于凯江,等. 重症医学:华东地区现状调查(2015年第三次ICU普查)[J].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16, 2(1):7.

既往关于上海疫情回答:

我们为什么不能躺平?

上海疫情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user avatar   ren-huan-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上海人,这几天观看了各种大小V的各种观点,观点五花八门、内容纷繁复杂。

我尝试综合一下目前所有的观点、逻辑及对事实的判断,给大家一个完整的视图。

这样的好处一是避免情绪输出、二是避免厚此薄彼的观点陈述,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有一个合理和完整的判断。

我相信,只有一个经过展示、讨论、辩论和汇总之后的方案,才可能是一个最好的结果。


各派目标

迅速共存派:

立即放弃“动态清零”目标并打开国门,直接复用新加坡、新西兰等地经验,与世界接轨,保住经济和就业。

渐进共存派:

学习已经与新冠共存国家的经验,快速制订开放计划,在短期内(1月~半年不等)放弃“动态清零”目标并打开国门,与世界接轨,以保证经济的运行和增长。

先清再存派:

在现有条件下严格执行“动态清零”目标,等待出现特效药/特效疫苗/病毒重病死亡率不会在国内产生医疗挤兑等条件全部满足后,逐步放弃动态清零指标。先清再存派没有明确的开放时间。

严格清零派:

严格执行“动态清零”目标,等待病毒自行消亡或真正转变为流感。只有满足如上条件后才会开放。


各派逻辑

迅速共存派逻辑:

1、 目前绝大部分国家已经进入“与新冠共存”阶段,如果不快速开放国门,很可能会让国家经济增长落后、无法完成今年5.5%的增长指标、甚至让目前大量的制造业产业转移到其他已开放国家;

2、 绝大部分国家的数据显示虽然新冠病毒现有主要变种Omicron BA.2变种的感染率很高,但重症率和致死率很低,认为可接受;而且BA.2变种的R0高达12,动态清零不可能防得住;

3、 无法忍受强制清零的代价,包括但不限于中小企业的持续失血、个人自由的侵犯、封城中导致的悲剧、全城核酸检测带来的聚集传染等;同时,也认为武汉、西安、上海等封城的短时间内已经造成了事实上的医疗挤兑。

4、 认为轻症在家、重症收治,按照目前的比例不会造成现有医疗资源的挤兑;

5、 对于可能出现的大量死亡、特别是老年人死亡,认为并非不可接受的损失、尤其是从经济和养老金的角度来说,甚至认为“感冒和流感也会死很多人”。

渐进共存派逻辑:

前3点逻辑与“迅速共存”一致。

但与迅速共存派的区别是:

4、 承认目前我国不具备马上开放的条件,所以认为应该迅速制订开放的方案并予以执行,例如马上进行强制疫苗接种/不接种疫苗不予进入公共设施、开放批量在家检测工具、进口大量辉瑞特效药、进口大量mRNA疫苗等,认为依靠这些措施完整实施后,即不会导致大量医疗挤兑,进而完全开放;

5、 认为开放是大势所趋,如果现在不做好准备、那么未来万一防不住了强制破防后可能会更加狼狈;而同时,认为大量的老年人死亡可能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如果强制破防后死亡的人会更多。

先清再存派逻辑:

1、 不认为其他国家开放后我国也顺理成章应该就开放,应该结合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同时,认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并没有事实上恢复,而我国经济目前事实上是在一个良性循环内,并不需要急于直接开放;

2、 赞同未来需要开放与世界接轨,但并不是现在,因为我国并不具备应对Omicron BA.2变种高达R0=12病毒的医疗条件,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短时间内开放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哪怕是外国的先进技术短时间里也无法推广到全国;

3、 认为目前清零造成的问题可接受且可以改进的,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分享抗疫经验、成立专职抗疫队伍等,而且每次强制封城的时间相当短、对比绝大部分地区的绝大部分非封锁时间、是非常划算的;对于自由,认为目前生命权高于自由权;并且认为动态清零可以应对BA.2变种;

4、 我国经济中制造业和相应带来的全球出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在动态清零下保证了制造业的开工率和出口效率,成为了经济的重要保障;而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制造业大国在开放后的开工率达到了疫情前水准;

5、 认为生命权非常重要,且我国素来以“尊老爱幼”为传统美德,无法接受大量老年人和幼年儿童死亡,必须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再开放;同时,病毒可能带来无法忍受的后遗症“long-Covid”,对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

6、 开放之后再也不可能恢复现有的清零状态,没有恢复的办法,如果未来病毒变化为更加致命的版本,那么我们就再也没有抵抗的办法。

严格清零派:

与“先清再存”的第1和第3~6的观点一致

但区别在于,严格清零派不认为我国会有与目前版本新冠共存的医疗资源,无论投入再多资源也不是现在可以实现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可能是一个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建设周期。

因此,严格清零派认为,必须继续执行严格清零,等待病毒自行演化到和现有感冒、流感一致的R0和重症死亡率,才可以开放。


各派对个例观点

香港最近的爆发

事实核查:

香港自2月大规模社区传播后,已经造成110万感染、7700人死亡,死亡率0.67%。香港政府已经于3月彻底放开动态清零政策,开始执行全部开放政策。

死亡人群70%以上为70岁以上老年人,且多为疫苗未接种人群;而死亡人数过多带来的殡葬业供不应求也带来了不好的社会影响。

迅速共存派:香港大量死亡的案例在于老年人群,这是因为香港老龄化过于严重、且疫苗接种率过低,是一个特例;且香港目前的死亡率正在下降,每日几十例的死亡率在可接受范围内。

渐进共存派:这是一个说明“破防后被迫放开”的完美例子,且在最初的那一波死亡后死亡率已经下降。特效药和更新疫苗引入后预期可以恢复到合理范围内,实现共存;

先清再存派:香港根本没有完善执行动态清零,漏洞百出下破防是可预期的案例,而正常执行后不会出现破防;而香港大量的老年人口死亡可以完美对应上海等大型城市的情况,大量人口的死亡是无法接受的,而哪怕是香港的医疗资源也无法避免医疗挤兑,就更别提其他国内城市;

严格清零派:同上。同时,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致死率更高变种,未来可能更不可知;同时,香港地区院校对于后遗症的研究、诸如睾丸减小影响生育等也是对国民未来重要的影响因素。




越南的开放与经济数据

事实核查:

越南于去年10月放开国内的清零政策、不再封城。之后确诊数量没有显著上升、但是死亡人数由于Delta变种的原因急剧攀升达到1%以上;而在Omicron BA.2变种出现后确诊数量急剧攀升、死亡率反而持续下降,当前日平均确诊14万、死亡54例,死亡率0.038%。

越南经济在21年10月开放后,第四季度经济增长5.22%、超过全年平均的2.58%;而22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5.08%,低于第四季度和全年目标6%。

同时,越南准备马上开放外国游客,且不需强制疫苗接种。


迅速共存派:在最初的Delta变种死过一波之后,死亡率已经大幅度下降、且现在已经没有了医疗挤兑;而且在充分的开放之后,经济增长已经恢复至5%,说明开放对经济有帮助。

渐进共存派:基本逻辑同迅速共存派,同时认为只要疫苗接种迅速提升之后,第一波死亡人群也是可以避免的;

先清再存派:第一波死亡人数异常惨烈,这几万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5%的增长率对于越南这种体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完全不够看,且第一季度已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并且越南目前工厂的开工率不足7成,低于在严格清零期间的9成以上,实际是低于清零期间的生产效率的;

严格清零派:同上。同时,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致死率更高变种,未来可能更不可知;而新冠后遗症所带来的影响也超出承受范围。


韩国的疫情数量爆发

事实核查:

韩国从去年年末开始逐步放宽疫情限制,在上月取消了引以为傲的“追踪、测试和治疗”计划,并允许完整接种疫苗的游客不进行隔离进入韩国旅游。而放宽限制之后,韩国的疫情数量飙升,最高一日曾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每日确诊数量第一名,就算近日也有31.6万的日均确诊数量、328人的日均死亡数量,死亡率达到0.1%。

韩国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在治病率和重症率逐渐下降的情况下,放宽疫情限制主要是为了中小企业和个人业主的生存。

迅速共存派:0.1%的死亡率已经接近季节性流感的死亡率,完全可以接受,而韩国在放开后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济州岛等旅游业的恢复,是对韩国非常大的利好。

渐进共存派:基本逻辑同迅速共存派,同时认为只要疫苗接种迅速提升之后,目前的死亡人群也是可以缩减的;

先清再存派:韩国人口只有五千多万,每日死亡328人的比例扩大到全中国将是每日一万,绝对数量不可接受;而重症住院数量也在每日1300以上,扩大到全中国将是3.6万,很可能导致医疗挤兑。

严格清零派:同上。同时,认为韩国主要以服务业和高新科技产业为主,大型人力集中的制造业并不多,所以就算共存也不会过多影响;而我国无法复制,并且大量死亡带来的棺材不够用等新闻也是国内民众无法接受的。


新西兰从清零转向开放

事实核查:

新西兰作为曾经的“清零优等生”,在去年年末还是放开了新冠防护限制,允许外国游客进入。但开放后,新西兰仍然受到了Omicron BA.2变种的影响,仅有500万人口的新西兰日均新增1.4万例,一天数字就超过了开放前的确诊病例总数;但同时,新西兰的死亡数据仅有日均15例,死亡率也仅有0.1%。

新西兰在开放前后的经济数据尚没有明显变化。

迅速共存派:0.1%的死亡率、一天15个死亡案例,完全不是大问题,而且新西兰也是从清零到开放,是可以借鉴的经验。

渐进共存派:基本逻辑同迅速共存派。

先清再存派:新西兰是一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国家,但国家面积达到了广西大小,天然就有社交距离限制;而且按照同比例到我国,确诊和死亡案例会是天文数字,完全无法接受,并且会带来医疗资源挤兑;

严格清零派:同上。同时认为新西兰是一个地广人稀的第三产业为主国家,完全无法作为中国这么一个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的参照对象。


主要争议点

经济发展 vs 人命关天

其实如果我们把四种派别列在横向坐标轴上,越往左越注重经济发展、越往右越注重人命关天,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四种派别其实是均匀分布在坐标轴上的。支持迅速共存和渐进共存的派别都认为,经济发展决定着更大范围上的优先级,如果经济发展不下去那么同样也会有人死;而支持先清再存和严格清零的人则认为,人命关天,特别是尊老爱幼为美德的中国人实在无法接受大量老弱群体的死亡,而同样,再小的死亡率放大到中国的14亿人口里,就都是无法直视的天文数字。

两全其美大家自然都想,但如果只能选其一的时候,如何取舍就成了重大难题。尤其是当你成为不幸被舍弃的分子的时候。

制造业核心 vs 第三产业存亡

目前国内以制造业为核心,20年和21年时制造业带动的出口增长也是经济中最大的亮眼之处;但与此同时,旅游、餐饮、个体商户等第三产业由于各种清零和封锁而艰难度日。

偏向迅速共存的群体认为,第三产业所代表的就业群体是必须拯救的群体,而拯救的唯一方法便是共存和开放,这个也是目前西方各国所采取的方法;

而偏向清零的群体则认为,哪怕你开放后第三产业也未必恢复、反而会有可能连累制造业现在的良好态势。

在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制造业大国开放、越南等制造业国家开放后开工率低下的现状下,如果解封后制造业这个核心受到很大影响,是否也会同样影响经济?

同样的,虽然第三产业目前艰难度日,但如果开放之后大家害怕染病而不敢外出进行第三产业消费,第三产业是否仍然不会复苏?

医疗资源是否会挤兑?

偏向于共存的人们认为,结合了有效疫苗、特效药、居家分层诊疗的制度下,不会存在医疗资源的挤兑,如果出现了、只能说明上面这些没有做到位;

而偏向于清零的人们则认为,上面的这个想法太过理想,姑且不提全部实现的成本,光是农村区域的医疗资源稀缺就足够让这些地方崩溃。

理想与现实,充满了冲突。

开弓后是否没有回头箭

这可能是人类碰到过的变异速度最快的冠状病毒。从2020年到现在,由于无数人感染而形成的庞大病毒“培养皿”让病毒一路从原始毒株变异到了现在的Omicron。

而我们知道的一个常识是,病毒的变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是完全随机的。

如果在共存以后,病毒变异出一个拥有Omicron治病率和Delta致死率的变种,我们该怎么应对?

毕竟一旦共存后,人类就再也没办法回到过去了,哪怕是我国的行政能力,也是如此。

可共存派会提出的问题便是:如果没有呢?要为了不确定性一直清零吗?


user avatar   lu-bu-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阿拉们是不是决定要做病毒共存试验了?

决定了就公开说了,让各地有准备 ,让底层阿拉也有准备,其实这些东西摊开说清楚比这样糊里糊涂好

西部那些县市没有上海的医疗条件,早点通知到位,它们能早点封死,避免被波及,等着你阿拉做出试验结果

网红医生一天天忽忽悠悠,就不能说句准话


user avatar   linghaiqiu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爸妈,庸医的最高境界。

我爸,南大生物系毕业,正高,研究方向是香烟烟气致癌性,然后每天一包烟。

我妈,上医大公共卫生系毕业,副高,研究方向是各类食品添加剂。目前三高,关键还不肯吃药,看着那高高的血糖,我担心的要死。对了,满满一箱的零食,高油高糖的那种。

家庭2个洁癖我从小生活在无菌中,结果抵抗力很差,经常感冒发烧或者拉肚子,2个教授会说看医生吃药没用,叫我多睡觉多喝热水,拉肚子拉干净饿2天就好了。

感觉学医的的确是挺无情的,看生死很淡薄,小时候有点伤心。


user avatar   shu-xue-jian-mo-lao-si-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爸妈,庸医的最高境界。

我爸,南大生物系毕业,正高,研究方向是香烟烟气致癌性,然后每天一包烟。

我妈,上医大公共卫生系毕业,副高,研究方向是各类食品添加剂。目前三高,关键还不肯吃药,看着那高高的血糖,我担心的要死。对了,满满一箱的零食,高油高糖的那种。

家庭2个洁癖我从小生活在无菌中,结果抵抗力很差,经常感冒发烧或者拉肚子,2个教授会说看医生吃药没用,叫我多睡觉多喝热水,拉肚子拉干净饿2天就好了。

感觉学医的的确是挺无情的,看生死很淡薄,小时候有点伤心。


user avatar   hai-zhi-zi-66-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爸妈,庸医的最高境界。

我爸,南大生物系毕业,正高,研究方向是香烟烟气致癌性,然后每天一包烟。

我妈,上医大公共卫生系毕业,副高,研究方向是各类食品添加剂。目前三高,关键还不肯吃药,看着那高高的血糖,我担心的要死。对了,满满一箱的零食,高油高糖的那种。

家庭2个洁癖我从小生活在无菌中,结果抵抗力很差,经常感冒发烧或者拉肚子,2个教授会说看医生吃药没用,叫我多睡觉多喝热水,拉肚子拉干净饿2天就好了。

感觉学医的的确是挺无情的,看生死很淡薄,小时候有点伤心。


user avatar   qi-ge-ming-zi-zhen-nan-68-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爸妈,庸医的最高境界。

我爸,南大生物系毕业,正高,研究方向是香烟烟气致癌性,然后每天一包烟。

我妈,上医大公共卫生系毕业,副高,研究方向是各类食品添加剂。目前三高,关键还不肯吃药,看着那高高的血糖,我担心的要死。对了,满满一箱的零食,高油高糖的那种。

家庭2个洁癖我从小生活在无菌中,结果抵抗力很差,经常感冒发烧或者拉肚子,2个教授会说看医生吃药没用,叫我多睡觉多喝热水,拉肚子拉干净饿2天就好了。

感觉学医的的确是挺无情的,看生死很淡薄,小时候有点伤心。


user avatar   ping-fan-de-lu-1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爸妈,庸医的最高境界。

我爸,南大生物系毕业,正高,研究方向是香烟烟气致癌性,然后每天一包烟。

我妈,上医大公共卫生系毕业,副高,研究方向是各类食品添加剂。目前三高,关键还不肯吃药,看着那高高的血糖,我担心的要死。对了,满满一箱的零食,高油高糖的那种。

家庭2个洁癖我从小生活在无菌中,结果抵抗力很差,经常感冒发烧或者拉肚子,2个教授会说看医生吃药没用,叫我多睡觉多喝热水,拉肚子拉干净饿2天就好了。

感觉学医的的确是挺无情的,看生死很淡薄,小时候有点伤心。


user avatar   mao-xiao-mai-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对华为熟悉的更多的是终端,或者说手机,我们就聊聊手机。

今天为了回答另一个问题,刚好做了一张图,统计了御三家2015年-2020年Q4手机出货量的变化图:

2018年,华为制裁前最后一个完整年,在苹果新机发布的Q4,出货量做到了6000万台以上,相应的,苹果在iPhone6发布之后,Q4季度出货量首次跌破7000万台,之后,华为被制裁,销量快速下滑,苹果急速攀升。

2020年,华为季度出货量下滑到3000万台的时候,苹果季度出货量直接做到了9000万台,2021年Q4苹果单季度出货量如果突破一个亿,我是毫不意外的。

苹果的神话,乔布斯的神话,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赘述了。

在华为没有被制裁之前,是直接冲着破这个神话而去的。

在中国市场,华为其实已经突破了这个神话的,在2020年中的时候,5000-8000价位的高端机核心区段,华为已经超越了苹果。

华为之前,苹果就是高端机市场的天顶星,在华为之后,苹果又是这个市场的天顶星,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这个过程中,苹果有什么大的变化么?

其实没有,苹果还是那个苹果,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但有华为和没华为,苹果的市场地位完全是两个概念。

所以,你说华为强吗?

华为每年千亿研发,在苹果之上,很多人对这个不服气,用各种理由来否定华为,说什么研发投入是数据做出来的,华为没有上市,公布的官方数据不可信。

我们都不需要去从专业角度驳斥这种言论。

就看市场表现,尤其是高端市场的表现,这个是实打实的。

市场之外,十年的时间,华为做出了海思麒麟,做出了鸿蒙,这两个过去被认为是中国科技企业无法突破的两座大山,华为突破了。

当然,海思麒麟已经被认可了,鸿蒙还处在争议中。

但我们仔细想想,如今对鸿蒙的各种批判,是不是和十年前对海思麒麟的各种批判如出一辙?

如果华为这一波没有被美国干死,给鸿蒙十年的成长时间,十年后鸿蒙会是什么态势?会不会比今天的海思麒麟差?

你说华为是不是真的牛逼?




              

相关话题

  美媒称「中国应该学习西方,与新冠共存」,如何看待美媒对中国防疫的态度? 
  如何看待南京新冠肺炎感染者增至 119 例? 
  如何看待蒙牛乳业发布的「全力抗疫的同时请善待你的公司」这一言论?是否妥当? 
  为什么以色列接种新冠疫苗的速度如此之快? 
  2 月 10 日广西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33 例,均在百色市,目前百色情况如何?可能需要哪些帮助? 
  18 日湖南长沙县新增 1 例确诊,贵州遵义新增 1 例,均为外省关联病例,本次疫情传播链会变长吗? 
  上海可以算全球最繁华城市之一吗? 
  如何看待印度派出 9 艘军舰全球运氧?为何选用军舰运送? 
  本轮疫情整体进入扫尾阶段、仍需警惕疫情反复,疫情是否真的会反扑? 
  山东捐赠的 10 万斤爱心菜已到西安,供应给 2000 多名师生和居民,目前西安疫情情况如何? 

前一个讨论
某投行实习生招聘,要求接受17小时工作制,尽量一周七天到岗,怎么看?
下一个讨论
戴森 2022 年 3 月 30 日发布首款「空气净化耳机」,该产品有哪些突出的亮点和技术突破?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