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国家发展路径的设计问题。
自从加入世贸之后,中国依靠红利们转了不少钱,这个钱要花,一个是进行产业升级,一个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选择的是第二个。
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二十年前也是一片空白,当时修条公路也是千难万难,这堂课比西方落后了一百年,总是需要填补的,而如今的高楼大厦高铁公路都是花了大价钱建的。
到了现在,基本设施建设基本修完了,红利们也老了,对房地产的口诛笔伐和政策限制也越来越严厉。
下一步,就是靠这二十年培养出的工程师红利们进行产业升级,差不多东方西风都具备了,目标和方向很明确。
大家不要以为产业升级光有好处,没有坏处,产业升级需要市场,需要高素质劳动力,会减少就业,而放在二十年前,巨量的无学历壮年劳动力迫切需要安排就业,做工,无论是在车间,还是在工地都能解决这一问题。
etc
对我这行很有帮助。
个人觉得没有,或者说影响不像想象的那么大。
纯扯扯口水:
碰到这样的问题一般要转译一下问题的描述,在转译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找到死缠烂打的点,搅浑水。
比如此问题,房产投资等于不动产投资,其他投资就可以归类到流动产投资,对吧?
那么接下来,不动产大家都懂:不直接生产其他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资产; 流动产那自然就是参与再生产或者促进研发,科技发展的那部分资产,这个貌似也没问题吧?
那么紧接着,再生产能无限下去吗?肯定不行啊,你看看中国产能过剩多严重,污染多厉害; 科研和技术发展呢?拉几巴倒吧,就中国那几把刷子,先把芯片做出来了吧,不行你也先把那个做芯片的机子包产包下来吧,不然就不要吹牛。然后另外一拨人会嚷道:傻叉了吧,你以为你想买就能买啊,你以为你想研发就研发啊,专利,联盟壁垒你说破就破啊。于是可以等同于流动产幻想空间大,实操空间小。于是乎就等出来结论,太简洁明了,哈哈。
个人倒是深以为,房地产在很大层面上收拢社会资金,形成了中国特色经济的第一桶金,原始积累,使得中国的产业能够参与世界级的竞争。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不为过,而且二十年前,政府也是这样定位的,但是房地产的缺陷太明显:需求周期性无法避免,导致相对容量有限,且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被利用。利用的意思是利用它流动性不足的特点,削弱了竞争力。但是说实话,中国的资金总量真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没有新的万亿新产业容纳过剩的资金,看得上的新产业因为竞争保护一时半会进不去或者难以改变追赶者的身份,跟房地产毛个关系。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