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清朝汉族朝臣的满语水平普遍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bian-ju-31-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举例林则徐是道咸时代政治明星,他在翰林院时为了将来发展就开始刻苦学习满语。

1811年春,26岁的林则徐第三次参加会试,榜列第七十四名,复试第一等,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赐进士出身。不久,他请假回乡接家眷。1813年6月4日,他携妻子郑淑卿来到北京,寓莆阳馆,并以庶吉士身份入翰林院庶常馆。

林则徐是带着施展抱负的愿望来学习满文,他向教习成格(成果亭)和陈希曾(1766—1816,江西黎川人,1793年癸丑科探花)学习满文,以后又向通晓满文的林春溥(1775—1861,福州人,1802年嘉庆壬戌科进士)、吴烜(1759—1821,河南省固始县人,乾隆年间进士)、赵在田(福州人,1799年进士)学习,以求深入。林春溥认为林则徐虽然粗习满文读音和意思,但未得要领,让他继续跟赵在田学习。林则徐用心研究,尽得其要领。

大概四年后林则徐就能把汉文典籍翻译成满语。注意,这种翻译的标准是要翰林院认可的。

综上,如果志向远大,封疆入阁。汉族官员学习满语还是很有必要,在道咸时代。

上面列举的人名也不难看出,满语教育里汉族官员也不少。关键是你想不想学。

回到问题本身,清朝统治从头到尾,官员职位从高到低,大致上汉族官员满语水平是逐步降低。

一个汉族进士后如果一辈子都在州县官这种基层官场摸爬滚打,是没有学习满语的条件和必要。


user avatar   zhang-cc-81-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乾隆即位之初,有的汉军旗人官员提前将自己的履历用满语背熟,希图蒙混过关,哪知道乾隆问完履历,开始用满语聊天,结果完全听不懂,乾隆狂怒,以后谁再保举不能说满语之人,就惟保举之人是问。

又谕陈遵等:此次姑准记名。看来伊等清语,仅止温习履历。问及他语,俱不能奏对。伊等虽系汉军,究系旗人,自应熟习清语。该将军大臣等、所司何事?著谕该将军等:嗣后引见人员,朕不独履历是问。伊等知朕问及何语耶?若仍不能奏对,朕将不能清语之人,不准列入保举,且惟该管大臣是问。

在北京的宗室、章京、侍卫平时也不学习满语,上班时都说汉语。乾隆本想突击检查,又担心打击面过大,因而提前下令这些人“各加奋勉,及时学习”。本年冬天来年春天我要抽查,学的好的有赏,学的差的要“从重治罪”。

宗室章京侍卫等,不以骑射为事,亦不学习清语。公所俱说汉话。夫以历来相传之本业,不知崇尚,因循日久益难整顿。朕拟于几暇阅看,但念若不先期晓谕,骤加查阅,则获谴者必多。著交宗人府领侍卫内大臣等,饬令宗室章京侍卫等,各加奋勉,及时学习。朕于本年冬间,或明年春间查阅。其优等者,格外施恩。倘仍不学习,以致射箭平常,不谙清语者,定从重治罪。

然而这些命令主要下给在宫中当差的人,乾隆出京到南苑等行在,又听见侍卫官兵都说汉语,下令以后只要我去的地方,都要说满语!

谕:满洲人等,凡遇行走齐集处,俱宜清语。行在处清语,尤属紧要,前经降旨训谕。近日在南苑,侍卫官员兵丁俱说汉话,殊属非是。侍卫官员乃兵丁之标准,而伊等转说汉话,兵丁等何以效法?嗣后凡遇行走齐集处,大臣侍卫官员以及兵丁,俱著清语,将此通行晓谕知之。

而宗室子弟,各地驻防根本不学满语,只学汉语,满语只是用来面试而已。

尚书公讷亲奏报:查阅河南开封府驻防满兵,操练阵势,与京师迥异。进退生疎,队伍亦不甚整齐。清语除履历外,能者甚少。
现在左右二翼宗学生二百二十六人。读书未见成效,清语骑射,尤属生疎。

关外的老家地方满语水平也是严重退化。黑龙江将军傅森的奏折内连谷叶生虫这样的满语都不会写。沈阳来京官员,满语水平也仅能背诵履历,其他则一概不懂。

又谕曰:将军傅森奏摺内,将谷叶生虫清语,两处俱行误写。黑龙江系专习清语满洲办事地方,将军又有训导属下之责。乃于谷叶生虫清语,尚且不知,致有舛错。可见平日不以清语为事,此外奏摺,多遗漏错误之处,著饬行。
吏部带领引见之盛京兵部送到 指缺补放户部笔帖式果尔敏,除履历外,询以清语全然不能。果尔敏系考取笔帖式,又系盛京本地之人,清语自当熟练,乃至全然不能,实出意外。盛京乃满洲根本之地,风气日下,至于此极,尚可问乎?

可见至晚从乾隆即位开始,从内廷到中枢机构到关内驻防再到关外老家,旗人普遍满语生疏,奏折都靠事先背诵,往往在奏事时遗忘或者错漏,至于汉族大臣满语的普遍水平,不问可知也。


user avatar   ling-yang-3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至迟在道光、咸丰年间,满族大姓的满语水平已经大幅度衰减了。以晚清实际统治者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为例,她们俩应该是不会满语的:

谕军机大臣等:嗣后内外臣工,应进安摺,著敬书三分,于两宫皇太后及朕前呈递。其应进皇太后安摺,一分敬书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圣安字样,一分敬书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圣安字样。其应用清字者,俱用清汉合璧。又谕:嗣后京外各衙门,遇有清字奏事摺件,均用清汉合璧式样。

这是同治朝上谕原文。主要说大臣的请安折子和议事折子如果是满语书写的都应该用汉语解释标注。慈安慈禧作为合法的垂帘掌权太后,拥有清朝大臣上请安折子的礼节。在咸丰朝及之前,满族大臣的时候请安折子必须由满语书写,甚至很多汉族大臣也是满语书写的(乾隆年间历史记载有满族大臣不使用满语写被严厉申斥贬官的)。到了慈安慈禧朝,竟然命令大臣上满语折子全部用满汉双语标注,不得不让人怀疑两宫太后的满语水平。

慈安(钮钴禄氏)、慈禧(叶赫那拉氏)均为满族大族。作为出身显赫的满清顶级贵族都不会或者说至少不能熟练掌握满语的话,咸丰朝往后的满语水平是多少就可想而知了吧。

ps:满清皇帝的满语水平应该是一直不错的,皇子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满汉蒙三语皇帝教育。史书记载光绪皇帝曾经抱怨他身边已经没有能和他使用满语流利交流的大臣了。但“能熟练使用满语”在咸丰朝往后也仅限于皇帝了。皇帝的妈都不会了(笑)


user avatar   gao-yu-gan-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隐晦的表示:公知大v连做线人的价值都没有!

但凡有一点用,也不至于如此感叹啊




  

相关话题

  为什么正德和乾隆都是喜欢去南方玩,历史评价却完全不一样? 
  明朝为何要跟满清死磕到底? 
  以父系单倍群定民族,是否科学? 
  汉族骁勇善战吗? 
  想了解一下为什么近代东亚这边只有日本维新成强国了? 
  多尔衮当摄政王的时候,索尼,鳌拜等牛人都在干什么? 
  清朝时,满族和汉族有什么区别? 
  是否可以在藏族、维吾尔族同胞中推行汉姓? 
  清朝是否真如部分网民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 
  明卫所制和清八旗制哪个培养的军队更能打胜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高盛称正在买入中国房企债券,房企风险被高估?这将给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下一个讨论
底特律为什么会成为鬼城?





© 2024-06-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