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马谡,保卢斯表示:亏几个钱算啥事啊?把国家亏进去见过没有啊?
最优秀的参谋长去当主官,风险都不小。更何况军事科学院的教授呢?
更新(2022.04.05):
我给大家举个简单并真实的宏观经济师可以如何利用自己对宏观经济的判断而看到投资机会的例子。
今年年初的时候美联储今年升息是公认的大概率事件。美国的通货膨胀也不断走高。在高通胀时期,如果可以锁定低息贷款(年利息<2.5%),只要贷到款实际年回报率都是5%打底了。我当时决定在美联储升息之前锁定了五年年利息<2%的低息贷款。贷款额度不大风险在个人可承受范围内,五十多万美元。现在回头一看,美国五年国债年回报率都2.5%+了,通胀也很高,跟年初的共识基本一致。当然肯定有比国债回报更高风险也可控的投资项目这里我就不细说了。但意思其实就是宏观经济有一定功底,节奏掌握好,非二级市场的个人投资机会还是有不少的。用的都是大家在新闻上能看到的信息。就是一个什么时候贷款什么时候还款的简单例子。
更新一下(2022.2.28):
让我非常无语的就是我随手根据个人经历回答一下,也没去贬低谁。怎么总有人各种质疑我的背景的真实性。还有回复里说是不是不知道国际大投行“首席经济学家”到底是干嘛的。我也挺无语的。在投行当“经济学家”是我的主业工作,但这并不妨碍我有业余时间。也不妨碍我有业余爱好。我就一普通人,有点儿普通人的爱好,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和观点有啥好质疑的。当然,觉得我水平一般的随意,但这个劳动市场已经给出对我水平的信号了。上个小视频,是我接受Bloomberg采访的一个小片段。省着总有人质疑我是不是真的是经济师。
https://www.zhihu.com/video/1481702522490765312
下面是原答案
先上两张图。这个是我今年一个退休账户年初到现在的回报率。
然后再来一个去年的
再简单重复一下我的工作履历。
本科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还有数学系双专业,硕士和博士是斯坦福大学经济系。20岁进入美联储打杂。21岁进入摩根士丹利资本市场部当分析员做小苦力。23岁开始读博士,博士毕业后28岁进入BlackRock做宏观投资策略研究。31岁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做经济师。35岁那年,加入“九大投行”之一成为其亚洲非日本地区经济组的话事人,“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当然了,海外退休账户和股票交易账户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不能选个股,可投资产品有限。第二基本是long only,不能做空。我的所有退休投资账户都是不能加杠杆。这些都等于是绑上一只手和人过招。比如比较正常的加一到两倍的杠杆,我上面的年回报就是图案里的两到三倍。跑赢大盘基本不是问题。所以我作为一位经济师,在个人投资这块虽然不敢说成功,也应该不算失败。
股票投资也只是我整体投资的一小部分。每年可能也就扫几眼,能调整个三次都算多了。基本就是靠宏观分析争取踩准点儿。我成为美元的百万户其实也是博士毕业后的第一年,主要还是靠通过对宏观经济的预判做一些投资,但不一定是股票投资。毕竟毕业之前也没太把心思放在这上面。
可能有人会问,那你为啥要绑着一只手呢?为啥不自己开个正常的投资账号而只是打理几个退休账户呢?原因其实没那么复杂,基本就是操作受到限制。我是有正常的投资账户的,但需要向现在的雇主披露。我现在所在的职位,几乎每一笔正常投资账户的交易都需要我在世界另一端的老板批准。对投资产品的最低持有时间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所以基本很难操作。而退休投资账户就不需要向公司披露,因为本来投资选择和方法就已经受到很大的限制了。
我感觉很多真正的经济学家,要不心思不在投资上(比如人家一心放在学术研究上),要不像我一样有限制。当然了,肯定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包括在业界的经济学家,投资水平真的不咋地。但这批人里经济分析水平可能也很一般。忽悠忽悠博眼球却给大众对我们搞经济的留下了负面印象。所以说为啥大多数经济学家投资都失败,我认为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人家有些投资大家看不到。而去选择做股票投资的本身就有选择偏差,然后大众看到的案例又有一层选择偏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