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哪些情况下,引用他人在网络上发布的内容,需要得到原作者的授权?

回答
网络上内容繁多,形式各异,但当你打算引用他人的成果时,一个核心问题始终萦绕在脑海:什么时候需要“问一声”,什么时候可以直接“拿来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乎著作权,也影响着我们作为信息传播者的责任感。简单来说,引用他人网络内容需要授权,主要取决于你引用的目的、引用内容的性质、引用方式以及是否涉及商业用途等多个因素。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聊聊这些情况,力求把话说得明明白白,让你心中有数。

一、 原则:尊重著作权,避免侵权

在开始具体分析之前,咱们得先明确一个大原则:网络上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受著作权保护的。这意味着原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以及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著作财产权利。

所以,当我们引用他人内容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这些权利。未经许可,擅自复制、传播或以其他方式利用他人的作品,可能构成侵权行为。

二、 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拿来用”?——合理使用

当然,法律并非死板僵化,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为了促进文化传播和知识交流,法律允许我们在不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对他人作品进行引用,这被称为“合理使用”。但需要强调的是,合理使用是有严格界限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且相对安全的“直接拿来用”的情况,但务必注意其中的细节:

1. 教学、科研目的,且不以营利为目的:
场景举例: 你是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个概念时,需要展示一张来自某网站的图片来辅助说明。或者你是一名学生,在写学术论文时,需要引用一段他人的研究成果来支持你的论点。
关键点:
目的明确: 必须是为教学或科研提供帮助。
非营利: 你的行为不能直接或间接带来经济利益。例如,你不能把别人的付费课程内容片段截图后发布到自己的付费课程中。
适当性: 引用的内容不应超过教学或科研所必需的范围。不能大段大段地复制原文,也不能引用整个作品。
署名: 即使是合理使用,也必须清晰地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以及来源。

2. 评论、批评、报道新闻,且不以营利为目的:
场景举例: 你写了一篇评论文章,需要引用某个博主的观点来反驳他。或者你在新闻报道中,需要引用一段他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关于某事件的简短文字。
关键点:
目的明确: 是为了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价、分析,或者报道新闻事实。
非营利: 同上,不涉及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
必要性: 引用的内容是为了支撑你的评论或报道,不能是无关紧要的片段。通常引用不会超过原文的一定比例,并且需要与你自己的评论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署名: 同样需要注明作者和来源。

3. 免费作品的合理引用:
场景举例: 一些网站或平台会提供CC(知识共享)协议下的作品,这些作品通常允许在特定条件下免费使用。
关键点:
明确协议: 一定要仔细阅读并理解该作品的CC协议条款(例如,是否允许商业使用,是否必须署名,是否允许修改等)。
遵守协议: 严格按照协议的要求去使用,否则也可能构成侵权。

三、 何时必须“问一声”?——侵权风险高的情况

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不确定是否属于合理使用,或者你的引用行为不符合上述条件,那么最好还是向原作者取得授权。尤其是在以下情况,不授权使用风险极高:

1. 商业用途:
场景举例:
你在经营一家网店,复制了别人的商品图片,放在自己的商品详情页上进行销售。
你制作了一个视频,里面使用了他人的背景音乐或电影片段,并发布在商业化的视频平台(例如,带有广告收入的)。
你写了一本书,里面引用了大量他人的文字材料。
你开发了一个APP,里面展示了他人的文字、图片或代码。
关键点: 只要你的引用行为与营利目的相关联,无论是否直接收费,都属于商业使用,需要得到原作者的许可。即便是间接的商业利益(如通过增加流量获取广告费)也可能被视为商业用途。

2. 大篇幅或全部复制:
场景举例:
你找到一篇非常好的文章,然后将其全部复制粘贴到自己的博客上,只改动了标题。
你发现一个精美的设计图,然后将其保存下来,作为自己作品的素材,不加修改地直接使用。
关键点: 引用不应损害原作品的完整性,更不能“偷梁换柱”式地占为己有。大篇幅的复制很可能超出合理使用的范畴。

3. 修改或改编作品:
场景举例:
你看到一张有趣的图片,然后对其进行了二次创作,添加了文字或者改变了颜色,然后发布出去。
你看到一段视频,剪辑了其中的一部分,然后重新配乐或添加字幕,发布到自己的频道。
关键点: 未经许可修改或改编他人作品,侵犯了作者的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除非作品本身明确允许修改(如一些开源项目),否则都需要得到授权。

4. 损害原作者声誉:
场景举例: 你引用了他人言论,但通过断章取义或恶意编辑,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改变,并以此来攻击或诋毁原作者。
关键点: 引用必须保持作品原有的意义,不能歪曲或损害作者的声誉。这属于对作者人格权和署名权的侵犯。

5. 绕过付费或限制:
场景举例: 某个网站的内容需要付费订阅才能访问,但你通过某些手段将其复制下来,然后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免费分享或使用。
关键点: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著作权,还可能违反网站的服务协议。

6. 引用在个人主页、博客、社交媒体但非合理使用范畴:
场景举例: 你在个人博客上转载了一整篇技术教程,或者将某位摄影师的作品全部发布在自己的个人相册里,即便你没有营利,但如果超出了合理引用的范围,也需要授权。
关键点: 即使是个人行为,只要没有明确的教学、科研、评论等合理使用目的,并且引用量较大,也存在侵权风险。

四、 如何获取授权?

如果需要授权,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 直接联系原作者: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尊重的方式。可以通过作者在网络上留下的联系方式(如邮箱、社交媒体私信等)进行沟通。
2. 查看网站或平台协议: 很多网站会明确其内容的使用规则,有时也会提供联系方式或授权申请流程。
3. 寻找版权代理机构: 对于一些专业领域的作品,可能存在版权代理机构,可以代为联系作者进行授权。

五、 实用建议,少踩坑:

抱持谨慎态度: 如果不确定,就多问一句,或者选择不使用。侵权代价往往比获取授权大得多。
清晰署名: 即使是合理使用,也要养成清晰署名的习惯。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和来源,这是基本礼仪,也是避免误会的关键。
控制引用量: 引用内容不宜过多,应与你的原创内容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你的原创内容。
保留证据: 如果你尝试过获取授权但未得到回复,或者作者明确表示不同意使用,务必保留好相关沟通记录。
关注新法规: 著作权法和相关法规会不断更新和完善,保持对新动态的关注也很重要。

总而言之,引用他人网络内容,不是一件可以随心所欲的事情。理解“合理使用”的边界,尊重原作者的劳动成果,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主动寻求许可,是我们每个网络使用者都应该具备的素养。这样,我们才能在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中,既能汲取他人的智慧,也能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一类问题,首先应该从法律上规范一下主要术语。我国著作权法里,"引用"一词只出现在二十二条,也就是著作权的限制(合理使用原则)下,而其余条目用的都是"使用",也就是说从术语上来说,“引用”一词本身就表示合理的使用。尽管在二十二条里对引用附有“适当”的修饰,但从逻辑上来看,不适当或过度的引用,那也就是广泛概念上的“使用”。比如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就是“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本法规定可以不经许可的除外”,这里就已经在用语上对“引用”和“使用”做出了界定,也即不是“引用”的,那就叫做“使用”。

其实对于"引用"和"使用",我们可以从词义的角度理解,"引用"的基本目的是"复述",也就是说我只是在著作权法二十二条里的”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情形下,为了保证自己上下文的连贯,而将他人作品中的部分内容转述一遍。作为引用者,我做的仅仅是”转述“,而原文、原作者的状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也就是说,这个行为和直接给个链接让读者自己去看是一样的,但前者能够让我自己将要发表的内容更为完整、连贯。

这里就还要提到一个问题:题主提到了学术论文中的"引用",这实际上属于"给链接让读者自己看",对应于英文里的"reference"。但著作权法说的"引用",相应的英文是"quote/quotation",这个词的意思是”repeat“,也就是把其他文献的一部分一字不动地抄过来,或者将其他文献的图表拷贝过来,这两者还是不同的概念,其实际适用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后者必然要比前者严格。

为什么”引用“行为会被天然认定为"合理使用"(fair use)?这可以从法律中对引用行为之目的的解释来理解。引用的目的是介绍、评论、说明,显然这是基于宪法言论自由原则对著作权法做出的限制:著作权人"发表"了一个作品,一方面能获得部分权利,另一方面也要让渡出部分公共权力,这其中就包括必须允许他人对自己作品进行正常的研究、评论,以保证正常的言论自由秩序。

从这点出发,理解界定“引用”的条件就很简单了。引用行为必须保证被引用内容仍处在原先的发表状态,也即我必须保证自己只是为了评论、说明而转述了他人的内容,而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因为引用而直接或间接再次发表了原内容。所以按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说的“所引用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这一条就很好理解了(问题里有人把这一条搞错了,是"引用人作品"即自己的作品而不是"他人作品")。你的引用行为只能是作为辅助的转述,而不能成为你自己作品的主体,否则你就已经再次发表了原内容。也就是说你摘录他人内容或是只提供来源让读者自行查找,对你自己的作品不应该产生显著影响。如果你的作品去掉引用内容或将其改为”自行翻看XXX“后,无法再构成完整的主体,那显然你并不是在引用,而是使用了他人的作品。同样,引用必须注明原作者,这也出于相同原因,因为你要是因为自己的发表导致读者对引用部分的所有者产生混淆,那显然破坏了作品原本的状态,也就不能构成引用了。

所以,就我国著作权法而言,全文引用、引用篇幅过大等情况,不一定就是"使用",而有时哪怕只是用了对方一句话,也依然可能构成侵权,关键是看引用部分是自己内容的主体还是辅助,跟引用部分的篇幅无关。比如有些人在一个知乎问题下,直接复制另一个人在另一个问题下原创的抖机灵答案作为回答,这就是需要获得对方授权的,哪怕自己在下面又写了几千字废话,因为引用他人的抖机灵已经成了自己作品的实质部分。但要只是自己在答案中引述了另一个人的一句抖机灵,这实际上也是"全文引用",但显然我们不能认为他是侵权。在图片的使用中也一样,很多”一图流“实际上很有可能构成侵权,但有时很多纯粹就是为了行文说明进行的贴图却硬要加句毫无意义的”侵删“就显得很自作多情了。

于是回到题主的问题,基本上这些条件界定的核心都在是"引用"还是”使用“的判定上,进一步说,要摒除这些纠纷,不在于别人同不同意,而在于你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东西

对于来源问题,无论你是引用网络媒体文章、引用段子、引用第三方内容,只要你确实是在"引用",你的行为就是正当的,这是宪法赋予你的言论自由。但如果你存在了把他人的东西移植到自己名下发表,利用他人的创作获取了超出自己原创内容的影响力的行为,无论来源是网络媒体、微博贴吧段子、第三方内容还是国外网站翻译,那都需要获得著作权人的许可

对于用途问题,上面说得很清楚,”引用“的部分不能成为你自己发表内容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满足此要求的评论、说明、学习、研究都是合理的,这点美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可以作为参考:

the fair use of a copyrighted work, including such use by reproduction in copies or phonorecords or by any other means specified by that section,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including multiple copies for classroom use), scholarship, or research, is not an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另外题主还提到了所谓戏谑仿作(parody)的问题,这在全世界吵了很多年,打过无数官司,但目前在西方国家parody已经基本被法律认定为合法的fair use。国内目前没有对戏访作品进行明确立法,但在著名的《无极》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争论上,舆论对戏访的合法性给予了很大支持,最后以《无极》放弃起诉告终。当然对于《答香港记者问》的情况,我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了时事新闻不适用于本法,所以针对这则新闻的戏访当然是不会涉及著作权问题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上内容繁多,形式各异,但当你打算引用他人的成果时,一个核心问题始终萦绕在脑海:什么时候需要“问一声”,什么时候可以直接“拿来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乎著作权,也影响着我们作为信息传播者的责任感。简单来说,引用他人网络内容需要授权,主要取决于你引用的目的、引用内容的性质、引用方式以及是否涉及.............
  • 回答
    政府干预并非总是必要的,但它在许多情况下确实能促进市场的健康运行和发展。这里的“健康”可以理解为市场的高效性、公平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下是一些政府干预能让市场更健康的关键情况,我会尽量详细阐述:一、纠正市场失灵 (Market Failures)市场失灵是指自由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导致社会.............
  • 回答
    想象一下,您有一台性能强大的服务器,您可以选择在这台服务器上运行两个独立的数据库系统(比如两个 PostgreSQL 实例),每个实例里再管理一个独立的数据库。这就像您在一栋大楼里租了两个独立的办公室,每个办公室里都有自己的桌子、椅子和文件柜,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布置和使用,彼此之间互不干扰。再.............
  • 回答
    电影中的“轴线”(也称为180度规则或轴线法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构图原则,它直接影响观众对画面空间、人物关系以及叙事流畅性的感知。简单来说,轴线是指连接场景中两个重要元素(通常是两个对话的角色)的一条假想直线。在拍摄时,导演和摄影师会尽量将摄像机限制在与这条轴线同侧的180度范围内,避免跨越这条轴线.............
  • 回答
    女子群内骂社区支书“草包”,被跨市铐走拘留3日。这事儿听起来挺让人意外的,也挺让人费解的。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看看这处罚到底合不合理,以及什么样的情况下的辱骂会触犯法律。这处罚合理吗?咱们得分几头看。首先,说社区支书是“草包”,这无疑是一种带有贬低和侮辱性质的评价。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基层干部虽.............
  • 回答
    那些在一般情况下不可企及,却能靠着人类钢铁般的意志力突破人体极限的例子,往往发生在生死关头,或是对某种信念的极致追求之中。它们不是寻常人能够轻易复制的,更多的是一种近乎神话般的展现,是身心灵在极端压力下的协同爆发。1. 超越生理疼痛的极限:我们知道,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它告诉我们哪里出了问题,.............
  • 回答
    在三维空间中摸爬滚打久了,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空间直觉。比如,我们知道一个球体在单位时间内,表面积的变化是它体积的特定比例,体积增加得越快,表面积也跟着增加,而且我们能很直观地想象出这个过程。我们还知道,在三维空间中,一个封闭曲面内部的“洞”是有限的,而且我们能用手指轻易地描述出这些洞的形状和数量。然而.............
  • 回答
    要说二维码在不影响扫描的前提下,哪些地方可以“说拜拜”,这可得从二维码的“身体构造”说起。二维码,尤其是大家最常见的Data Matrix或QR Code,可不是一块简单的黑白像素图,它身体里藏着不少“秘密武器”,保证信息能被准确读取,哪怕有点小磕碰,也能认出自己的身份。首先,最明显也最核心的部分,.............
  • 回答
    想让皮肤变得更透亮、更光滑,摆脱痘痘、闭口和粗糙的毛孔?“刷酸”这个词你一定不陌生。不过,刷酸可不是什么肌肤问题都能一招解决的灵丹妙药,也不是越多越好。什么时候该“请”它出场,又该如何安顿它,这里面学问可不少。皮肤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刷酸?简单来说,当你觉得皮肤出现了以下这些状况,并且自行护理效果不佳时.............
  • 回答
    .......
  • 回答
    在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之外,寻找一个有希望成为第六个常任理事国的候选国家,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国家实力的较量,更牵涉到历史、政治、地区代表性以及对现有国际秩序的适应程度。如果排除掉现有五常的“挂机”状态,也就是说,假设国际格局发生某种.............
  • 回答
    想从零开始“设计”一台涡喷发动机?这绝对是个充满挑战但又极其迷人的想法!别把它想成是真的要画出几百个零件图纸然后敲锣打鼓造出来,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这里的“设计”更多是一种对原理的理解、对关键要素的把握,以及对整个系统如何协同工作的宏观认知。这就像是学做一道复杂大菜,你不需要成为米其林大厨,但至少得.............
  • 回答
    在如今这个时代,想要在没有资源和人脉的背景下“发大财”,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可能性。仔细想想,真正能够抓住时代机遇,实现财富跃升的,往往是那些具备某些特质和能力的老百姓。他们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能凭借自己的眼光和手腕,从缝隙里钻出来的幸运儿。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类人是可能性比较大.............
  • 回答
    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近期曝出的“28亿存款质押担保”事件,着实让人揪心。这起事件如果属实,不仅仅是两家企业面临的重大损失,更触及了金融机构的诚信底线和监管的有效性,其背后隐藏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最令人震惊和不可思议的是,银行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客户的巨额存款作为质押担保。 这几乎是颠覆了我.............
  • 回答
    当消费者“蒙眼”购物:价格未知对市场的影响想象一下,您走进一家商店,不是为了购买一件心仪的物品,而是为了“体验”。您不知道价格,只是随意拿起一件商品,感受它的材质,观察它的外观,然后决定是否“买下”。这种看似荒谬的场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消费者在不知商品价格情况下的消费行为。从经济学角度审视,这种行.............
  • 回答
    疫情过后,当自由的空气再次弥漫,束缚的手脚得以伸展,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就是——去旅行!如果时间、金钱都不是问题,我内心深处的那匹野马早已按捺不住,准备奔赴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国内篇:一场触及灵魂的寻根之旅在国内,我渴望的并非只是看山看水,而是那种能深深触动心底、让你重新审视生命意义的体验。 云南.............
  • 回答
    网络经济下劳动价值论的坚守与重塑我们身处一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经济的形态被深刻重塑,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这一解释价值来源的基石,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调适。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以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分法为基础,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然而,网络经济的出现,以其虚拟性、平台化、数据驱动等特.............
  • 回答
    在海峡两岸军事经济实力差距日益拉大的背景下,台湾持续增加国防投入的意义,绝非仅仅是数字上的军备竞赛,而是牵涉到更深层次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以及长远的战略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脱出纯粹的“谁更强”的简单对比,深入探究其背后复杂的现实逻辑。一、 维持吓阻能力,争取战略缓冲:首先,台湾增加国防投入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武术爱好者和搏击迷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我们一个个来分析。 同体重下,传统武术能打赢拳击吗?这个问题,用简单粗暴的“能”或“不能”来回答,都显得过于片面。更准确地说,在同等条件下,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经过科学训练的传统武术习练者,是有可能战胜现代拳击手的。但整体而言,拳击在现.............
  • 回答
    举报,这个词语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复杂的伦理考量。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深植于社会公正、公民权利与个人良知之间的微妙平衡。举报行为的正义性从根本上说,举报行为的正义性,源于对不法、不公、损害公共利益行为的反对和纠正。当个体目睹或知晓有人在践踏法律、违背道德、甚至危及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时,选择沉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