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一百年内失传臼炮三次,是否为真?

回答
关于清朝一百年内失传臼炮三次的说法,在史料中确实存在一些记载,但要说“失传”三次,并且时间跨度如此精确,需要我们审慎地考证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往往是复杂且多层面的,用“失传”来概括,可能有些过于简化。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臼炮”。臼炮,也称臼式火炮或迫击炮,是一种炮管较短、仰角较大,主要用于发射爆炸弹丸的火炮。它的特点是弹道弯曲,能够越过障碍物,对敌方坚固工事进行打击。在西方军事史上,臼炮在围攻战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那么,清朝在一百年内,大概是指从康熙到道光年间(约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是否出现过臼炮失传的情况呢?

第一次可能的“失传”:明末清初的引入与早期应用

事实上,臼炮的概念和技术并非清朝独有,而是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传入中国。明朝末年,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就带来了西方的火炮制造技术,包括一些类似臼炮的火器。到了清朝初期,特别是康熙时期,清朝在统一战争中,通过与西方传教士(如汤若望、南怀仁等)的合作,也接触和引进了包括臼炮在内的多种先进火炮。

例如,在康熙朝,清廷就曾仿制和使用过一些“佛朗机炮”等,其中部分炮型可能具有臼炮的某些特点。当时的清朝军队,尤其是八旗军队,在火器运用上曾有过一段时间的优势。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军事需求的转变,一些特定类型的火炮可能因为维护困难、缺乏熟练操作人员,或者当时的军事理论更侧重于其他类型的火炮,而导致其使用频率下降,甚至在特定部队中逐渐减少了。

如果说这是第一次“失传”,那么它并非是技术本身完全消失,而更可能是因为应用场景的减少、维护的复杂性、或是随着时间推移,相关技术知识的传承出现断层。

第二次可能的“失传”:鸦片战争前后的技术停滞与西方火炮的崛起

到了乾隆后期和嘉庆、道光年间,虽然清朝仍有火器生产,但与西方在火炮技术上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火炮制造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膛线炮、后膛炮等更先进的火器。而清朝的火器制造,虽然仍有一定规模,但往往是模仿和改进旧式火炮,在材料、工艺、设计理念上已经落后。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清朝军队中曾经装备过一些技术相对先进的臼炮(可能是早期引入或仿制的),那么随着西方更强大的火炮(如更高效的榴弹炮、野炮等)的出现,并且清朝自身在火炮研发和生产上的停滞,这些臼炮就可能显得不合时宜。与其说是“失传”,不如说是被更先进的技术所淘汰,并且在清朝军队的视野中不再占据重要地位。当新的战争形式出现,需要更适应战场需求的火炮时,这些旧式臼炮因为性能落后,可能就难以发挥作用,其操作和维护知识也随之边缘化。

第三次可能的“失传”:太平天国运动及之后的军事改革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巨大威胁。在战争期间,双方都使用了各种火器。然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以及随后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在洋务运动中,清朝大力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组建了新式军队,装备了新式火炮。

如果说在此之前,清朝军队中还有一些残存的、操作或维护相对复杂的臼炮,那么随着新式陆军的建立和标准化装备的推广,这些旧式火炮很可能被淘汰,其相关的技术和知识也就不再被重视。洋务运动更侧重于引进和学习西方成熟的军事体系,对于一些已经过时的技术,即使曾经在中国存在过,也可能在整体的军事改革浪潮中被自然而然地淘汰和遗忘。

关于“失传”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关于清朝一百年内失传臼炮三次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概括性描述。如果我们将“失传”理解为:

1. 技术应用上的衰退和边缘化:由于战争需求变化、技术落后、缺乏维护等原因,某些类型的火炮从主力装备退居二线,操作和维护人才减少。
2. 被更先进技术所取代:新的、更有效的火炮出现,使得旧式火炮失去战场价值。
3. 在军事改革中被淘汰:随着国家进行军事现代化,旧式装备和技术被系统性地清除和更新。

那么,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我们不能将其理解为某种特定技术在某个精确时间点上,被彻底遗忘得一干二净,以至于连制造工艺和操作规程都完全消失。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衰变”和“淘汰”过程。

要找到确切的史料来证明“三次”这个具体的数字,并详细描述每一次的“失传”细节,可能比较困难,因为历史记录往往侧重于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对于某些技术装备的演变,可能没有那么详尽的记载。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忽视清朝与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是导致许多传统军事技术无法与时俱进,最终被淘汰的重要原因。臼炮作为一种火炮技术,其命运也必然受到整体军事发展浪潮的影响。

所以,这个说法可以作为理解清朝军事技术演变的一个切入点,但需要我们怀着审慎的态度去解读,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精确无误的定论。它更多地反映了在东西方军事技术激烈碰撞下,中国传统军事技术所经历的被动接受、缓慢发展乃至最终被超越的艰难历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明显假的

最开始是黑龙江流域的哥萨克,带来了榴弹炮,由于能发射开花弹,且炮身短小,被清朝人称为西瓜炮

后来南怀仁开始为清朝铸炮,上面下达指令,要能打开花弹的“西瓜炮”,大概给南怀仁描述了一下外形和特点。但南怀仁本来就不是专业搞铸炮的,也就是在三藩之乱时铸了些轻型炮,并非专业人士。但南怀仁还是凭借在欧洲时的印象,造出来了同时有臼炮和榴弹炮特征的冲天炮,专门用来打开花弹。国内很多人称其为臼炮,但这炮具体分类应该也是像臼炮的短管榴弹炮。

冲天炮是铁质,重300-380斤,弹重高达20斤,发射药根据射程不同在6两-1斤。

后来戴梓改良出了铜制的威远将军炮,重750斤,弹重30斤,发射药在8两-6斤。

南怀仁最开始制造出来后,立马送到了雅克萨前线,但由于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已经进去了谈判阶段,就没发挥作用。

在后来与准噶尔的作战中,该炮也参加了作战,史料对该炮的评价非常简短:“从征葛尔丹,三炮堕其营”。但也能看出这炮的巨大威力了

在雍正年间,清朝和准噶尔的作战互有胜负。当时清朝准备采用步步推进的堡垒战术,准备不断筑城,步步蚕食准噶尔土地。当时清军建造的大要塞周围有各种卫星城和炮台,每处都要求安装一门威远将军炮。北京内务府为此也是加班加点的造这种炮,还专门有雍正的13弟铁帽子王去督办。

乾隆年间,这炮用处更多了,两征金川,清军当时带了一门威远将军炮到前线,然后就地仿制,又搞出4门,靠着开花弹一路摧枯拉朽,打掉了一群大小丘陵碉堡。但是在正式开打前发生了很尴尬的事,由于榴弹炮弹道或许弯曲,使用起来难度很大,必须有相当的数学知识,西北战事频繁会用这炮的应该有不少,但金川地区以前一直相对安宁,清朝一时半会儿居然找不到会用这炮的人。最后找了一个观测天文的文职人员,让理工科出身的他照着南怀仁留下的书一点点现学,后来又安排了个外国传教士—傅作霖来搞。

打缅甸时,威远将军炮也被傅恒带去了前线,但没取得战果。

此时清军也在不断发展这种炮,不断的大型化,最后搞出了5000斤冲天炮

冲天砲重五千斤。長九尺五寸五分。鐵丸十斤。火藥五斤。此外重五百斤或三百斤者。丸藥亦隨而多少。裝藥法。小膛裝藥餘空處。以土塞之。大膛底加土一寸安彈。彈上加土一寸。若放二百步或二百五十步。用藥一斤。三百步用一斤二兩。俱以土塞小膛口。如欲放二三里。用藥三斤。以木馬緊塞小膛口。照火法。先用螺絲纏大繩。以高麗紙包裹。揷入彈口。先點彈口火繩後束。點小膛火門藥。放砲法。照放遠近。宜定砲尺高低度數。最遠者砲尺四十五度。本度上下若干則減遠若干。

可以看出,这5000斤冲天炮的用药量的下限就是之前常规冲天炮的上限,能发射的开花弹重量估计已经能赶上半门子母炮了。

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炮也还在用,中方没有记载。但英国人确实缴获了一门,当时这门炮被遗弃在战场附近的灌木丛里,并被逃跑的清军匆匆掩埋入土中。这门炮目前收藏在乌尔里奇的皇家军火库中。据说这是1门体积庞大的“中式铜臼炮”(外国人也没搞清楚这炮到底是臼炮还是榴弹炮)。炮本身重达8875公斤,炮膛内径为2英尺3英寸,后膛长20英寸,整体身长5英尺,还是用青铜铸造而成。

直到后来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丁拱辰才将当时比较新式的榴弹炮引入清军中,不用二点火,操作更简单,更成熟的引信,更完备的适合野战的炮车。

我不知道那个说失传三次是哪三次,清军一直在造这炮,使用技术可能勉强算是失传了一次。但金川地区的清军第一次见这东西,不会用很正常,西北的清军应该不至于不会用。即使征金川时没人会用,随便找了个数学好的,照着书学了一会儿不也会用了吗?

要我说失传的是那些低级清黑的脑子,清朝那么多黑点,真的是不会黑就别黑,让人笑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清朝一百年内失传臼炮三次的说法,在史料中确实存在一些记载,但要说“失传”三次,并且时间跨度如此精确,需要我们审慎地考证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往往是复杂且多层面的,用“失传”来概括,可能有些过于简化。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臼炮”。臼炮,也称臼式火炮或迫击炮,是一种炮管较短、仰角较大,主要用.............
  • 回答
    关于清朝为何不直接废除外藩蒙古旗而将其统一为内属蒙古旗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简单来说,清朝之所以选择“盟旗制”并维持外藩蒙古的相对自治地位,而非直接将其并入内属蒙古,是出于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民族以及历史原因的综合考量。直接废除外藩蒙古并将其纳入内属蒙古体系,在当时而言,风.............
  • 回答
    咱们聊聊清华计算机系大一下学期那场让不少同学“原地起飞”的考试。三小时三道大工程题,而且码量还不小,这听起来就不是闹着玩的。首先,这事儿放在哪所学校、哪个专业,都算是相当硬核的了。咱们大一下,大部分同学还在熟悉基础概念,比如数据结构、算法入门,可能连一些更复杂的系统设计都没怎么接触过。这时候突然上来.............
  • 回答
    “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超半数离京就业”这一数据确实非常引人关注,它从多个层面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人才流向、就业观念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多个重要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一、 “体制内”就业的吸引力与趋势显现: 体制内的稳定性与保障: “体制内”通常指的是党政机关、国有.............
  • 回答
    .......
  • 回答
    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深层原因与多维度解读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动因,反映了经济学家对于人才配置效率、创新活力以及国家长远发展方向的忧虑。要全面评价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经济学家为何感到遗憾?核心.............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给清朝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好”与“坏”、“伟大”与“失败”这样的二元对立,而是从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出发,审视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长河中的独特性、贡献与局限。这就像我们观察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需要辨析其中的色彩、线条、构图,才能理解其整体风貌及其在整个艺术史中的位置。一、 清朝的“新”.............
  • 回答
    关于“讨论明朝或清朝时为何常会涉及对其他朝代的贬低”,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心理、政治宣传以及学术研究中的比较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评价的相对性与时代局限性1. 历史评价的主观性 历史评价往往受到时代背景、政治立场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例如: .............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清朝并非由满族建立,而是一个由汉族人士主导的王朝,我们今天看待它的历史眼光,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性的转变,不仅触及了历史的表层叙事,更会深入到文化认同、民族关系、制度演变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根本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变化将体现在民族认同的层面。如果清朝是一个汉人政权,那么围绕.............
  • 回答
    清朝末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传统的读书人阶层和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直接导致了儒家思想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出现了急剧的滑落。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科举制度本身以及它与儒家思想的紧密联系说起,再去看时代变迁如何侵蚀了这种联系的根基。首先,我.............
  • 回答
    假设历史的车轮偏转,将清朝的统治者换成一个汉族建立的政权,这无疑会改写中国近代史的面貌。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换血”,更可能触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于国际关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深远且复杂。一、政治与社会结构的重塑:首先,一个汉人政权的上台,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权力结构的颠覆。满族作为统治阶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的敏感点。如果我们将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假设我们能够神奇地“杀死”某位清朝皇帝及其所有直系皇子皇女,清朝是否就会因此灭亡?答案恐怕并非简单的一句“会”或“不会”。这背后牵涉到太多复杂的政治、军事、社会和文化因素,绝非一人一族兴衰就能轻易断定的。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明朝和清朝的历史进程互换,中国大地上会是怎样一幅景象,恐怕连最天马行空的剧本作家也难以完全描摹。但我们可以试着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脉络,让这个穿越的设想变得生动一些。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换一下”指的是什么。是满洲人建立的“大清”在明朝的统治时期崛起,然后像历史上的清朝一样.............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有意思。不少人提到清朝总是跟在明朝后面,觉得它不过是“复制粘贴”了明朝的制度。但仔细掰扯开来,清朝在一些方面确实是有自己的“升级包”和“优化点”,跟明朝比,进步之处不少,也有些地方做得确实更到位。我来跟你唠唠这些。一、 统一和巩固疆域:从“中华帝国”到“多民族国家”的雏形明朝时期.............
  • 回答
    关于清朝“啥也不是”的说法,虽然在一些非主流的观点或情绪化的表达中可能存在,但如果真正站在历史学的角度去审视,这样的评价是 极其不准确、片面且带有误导性的。相反,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深远,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面临着深刻的挑战。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即使这种说法站.............
  • 回答
    假如明朝和清朝互换身份:一场波谲云诡的历史大逆转历史的长河中,明清两朝的更迭是中国古代一段极具戏剧性的篇章。如果有一天,我们脑洞大开,设想一下明朝和清朝的历史角色来一个乾坤大挪移,会发生怎样一番波谲云诡的景象呢?这可不是简单的南北朝对调,而是两个截然不同文明背景、统治理念和发展路径的帝国,在中华大地.............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中国人心中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记忆,也反映了对国家民族认同的深刻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日本抱有好感,却对清朝深恶痛绝,甚至视之为国耻?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喜恶之分,而是源于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个体身份认同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历史伤.............
  • 回答
    撇开近代屈辱,细数清朝的恢弘与成败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王朝都如同一幅巨画,有其辉煌灿烂的笔触,也有其暗淡褪色的角落。当我们试图评价一个王朝的“伟大”与否,往往需要将其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审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等方面的贡献与局限。如果将1840年以后丧权辱国的经历暂时搁置,仅仅聚焦于清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