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法律上的“不知者无罪”?

回答
法律上的“不知者无罪”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误解的原则。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不知道法律就无罪”,而是更深层次地指向了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观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以及无罪责的事由(如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正当防卫等)。理解这个原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法理、应用场景以及局限性。

一、 “不知者无罪”的核心法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不知者无罪”的根基在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这是现代刑法的基石之一。它要求:

有罪必有责: 只有当行为人具备主观罪过,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
无罪责则无罪: 如果行为人没有主观罪过,或者存在免除罪责的情形,则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

“不知者无罪”正是体现了“无罪责则无罪”的要求。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即使客观上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但如果其在行为时对相关法律、事实或法律后果没有任何认识,并且这种认识不存在或不能合理期待其存在(即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那么他就缺乏主观罪过,因此不能被判处有罪。

二、 “不知者无罪”的内涵与具体体现

“不知者无罪”并非指对所有法律的无知都能免罪,而是指在犯罪构成要件的特定环节上,欠缺主观上的认识或意志。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错误(Error Juris)的豁免性:
基本原则: 法律规定,任何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因此,通常情况下,声称“不知道法律”不能成为免除责任的理由(Ignorantia legis neminem excusat)。这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安定性和普遍适用性。
例外情况: 然而,在某些特定且极少数的情况下,对法律的极端不可预见性、不可避免性或无法容忍的晦涩,导致行为人即使尽了最大努力也无法知道,并且这种无知是无过错的,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免责的效力。但这通常涉及到对法律的“基本常识性”和“可预见性”的判断,门槛非常高。
举例(非常罕见): 设想一个在某个偏远地区生活了一辈子的人,由于极端恶劣的交通和信息隔绝,对某个近期颁布且极其复杂、与当地生活毫不相关的法律条文完全不知情,并且无法通过任何合理途径得知。如果其行为恰好触犯了该条文,且不存在过失,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免责空间,但实际操作中非常困难,且往往会被其他责任原则(如过失)所规制。

2. 事实错误(Error Facti)的豁免性:
更为常见和重要的领域: 相比法律错误,事实错误在“不知者无罪”的体现更为广泛和直接。这主要指行为人对构成犯罪所必需的客观事实要素产生了错误认识。
主观罪过与事实认识: 犯罪的成立往往要求行为人有故意或过失。如果行为人对构成犯罪的某个关键事实毫不知情,并且这种不知情是无过错的(非因疏忽大意、违反注意义务而不知),那么就可能不构成故意犯罪。
具体类型:
无罪的物品: 例如,某人误将他人放在桌上的普通钢笔当成自己的,带回了家。如果这支钢笔实际上是具有特殊价值的古董(构成盗窃罪中的“财物”特定属性),而他对此毫不知情,且这种不知情是无过错的,那么他可能不构成盗窃罪,因为他没有窃取“古董”的主观意图(故意)。他可能只构成非法占有(如果法律有此规定)。
正当防卫中的事实错误: 例如,某人受到攻击,误以为攻击者持有武器(实际是玩具),因而采取了超出必要限度的防卫措施。如果其对攻击者持有武器的认识是无过错的,但由于事实错误导致防卫过当,根据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可能会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
其他事实误认: 同样,如果一个人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携带了藏有毒品的物品,并且这种不知情是无过错的(例如被他人欺骗或误导,且无从察觉),那么可能不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3. 过失犯的例外情况:
过失的本质: 过失犯罪要求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不知者”与过失: 如果行为人完全无法预见其行为的危害性,并且这种“无法预见”是合理的、正常的,不违反任何应有的注意义务,那么就构不成过失犯罪。
举例: 某人正常驾驶车辆,突然遭遇了一场极其罕见的、无法预料的机械故障(例如,刹车系统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瞬间失效),导致了交通事故。如果他已经尽到了所有的常规检查和安全驾驶义务,那么他对于此次事故的发生可能没有任何过失。

4. 无罪责事由的体现(虽然不直接是“不知”):
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不知者无罪”,但一些免除责任的事由也与行为人的认识有关。例如:
意外事件(Cas fortuit / Force majeure): 某些法律将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作为免责事由。行为人对事件的发生和结果无法预见、也无法避免,其“不知”是客观的、非主观过错造成的。
不可期待性: 如果法律或社会对特定群体(如儿童、精神病人)在特定情形下不期待其有任何认识能力或行为能力,那么他们即使有某种行为,也可能不负刑事责任。

三、 “不知者无罪”的局限性与反思

理解“不知者无罪”时,必须注意其局限性和潜在的误导性:

1. “不知法律者无罪”是误读: 如前所述,普遍的法律无知不构成免罪理由。法律有其公开和告知的义务,但公民也有主动了解和遵守法律的义务。
2. “无过错不知”是关键: 多数情况下,“不知者无罪”的核心在于其“不知”是无过错的。如果行为人因为自己的疏忽、懈怠或违反注意义务而不知,那么他可能需要承担过失责任,或者因为疏忽而不能免除其他责任。
3. 证据证明的困难: 在实践中,要证明行为人对特定事实或法律的“无过错不知”往往非常困难。侦查和审判机关需要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这种辩护。
4. 公共安全与法律的有效性: 过度强调“不知者无罪”可能会削弱法律的威慑力和普遍性,给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不对称或制造“不知情”假象来逃避法律制裁留下空间。因此,法律的适用需要平衡罪责刑相适应与维护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5. 对法律的适应与更新: 随着社会发展,新法律层出不穷。如何处理新法施行前,公众对法律的不知情,是一个动态的法律解释问题。通常会设定一定的缓冲期,或将对新法律的普及作为政府的义务。

四、 总结

总而言之,法律上的“不知者无罪”并非一句简单的免责令箭。它深刻地体现了现代刑法的主观主义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其核心在于:

犯罪需要主观罪过(故意或过失)。
当行为人对构成犯罪所必需的关键事实或法律后果,在无过错的情况下完全不知情时,可能不构成故意犯罪。
在某些情况下,合理的、无法避免的“不知情”也可能不构成过失犯罪,或者可以作为免责事由。

理解这一点,需要区分法律错误和事实错误,关注行为人的认识能力、认识程度以及这种“不知”是否存在过错。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并理解法律在维护公共秩序和个体权益之间寻求平衡的复杂性。它引导我们思考,法律的最终目的是惩罚有罪责的人,而不是惩罚无辜的受害者或由于客观原因而无法预见的错误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有写论文说过这个事,不知者无罪是中国古代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在明清刑典中的标准表述是“不知者,不坐。”

如果考察这些不知者不坐,基本都是前文叙述一种犯罪行为,后面关联方如果知情,则与同罪,用现代刑法理论看,就是意思联络的共犯。

比如“造畜蛊毒杀人”条:若用毒药杀人者,斩。买而未用者,杖一百,徒三年。知情卖药者,与同罪。不知者,不坐。

这条的规定就是把卖药的人视为毒药杀人的共犯,如果知情则要承担后果,反之则不坐。

所以不知者无罪实际上只是一种特别的情形,更常用的法理是“不得以无知抗辩”。

user avatar

以『不知者无罪』进行抗辩,在法律上存在相当的难度,这不仅需要如 @王瑞恩 知友案例中裁判法官们的审慎,在很多案例中,还需要行为人对犯罪结果表现出足够的拒斥(也就是让人相信如果“知”即不会如此作为)@王瑞恩 的案例展示了美国大法官们的风采,来而不往非礼也,这里也补充一个中国的类似案例。


——(2013)佛顺法刑初字第778号(“意外”天价玉石案)

案情:

2012年6月,被告人黄某和杨某公交扒窃,在佛山市顺德区搭乘客车时,窃得背包一个,背包内有现金1400元,价值1030元的手机一部,还有玉石一批。

玉石事后估价,大约在91万元左右。


案发后,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检察院以盗窃罪对黄某提起公诉,因数额特别巨大(将价值91万元的玉石计算在内),建议在有期徒刑十年以上量刑

被告人以“只打算偷点小钱,对包内存有玉石不知情,对玉石价值也无从知晓”(也就是本题的『不知者无罪』)抗辩,认为盗窃数额认定不当。


按照当时刑法(97刑法)关于盗窃罪(264条)的规定,盗窃罪:

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也就是说,考虑到本案玉石的巨大价值,如果将玉石售价计入盗窃数额内,黄某的刑罚起刑点即为十年以上,而如果『不知者无罪』的抗辩成立,只计算现金及手机价值(2430元),量刑幅度在三年以下,由于盗窃数额较小,甚至有可能不被判处实刑。

『不知者无罪』能否成立,在本案中意味着黄某至少十年的自由青春。


审判过程中,裁判法官从被害人对玉石的保护方式(随意放置)、行为人对背包财物价值的认识能力认可了『不知』的判断,但是与美国大法官们针对罪名本身的分类辨析不同,真正使得裁判法官认可『不知者无罪』源于一个事实上的压倒性理由

作案几天后,被告人黄某通过包内身份证件,前往江苏省通过被害人妻子向被害人退还了钱包、身份证及全部玉石,现金手机未予退还(凭本事偷来的钱......)。


裁判法官认为,退还玉石的行为充分证明了行为人对犯罪行为(玉石部分)的拒斥,也有力地支持了行为人对盗窃金额不具有概括故意(偷多了也算意外之喜)的主张,再考虑到刑法对社会惩恶扬善的指引功能,以金额较大(不计算『不知』的玉石部分)量刑更为妥当。


最终,被告人在公共汽车上扒窃,窃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不计入玉石),构成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同时法庭鉴于被告人认罪态度较好及其犯罪后不远千里积极退赃的悔罪表现,对其适用缓刑1年


该案例也被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郑丁足法官记录并以《基于价值认识错误盗窃的刑事责任承担》为题刊载在《人民司法(案例)》,2013年第22期。


众所周知,与美国最高法院不同的是,中国的最高人民法院不仅要进行法律审,还要进行事实审。为此,在美国最高法院布雷耶大法官访华时,何帆法官还专门就此节提问,并以《让最高法院查清事实是很困难的事 | 专访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布雷耶》为题撰文发表在公众号“法影斑斓”上(一波硬广)。

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国情,亦有着不同的司法现状,从中美法官们对『不知者无罪』法理辨析和事实辨明的两种侧重,也许可以管窥一二。


以上。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谁告诉你吐痰要鞭刑的?

法律这样说:

Environmental Public Health (Public Cleansing) Regulations

15. human waste

(3) No person shall spit, or expel mucous from the nose, upon or onto any street or upon or onto the floor or other part of a public service vehicle, a place of public resort or any place to which the public has access.

惩罚:

30. Any person who contravenes any provision of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be guilty of an offence and shall be liable on conviction —

(a) for a first offence, to a fine not exceeding $1,000 and to a further fine not exceeding $100 for every day or part thereof during which the offence continues after conviction;

(b) for a second offence, to a fine not exceeding $2,000 and to a further fine not exceeding $200 for every day or part thereof during which the offence continues after conviction; and

(c)for a third or subsequent offence, to a fine not exceeding $5,000 and to a further fine not exceeding $500 for every day or part thereof during which the offence continues after conviction.

最高5000块罚款+犯罪记录而已。想多了吧。

========接下来的文字有点绕,如果看不懂请多读几遍========

第二,不知其实有三种,一种是错误事实认知,一种是错误法律认知,一种是不知法。

A. 错误事实认知 v B 错误法律认知。

这是一对活宝。区别在于:

错误事实认知是说:我知道法律允许我做什么,不允许我做什么,我认为我在做的事情(如果确实是按照我想的那样去做的)是法律允许的,结果我做的事情和我觉得我在做的事情不一样,违法了。(“我以为我带的是冰毒,结果我带的是可卡因“这种事实认知错误不算数)

错误法律认知在于: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认为法律是允许我这样做的。但是事实上法律不允许我这样做,于是我违法了。


从效果来讲,前者根据新加坡刑法典第76条或者79条,做无罪处理;后者不影响犯罪判决。

举这样一个例子:(根据刑法典的举例稍作改编)

某甲见到某乙在做一些事,客观判断好像在杀人。于是某甲根据法律规定行使私人逮捕权将某乙制服扭送警察局。结果某乙其实是在拍戏。某甲的行为即使符合非法拘禁,按照错误事实认知原则,依然无罪。

然而后者有例外。我 读书时看过一个案例,具体名字忘记了。事情是说有个人,不知道做某件事是否合法,公开资料也查不到,就去政府询问。政府工作人员说,合法的,你去做吧。他就去做了。结果违法了。法院判无罪。

C. 不知法。

绝大多数情况下,不知法不影响你做错事受罚。拉丁文说:ignorantia juris non excusat

这条原则在普通法国家是作为公理(trite law,即不需要法律支持的公认原则)存在的。

然而这并不是说大家都必须懂法。

引用一个马来西亚案例:

PP v Datuk Haji Harun Bin Haji Idris [1977] 1 MLJ 14 at 15, per Raja Azlan Shah FJ: 'I would like to correct the false impression that every person is presumed to know the law. It would be contrary to common sense and reason if it were so. The rule is that ignorance of the law shall not excuse a man or relieve him from the consequences of a crime'

这里法官解释,这条原则不是假设大家都懂法,而是强调你可以不懂法,但是不会因为你不懂法就对你放过一马。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

又是一个马来西亚案例:Koo Cheh Yew v PP [1980] 2 MLJ 235。在这个案件中,法官判决,当被告可以证明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被禁止的(主观不知法律禁止),也无法通过合理的手段获知自己的行为是被禁止的(客观不知法律禁止),则不知法可以作为抗辩理由成立。

同时,法官也说明,本原则不适用于被告不知道自己所犯罪名所触犯的法律存在这个事实的情况。(有点绕,看不懂没关系)。

user avatar

“不知者无罪”可能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对事实理解错误或者没有意识到存在违法事实,二是对法律理解错误或者不知道存在相关法律。后者一般不能被作为刑事案件辩护理由,但在美国的判例中的确存在极少数的例外。

先说第一种情形:

例如,1952年的Morissette v. United States, 342 U.S. 246一案。本案中,被告人Morissette是一名收破烂的,有一天他发现生意自己送上门来了:在一片荒地上,散落着一堆类似上图这样的废铁片。多年职业素养告诉他,只要是铁的,就能卖钱,于是他把废铁片捡回去,卖了84美金(按照通胀计算,约合今天的900美金)。

麻烦来了:Morissette捡回家的破铜烂铁,其实是航空炸弹爆炸后剩下的弹壳。美国空军曾经在这片区域练习投弹,而他们扔下的炸弹,不管是没炸以前还是爆炸以后的残骸,按照法律规定都属于国家财产。于是,Morissette因涉嫌联邦法律中的“故意侵占国家财产”罪名受到起诉,而他辩称自己并不知道这些废铁属于国家财产,不知者不罪。

一审中,法官做出了陪审团指示,称只要有证据表明被告人故意拿取了废弹壳,就应视为有侵占国家财产的故意,陪审团因此作出有罪判决。(在美国的庭审中,法官可以就法律适用问题作出陪审团指示,引导其作出判决。简单来理解,就是法官负责解释法律,陪审团负责认定事实,并按照法官的指示,应用其所阐述的法律来作出判决。)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

谁知道,当官司打到联邦最高法院时,被告竟然实现了大逆转:全体大法官一致认为一审法院适用法律错误,驳回了原判。

罗伯特·杰克逊大法官主笔写下了本案判决书。在判决书中,他将犯罪分为两种类型:“侵害公益的犯罪”(public-welfare offenses)和“普通法犯罪”( common law offenses)。杰克逊大法官解释道,两者区别在于,前者并不直接表现为对“国家利益,个人人身利益,财产利益和公共道德的侵害” ("These [public-welfare offense] cases do not fit neatly into any of such accepted classifications of common law offenses, such as those against the state, the person, property, or public morals. ") 可以理解为,“侵害公益的犯罪”在并不是普通人根据常识可以意识到的犯罪,因此在定罪所需要的主观要素方面,应当有更高的要求。

对此,杰克逊大法官在判决书中强调道,对于此类并不容易认识到的犯罪,控方必须要证明被告人对犯罪事实有充分具体的认知,才可以定罪。具体到本案中,按照一般理解,被丢弃的弹壳本应属于遗弃物,仅仅是因为法律规定,才被定义为国家财产。要定本案被告Morissette的罪,不仅要证明他有意识地去捡了废铁皮,还要证明他明知这些废铁皮在法律上被认为是国家财产,而不是被遗弃的无主物。

--

当然,这个案例仅仅是一个非常罕有的特例,并不能代表判例法的一般情况。在本案中,犯罪事实之轻微,对公共安全和国家利益损害之小,或许也构成了大法官们决定放被告一马的理由。正如杰克逊大法官写的,犯罪行为一般要求"同时存在邪恶的内心和邪恶的手”("[a criminal conduct]generally constituted only from concurrence of an evil-meaning mind with an evil-doing hand.)而本案中,捡弹壳卖废品这样的小事,似乎并未上升到这个程度,这也是本案之所以成为特例的原因,Morissette成功的辩护,不要轻易尝试去复制。

--

@法科许斯科尼科夫 @涵希 @律行者 等朋友指出,上述案件说的应该是事实认识错误,而题目中问的应该是法律认识错误,他们说得对。

在美国法律中,也的确有以“法律认识错误”成功进行抗辩的例子,例如1991年Cheek v. United States, 498 u.s. 192 一案。本案中,被告John Cheek是一名飞行员,在业余时间,这位飞行员大哥参加了一系列关于税法的“学习班”,通过这一“学习班”,他认识到自己其实不需要向联邦政府交税 -- 而这一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当Cheek因为逃税罪被提起刑事指控时,他正是以“对法律认识错误”为由进行的辩护,而本案同样是由联邦最高法院逆转了之前的有罪判决。

威廉·伦奎斯特大法官如此解释法院的判决理由:税法的复杂性,让一般公民可能难以认识到自己究竟负有怎样的法律责任,仅仅是证明被告违反了税法是不够的,也需要证明其有真正违反税法的意图。伦奎斯特大法官认为,本案中决定被告是否犯逃税罪的关键,在于被告是否真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违反法律。

法院在判决中进一步阐述道,这认识并不一定是“合理的”(reasonable),而只需要出于“善意”(good faith),也就是说并非故意不去了解法律,并非对法律采取漠视的态度。而在本案中,被告John Cheek的确试图去了解法律了,只不过是被不靠谱的抗税组织办的“学习班”带进了沟里,形成对税法的错误认识。如果有证据表明被告的认识并非刻意为了规避法律,那么,最高法院认为,应当支持这样的“对法律认识错误”的辩护。

当然,本案的背景也有特殊性,美国的税法复杂程度令普通人望而却步,每年4月份报税的时候,普通人难免要咨询律师,或者其他提供报税服务的公司。因此,最高法院决定在本案中网开一面,放过部分无意违反法律,只不过是被不靠谱的机构带偏了路的纳税人。而基于这一背景,在税法方面“不知法”的辩护理由,不必然能推广到其他领域。

@黄铭聿 还补充了一个判例,Lambert v. California. 加州有一条法律,要求有犯罪记录者如需居留在加州超过一段时间,应该向政府申报。被告因不知这条法律而没有注册,被提起指控。法院最终判定,因为原告对这条法律没有认知,也不可能有条件去认知,因此不应被判有罪。

这里法院的逻辑,用国内的行话来说就是“法律不具备知悉可能性”。当一条法律不符合公众通常认识,且政府没有提供条件让公众获得足够的认知可能性时,在美国有“不知者无罪”辩护成功的例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律上的“不知者无罪”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误解的原则。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不知道法律就无罪”,而是更深层次地指向了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观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以及无罪责的事由(如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正当防卫等)。理解这个原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法理、应用场景以及局限性。一、 “不知者无罪”的.............
  • 回答
    印度尼西亚法律中关于宗教自由的规定,以及其不承认无宗教信仰者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法律框架、社会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历史的印记与“潘查希拉”的基石印尼的建国理念,即“潘查希拉”(Pancasila),是理解其宗教政策的关键。潘查希拉由五项原.............
  • 回答
    “法律不保护在权利上睡眠的人”,这句话,它不像一句平铺直叙的法律条文,倒更像是一句饱含智慧的劝诫,一则古老的警世名言。它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法律体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则:权利并非天生就为你永久保留,它需要你的主动维护和行使。想象一下,法律就像一个勤勉的守护者,它为每个人划定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神.............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令人非常震惊和担忧。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就被嫁出去,而且是在母亲不知情的情况下,这其中涉及到的伦理和法律问题都非常严重。咱们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这件事:首先,从情感和伦理的角度来看,这简直是离谱透顶。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正是在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在形成阶段,身心都还没有完全成熟,对婚姻的.............
  • 回答
    中联办法律部长关于“全世界辱骂中国制度最厉害的恰恰在香港”的说法,在香港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以及其可能引发的反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来看这个说法的直接指向。这位法律部长将矛头明确指向了香港,认为香港是“辱骂中国制度最厉害”的地方。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定.............
  • 回答
    关于“女性因离婚不返还彩礼而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老赖)的数据爆发增长”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尝试剥离掉生硬的AI痕迹,更贴近真实社会的观察与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白,彩礼在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扮演着一个复杂且具争议的角色。它既被视为男方对女方的爱意表达、对女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也可能掺.............
  • 回答
    疫情期间,“民间神医”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是社会在特殊时期心理需求和信息传播特点的复杂产物。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如何看待疫情间出现的所谓「民间神医」?1. 社会背景与心理需求: 不确定性与恐慌: 疫情初期,人们对病毒了解甚少,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随之而来的是普遍的恐慌和焦虑。在这种情.............
  • 回答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关于SpaceX的火星殖民地将不会承认地球法律的说法,以及将奉行“自由星球”的“自治原则”,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技术、政治、哲学、伦理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和看待:一、马斯克的愿景与动机 人类生存的备份: 这是马斯克最常被.............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监管以及平台责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法律和伦理两个角度来详细阐述,并探讨对平台的惩罚可能性。 一、 如何看待“打着考古名义直播盗墓”的行为?1. 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掠夺: 不可逆的损失: 文物一旦被盗挖,其埋藏环境遭到破坏,很多文物(尤其是有机质文.............
  • 回答
    对于腾讯电子签在 7 月 28 日新推出的“小借条”功能,我的看法是,这标志着在日常生活中,电子签约的应用场景正在变得越来越细分和便捷,尤其是针对小额、熟人之间的借贷行为,提供了一种更智能、更合规的解决方案。“小借条”功能带来的便利与思考: 简化借贷流程: 传统上,即便是小额借贷,也可能涉及纸质.............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挺离谱,也挺让人气愤的。男子在超市里买方便面,结果发现康师傅的袋子里装着白象的面,这绝对不是小事。事情的性质: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首先是 欺骗消费者。消费者花钱购买的是一个品牌的产品,期望得到的是这个品牌的产品质量、口味和服务。你付了康师傅的钱,就应该拿到康师傅的泡面。现在里面变成了白.............
  • 回答
    看待特朗普在税改问题上寻求民主党支持,并因此在DACA法案上做出让步,这背后是一场典型的政治交易和博弈。要理解这件事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各方动机、策略以及潜在的后果。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背景。特朗普政府时期,税制改革是他最重要的竞选承诺之一。他承诺通过大幅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吸引企业回流.............
  • 回答
    这上海老夫妇将房产公证遗赠给外孙,结果却引发了四个舅舅的强烈不满,甚至告上法庭,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挺复杂的,里头涉及到亲情、法律、人情世故,一锅烩了,让人唏嘘不已。咱们先来说说这老夫妇,人家辛辛苦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攒下了这么个家,想把自己的财产分给谁,理论上是他们自己的权利。在法律上,遗嘱和遗赠都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将政治立场、个人信仰与暴力犯罪行为联系起来,并进一步上升到国籍和地域的层面。这样的联想在现实中确实会引起一些人的关注和讨论,但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谨慎地梳理其中的逻辑链条,避免过度简化和不当的归因。首先,我们来看“Facebook上like了川普及勒.............
  • 回答
    在淘宝上看到有人卖“道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咱们得拆开来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琢磨琢磨。首先,得明白大家说的“道法”是啥意思。在咱们传统文化里,“道法”这个词本身就挺讲究的,它不是一本书,也不是一个具体的操作手册,更多的是一种对天地万物规律的领悟,一种修行的境界。道.............
  • 回答
    法国40毫米埋头弹炮弹的演进之路:从陆地到海洋,再到天空的守护者提起法国的40毫米火炮技术,不得不提其核心——40毫米埋头弹炮弹(40mm cased telescoped ammunition, CTA)。这种独特的弹药设计,赋予了法国在轻型速射炮领域一股强大的竞争力,并推动了其一系列先进火炮系统.............
  • 回答
    日本现行税收制度中存在一个被称为“配偶特别扣除”(配偶控除)的制度,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解读为鼓励妻子成为家庭主妇。然而,将其定性为“以法律形式鼓励女性成为家庭主妇”可能过于简化,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其内涵、实际影响以及可能的解读。以下是对这一制度的详细分析:一、 “配偶特别扣除”制度的运作方式及其.............
  • 回答
    同人作品,这个充满创造力和热情的领域,在给无数爱好者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常常伴随着挥之不去的法律风险。探讨这些风险,并思考是否应该鼓励这样的创作,是一项需要细致入微的分析,而非简单的非黑即白。从法律的角度审视同人作品,最核心的问题无外乎版权和商标权。原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对其作品享有著作权,包括复制权、发.............
  • 回答
    如何看待部分法律工作者在民法典实施之后,仍将《民法典·合同编》称为「合同法」的习惯?原因是什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后,原本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等相关法律法规,已归入并整合到《民法典》的总则、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等六个.............
  • 回答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关于“倡导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安全保障体系”的表态,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并且这也不是一个孤立的说法,而是俄罗斯多年来在地缘政治博弈中一直推行的核心诉求。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关系背景下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俄罗斯提出这个倡议的 根本动因。简单来说,俄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