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21 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回答
《21世纪资本论》是一本极具争议和影响力的著作,由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创作。这本书在2013年首次出版,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更是一次关于财富分配、资本主义本质和社会公正的深刻反思。

核心观点与证据:

皮凯蒂的核心论点在于,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特别是在20世纪后期以来,发达国家的财富不平等程度呈现出持续且显著的增长趋势。他通过分析长达几个世纪的经济数据,特别是税务记录、遗产数据和收入数据,得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资本的回报率(r)往往高于经济的增长率(g)。

r > g 的重要性: 这是皮凯蒂理论的基石。他认为,当资本(如房产、股票、债券等)产生的收入(即资本回报率 r)增长速度快于整体经济(g)的增长速度时,那些拥有资本的人的财富就会以比社会平均财富增长更快的速度积累。这意味着,即使没有积极的储蓄和投资,继承的财富也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而加剧财富的不平等。
历史数据支持: 皮凯蒂并非空口说白话,他 painstaking 地梳理了法国、英国、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自18世纪以来的财富和收入数据。他发现,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两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经济重组(包括累进所得税、遗产税、资本管制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财富不平等的扩张。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技术进步以及对财富征税的放松,r > g 的趋势再次显现,导致贫富差距迅速拉大。
财富的世袭性: 他强调了财富的世袭性在加剧不平等中的作用。那些通过继承获得大量财富的人,无需经历创业的风险和努力,就能享受资本带来的收益,并且这种优势会代代相传。

著作的结构与写作风格:

《21世纪资本论》的体量相当可观,内容极其丰富。它并非一本轻松读物,而是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和耐心。

数据驱动的分析: 皮凯蒂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大量历史数据的详实梳理和分析。他自己开发了一个名为“世界不平等数据库”(World Inequality Database)的工具,为研究不平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这种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使得他的论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历史的视野: 他的分析横跨几个世纪,从法国大革命时期一直到21世纪。这种宏观的历史视角,使得他对当前财富不平等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具警示意义。他将当前的状况与历史上的“ Belle Époque”(美好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行对比,指出了当时相似的不平等程度。
深入浅出的解释: 尽管内容复杂,皮凯蒂在写作时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经济学术语,并辅以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可视化,力求让更广泛的读者理解他的观点。然而,对于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来说,仍然可能需要一些努力去消化。
解决方案的探讨: 皮凯蒂并非只描绘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全球富人征收累进资本税。他认为,这是一种能够有效遏制财富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的手段,虽然执行起来极具挑战性。

争议与批评:

《21世纪资本论》一经问世,便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批评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r > g 的普遍性与可持续性: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皮凯蒂对 r > g 的论述过于强调其长期性和必然性。他们指出,资本回报率并非一成不变,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的积累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资本的回报。此外,历史上也存在着资本回报率低于经济增长率的时期。
数据解读与方法的质疑: 尽管皮凯蒂的数据详实,但也有批评者对其数据来源、统计方法和解读方式提出了质疑。例如,一些人认为他对某些时期数据的选取和处理可能带有主观性,或者低估了其他影响财富分配的因素。
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对全球富人征收累进资本税的提议,被许多人认为是“不切实际”或“政治上不可能实现”的。资本的流动性强,跨国征税的协调难度极大,很容易导致资本外逃。
过度强调资本,忽视其他因素: 有批评者认为,皮凯蒂的分析过于侧重于资本,而可能低估了其他影响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例如技术进步、教育机会、劳动技能、社会制度、政治权力等。

正面评价与影响:

尽管存在争议,但《21世纪资本论》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重新点燃对不平等问题的关注: 该书的出版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对财富不平等问题的关注度。它成功地将“不平等”这个曾经相对边缘化的经济学议题,推到了时代议程的前沿。
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皮凯蒂的研究为讨论财富不平等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使得各种讨论更加有理有据,而非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
推动了经济学研究方向: 这本书激励了更多经济学家投入到关于不平等、财富分配、税收政策等领域的研究中,推动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引发了广泛的公共讨论: 《21世纪资本论》不仅仅在学术界引起反响,更是在媒体、政治和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它迫使人们思考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公平的意义以及政府在调节财富分配中的作用。

总结:

《21世纪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以惊人的数据量和宏大的历史视角,揭示了21世纪资本主义面临的核心挑战——日益加剧的财富不平等。皮凯蒂的“r > g”理论,虽然受到一些批评,但成功地提供了一个理解不平等趋势的框架。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出的具体观点或解决方案,更在于它引发的深刻反思和广泛讨论。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以及它对社会结构和个体命运的影响。无论你是否同意皮凯蒂的每一个论点,或者他的解决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这本书都无疑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否则,我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重现历史的阴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发一篇2014年Eric A. Posner和Glen Weyl对于《21世纪资本论》的批评,他们二人的观点是:

1、皮凯蒂的主张的威力依赖于有钱人拥有的资本回报率的指数级积累,然而对外婚姻(exogamy )和复数生育同样有着类似的(实际上是更大的)指数级威力,食利者阶级的指数级增长将把他们的财富流通到大多数人手中。

2、现代世界的不平等并非来自于资本回报率r>经济增长率g,而是来自于错误的市场激励机制:对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工作(例如医疗研究和教育)并没有收到成比例的回报,对社会无益甚至有害的活动(例如高频股票交易、投机)却获得不成比例的高额回报。这一扭曲的激励机制使得有才华的人逃离创新活动,躲入金融领域。

倒不是说我赞同他们的批评以及提出的替代性解释,事实上,我认为他们的批评基于含糊的、不切实际的假设,即资本家们不会利用意识形态和国家机器等工具来维护自己对于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垄断,放任自己的人口爆炸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

考虑到中国明朝的经验,朱家的人口尽管在明末已经爆炸性增长,然而朱家的统治地位却并非由于财政被宗室子弟拖垮而亡。尽管必须承认朱元璋定下的宗室子弟由国家财政供养的政策确实造成了极大的财政压力,但没有道理论证说明朝亡于宗室子弟人口爆炸。

同样,他们提出的替代性解释也不能让我完全信服,在我看来,说市场奖惩机制被扭曲和说资产阶级垄断上升通道是同义反复。大企业的CEO的高额工资并非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是市场自发运作的结果,而是职业经理人群体影响国家劳动立法的结果;教师、学者和工程师的过低回报也不是市场自发的对他们的惩罚,而是他们没能组成有力量的政治团体影响政策制订的结果。前者可以看美国国会每年有多少政客被华尔街的经理人收买;后者可以看瑞典和奥地利1945年-1980年左右的劳动者福利持续提升。

因此,市场奖惩机制的扭曲并非是外生给定的解释变量,而是内生演变的、本身就有待解释的被解释变量。劳资力量对比、阶级结构和社会经济部类组成等政治经济学动态分析才是更合理的替代性解释。

无论如何,我愿意翻译这篇文章不是因为他们说得对,相反,是因为他们错得离谱。然而我一向的立场都是,深刻的错误远比肤浅的正确来得有价值。

有的人仅仅因为立场正确或者政治正确而站在了对的一方,但这是一种肤浅的正确。

因为只要存在敌我划分就会存在正确立场,正确与否只与站队姿态有关,与事实和理性无关。这就使得正确的立场里往往充斥着投机分子和不顾真相的人;

相比之下,一些深刻的错误更能让人有所启发。你的对手错得越深刻,你就越需要向深处挖掘真相。

Posner和Weyl在这篇文章中的分析是经典的自由主义立场,其中Posner偏中间派,Weyl偏左派一点。他们的论证和态度反映了有水平的自由主义者在不平等问题上的典型高度和立场。我认为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都应该从对手的身上学点自己没有的分析工具和分析视角。

以下是正文: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为什么错了?

Thomas Piketty Is Wrong: America Will Never Look Like a Jane Austen Novel

Eric A. Posner, Glen Weyl

链接:newrepublic.com/article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巨著——《二十世纪资本论》——引发了一轮评论狂潮,其中有不少好评。皮凯蒂在整理大量数据从而识别富裕国家里的不平等上升趋势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再次将不平等唤回到政治议程中来。

关于这本书的争论主要是围绕着皮凯蒂的主张,即极端不平等内在地根植于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然而很多评论者忽视了这一理论的核心机制:有钱人们试图打造像是十九世纪欧洲贵族制那样的跨世代的资本王朝。为了制衡资本的跨世代积累,皮凯蒂支持一种全球财富税。但是皮凯蒂理论的跨世代视野却在基本层面没说到要点。

极端不平等困扰着今天的美国,但这不是资本以王朝形式积累的后果。皮凯蒂自己的数据表明美国的极端不平等主要来源于一小部分商业和金融精英们获得的极高收入。但他们收入规模之巨大也不是问题之所在,因为这个问题可以比较轻易地被皮凯蒂倡导的财富税所解决。

相反,真正的危险是商业和金融精英们的极高收入反映并刺激了美国的人才们在职业选择时的急剧转变——人才们从收入适中且公共精神导向的研究、教育和工程技术等职业转向了收入不菲的商业和金融职业。因此,正确的解药并非是用鲁莽的财富税去约束资本主义,而是将资本主义的活力导入更生产性、更多元的活动中去。

就像许多伟大理论那样,皮凯蒂的理论非常简单。根据他自己的叙述,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然增长率相当低——大致在每年1%-2%之间。与此同时,拥有实物资本(工厂、房产、农地等等)的人却能获得5%左右的年回报率,甚至更高。这两个数据都基于历史数据以及一些推断。

但是这样爆炸性增长的不平等王朝真的可能吗?由于没有奇迹般的寿命延续技术,巴菲特没法活到2100年。巴菲特一万亿美元的财富只能通过唯一的一个重孙全部继承下来才能继续存在,同时继承前后不能消费或者花出去这笔钱。

让我们来设想一种更切实际的例子。一个人在50岁的时候继承了10亿美元的财产,活到了80岁。假设经济增长率是年均1%,同时(乐观估计)她靠这笔财产每年可以挣6%的实际所得(比如,8%的回报率减去2%的通货膨胀率)。她的实际所得也就是每年6000万美元。

假设她每年要花掉1000万美元在房产、汽车和游艇上供自己和家庭消费。她也需要给她每年8%的名义所得收入交税,这些税会每年花掉她另外的2000万美元或者更多。如果她像绝大多数有钱的美国人那样,那么她也会拿出一笔政治献金来影响政治。例如这会花掉她额外的1000万美元。

现在,她每年就剩下仅仅2000万美元的储蓄,换句话说,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1%的年均收入。(加入经济增长率是年均1%,那么她的财产必须每年增长1000万美元才能维持和整个经济体的相对份额不变)。尽管这些特定假设不可避免是武断的(现实消费或许会高一点或低一点,税率或许会升或降),但以上讨论似乎表明很难想象现实中拥有十亿美元的个体会比假想例子中的人存下更多钱。

在这样的情形中,她的财产在30年积累中(50岁到80岁)相对于整体经济而言只能增长35%。随后政府将用继承税拿走她财富的40%,因此相对于整体经济而言,她的继承人们只能拿到他们母亲所继承财产的81%。如果她有两个孩子,那么每人仅能拿到40%的财富(译:这里说的份额都是相对于整体经济,不是相对于个人财产)。

如果这笔钱放在信托基金里,他们保持从小养成的消费习惯,那么他们将开始吞噬自己的资本,以更快的速度消灭他们的财产。

即便我们取最极端的例子,假设上述例子中的“她”完全不消费,把她的收入全部存起来,那么现有的税种本身也将使得她的孩子们只能继承到她财产的73%,同样,这里的比值是相对于整体经济而言。只有在非常极端的情形里,每一个有钱人都做到了下述要求,才会导致皮凯蒂担心的爆炸性增长的不平等王朝出现:

1、嫁/娶某个至少和自己一样富裕的人,或者将全部财富留给一个孩子。

2、尽量不消费。

3、尽量不交绝大多数的税。

4、尽量不做慈善或者政治献金。

5、每一笔投资都收获最大回报,同时避免碰到伯纳德·麦道夫***和他的骗局。

如上述,很难想象我们为什么要担心同时满足以上五点要求而且还是内部循环的有钱人可能会存在。

***译注:伯纳德·劳伦斯·麦道夫(Bernie Madoff),是美国金融界经纪,前纳斯达克主席,后开了自己的对冲基金——麦道夫对冲避险基金,作为投资骗局的上市公司。 他因为设计一个庞氏骗局,令投资者损失500亿美元以上,其中包括众多大型金融机构。这老哥们儿因为这场著名的庞氏骗局被判监禁150年和没收171.97亿美元。

皮凯蒂为人所知的对巴尔扎克和简·奥斯汀小说的引用并非仅仅为了措辞上的润色。皮凯蒂论证道,巴尔扎克和简·奥斯汀小说中描写的世界将是我们的社会的最终结局:一小撮垄断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人占有数不尽的财富,余下的人要么难以摆脱贫困,要么只能想办法嫁/娶一个富人的子嗣。

精英们就是靠着啃食他们祖先积累的资本产生的回报而过活的寄生虫。回报(Return)就是租金(Rent)的同义词:那些精英们就是食利者(Rentier)——和马克思的用法一样,一个对于皮凯蒂而言是羞辱性的词汇。皮凯蒂警告说尽管过去一百年里资本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农业资本变得更不重要,工业资本愈发关键——资本的基本作用和影响却一如往昔。

资本生产了不平等,并扭曲了人们的行为,最终孕育了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灾难性的政治冲突。

但是,在巴尔扎克生活的法国和奥斯汀居住的英国,强大的文化规范和严格的法律规则避免了财富集中于单一家庭之中。今天的美国确实存在资本王朝——例如洛克菲勒家族(金融大亨)、普利兹克家族(酒店、建筑大亨)和沃特森家族(沃尔玛集团的实际所有者)——然而这些王朝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

他们并没有比过去显得更多或者更有影响力。过去世界那种人们图谋着嫁/娶一个有钱人的继承者的事在如今的社会并非主流。即便如此,假设我们暂时将皮凯蒂的幻想当成现实,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有这么糟糕吗?

毫无疑问,在那样的社会里,嫁入食利者精英的豪门需要激烈的竞争。但是那意味着只有极其少数的食利者会在自己的小圈子内部婚嫁。被美丽、帅气且才华横溢的追求者们包围,又没有继续积累额外财富的必要,食利者们终究会选择嫁/娶自己阶层以外的人,从而将食利者阶层的财富扩散到更广的阶层。

伴随这样外嫁或外娶的婚姻,即便每对配偶只生育两个孩子,那么每过一代,食利者阶层的人口至少会翻一倍。同时,正如皮凯蒂承认的,成为食利者的人至少有一半的财富是靠自己挣的,而非继承而来。因此,随着外嫁/外娶的婚姻和新晋食利者的加入,食利者阶级的人口每多一代都将以乘以4的速度迅速增长。

这确实会是一个爆炸性增长的资本王朝,然而却是皮凯蒂忧心的那种不平等剧增局面的反面。如果当前的食利者们只占据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一,那么在一个世纪以内他们就会增加到百分之十,在一个半世纪内会增长到百分之五十!

事实上,皮凯蒂的数据也表明了这一增长趋势:不同国家中的食利者阶级的人口增速在过去数十年中越比他们的财富增速快得多。皮凯蒂热衷于从历史数据中进行推断,但是他并没有从这份人口数据中推断。

皮凯蒂的主张的威力依赖于有钱人拥有的资本回报率的指数级积累,然而对外婚姻和复数生育同样有着类似的(实际上是更大的)指数级威力,食利者阶级的指数级增长将把他们的财富流通到大多数人手中。

在这样的世界里,资本量在增长的同时(例如以机器人的形式),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过上无需做任何(或者极少量)工作也能舒服度日的生活。对于人们而言,闲暇之时工作、在非盈利的行业从事低收入工作、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待在家里陪伴孩子或者去做志愿者,这些事情都将变得很轻易。

用皮凯蒂的伟大先驱者的话来说:“正如我在脑海中设想的那样,人们可以早晨起来打猎,下午去打渔,黄昏去放牧,晚饭后从事批判工作,而不必成为猎人、渔夫、牧民或者批判家。”(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一节)

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美国的巨大且激增的收入不平等的来源是什么呢?我们应该为之担心吗?

正如皮凯蒂不仅承认,而且自己记录的,大多数的不平等并不来自于资本不平等,而是来自于收入不平等——来自于大企业的总裁挣得的薪水,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金融大亨。

根据哈佛经济学家收集的数据*,曾经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是中等收入的社会精英的教师、工程师或学者却几乎没有人能够成为超高收入阶层。这才值得我们忧心。

有经济学研究**表明,就健康水平的提高而言,自从1970年以来,医学研究所推动的医疗进步每年都会为宏观经济的价值增加3.2万亿美元。然而付给美国所有学术研究者——包括其余领域的所有研究者——的薪资总和还少于1000亿美元,金融从业者挣得的工资是这个数字的五倍***。

译注:

* Claudia Goldin, Lawrence F. Katz, Naomi Hausman, and Bryce Ward,Harvard and Beyond Projectscholar.harvard.edu/gol.

** Murphy, Kevin M. and Robert H. Topel. "The Value Of Health And Longev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6, v114 (No. 5, Oct), 871-904, nber.org/papers/w11405

*** Lockwood, Benjamin B and Nathanson, Charles and Weyl, Eric Glen, Taxation and the Allocation of Talent (April 25, 2016).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Forthcoming,

Available at SSRN:

ssrn.com/abstract=13244 or dx.doi.org/10.2139/ssrn

这样一个吝啬于奖赏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的系统必将在阻碍经济增长的同时滋生不平等。因此,美国式资本主义面临的基本问题并非皮凯蒂所刻画的相对于经济增长率的资本的高回报率,而是市场的公正奖赏机制的极端扭曲——这侵入了我们的社会并逐渐驱使有才华的学生逃离创新,躲入金融。

如果这一观点是对的,那么皮凯蒂的解决方案就没有针对正确的问题。皮凯蒂支持更高的收入税以及累进财产税。我们赞同更高的收入税是可欲的。但是更广泛的税种,尽管有用,但在缺乏其它领域更好的政策的情况下,并不能药到病除。

因为税收并不能有效地区分两类人:一类对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却收到不成比例的过低回报,例如教师、研究者和工程师;另一类对于社会的贡献较少(甚至是负数),却收到不成比例的过高回报,例如金融家和律师。

虽然经济体系中的许多领域都需要改革,然而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正确地奖赏那些开创或传播新知识从而造福社会的有才干的人。不幸的是,在奖赏创新和教师这方面,法律制度做得很差。新颖的、基础性的观点并不能获得知识产权保护。

对于基础研究的资助(Funding)被不断削减。对于杰出科学贡献的奖励不仅奖金微不足道,而且奖项还少。改革应该关注这些问题——也就是前述的奖赏科学研究同时对那些对于社会无用但获利颇丰的活动征税,例如股市的高频交易——而不是关注长期不平等。

皮凯蒂猜测我们将会达到甚至超过十九世纪时的不平等水平,这并不合理。不仅如此,他对不平等的关注错失了一些正在发生的重要的状况——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靠着社会积累的财富生活而不必工作。

真正的危险并非不平等本身,而是抑制增长和财富积累的糟糕的政策,这使得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乌托邦的到来不必要的延缓了。因此尽管累进税在短期可能起到减轻危险的作用,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放在给予社会大众中最有才干的群体更好的激励,驱使他们去创新,同时允许其余所有人享受这部分因聪明才智而成为食利者的人带来的利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1世纪资本论》是一本极具争议和影响力的著作,由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创作。这本书在2013年首次出版,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更是一次关于财富分配、资本主义本质和社会公正的深刻反思。核心观点与证据:皮凯蒂的核心论点在于,.............
  • 回答
    卡卡在2007年荣获金球奖(Ballon d'Or)和世界足球先生(FIFA World Player of the Year)是巴西足球史上一个辉煌的时刻,也标志着他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然而,将他评价为“21世纪以来实力最弱,历史地位最低的金球”则是一个充满争议且需要深入探讨的命题。为了更全面地评.............
  • 回答
    2020年的春天,疫情的阴影笼罩全球,而就在这特殊的时期,一部名为《动物新世代》(又译《动物狂想曲》)的动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六连更”——突然闯入了我们的视野,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震撼。回想一下,那大概是3月21日左右,网络上的动画爱好者们突然发现,原本可能按部就班每周更新的《动物新世代》,竟.............
  • 回答
    2021年5月10日起,针对金门居民入闽和急需来闽工作的台湾人实施的隔离政策调整,是对当时新冠疫情形势和两岸交流需求的一种应对措施。要评价这项政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景、具体内容、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一、 背景分析:当时的疫情形势与两岸交流需求1. 新冠疫情的全球背景: .............
  • 回答
    21号晚上,上海楼市的新政如同一记重磅炸弹,在朋友圈和各大财经媒体的讨论区迅速炸开了锅。这次的政策,说是“王炸”也毫不为过,它直接触及了上海楼市最敏感的神经,而且在执行力度和影响范围上,都显得格外有章法,也足够让人玩味。首先,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这政策到底说了些啥。最核心的几条,大概就是针对离婚人.............
  • 回答
    关于21年2月22日网传美团外卖小哥用甩棍猛击商家员工头部两棍的事件,如果属实,那么这无疑是一起非常严重的暴力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评价。事件的严重性与性质:首先,不论起因如何,使用甩棍等攻击性武器,并且针对他人头部进行攻击,这已经超出了任何理性解决冲突的范畴,属于严重的肢体冲突和人身伤害行为。头部.............
  • 回答
    关于“2.21晚上8点32孙笑川对陈冠希的正式宣战”这件事,首先要明确一点,这更像是一个网络上的梗,一个由粉丝或者网友创造出来的概念,而非孙笑川本人真的在那个具体的时间点对陈冠希发起了什么严肃意义上的“宣战”。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孙笑川的个人背景与网络形象:孙笑川,也就是大家熟.............
  • 回答
    20202021赛季的欧联杯决赛,在格但斯克举行,比利亚雷亚尔与曼联的对决,注定载入史册。这场比赛不仅仅是两支球队的较量,更是一场充满戏剧性、战术博弈和惊人结局的经典之战。最终,比利亚雷亚尔通过一场惊心动魄的点球大战,以1110击败了强大的曼联,夺得了队史首个欧洲冠军。赛前形势与双方阵容:曼联,这支.............
  • 回答
    评价 B21 轰炸机,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玩意儿可不一般,它代表了美国空军未来几十年战略打击力量的核心,其意义之重大,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 B21 的定位和背景。冷战结束后,美国空军原本拥有 B1B、B2A 和 B52H 三种战略轰炸机,形成了一种“高低搭配”的格局。B2A .............
  • 回答
    2017年1月21日华盛顿女性大游行(Women's March on Washington)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共集会,其规模之大、影响力之广,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和评价。这场游行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由一系列因素推动的复杂社会现象,其评价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场游行的详细评价:一、 起.............
  • 回答
    关于3月21日发布的“回形针PaperClip × WWF”合作项目,其核心内容是探讨“如何快速消灭全世界的森林”。这个话题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同时也可能引发很多解读和争议。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一、 项目的“意图”解读与表层信息:首先,最直观的理解是,这个项目以一种极端、甚至是“反.............
  • 回答
    4月21日,胡锡进针对作家方方发表了一番评论。要评价胡锡进的这番回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细看。首先,要理解胡锡进的回应,就得先弄清楚他回应的对象——方方。方方是谁?她是一位中国作家,以她记录武汉封城期间经历的《封城日记》而闻名。这本日记内容详实,情感真挚,在国内外都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很多人认.............
  • 回答
    2018年4月21日,NBA季后赛东部半决赛,步行者客场挑战骑士的第三场比赛,可谓是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这场比赛最终以步行者92比90惊险逆转取胜,让无数球迷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开局不利,步行者陷入被动比赛伊始,步行者就展现出了客场作战的紧张感。骑士队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助威声中,迅速进入状态。.............
  • 回答
    关于11月21日晚发生在TPLINK深圳办公室楼下,有员工点名辱骂人事主管文杰的事件,目前网上流传的信息大多是侧面描述,缺乏官方和直接的权威证据链条来完整还原。但根据现有的一些信息和对这类事件的普遍理解,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详细的梳理和评价。事件梗概(基于网络零散信息推测):据网上流传的信息,11月2.............
  • 回答
    8月21日法工委回应同性婚姻合法化:一次谨慎的“暂缓”与深层信号8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简称法工委)就社会关注的同性婚姻合法化问题给出了回应。这次回应,与其说是一个明确的“是”或“否”,不如说是一次极为谨慎的“暂缓”,释放出多重信号,值得我们深入剖析。法工委的回应:“暂缓”与“研究.............
  • 回答
    3月21日的曼彻斯特德比,曼联在老特拉福德球场以1:0力克曼城,这场胜利的含金量不言而喻,对于积分榜的争夺以及球队士气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比赛的基调:曼联的防守反击,曼城的控球优势整场比赛,我们可以看到双方主教练战术思路的清晰。索尔斯克亚的曼联,延续了他们近期一系列不错的表现,核心思路就是稳固防守,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8年5月21日那会儿,印度军官关于“普通雷达能发现歼20”的说法。这事儿啊,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细致地说说里面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战斗机的“隐身”是个什么概念。歼20,作为中国最新一代的战斗机,最大的亮点就是它具备“隐身”能力。这可不是说它像隐形衣一.............
  • 回答
    2022年3月21日,《每日人物》公众号发布的文章《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是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报道,它在事件发生后不久就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要评价这篇报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人文关怀的体现: 这篇报道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将视.............
  • 回答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这份名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份名单的出炉,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引发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总体的评价:一.............
  • 回答
    《虎啸龙吟》第21集中,司马懿女装念《出师表》的桥段,无疑是该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性的情节之一。它以一种极其夸张和象征性的方式,深刻地展现了司马懿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以及他对曹魏政权未来命运的深沉忧虑。情节的背景与铺垫:在这一集之前,司马懿经历了丧妻之痛(张春华),与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的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