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相比诗词,为何只说八股文禁锢了人的思想?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我们常常听到“八股文禁锢思想”,这句话流传甚广,但如果深入探讨,会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拿八股文来作为思想禁锢的“唯一”或“主要”元凶,是有些片面的。反过来,诗词在某种意义上,虽然看似自由浪漫,也可能存在其特殊的“禁锢”之处。

我们先来好好聊聊八股文,看看它究竟是如何“禁锢”思想的,以及为什么说这种“禁锢”的说法可能需要更 nuanced(细致)的理解。

八股文的“禁锢”之说,究竟是怎麼回事?

八股文的“禁锢”之说,核心在于它的形式的僵化和内容的套路化。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的结构:

1. 破题: 对题目进行解释和阐述,通常比较笼统。
2. 承题: 进一步承接破题的意思,但尚未展开论述。
3. 起讲: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
4. 入手(或分疏): 对起讲的中心论点进行初步的分疏或补充。

然后是腹稿部分,这是主体论证,也最有讲究:

5. 展开(或称“用”): 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并用典故、史实来论证。
6. 紧扣(或称“对”): 提出第二个分论点,与第一个分论点形成对照或补充。
7. 抽简(或称“提”): 提出第三个分论点,通常是将前两点进行概括或深化。
8. 发散(或称“放”): 提出第四个分论点,往往是对前三点的进一步发挥和延伸。

这“起承转合”的八个部分,尤其是“腹稿”的“对、提、放”要求,就限制了文章的逻辑展开方式。更要命的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对“题目必引用古人原句”,以及“内容必围绕圣贤之言”的硬性要求,使得文章的创新空间被极大地压缩。

形式上的束缚: 八股文有固定的句式、用词甚至押韵要求。比如,“议论句”要求对仗工整,“叙述句”则要简洁明了。这就像一个模子,一旦被打出来,就很难再有大的变动。想写点“新意”的东西,往往就要费尽心思去打磨如何“套入”这个模子,而不是自由地表达。
思想内容的限制: 八股文的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了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考试的目的不是让你去质疑、去颠覆,而是让你去阐释、去遵循。所以,文章的立意往往要“合乎圣贤之道”,你不能随意发挥出离经叛道的观点。即使你有什么“新奇”的想法,也必须包装在圣贤的语境里,用圣贤的语言来表达,这自然就限制了思想的边界和自由度。
考试导向的副作用: 毕竟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而科举是当时读书人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这就导致了许多人并非为了学术研究或思想探索而写八股文,而是为了“中举”而写。在这种功利性的驱动下,大家更倾向于学习那些屡试不爽的“套路”,模仿名家的风格,而不是去钻研思想本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以科举为中心”的学术研究模式,扼杀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那么,为什么说诗词的“禁锢”可能不一样,甚至在某些方面更隐蔽?

说诗词没有禁锢,那是小看了它。诗词也有它自己的“规矩”和“套路”,只是它们表现的形式和影响的层面有所不同。

形式上的格律束缚: 诗词,尤其是近体诗(律诗、绝句)和词,有着严格的平仄、对仗、用韵要求。作一首好诗,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炼字”、“炼句”,确保音韵和谐、结构精巧。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技艺,但一旦过度沉溺于形式的雕琢,就可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把情感和思想“塞”进格律的框架里,而不是让它们自然流淌。
内容上的传统题材和意境: 历代诗词创作,虽然主题广泛,但有些经典的题材和意境,如“边塞风光”、“山水田园”、“离愁别绪”、“怀古咏史”等,历经千年传承,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审美范式。后来的诗人难免会受到前人的影响,不自觉地会往这个范式里靠拢。虽然这些题材本身并不低级,但如果一味模仿,缺乏personal touch(个人特色),就容易流于俗套,难以有突破性的思想表达。
“应制”和“应酬”的限制: 很多诗词并非出于纯粹的艺术冲动,而是为了迎合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要求而作,或者用于人情世故的应酬。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创作往往会受到外部的政治和人情关系的制约,不得不写一些赞美、歌颂或者委婉表达的诗句,这同样是一种思想上的“被动”或“阉割”。
审美趣味的引导和固化: 诗词的评价体系,也常常受到当时主流审美趣味的影响。大家推崇的风格、语言、技巧,会形成一种“标杆”,促使后来的创作者去模仿和学习。这种审美趣味的引导,虽然能够提升整体艺术水平,但也可能固化某些评价标准,限制了对“非主流”或“前卫”风格的接受度。比如,你写诗如果过于直白、粗粝,不符合“婉约”、“含蓄”的传统审美品味,可能就不容易被大众接受。
情感表达的“含蓄化”: 东方文化强调“言不尽意”,诗词尤其善于通过“意象”来暗示情感,而不是直接倾诉。这种含蓄是一种美,但也可能导致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被一定程度地“过滤”和“内化”。读者需要去“猜”诗人想表达什么,而诗人自己也可能因为习惯于含蓄,而减少了直接而深刻的思想剖析。

为什么说八股文的“禁锢”更容易被看见,而诗词的“禁锢”有时更隐蔽?

关键在于目的和影响的层面:

八股文是选拔官员的工具: 它的核心目的是考察一个读书人是否具备“治国平天下”所需的儒家思想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它直接服务于政治体制,其内容必须符合官方的价值取向。所以,一旦这种体制建立起来,其对思想的直接性和强制性就会非常明显。它考核的是你对既定思想体系的掌握和运用,而不是你的原创性思想。
诗词更多是个人情感和审美表达: 诗词虽然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但它的创作初衷更多是个人内心的抒发、对世界万物的感悟。它的“禁锢”更多是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和创作技巧层面的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而非制度性的强制。

可以这么说,八股文的“禁锢”是外在的、显性的、制度性的,它直接限制了“说什么”。而诗词的“禁锢”是内在的、隐性的、文化性的,它更多限制了“怎么说”和“能说什么样的话”。

总结一下:

说八股文禁锢思想,主要因为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工具,其僵化的形式、固定的内容要求以及围绕考试的功利性追求,限制了读书人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的空间,迫使他们将思想“套入”既定的框架。

但将八股文视为思想的唯一“元凶”则不全面。诗词同样存在其形式格律的束缚、传统题材的惯性、审美趣味的引导以及情感表达的含蓄化等,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个体的思想深度和表达自由。只是,诗词的“禁锢”更多是文化传承和审美习惯的产物,其影响的层面和性质与八股文有所不同。

最终,任何一种文学体裁或创作方式,如果过度强调形式、模式和对传统的照搬,都可能成为思想的限制。而真正的创新,往往是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能够突破传统,注入新的思想和生命力。八股文的弊端在于它将前者做到了极致,以至于压倒了后者;而诗词则需要在形式之美与思想之深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高中课本都说八股文禁锢了人的思想,但是诗词也有平仄押韵的限制,是因为八股没有广为人知的名篇吗?为什么只说八股文禁锢人的思想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