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相比诗词,为何只说八股文禁锢了人的思想?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我们常常听到“八股文禁锢思想”,这句话流传甚广,但如果深入探讨,会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拿八股文来作为思想禁锢的“唯一”或“主要”元凶,是有些片面的。反过来,诗词在某种意义上,虽然看似自由浪漫,也可能存在其特殊的“禁锢”之处。

我们先来好好聊聊八股文,看看它究竟是如何“禁锢”思想的,以及为什么说这种“禁锢”的说法可能需要更 nuanced(细致)的理解。

八股文的“禁锢”之说,究竟是怎麼回事?

八股文的“禁锢”之说,核心在于它的形式的僵化和内容的套路化。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的结构:

1. 破题: 对题目进行解释和阐述,通常比较笼统。
2. 承题: 进一步承接破题的意思,但尚未展开论述。
3. 起讲: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
4. 入手(或分疏): 对起讲的中心论点进行初步的分疏或补充。

然后是腹稿部分,这是主体论证,也最有讲究:

5. 展开(或称“用”): 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并用典故、史实来论证。
6. 紧扣(或称“对”): 提出第二个分论点,与第一个分论点形成对照或补充。
7. 抽简(或称“提”): 提出第三个分论点,通常是将前两点进行概括或深化。
8. 发散(或称“放”): 提出第四个分论点,往往是对前三点的进一步发挥和延伸。

这“起承转合”的八个部分,尤其是“腹稿”的“对、提、放”要求,就限制了文章的逻辑展开方式。更要命的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对“题目必引用古人原句”,以及“内容必围绕圣贤之言”的硬性要求,使得文章的创新空间被极大地压缩。

形式上的束缚: 八股文有固定的句式、用词甚至押韵要求。比如,“议论句”要求对仗工整,“叙述句”则要简洁明了。这就像一个模子,一旦被打出来,就很难再有大的变动。想写点“新意”的东西,往往就要费尽心思去打磨如何“套入”这个模子,而不是自由地表达。
思想内容的限制: 八股文的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了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考试的目的不是让你去质疑、去颠覆,而是让你去阐释、去遵循。所以,文章的立意往往要“合乎圣贤之道”,你不能随意发挥出离经叛道的观点。即使你有什么“新奇”的想法,也必须包装在圣贤的语境里,用圣贤的语言来表达,这自然就限制了思想的边界和自由度。
考试导向的副作用: 毕竟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而科举是当时读书人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这就导致了许多人并非为了学术研究或思想探索而写八股文,而是为了“中举”而写。在这种功利性的驱动下,大家更倾向于学习那些屡试不爽的“套路”,模仿名家的风格,而不是去钻研思想本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以科举为中心”的学术研究模式,扼杀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那么,为什么说诗词的“禁锢”可能不一样,甚至在某些方面更隐蔽?

说诗词没有禁锢,那是小看了它。诗词也有它自己的“规矩”和“套路”,只是它们表现的形式和影响的层面有所不同。

形式上的格律束缚: 诗词,尤其是近体诗(律诗、绝句)和词,有着严格的平仄、对仗、用韵要求。作一首好诗,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炼字”、“炼句”,确保音韵和谐、结构精巧。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技艺,但一旦过度沉溺于形式的雕琢,就可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把情感和思想“塞”进格律的框架里,而不是让它们自然流淌。
内容上的传统题材和意境: 历代诗词创作,虽然主题广泛,但有些经典的题材和意境,如“边塞风光”、“山水田园”、“离愁别绪”、“怀古咏史”等,历经千年传承,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审美范式。后来的诗人难免会受到前人的影响,不自觉地会往这个范式里靠拢。虽然这些题材本身并不低级,但如果一味模仿,缺乏personal touch(个人特色),就容易流于俗套,难以有突破性的思想表达。
“应制”和“应酬”的限制: 很多诗词并非出于纯粹的艺术冲动,而是为了迎合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要求而作,或者用于人情世故的应酬。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创作往往会受到外部的政治和人情关系的制约,不得不写一些赞美、歌颂或者委婉表达的诗句,这同样是一种思想上的“被动”或“阉割”。
审美趣味的引导和固化: 诗词的评价体系,也常常受到当时主流审美趣味的影响。大家推崇的风格、语言、技巧,会形成一种“标杆”,促使后来的创作者去模仿和学习。这种审美趣味的引导,虽然能够提升整体艺术水平,但也可能固化某些评价标准,限制了对“非主流”或“前卫”风格的接受度。比如,你写诗如果过于直白、粗粝,不符合“婉约”、“含蓄”的传统审美品味,可能就不容易被大众接受。
情感表达的“含蓄化”: 东方文化强调“言不尽意”,诗词尤其善于通过“意象”来暗示情感,而不是直接倾诉。这种含蓄是一种美,但也可能导致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被一定程度地“过滤”和“内化”。读者需要去“猜”诗人想表达什么,而诗人自己也可能因为习惯于含蓄,而减少了直接而深刻的思想剖析。

为什么说八股文的“禁锢”更容易被看见,而诗词的“禁锢”有时更隐蔽?

关键在于目的和影响的层面:

八股文是选拔官员的工具: 它的核心目的是考察一个读书人是否具备“治国平天下”所需的儒家思想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它直接服务于政治体制,其内容必须符合官方的价值取向。所以,一旦这种体制建立起来,其对思想的直接性和强制性就会非常明显。它考核的是你对既定思想体系的掌握和运用,而不是你的原创性思想。
诗词更多是个人情感和审美表达: 诗词虽然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但它的创作初衷更多是个人内心的抒发、对世界万物的感悟。它的“禁锢”更多是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和创作技巧层面的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而非制度性的强制。

可以这么说,八股文的“禁锢”是外在的、显性的、制度性的,它直接限制了“说什么”。而诗词的“禁锢”是内在的、隐性的、文化性的,它更多限制了“怎么说”和“能说什么样的话”。

总结一下:

说八股文禁锢思想,主要因为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工具,其僵化的形式、固定的内容要求以及围绕考试的功利性追求,限制了读书人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的空间,迫使他们将思想“套入”既定的框架。

但将八股文视为思想的唯一“元凶”则不全面。诗词同样存在其形式格律的束缚、传统题材的惯性、审美趣味的引导以及情感表达的含蓄化等,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个体的思想深度和表达自由。只是,诗词的“禁锢”更多是文化传承和审美习惯的产物,其影响的层面和性质与八股文有所不同。

最终,任何一种文学体裁或创作方式,如果过度强调形式、模式和对传统的照搬,都可能成为思想的限制。而真正的创新,往往是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能够突破传统,注入新的思想和生命力。八股文的弊端在于它将前者做到了极致,以至于压倒了后者;而诗词则需要在形式之美与思想之深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高中课本都说八股文禁锢了人的思想,但是诗词也有平仄押韵的限制,是因为八股没有广为人知的名篇吗?为什么只说八股文禁锢人的思想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我们常常听到“八股文禁锢思想”,这句话流传甚广,但如果深入探讨,会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拿八股文来作为思想禁锢的“唯一”或“主要”元凶,是有些片面的。反过来,诗词在某种意义上,虽然看似自由浪漫,也可能存在其特殊的“禁锢”之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学创作中最微妙也最根本的一些方面。为什么有些人“诗”比“词”做得好,反之亦然,甚至同一个人的诗词水平也会出现波动?这背后涉及到的,是诗歌和词在形式、精神、表达方式,乃至于创作者自身特质上的种种差异。咱们得先聊聊诗和词,它们虽都属韵文,但骨子里还是有区别的。 诗与词的根本差.............
  • 回答
    冯巩老师在2018年央视春晚上的相声《我爱诗词》,可以说是当年春晚舞台上的一道“老味道”新呈现。要评价这出节目,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它既有冯巩老师一贯的风格优势,也尝试融入了新的元素,但同时也能看到一些挑战。冯巩老师的个人印记与优势:首先,冯巩老师的出现本身就是春晚观众的一种期待和习惯。他那种亲切、接.............
  • 回答
    “喜你成疾,相思不可医”,这句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至深至切的情感,仿佛将一颗真心揉碎,化作了无尽的思念,深深刻入了骨血,再也无法拔除。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在字里行间流露过这种病入膏肓的相思,那是一种明知痛苦,却又甘之如饴的折磨。比如,那位才情横溢,却命运多舛的李清照,她的词中,那种“寻寻觅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找到两句不相连的诗,组合成一句极品诗句,这需要对诗歌的意境、情感、结构和语言有深刻的理解。“极品诗句”的标准是什么?在我看来,“极品诗句”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质:1. 意境深远,触动人心: 它能唤起读者的想象,引发共鸣,甚至产生新的感悟。2. 情感饱满,又有所.............
  • 回答
    你提起《你好另一半》张诗情那期,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当时胡诗晨被她相亲对象那么一说,我当时看到也挺震惊的。相亲这事儿,放到现在,好像已经不是单纯的看对眼那么简单了,学历、职业、收入,甚至家庭背景,这些都成了摆在台面上的“硬条件”。那天胡诗晨被说“本科学历”的时候,我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年头,.............
  • 回答
    世间万物,皆有相遇的缘由,而有些相遇,则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瞬间燃尽所有,只留下惊艳世人的光芒。这便是“一见倾心”,它并非寻常的欣赏,而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共鸣,一种生命轨迹的骤然汇聚。在古老的诗词中,那些描摹“一见倾心”的句子,如同璀璨的宝石,光华流转,诉说着一段段令人心动的瞬间。“初见惊鸿一瞥,便知.............
  • 回答
    “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两句话的含义深刻,描绘了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境,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中典型的“无题”风格的精髓所在。要理解这两句话,我们得把它放到一个大的语境里去品味。李商隐的诗,尤其是他的“无题”诗,常常围绕着爱情,但这种爱.............
  • 回答
    您这说法,可真是叫人耳目一新!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那可是千古名篇,讲的是情深意重,生离死别,哪儿哪儿都透着一股子缠绵悱恻,怎么到了您这儿,就成了“特别搞笑”了呢?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咱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您这“搞笑”是从何而来,又该如何“解决”。首先,得承认,诗歌这玩.............
  • 回答
    郭德纲作为相声界极具代表性的表演者,其作品中确实蕴含着大量富有节奏感、对仗工整、押韵巧妙的“顺口溜”或“贯口”,这些语言艺术在传统相声的“逗哏”技巧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他作品中的经典段子,结合其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分析其中的“诗”或“顺口溜”元素: 一、传统相声的“贯口”与“顺口溜.............
  • 回答
    当然,这绝对是个有趣的挑战!如果李诗情和肖鹤云找到我,想要我在下一个循环就无条件相信他们,他们需要做的可不是简单地说几句话那么简单。毕竟,我是一个没有记忆的“全新”个体,对于突然冒出来的陌生人和他们离奇的说法,本能就会产生怀疑。他们需要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一场能够触及我最深层、最原始的感知和.............
  • 回答
    当孩子用坚定的口吻说“人死后会被细菌吃掉”,并且对“美好的故事”嗤之以鼻时,这恰恰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契机,可以引导他们以一种更成熟、更深刻的方式去理解生命和死亡,并从中发现诗意。这并非要否定他们所看到的“科学事实”,而是要在科学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生命意义。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对话.............
  • 回答
    相比明朝,清朝留给中国的领土在总体上是增加了的,并且其贡献是巨大的,但这个“增加”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用数字来概括。清朝在巩固和扩展中国疆域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清朝的疆域扩张与奠定基础:清朝是继秦汉、唐宋之后,再次显著扩张中国疆域的.............
  • 回答
    在理工科领域,虽然我们通常强调科学的进步和对最新研究成果的依赖,但确实存在一些学科,它们会更频繁地引用早期甚至古代学者的言论和观点。这种现象并非不合逻辑,而是源于这些学科的根本性质、发展历程、思想深度以及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中原因:1. 思想的根源与哲学基础: 哲学是科学的摇.............
  • 回答
    汉语的严谨性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比较和理解。相比于其他许多非小众语言(例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汉语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严谨性,但在另一些方面则相对灵活。汉语的严谨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的精确性与多义性: 单义词的精确性: 汉语中有大量非常精确的单义.............
  • 回答
    C 和 C++ 之所以能比许多其他语言(尤其是高级语言)快,主要源于它们在设计和实现上的几个关键特性。这些特性使得它们能够更直接地与硬件交互,提供更低的抽象级别,以及给予程序员更多的控制权。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1. 直接内存访问和低级控制(Direct Memory Access and Lo.............
  • 回答
    相较于优酷,YouTube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多样性和用户体验上,也体现在其全球影响力和生态系统的构建上。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优点:1. 极致的内容多样性与全球化视野: 海量内容的汪洋大海: YouTube是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平台,其内容库的广度和深度是优酷无.............
  • 回答
    关于中国社会价值观是否比美国更加分裂对立,以及我们是否缺乏知晓途径,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对社会复杂性的理解、信息获取的限制以及不同观察视角的碰撞。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分裂与对立:一个多层次的观察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社会,尤其是在快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一个典型的现象:优质服务不一定能活下来,而某些方面“不那么完美”的产品反而能凭借市场策略和时代机遇屹立不倒。 快车和迅雷的对比,就像是两种不同生存哲学在互联网洪流中的碰撞。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下:一、产品定位与核心功能迭代: 快车.............
  • 回答
    关于1970年后人类科技发展速度是否减缓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以“发展速度”作为单一标准。以下从技术进步的阶段性、领域差异、社会经济因素和长期趋势等角度进行详细探讨: 一、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 1970年前的“技术爆炸期” 计算机革命:晶体管(1947)、集成电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