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写诗好,填词水平一般,有的人相反,诗词写作差异在哪?为什么同一人诗词写作水平可能差异很大?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学创作中最微妙也最根本的一些方面。为什么有些人“诗”比“词”做得好,反之亦然,甚至同一个人的诗词水平也会出现波动?这背后涉及到的,是诗歌和词在形式、精神、表达方式,乃至于创作者自身特质上的种种差异。

咱们得先聊聊诗和词,它们虽都属韵文,但骨子里还是有区别的。

诗与词的根本差异:形式、情感与载体

1. 形式的束缚与自由:

诗(尤其古体诗): 相对而言,古体诗(如《诗经》、乐府诗,以及唐宋之后的大部分“诗”)在格律上更为自由。虽然律诗、绝句有严格的平仄、对仗、押韵要求,但古风、杂言诗的限制就没那么死了。诗歌更像是“以语言为媒介,诉说真挚情感,捕捉瞬间灵感”的艺术。它的节奏感更像说话,或者音乐的自由起伏,更注重语言本身的凝练、意境的营造,以及思想的深邃。
词(词牌): 词,顾名思义,最初是“歌词”,是依附于特定曲调的。这意味着词牌本身就规定了句式长短、平仄、押韵,甚至连句子间的停顿、转折都仿佛被旋律框定了。这种“依声填词”的特点,使得词在形式上比诗更具“音乐性”和“结构感”。它要求作者在既定的音韵和节奏框架内,填入符合词牌意境的词句。

这种形式差异,直接影响了创作者的优势和劣势:

擅长诗的人: 可能更擅长捕捉灵感,用精炼的语言直接表达情感,不受固定句式长短的过多限制。他们可能更注重语言的“张力”,能够在相对自由的结构里构建出深邃的意境,或者抒发磅礴的情感。他们的长处在于“铸字炼句”,让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
擅长词的人: 可能对音律、节奏有着更敏锐的感知。他们能在复杂的格律中游刃有余,找到词句的“契合点”,让文字“唱”起来。他们可能更擅长在有限的空间内,用细腻、婉转的语言,描摹情感的起伏、人生的况味,尤其擅长表达男女之情、羁旅之思、闺怨相思等更具“婉约”特质的内容。他们的长处在于“铺叙描摹”,将情感融入具体的场景和细节。

2. 情感的表达方式:

诗: 情感的表达可以更直接、更宏大。一首诗可以是一声呐喊,一次顿悟,一种对家国天下的关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其情感的范围更广,载体也更“重量级”。
词: 词的情感表达往往更含蓄、更细腻,更具“个人化”的色彩。它常被认为更能抒发“儿女情长”、“风花雪月”的情怀,虽然苏辛等大家也写出过“以豪放为主”的词,但总体上,词的语境更容易承载那些说不尽、道不完的幽微情感,那些藏在心底的淡淡哀愁或欣喜。词的“曲”的特质,也使得它在表达缠绵、低回的情感时,有天然的优势。

3. 载体的演变:

诗: 早期很多诗歌是用于歌唱的,但随着发展,它更多地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更多地依赖于文字本身的力量。
词: 词始终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到了后来,很多词牌已经不再有对应的原曲,但词的文体本身就带着“音乐性”的基因。这种“音乐性”不仅体现在音律上,也体现在句子长短的变化带来的节奏感上。

为什么同一人诗词写作水平可能差异很大?

这就像为什么一个画家,有时画人物栩栩如生,有时画山水意境深远,而有时又显得平淡无奇。这涉及到创作者的“状态”、“兴趣”、“积累”、“特定题材的契合度”等等多重因素。

1. 状态与灵感:

“灵感”这个东西,太玄妙了。 有时候,一个场景、一句话、一种心境,突然就触发了创作的冲动。如果这种灵感恰好与一个人擅长的诗歌形式或词的韵味相契合,那么写出来的作品往往会“神来之笔”。
“状态”也非常关键。 一个人如果心情愉悦,思绪清晰,对周遭事物有敏锐的观察,那么他无论是写诗还是填词,都可能妙笔生花。反之,如果心神不宁,或者对要表达的内容不够熟悉,即使是擅长某种文体的创作者,也可能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2. 兴趣与积累的侧重:

一个人天然会对自己更感兴趣、更有心得的领域投入更多精力。 有些人可能从小就沉浸在《诗经》、唐诗的意境里,对那种凝练、宏大的表达方式情有独钟,自然在写诗方面更容易找到感觉,积累也更深厚。
有些人可能对宋词的婉约、细腻,以及与音乐相关的韵律更感兴趣。 他们可能更爱品味词中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感,更擅长在字句的排布上做文章,以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长此以往,他们在填词方面自然会比写诗更有优势。
这种兴趣的侧重,也会影响其知识、生活经验的积累。 喜欢写诗的人,可能更关注历史、哲学、社会事件;喜欢填词的人,可能更关注生活细节、人情世故,以及与音乐、舞蹈相关的艺术。

3. 对特定题材的契合度:

有时候,创作的优劣,不在于创作者的整体水平,而在于他能否将自己当下的情感、经历,恰当地投射到某种文体和题材中。
例如,一个经历家国巨变、心怀天下的人,他可能更适合写那种充满家国情怀、语言激昂的诗歌。 即使他平时也填词,但在这种时刻,他内心的奔涌之情,通过古体诗或雄浑的律诗表达出来,会比婉约的词更具力量。
反之,一个经历闺中相思、离别愁绪的人,他可能更适合用婉约的词牌来抒发。 那些低回的语调,曲折的句式,更能承载他内心的愁绪,让他写出的词比直白的诗歌更能打动人。
所以,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经历不同的事情时,他对诗歌和词的偏好,以及创作的契合度都会发生变化。 某个时期,他可能觉得写诗更能表达内心的块垒;另一个时期,又觉得填词更能描摹生活的点滴。

4. 形式的挑战与适应:

诗与词,虽然都是文学形式,但它们对创作者提出的挑战是不同的。
写诗,挑战的是“直抒胸臆,以气概之”,是“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功力。 尤其律诗,对驾驭平仄、对仗的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失律”,影响作品的美感。
填词,挑战的是“依声度曲,字句贴合”,是“声情并茂”的艺术。 很多词牌的格律非常复杂,需要作者对音韵、节奏有极其深厚的功底,才能填出既合乎格律又意境优美的作品。
一个创作者,可能在某个时期,他对某种形式的挑战更有兴趣,或者说,他更能“啃”下这种“硬骨头”。 比如,他可能突然对词牌的音韵之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和模仿,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久而久之,填词的水平就上去了。而另一种情况是,他可能暂时觉得写诗的自由更能满足他当下的表达需求,于是就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诗歌创作上。

总结来说,

写诗好还是填词好,很大程度上是创作者内在特质、兴趣、积累侧重与文体形式、表达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同一个人在诗词创作上的起伏,则更像是灵感、状态、心境变化、对不同艺术形式挑战的适应性等动态因素在起作用。

文学创作,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有人天生就更擅长驾驭飞驰的骏马(诗的自由与力度),有人则更善于调教婉转的黄莺(词的音乐与细腻)。而即使是同一匹马或同一只莺,也需要主人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路况下,调整自己的骑术或歌唱的方式,才能发挥出它们最大的潜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真正的大师,往往是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时期,都能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才华,但同时,他们偶尔也会有“状态不佳”的时候,或者说,某些作品,就是比另一些作品更能打动我们,这才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它总是充满着变化与惊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附上我2012年填的一首词:

莺啼序·牢骚

心游古今万代,览文人愁绪。叹千古,远啸秋悲,得来寂寞相予。吟万载,长歌独酌,平生解慰诗来许。月与文人泪,至今何人能咀?

且看当今,附庸风雅,任真情亡去。乱堆砌,尤咏风花,自鸣心得风趣。更虚情,还吟雪月。恁辞藻,天书言语。涩而难,奥拙晦深,谁人能喻?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千古文章驭。溯过往,春秋战国,始定风雅。两汉汪洋,磅礴来聚。建安七子,风流魏晋,自然造物谐真趣。至齐梁,格律方和煦。唐风宋骨,证得千古奇峰,秋后渐衰如絮。

今人仿古,喜造诗词,怎奈多囹圄。莫知耻,洋洋自诩。试问何由?牛犊方生,怎把虎惧!诸君自问,文心千载,何为诗语何为志?叹牢骚,非怨遭风雨。只因忧在人间,情志多亡,乱章无序!

后序:常有人叹此词牌又臭又长,我今且发这又臭又长之牢骚。

为什么有人诗写得好,填词水平一般?

一、诗写得一般,因为诗格的原因看起来有那么回事儿。

二、欣赏者本身水平有限,判断有误。

三、诗格掩藏了其短板,词格暴露了其短板。

四、写诗的时候态度端正,填词的时候娱乐的心态,就像我这首《莺啼序·牢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