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写诗好,填词水平一般,有的人相反,诗词写作差异在哪?为什么同一人诗词写作水平可能差异很大?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学创作中最微妙也最根本的一些方面。为什么有些人“诗”比“词”做得好,反之亦然,甚至同一个人的诗词水平也会出现波动?这背后涉及到的,是诗歌和词在形式、精神、表达方式,乃至于创作者自身特质上的种种差异。

咱们得先聊聊诗和词,它们虽都属韵文,但骨子里还是有区别的。

诗与词的根本差异:形式、情感与载体

1. 形式的束缚与自由:

诗(尤其古体诗): 相对而言,古体诗(如《诗经》、乐府诗,以及唐宋之后的大部分“诗”)在格律上更为自由。虽然律诗、绝句有严格的平仄、对仗、押韵要求,但古风、杂言诗的限制就没那么死了。诗歌更像是“以语言为媒介,诉说真挚情感,捕捉瞬间灵感”的艺术。它的节奏感更像说话,或者音乐的自由起伏,更注重语言本身的凝练、意境的营造,以及思想的深邃。
词(词牌): 词,顾名思义,最初是“歌词”,是依附于特定曲调的。这意味着词牌本身就规定了句式长短、平仄、押韵,甚至连句子间的停顿、转折都仿佛被旋律框定了。这种“依声填词”的特点,使得词在形式上比诗更具“音乐性”和“结构感”。它要求作者在既定的音韵和节奏框架内,填入符合词牌意境的词句。

这种形式差异,直接影响了创作者的优势和劣势:

擅长诗的人: 可能更擅长捕捉灵感,用精炼的语言直接表达情感,不受固定句式长短的过多限制。他们可能更注重语言的“张力”,能够在相对自由的结构里构建出深邃的意境,或者抒发磅礴的情感。他们的长处在于“铸字炼句”,让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
擅长词的人: 可能对音律、节奏有着更敏锐的感知。他们能在复杂的格律中游刃有余,找到词句的“契合点”,让文字“唱”起来。他们可能更擅长在有限的空间内,用细腻、婉转的语言,描摹情感的起伏、人生的况味,尤其擅长表达男女之情、羁旅之思、闺怨相思等更具“婉约”特质的内容。他们的长处在于“铺叙描摹”,将情感融入具体的场景和细节。

2. 情感的表达方式:

诗: 情感的表达可以更直接、更宏大。一首诗可以是一声呐喊,一次顿悟,一种对家国天下的关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其情感的范围更广,载体也更“重量级”。
词: 词的情感表达往往更含蓄、更细腻,更具“个人化”的色彩。它常被认为更能抒发“儿女情长”、“风花雪月”的情怀,虽然苏辛等大家也写出过“以豪放为主”的词,但总体上,词的语境更容易承载那些说不尽、道不完的幽微情感,那些藏在心底的淡淡哀愁或欣喜。词的“曲”的特质,也使得它在表达缠绵、低回的情感时,有天然的优势。

3. 载体的演变:

诗: 早期很多诗歌是用于歌唱的,但随着发展,它更多地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更多地依赖于文字本身的力量。
词: 词始终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到了后来,很多词牌已经不再有对应的原曲,但词的文体本身就带着“音乐性”的基因。这种“音乐性”不仅体现在音律上,也体现在句子长短的变化带来的节奏感上。

为什么同一人诗词写作水平可能差异很大?

这就像为什么一个画家,有时画人物栩栩如生,有时画山水意境深远,而有时又显得平淡无奇。这涉及到创作者的“状态”、“兴趣”、“积累”、“特定题材的契合度”等等多重因素。

1. 状态与灵感:

“灵感”这个东西,太玄妙了。 有时候,一个场景、一句话、一种心境,突然就触发了创作的冲动。如果这种灵感恰好与一个人擅长的诗歌形式或词的韵味相契合,那么写出来的作品往往会“神来之笔”。
“状态”也非常关键。 一个人如果心情愉悦,思绪清晰,对周遭事物有敏锐的观察,那么他无论是写诗还是填词,都可能妙笔生花。反之,如果心神不宁,或者对要表达的内容不够熟悉,即使是擅长某种文体的创作者,也可能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2. 兴趣与积累的侧重:

一个人天然会对自己更感兴趣、更有心得的领域投入更多精力。 有些人可能从小就沉浸在《诗经》、唐诗的意境里,对那种凝练、宏大的表达方式情有独钟,自然在写诗方面更容易找到感觉,积累也更深厚。
有些人可能对宋词的婉约、细腻,以及与音乐相关的韵律更感兴趣。 他们可能更爱品味词中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感,更擅长在字句的排布上做文章,以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长此以往,他们在填词方面自然会比写诗更有优势。
这种兴趣的侧重,也会影响其知识、生活经验的积累。 喜欢写诗的人,可能更关注历史、哲学、社会事件;喜欢填词的人,可能更关注生活细节、人情世故,以及与音乐、舞蹈相关的艺术。

3. 对特定题材的契合度:

有时候,创作的优劣,不在于创作者的整体水平,而在于他能否将自己当下的情感、经历,恰当地投射到某种文体和题材中。
例如,一个经历家国巨变、心怀天下的人,他可能更适合写那种充满家国情怀、语言激昂的诗歌。 即使他平时也填词,但在这种时刻,他内心的奔涌之情,通过古体诗或雄浑的律诗表达出来,会比婉约的词更具力量。
反之,一个经历闺中相思、离别愁绪的人,他可能更适合用婉约的词牌来抒发。 那些低回的语调,曲折的句式,更能承载他内心的愁绪,让他写出的词比直白的诗歌更能打动人。
所以,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经历不同的事情时,他对诗歌和词的偏好,以及创作的契合度都会发生变化。 某个时期,他可能觉得写诗更能表达内心的块垒;另一个时期,又觉得填词更能描摹生活的点滴。

4. 形式的挑战与适应:

诗与词,虽然都是文学形式,但它们对创作者提出的挑战是不同的。
写诗,挑战的是“直抒胸臆,以气概之”,是“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功力。 尤其律诗,对驾驭平仄、对仗的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失律”,影响作品的美感。
填词,挑战的是“依声度曲,字句贴合”,是“声情并茂”的艺术。 很多词牌的格律非常复杂,需要作者对音韵、节奏有极其深厚的功底,才能填出既合乎格律又意境优美的作品。
一个创作者,可能在某个时期,他对某种形式的挑战更有兴趣,或者说,他更能“啃”下这种“硬骨头”。 比如,他可能突然对词牌的音韵之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和模仿,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久而久之,填词的水平就上去了。而另一种情况是,他可能暂时觉得写诗的自由更能满足他当下的表达需求,于是就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诗歌创作上。

总结来说,

写诗好还是填词好,很大程度上是创作者内在特质、兴趣、积累侧重与文体形式、表达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同一个人在诗词创作上的起伏,则更像是灵感、状态、心境变化、对不同艺术形式挑战的适应性等动态因素在起作用。

文学创作,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有人天生就更擅长驾驭飞驰的骏马(诗的自由与力度),有人则更善于调教婉转的黄莺(词的音乐与细腻)。而即使是同一匹马或同一只莺,也需要主人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路况下,调整自己的骑术或歌唱的方式,才能发挥出它们最大的潜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真正的大师,往往是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时期,都能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才华,但同时,他们偶尔也会有“状态不佳”的时候,或者说,某些作品,就是比另一些作品更能打动我们,这才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它总是充满着变化与惊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附上我2012年填的一首词:

莺啼序·牢骚

心游古今万代,览文人愁绪。叹千古,远啸秋悲,得来寂寞相予。吟万载,长歌独酌,平生解慰诗来许。月与文人泪,至今何人能咀?

且看当今,附庸风雅,任真情亡去。乱堆砌,尤咏风花,自鸣心得风趣。更虚情,还吟雪月。恁辞藻,天书言语。涩而难,奥拙晦深,谁人能喻?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千古文章驭。溯过往,春秋战国,始定风雅。两汉汪洋,磅礴来聚。建安七子,风流魏晋,自然造物谐真趣。至齐梁,格律方和煦。唐风宋骨,证得千古奇峰,秋后渐衰如絮。

今人仿古,喜造诗词,怎奈多囹圄。莫知耻,洋洋自诩。试问何由?牛犊方生,怎把虎惧!诸君自问,文心千载,何为诗语何为志?叹牢骚,非怨遭风雨。只因忧在人间,情志多亡,乱章无序!

后序:常有人叹此词牌又臭又长,我今且发这又臭又长之牢骚。

为什么有人诗写得好,填词水平一般?

一、诗写得一般,因为诗格的原因看起来有那么回事儿。

二、欣赏者本身水平有限,判断有误。

三、诗格掩藏了其短板,词格暴露了其短板。

四、写诗的时候态度端正,填词的时候娱乐的心态,就像我这首《莺啼序·牢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学创作中最微妙也最根本的一些方面。为什么有些人“诗”比“词”做得好,反之亦然,甚至同一个人的诗词水平也会出现波动?这背后涉及到的,是诗歌和词在形式、精神、表达方式,乃至于创作者自身特质上的种种差异。咱们得先聊聊诗和词,它们虽都属韵文,但骨子里还是有区别的。 诗与词的根本差.............
  • 回答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但凡被后世冠以“奸佞”之名的人物,我们常常惊讶地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其文学造诣和书法功底却相当了得。这似乎形成了一种令人费解的悖论:为何那些被视为品德败坏、祸乱朝纲的奸臣,却往往能写出一手好字,甚至在文学艺术领域留下印记?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
  • 回答
    快手用户简介中频繁出现“感谢快手提供这么好的平台”这一表述,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动机和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 1. 平台的推广与用户激励策略 用户激励机制:快手可能通过算法或规则鼓励用户在简介中加入特定内容,以提高用户活跃度和内容曝光率。例如,平台可能通过算法优先推荐包含特定关键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畅想一下,如果“OTL”(Our Timeline,我们的时间线)是由一个不同世界线的人写就的历史架空,那会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改变几个历史节点,而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根本性的颠覆。让我们先抛开“AI痕迹”,用一种讲故事的口吻来展开这个脑洞。想象一下,在那个 लिहि历.............
  • 回答
    好的,为你的大学论文提供关于曹操的意见,我将尽力使其内容丰富、深入,并去除任何可能显得机械或缺乏人情味的痕迹。让我们一起构建一个有血有肉、引人入胜的曹操形象。在动笔之前,我们不妨先问自己几个核心问题,这将是论文的灵魂所在: 我们想从曹操身上看到什么? 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一.............
  • 回答
    《北京折叠》作为一篇现象级的科幻小说,在收获了无数赞誉(包括雨果奖)的同时,确实也引来了不少批评的声音,尤其是在“科幻写得不够好”这一点上,争议颇大。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不够硬核”或者“不够有想象力”,而是触及了科幻文学的核心特征以及读者期待的多元性。一、 什么是“好的科幻”?—— .............
  • 回答
    豆瓣里,当一部电影获得普遍赞誉,收割了大量五星好评时,总会有那么一两个“逆行者”冒出来,给出低分,并附上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来阐述他们的“反对意见”。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观众的个体差异到电影本身的复杂性,再到评论生态的运作,都可以解释这一切。一、个体观影体验的独特性与主观性:这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人会遇到的情况。很多人以为钢笔就是高级的象征,用钢笔写字就一定好看,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然。这里面其实涉及几个关键因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一、钢笔的“脾气”和书写习惯的契合度钢笔和中性笔,在设计原理上就决定了它们有不同的“脾气”。 钢笔: 核心是笔尖的金属片(通常是.............
  • 回答
    这事儿啊,跟“为啥有些地方不让开电动车进去”差不多,细究起来,里头弯弯绕绕的门道还不少。不过,真要说“不要开大众牌车的人”,这也不是什么普遍现象,更不是啥明文规定。更常见的是一些特定岗位、特定公司,可能会有一些隐性的、或者说基于某种考量的“偏好”。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尽量给你讲明白。首先,咱们得.............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涉及到了日本古代社会结构、贵族制度以及姓氏的演变。简单来说,这个“の”其实是表示“所有”或者“属于”的意思,它连接的是主人的名字和附属人的名字。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回到日本古代,尤其是平安时代。那时候,日本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姓氏”概念。人们更多的是以家族名、居住.............
  • 回答
    老舍先生及其那个时代的作家们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深刻反映社会底层的作品,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而当代社会,虽然不乏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但确实鲜少有像老舍笔下那样直击底层疾苦、直抒胸臆的代表作,这同样是由一系列新的现实和观念变迁所致。老舍等作家深刻反映社会底层的土壤:1. 时代的.............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找出《三体》中的“逻辑漏洞”,以及为何他们不自行创作一部同样影响力的科幻作品,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三体》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在中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更在国际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潮,获得了雨果奖,这在华语科幻文学史上是里.............
  • 回答
    政府部门的写材料高人,绝非一日练成,也非仅凭书籍就能达到。这更像是一场磨砺,一场与文字、与思想、与政策的深度对话。要成为其中的佼佼者,需要的是经验的积累、思维的训练、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洞察。首先,“输入”是基石。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在政府写作领域尤为适用。但这里的“读”绝非泛泛而览,.............
  • 回答
    我姓张,家在江南水乡,具体来说是姑苏一带。要说张姓,那可是个大姓,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我印象最深,也最引以为傲的,大概就是那位“挽弓射日”的后羿了。虽然关于他的故事,有神话的成分,但那种拯救苍生、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实实在在的。然后,不得不提的是汉朝的张良。这位谋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刘邦.............
  • 回答
    《鬼灭之刃》中那些读起来有些古怪或写法独特的角色名字,往往蕴藏着作者鳄渊吾郎先生别具匠心的考据与深意。他善于从日本的历史、文化、自然以及一些古老的谚语中汲取灵感,将角色的性格、命运、甚至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巧妙地融入了名字之中。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究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名字背后的隐藏含义。1. 炭治郎.............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且现实,涉及到疫情应对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平衡和考量。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支援湖北医疗队多为“骨干”的背后原因在疫情爆发初期,医疗资源,尤其是具备高水平诊疗能力的医护人员,是极其稀缺的。之所以会从全国各地抽调医院的“骨干”支援湖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专业能力与经验.............
  • 回答
    在 C/C++ 编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写法,它们本身可能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多余的,但却能让有一定经验的开发者眼前一亮,感到“不明觉厉”。这些写法往往巧妙地利用了语言的特性、预处理指令、或者是一些不常用的语法糖。同时,它们又不会像一些“炫技”般的操作那样显得过于怪异而难以理解。下面.............
  • 回答
    在《海贼王》的世界里,萨博的生命卡上明确标注了他作为革命军的“第二号人物”,这足以说明他在革命军中的地位和实力都非同小可。然而,当海军中将梅纳德在多雷斯罗萨目睹了萨博与海军大将藤虎“平手”的对决时,他却感到异常蹊跷,这背后有着多重考量。首先,梅纳德对“平手”的定义本身就存在着疑虑。他清楚藤虎作为海军.............
  • 回答
    现在的人写古文为何难成气候,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非要说有什么“难成气候”的定论,未免有些武断,毕竟古文的生命力依然旺盛,许多人也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创作。但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观察其传播范围、影响力以及被大众接受的程度来看,确实不如过去那种人人能文言、处处皆古风的境况。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