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流血争端是因何而起?他们教义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双方的代表人物是谁?

回答
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冲突,是一段历史悠久且充满悲剧色彩的篇章,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伊斯兰教诞生之初。这并非简单的宗教分歧,而是交织着政治、权力、身份认同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局面。

流血争端的起源:一场关于继承权的争议

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32年去世时,留下了关于其身后领导权的真空。正是这场继承权的争议,成为了逊尼派和什叶派分道扬镳的导火索。

什叶派(Shia)的立场: “什叶派”一词源于阿拉伯语“什叶特·阿里”(Shiat Ali),意为“阿里的追随者”。他们认为,穆罕默德在世时,就已经指定自己的堂弟兼女婿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Ali ibn Abi Talib)为接班人,继承其领导地位和宗教权威。什叶派相信,领导权应该在穆罕默德家族中传承,他们将阿里及其后裔视为伊玛目(Imam),即精神和政治的最高领袖。因此,他们认为早期哈里发(Caliphs,即穆罕默德之后的世俗和宗教领袖)的继任是非法的,尤其是前三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Abu Bakr)、欧麦尔(Umar)和奥斯曼(Uthman)。

逊尼派(Sunni)的立场: “逊尼派”则强调“逊奈”(Sunnah),即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和习惯。他们认为,穆罕默德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而是采取了协商推举的方式。因此,他们承认艾布·伯克尔是合法的首任哈里发,认为他是通过穆斯林社区的广泛支持和协商而被选出的。逊尼派认为,领导者的产生应该基于社区的共识和对伊斯兰教法的遵循。

这场关于领导权的争议,很快就演变成了政治斗争。阿里在穆罕默德去世后,最初并没有获得多数支持成为哈里发,直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遇刺身亡后,他才被推举为第四任哈里发。然而,阿里在位期间就面临着严重的内乱,包括与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Mu'awiyah)的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遇刺。阿里之子侯赛因(Husayn)后来在卡尔巴拉(Karbala)战役中对抗倭马亚王朝(Umayyad Dynasty)的统治者,并英勇殉难,这更是加深了什叶派对早期统治者的不满和对阿里家族的忠诚。

因此,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流血争端,其最核心的源头是对于伊斯兰早期领导权归属的不同解释和政治立场。这种分歧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渗透到教义、法律、礼仪等各个层面,并在不同时期和地域以不同的形式爆发。

教义的主要区别

尽管逊尼派和什叶派都信仰同一本《古兰经》,都尊崇先知穆罕默德,并且在伊斯兰教的核心原则上(如认主独一、礼拜、斋戒等)有着高度的共识,但他们在一些关键的教义和实践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1. 领导权(伊玛目制 vs. 哈里发制):
什叶派: 强调伊玛目制。他们认为伊玛目是神圣的、无误的,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精神和政治继承人,拥有解释《古兰经》和圣训的最终权威。伊玛目必须是穆罕默德家族的后裔,并且通过指定(nass)而非选举产生。什叶派相信存在一个隐遁的伊玛目,在未来将回归并带来正义。他们中的许多派别,尤其是十二伊玛目派(Twelvers),相信有十二位伊玛目,最后一位伊玛目穆罕默德·迈赫迪(Muhammad alMahdi)已经隐遁,并将最终复临。
逊尼派: 接受哈里发制。他们认为哈里发是穆斯林社区的政治和宗教领袖,其权力来源于穆斯林社区的选举或支持,并且必须遵守伊斯兰教法。哈里发不具备伊玛目的那种神圣和无误的特质。逊尼派认为,只要哈里发能够公正地统治,并遵循伊斯兰原则,就是合法的。

2. 圣行(Sunnah)和哈迪斯(Hadith)的理解:
逊尼派: 接受包括先知穆罕默德的四位“正统哈里发”(Abu Bakr, Umar, Uthman, Ali)以及其他早期穆斯林在内的所有可靠的圣行和哈迪斯的记录。他们认为这些记录具有同等的权威性。
什叶派: 虽然也遵循圣行和哈迪斯,但他们更侧重于那些经过阿里及其后裔(伊玛目)传下来的哈迪斯。他们认为,一些在早期哈里发时期传播的哈迪斯可能带有偏见或被篡改。因此,什叶派的哈迪斯收藏体系和对哈迪斯真伪的判断标准与逊尼派有所不同。

3. 塔克亚(Taqiyya):
什叶派: 允许在遭受迫害或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和信仰而隐瞒自己的真实宗教信仰(即“塔克亚”)。这在历史上,当什叶派是少数群体且受到压迫时,是一种重要的生存策略。
逊尼派: 严格来说并不提倡或鼓励“塔克亚”,尽管在极端情况下,出于自卫也可以采取类似的策略。但这不是其教义的核心组成部分。

4. 宗教仪式和节庆:
什叶派: 除了共同的伊斯兰节庆外,什叶派还特别纪念阿舒拉节(Ashura),以纪念侯赛因在卡尔巴拉的牺牲。这是一个悲伤的纪念日,伴随着哀悼仪式。他们也可能在一些非强制性的祈祷中增加一些内容。
逊尼派: 纪念阿舒拉节,但更多是作为历史性的事件,而非什叶派那样深刻的悲痛纪念。他们的祈祷方式和礼仪也可能略有不同。

5. 法学派别:
什叶派: 主要有十二伊玛目派(以雅法里法学为基础)、伊斯玛仪派(Isma'ili)和宰德派(Zaydi)等。
逊尼派: 主要有四大法学派:哈乃菲派(Hanafi)、马利基派(Maliki)、沙斐仪派(Shafi'i)和罕百里派(Hanbali)。这些法学派在对伊斯兰教法条文的解释和应用上存在一些细微差别。

双方的代表人物

要列举“双方的代表人物”可能需要区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影响力人物。但如果从根本上区分,可以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

什叶派的代表人物:

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Ali ibn Abi Talib): 被什叶派尊为第一任伊玛目,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他的领导地位和对伊斯兰教的贡献被什叶派视为精神和政治的正统继承。
侯赛因·伊本·阿里(Husayn ibn Ali): 阿里的儿子,什叶派第二任伊玛目。他在卡尔巴拉战役中为反对压迫而英勇殉难,成为什叶派殉道精神的象征,其牺牲是什叶派历史上的一个核心事件。
其他历代伊玛目(尤其指十二伊玛目派): 从哈桑·伊本·阿里(Hasan ibn Ali,阿里之子,什叶派第二任伊玛目)到穆罕默德·迈赫迪(第十二位伊玛目),他们被什叶派视为神圣的、无误的宗教领袖。
现代及近现代重要什叶派学者和领袖: 例如,伊朗革命的领导者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他深刻影响了现代什叶派政治思想和实践。还有其他地区的宗教学者和精神领袖,如黎巴嫩的穆萨·萨德尔(Musa alSadr)等,他们在各自社区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逊尼派的代表人物:

艾布·伯克尔(Abu Bakr): 穆斯林社区推举的第一任哈里发,被逊尼派视为合法的穆斯林领袖,并对伊斯兰教的早期传播和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欧麦尔·伊本·哈塔卜(Umar ibn alKhattab): 第二任哈里发,因其公正和对伊斯兰帝国扩张的贡献而备受推崇。
奥斯曼·伊本·阿凡(Uthman ibn Affan): 第三任哈里发,负责编纂《古兰经》的标准版本。
四大学派的创始人:
艾布·哈尼法(Abu Hanifa): 哈乃菲法学的创始人。
马利克·伊本·艾纳斯(Malik ibn Anas): 马利基法学的创始人。
沙斐仪(AlShafi'i): 沙斐仪法学的创始人,对伊斯兰法学理论贡献巨大。
艾哈迈德·伊本·罕百里(Ahmad ibn Hanbal): 罕百里法学的创始人,以其对圣训的严格遵循而闻名。
众多的圣门弟子(Sahaba)和伊斯兰学者: 历史上涌现了无数为逊尼派伊斯兰教义和实践做出贡献的学者、圣门弟子和伊玛目,他们共同构成了逊尼派思想的主流。

总而言之,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流血争端,源于一场围绕伊斯兰教早期领导权的政治和宗教分歧,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化出教义、法律和政治上的多重差异。尽管存在分歧,但两者在核心信仰上仍属于同一宗教体系。理解其根源和区别,是认识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和宗教格局的重要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说一下千年之后为什么还是仇杀不断。为什么现在还在斗呢。用现在角度来说,是权利体系的斗争。

无论逊尼派还是什叶派国家,的政治权利掌握在政治人物手里,逊尼派宗教权利掌握在阿訇这些人手里,而什叶派宗教权利掌握在教士、伊玛目手里,而教士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党派成员雏形。

问题出来了,逊尼派那里,阿訇一般服从于政治人物。而什叶派这里,教士则通过各种博弈并且控制政治。

所以大家会看到逊尼派国家出政治强人,什叶派国家出宗教强人。

萨达姆当年屠杀什叶派教民的原因是,教士控制了什叶派话语权,是不听政治强人招呼的,并且还试图争抢领袖权利,所以什叶派在伊拉克惨遭萨达姆屠杀。

而伊朗大家都知道是什叶派国家,在伊朗真正领袖都是哈梅内伊这些教士,所谓的总统最后还是听从总教权利机构指挥。所以伊朗无论总统怎么变,权利还是在教士手上。

所以萨达姆带领逊尼派屠杀什叶派,表面上宗教教派之争,背地里其实是是对自己权利结构的维护,因为教士在和萨达姆争抢政治权利,而逊尼派阿訇往往容易依附于政治强人,并且能相互依附生存。

所以大家看所有中东出政治强人的国家,大部分时候,什叶派都是处于被打压的状态,原因就是领袖对于政治权利的维护,必须打掉不听话的什叶派。

而什叶派教士地位,是可以不用通过世袭得到的,而且获得尊重不用像阿訇那样经过艰难的成长,教士体系容容易把精英吸引进去,并且快速成长,前赴后继源源不断,而这又对政治强人来说是比较头疼的问题。

所以从古到今,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斗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政治领袖和教士阶层的斗争。

所以非穆斯林掌权国家,逊尼派和什叶派往往没有任何冲突,甚至可以把手言欢。

所以两派如果不做权利结构的改变,争斗会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未来社会发生改变。

user avatar

对中东各国和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媒体报道往往注重突出教派差异特征,却不指出“教派”身份背后的根本原因,容易给人造成中东在搞宗教战争的错觉。派系内部冲突不比派系之间的冲突少,实际上这些战争冲突并不是宗教战。

首先。逊尼派和什叶派最初分家是因为政治权力斗争,跟宗教主张没有关系,先分了派再有的宗教差异。而且教派之间没有那么大的“深仇大恨”,非要算“仇恨”和“宗教差异”,那也比与欧美列强和十字军基督教以及以色列之间的“仇恨”更小吧。

其次。什叶派是阿拉伯人起头的,最早的几个世纪也是阿拉伯带头的。波斯人开始广泛接受什叶派是因为波斯本土上层贵族们按照敌人的敌人的我的盟友原则。最初的什叶派既不是伊斯兰教的“波斯化”,也不是为了抵抗阿拉伯人,或者跟野蛮阿拉伯人划清界线才发明的。波斯人绝对多数投入什叶派是后来的事儿,非要说那也是为了抵抗奥斯曼人而不是阿拉伯人,而且什叶派阿拉伯人数量不比波斯人少

最后,当时各国之间的冲突本质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跟宗教没有半个毛线关系,他们没有争夺谁的教派和思想正统,也没有为了给对方传教而打仗,他们甚至为了对付同教同派敌人与其他宗教国家结盟,什叶派国家也不可能让阿里后代当国王,他们在争夺区域霸权和经济政治利益。

叙利亚和也门冲突跟“教派”没有任何关系,沙伊冲突也跟教派没有半点关联。也门分裂时期,什叶派的北也门跟沙特是盟友,逊尼派南的也门却是沙特仇人,什叶派叙利亚和埃及是盟友,沙特和伊朗结盟对抗他们。

实际上也门北部的什叶派和伊朗关系也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亲近。叙利亚跟伊朗结盟,那是因为叙利亚总统不听话,被沙特带头的阿拉伯国家给抛弃了,只能找伊朗结盟保命。之前伊朗宗教界是坚决不承认阿拉维派是什叶派,因为政治需要最高领袖发令承认其身份和严格禁止诋毁阿拉维派。

所以,中东各国之间的冲突中“教派”和“教派仇恨”成分不到万分之一,只是因为长年累月的积累,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内以教派为单位形成了利益集团,或者更确切的说这个利益集团演变形成了一个教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冲突,是一段历史悠久且充满悲剧色彩的篇章,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伊斯兰教诞生之初。这并非简单的宗教分歧,而是交织着政治、权力、身份认同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局面。流血争端的起源:一场关于继承权的争议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32年去世时,留下了关于其身后领导权的真空。正是这场继承权的争议.............
  • 回答
    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矛盾,是伊斯兰世界中最深刻、最持久的分歧之一,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伊斯兰教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的去世。想要理解为何这两大分支如此“喜欢”内讧,我们得从历史、政治、神学乃至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来剖析。历史的裂痕:谁是继承者?一切的起点,都在于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32年去世后,谁来继承他的领.............
  • 回答
    说起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恩怨,那可真是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老账,而且这矛盾绝非一日之寒,背后牵扯着宗教、政治、历史、文化等等方方面面。要说他们“斗来斗去”,这说法有点过于笼统,但确实,在很多历史时期和地区,这两个群体之间都存在着紧张甚至冲突。那么,他们争的到底是什么?图的又是什么呢?咱们得从源头说起。.............
  • 回答
    也门局势的复杂性以及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的干预,确实引发了对冲突持续恶化和地区代理人战争升级的深刻担忧。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一、 海合会干预后的也门局势与持续恶化的可能性海合会(以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为首)于2015年3月启动了名为“决定性风暴行动”(Operation Decisive St.............
  • 回答
    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矛盾,并非简单的“深仇大恨”,而是源于历史、政治、教义上的复杂纠葛,并且这种纠葛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时而激化,时而缓和。说它是“深仇大恨”,可能过于简化,但说他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根植于历史的对立和不信任,那倒是事实。要说清楚这个“仇恨”的由来,得把时间往前推到伊斯兰教的.............
  • 回答
    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纷争,绝非简单的宗教分歧,它错综复杂,交织着历史、政治、权力斗争以及民族认同,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伊斯兰教初创时期。这种长达一千多年的恩怨,并非源自某种不可调和的“深仇大恨”,更多的是一种历史遗留问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放大、利用,并不断地加剧。起源:历史的节点与权力真空要理解这场.............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渊源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塔吉克斯坦和伊朗在语言和文化上有深厚的渊源,都属于波斯文化圈,使用印度欧洲语系中的伊朗语族语言,这确实是事实。然而,要理解为何大多数塔吉克斯坦人信奉逊尼派,而不是伊朗的主流什叶派,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地理、政治以及社会文化.............
  • 回答
    关于泉州蒲氏的语言和宗教派别,我们需要区分历史上的泉州蒲氏和现代的泉州蒲氏。历史上的泉州蒲氏:泉州在古代曾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其中不少来自中东地区。蒲氏家族在泉州历史上确实存在,并且与当时的海外贸易有着紧密的联系。 语言: 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可能性: 历史上.............
  • 回答
    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伊斯兰世界中最核心、也是最复杂的一个议题。说他们之间有“不共戴天之仇”,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说法,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依据。更准确地说,是存在着深刻的、长期的、并且在历史上多次被政治和军事因素激化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许多地区和许多人心中,其尖锐程度远超普通的分歧。要理解这种.............
  • 回答
    陆逊和周瑜都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都为孙吴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上都堪称翘楚。然而,要说谁的“综合实力”更强,这是一个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各自的特长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对他们进行详细的对比,希望能帮助你做出判断:一、军事才能与战绩: .............
  • 回答
    诸葛亮和陆逊是《三国志》中仅有的两位享有一篇独立传记的臣子,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在当时和后世的地位和重要性。要比较这两位杰出人物谁更胜一筹,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维度来衡量,而是需要从他们的治国才能、军事才能、政治手腕、个人品德以及历史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总的来说,如果将“胜一筹”理解为在综合的杰.............
  • 回答
    诸葛亮与陆逊的灵魂互穿?这可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真有这么一天,那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是要被搅得天翻地覆了。咱们不妨就来好好梳理梳理,这两人身体互换后,会发生些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一、 蜀汉:卧龙变南蛮王?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是谁先“穿越”了。我倾向于诸葛亮先到了陆逊的身体里。毕竟,他那颗操.............
  • 回答
    要论孙权和陆逊的关系,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那种君臣相得、一帆风顺的故事,中间可是有不少磕绊和博弈。要我说,孙权对陆逊,那真是既用得放心,又时常提防,既倚重其才,又心存疑虑。咱先说孙权,这位皇帝可不简单。他能从一个靠着父兄打下的江山,硬生生给整成一方霸主,靠的不仅是运气,更是骨子里那种精明和多疑.............
  • 回答
    在单论军事能力的情况下,孙权和陆逊都各有千秋,但要说谁更强,则需要根据考察的维度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从战略眼光、统帅全局和政治军事结合的角度来看,孙权更强。 战略眼光与宏图大略: 孙权是东吴政权的奠基者和最高统治者,他的军事能力首先体现在他能够审时度势,把握大局。在曹操南下时,他能够果断决策联合刘.............
  • 回答
    “神雕侠侣的文笔是否逊色于射雕和倚天?”这是一个在金庸武侠迷中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并且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总体来说,《神雕侠侣》的文笔并非逊色,而是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射雕英雄传》和《倚天屠龙记》的独特风格和侧重点,并且在情感描绘、心理刻画和意境营.............
  • 回答
    如果单论用兵,诸葛亮和陆逊,两位都是三国时期璀璨的军事将星,各有千秋,但若要分出个高下,我认为诸葛亮在整体的用兵之道上,更胜一筹。先说说陆逊。陆逊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将领,他的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笔,无疑是夷陵之战。这场战役,他以一个年轻的都督之尊,面对曹操、刘备两家劲敌,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夷陵之战.............
  • 回答
    要论司马懿、诸葛亮、陆逊这三国时期三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谁的能力最强,其实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对手、采取的策略都有所不同。硬要比个高下,就像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便会失之偏颇。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番,力求客观,也避免那些让人一眼看穿的 AI 式套话。首先,我.............
  • 回答
    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支撑起了东吴的基业。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卓越将领,更是政治上的重要谋士,他们的治军理念、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下面将对这四位大都督进行详细评价: 一、 周瑜:风流倜傥的少年英才与赤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观察到你说的这种现象,我来试着掰扯掰扯其中的缘由。首先,咱们得承认,网球和乒乓球的双打相比于它们的单打,在很多层面上吸引的关注度和商业价值确实要逊色一筹。而羽毛球这边,虽然单打依旧是金字塔尖,但双打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以说是相当“稳固”,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平起平坐。这中间的差异,.............
  • 回答
    说到《倚天》和《神雕》末尾的武功对比,这真是个有趣又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谢逊、殷天正这些光明顶时期的高手,他们无疑是当时江湖中的顶尖人物,但和“神雕三绝”比起来,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咱们就一点一点掰扯掰扯。先说说《倚天》里谢逊、殷天正这几位。谢逊的“狮吼功”确实厉害,能震慑群雄,但那是内功外放,主要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