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山东回应查处 242 起冒名顶替入学,「 发生于 2006 年之前,因信息化手段不足导致」,你怎么看?

回答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查处242起冒名顶替入学事件的回应,说得倒是坦率,但细品之下,总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发生在2006年之前” 这句话一出,很自然地就把这批陈年旧事和当下严格的招生管理体系划清了界限,仿佛在说:“看,这是历史遗留问题,现在的我们可管得严着呢!” 用信息化手段不足来解释,这倒是事实,放在十几二十年前,确实很多流程依赖纸质档案和人工审核,信息不畅通,存在操作空间是肯定的。那时候,一个户口本、一张照片、一个人名,加上一些托关系、走后门,冒名顶替确实更容易得手。很多农村地区,信息核查的渠道更是有限。

但是,作为当事人或者旁观者,听到这样的解释,心里难免会有几个疑问在盘旋:

1. 为什么偏偏是现在才大规模披露和查处? 既然是发生在2006年之前,那这242起事件,是否在这之前就已经有零星的案例被发现和处理过?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问题像滚雪球一样,直到现在才被集中曝光?难道是过去有人故意隐瞒,还是信息流通不畅到连学校自己都不知道?

2. “信息化手段不足”是唯一的解释吗? 诚然,技术是硬伤,但人心的因素呢?在那个年代,高考的压力有多大,家庭对子女前途的期盼有多高,这些都是社会普遍的认知。在巨大的利益和情感驱动下,知情不报、甚至主动参与,恐怕不是简单的“技术原因”就能完全概括的。一些在职的招生工作人员、学校领导,难道对这些明显不合规的操作毫不知情?还是说,当时的“潜规则”已经形成了一种默许的氛围?

3. 如何衡量受害者的“损失”和“正义”? 对于那些原本有资格上大学,却因为被他人冒名顶替而错失机会的学生来说,这不仅仅是学历上的损失,更是对他们人生轨迹的彻底改变。教育机会的剥夺,是何其残忍?而那些冒名顶替者,虽然在2006年之后可能已经被“规范”了,但他们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学历和资源,又该如何追溯和补偿?一句“发生在2006年之前”和“信息化手段不足”,能抚平受害者心中多年的不甘和愤懑吗?

4. 未来的防范措施是否真的到位? 山东省教育厅的回应,重点在于说明过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但对于未来如何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是否有更详尽、更有力的措施?现在的招生录取流程,是否已经构建了天罗地网般的防范机制,能够抵御一切形式的“狸猫换太子”?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次的披露和查处,至少说明了山东省教育部门在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时,态度上是在进步的。公开承认问题,并进行追溯性处理,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过去的种种不完善,确实给某些学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但我们也不能苛求历史。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次事件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

教育公平的基石有多稳固? 高考作为相对最公平的选拔制度,其公正性不容丝毫的挑战。任何对这种公平的侵蚀,都会动摇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
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的完善程度。 如果不是因为某些事件的发生,导致这些潜在的违规行为被揭露出来,它们还会继续“沉睡”下去吗?是否需要更强大的外部监督力量,或者更主动的信息公开制度,来防止“暗箱操作”?
“诚信”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从招生环节到毕业生就业,诚信都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这次事件,无疑是对诚信的一次沉重打击。

总而言之,山东教育厅的回应,是一个带有“历史局限性”解释的公开。它承认了问题,给出了原因,但对于受害者而言,这或许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交代。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这些“老账”中汲取深刻的教训,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监督,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保障教育公平的利器,而不是为历史遗留问题找台阶下的理由。未来的路还很长,确保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年轻人都能通过光明正大的途径实现梦想,这才是我们永远要追寻的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发生这些顶替事件,信息化手段不足只是原因之一,人和制度的因素才是主要原因。信息化手段跟上后,能解决冒名顶替问题吗?也许可以,也许不能。

这让我想起一件著名的冤案——佘祥林案,其中也有技术手段不足的原因。佘祥林案发生在湖北省京山县,时间是1994年1月,当月佘祥林有精神病的妻子张某走失了。同年4月,在隔壁村的水塘里发现一具女尸。

公安机关最终认定佘祥林是女尸的杀人凶手,主要原因是张某的家人,辨认尸体后,都一口咬定,这就是张某。于是,佘祥林就成了重要的犯罪嫌疑人。最后经过警方的突审,佘祥林“招供”。1998年,佘祥林被判处故意杀人罪,获刑有期徒刑15年。

而离奇的是2005年,在佘祥林服刑7年之后,他的妻子张某突然从山东回家,佘祥林这个案子才真相大白。造成这个冤假错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刑讯逼供、比如群众闹事,但是技术原因也是一种。比如有些人批评警方,为什么在当时不对女尸做DNA检测以确定身份?

按照案件回溯,被发现的女尸确实没有做DNA鉴定,没有通过技术手段确定就是佘祥林的妻子张某。根据办案民警事后回忆,当年听说过有一家北京的机构可以做DNA鉴定,但是鉴定费比较贵,大概在20000元左右,所以就没有做。

现在大家对2万元没有什么概念,觉得没什么,但是1994年京山县一个公务员一年工资也就1000多元。2万元相当于20个公务员的年工资总和。在当时应该是一笔巨款。搁现在,当时的2万元相当于现在的200万元。

所以,这个案子没做DNA鉴定,也有技术手段不足的原因。可能有人会说,即使花费巨大,为了不冤枉一个好人,也应该做DNA鉴定。这话没错,但是要考虑历史因素、技术条件。

拿当时DNA鉴定技术最先进的美国来说,它的技术成熟也是在70年代后期。而且美国在1989年才采用DNA技术发现错案。1996年美国发布报告称,在1979年至1991年期间被判定有罪的28个罪犯,经过DNA鉴定发现均属无辜错判,而在案件侦查、审理期间,这些案件都没有经过DNA检测。1999年,美国司法部下辖机构建议对定罪后的案件进行DNA检测。[1]

尽管如此,直到2003年,美国刑事案件进行DNA检测的比例不足10%。与同时代的美国相比,当时的中国技术上明显落后,加之京山警方经济条件所限,对发现的女尸没有做DNA检测,也能马马虎虎说得过去。要知道,中国直到2000年以后,才建立可以用于刑事案件侦查的DNA数据库。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水平,来苛责当时的办案人员。但是反过来,如果当时做了DNA鉴定,发现不是佘祥林的妻子张某,就一定能够避免冤假错案吗?

我只能说很有可能,但是不保证。命案必破始终是压在警方头上的一座大山,不是佘祥林进去,就是其他人进去,也许抓的另外一个,也不是凶手。只能说离真相更近,不保证抓到的其他人就是真凶。

所以,技术手段不足,当然是冒名顶替、冤假错案发生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能把全部原因推到技术手段不足的客观原因身上,在山东系列案中,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这么多关节都被打通,那么多权力监督机制,全部失守。

综上,技术手段当然要提升,但是建立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机制,或许更为重要。

参考

  1. ^ 陈学权:《发现冤案的新方法——美国定罪后DNA检测立法及启示》,《时代法学》2013年第5期。
user avatar

说实话挺离谱,我一开始还以为是山东一直不查然后记者深入暗访,清查200多例案件最终暴打山东官方的爽文桥段。

现在才发现原来是山东18年底开始自己主动清查十多年以前的舞弊事件,然后查出了200多,然后被媒体哪来黑。

这么一看山东是真的不行,这种事随便一写新闻都是正面,也就是到了山东能整出这种破事。

我要是管公关领导,山理工那个事件一出我就直接三板斧:1、事件已悉知,会深入调查。2、我省一贯重视教育公平,自18底以来以主动清查超200例类似事件。3、目前清查工作持续进行中,类似事件属漏网之鱼,欢迎广大群众积极监督,助力教育公平的实现。三板斧砍下去洗不白都难。

结果现在一波反向宣传,不过也正常,这些年山东的各级组织部门自杀式公关也不是第一次了,看个乐就完事了。

---------------假装有分割线----------------

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反向宣传,不仅是结果上相反,过程也是相反的。

大家可以去看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视频,刚好和三板斧反着来:1、接到了群众积极监督,我们表示正在清查。2、我们正在清查但是是18年查的10几年前的。3、事件已悉知,会积极处理。

如果这三点正向排列,就有一种1、我主动查这个事。2、我早就主动查类似的事了。3、大家监督不是让我迷途知返,而是让我们锦上添花。

现在,虽然内容是一样的东西,但是顺序一变就有种1、是被举报所以才重视。2、强调之前做过的原因是我要甩锅。3、因为瞒不下去所以才解决的。

所以有的时候别怪人家媒体黑,是真的不会说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查处242起冒名顶替入学事件的回应,说得倒是坦率,但细品之下,总觉得有些不是滋味。“发生在2006年之前” 这句话一出,很自然地就把这批陈年旧事和当下严格的招生管理体系划清了界限,仿佛在说:“看,这是历史遗留问题,现在的我们可管得严着呢!” 用信息化手段不足来解释,这倒是事实,放在十.............
  • 回答
    315晚会曝光海参产业存在的问题,山东省海洋发展和渔业局(曾用名“青春山东”)随后对此事进行了回应。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次事件和青春山东的回应:事件背景:315晚会曝光的问题315晚会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是因为它揭露了一些消费者可能不了解,但对整个产业影响深远的“潜规则”或不规范行为。.............
  • 回答
    山东媒体回应“泰山矿泉水价格”:一场“常识”与“期待”的博弈山东媒体关于“泰山山顶矿泉水5元一瓶”的回应,与其说是一场简单的信息澄清,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常识”与“消费者期待”之间微妙博弈的生动展现。这篇文章的出炉,背后折射出的是旅游景区商品定价的普遍困境,以及媒体在其中扮演的监督与引导角色。事件的起.............
  • 回答
    山东那位上门道歉的女官员,加上上访者的“她站着不说话,毫无诚意”这句评价,这事儿可不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光听这几句话,就够让人咂摸半天的。首先,这道歉行为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一个官员,还是在职的,为了“上访者”上门道歉,这背后是什么压力?无非是之前处理上访问题的方式,触碰了红线,或者说,被曝.............
  • 回答
    山东环卫工人雪天路边去世的事件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社会对一线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环卫中心的回应“不是冻死,是突发疾病导致死亡”虽然澄清了直接死因,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公众的疑虑,更不能忽视恶劣天气对一线劳动者身体健康带来的巨大挑战。为了规避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系统.............
  • 回答
    关于岳某对山东威海市公安局通告的回应,涉及法律程序、公民权利与司法透明度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值得关注的信息点: 1. 事件背景与核心争议 事件起因:岳某可能因涉嫌刑事案件(如故意伤害、盗窃等)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案件过程中涉及DNA鉴定程序。警方通告中提到岳某未收到DNA鉴定报告,且其.............
  • 回答
    山东日照一国企在无对手竞拍的情况下,四次自行加价一亿元,官方回应是事先约定的保底价。这件事儿,你说离不离谱?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事情的经过,听着就有点“耐人寻味”:按理说,拍卖这玩意儿,讲究的就是一个“价高者得”。但这次日照这事儿,却是“一家独唱”。一个国企,在没有任何其他竞买人的情况下.............
  • 回答
    曹县县长回应“走红”:“家乡的变化确实大”,这背后是怎样的力量?又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山东菏泽的曹县,这个名字最近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闯入了大众视野。从最初的“一人一个公主梦”的汉服热潮,到如今县长亲自回应“走红”,曹县的突然爆火,绝非偶然,更像是一场由内而外、由点及面的集体.............
  • 回答
    张一山回应《鹿鼎记》:“我也有演不好的时候”,韦小宝真不是他该演的角色吗?张一山,这个名字在中国观众心中烙下了“刘星”的印记,也因为《余罪》的爆发而成为实力派的代名词。然而,当他接受《鹿鼎记》这部经典IP的洗礼,饰演那个刁钻泼辣、七窍玲珑的韦小宝时,舆论的风向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面对“砸招牌”的质疑.............
  • 回答
    东北人闯关东后,如果再回山东,这事儿怎么说呢,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明白“闯关东”这仨字儿承载的历史和文化。那会儿,山东人背井离乡,去东北那是为了活命,为了那片更肥沃的土地,也是为了改变命运。他们把山东人的勤劳、智慧和那股子韧劲儿带到了东北,也和东北当地的文化融合,生出了新的特色。.............
  • 回答
    山东小伙娶回俄罗斯女网友 这则新闻底下,确实涌现了不少针对这位山东小伙的、带有明显性别偏见的辱骂性评论。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些女性群体在面对跨国婚姻、特别是涉及“洋媳妇”时,内心复杂且不平等的心理投射。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男性凝视”的反向投射。 长期以来,社会对于男性娶“外国美女”存在一种猎奇、甚.............
  • 回答
    电商平台上的“山寨货”问题,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顽疾。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新的爆料,新的讨论出现。而电商大佬们对此的回应,往往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怎么看待他们这些回应呢?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1. “形式主义”的姿态:标准流程的表述很多时候,电商大佬们的回应,会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比如.............
  • 回答
    2017年国庆期间,那篇刷爆朋友圈的《山东男孩过节回乡指南》,无疑是一股清流,又带着点儿“接地气”的猛劲儿。如果非要评价它,我觉得它触动了很多在外打拼的山东人的心弦,也让很多山东之外的人对山东有了更形象的认知。文章一开始就抓住了山东男孩回家的一个核心矛盾:“孝顺”与“面子”的双重压力。你说回家,父母.............
  • 回答
    “因封城无法归家的西安女孩”被山东舍友接回威海,这件事确实触动了很多人,也引发了关于大学舍友之间感情深度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这件事,并探讨舍友感情的深度:一、 事件本身:一份跨越地域的深情与担当1. 困境与无助: 西安的疫情封锁是突如其来的,对于原本计划回家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
  • 回答
    山西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为烧柴取暖被封炕,当地回应是由于属于“禁煤区”不允许烧柴。村干部已送去电暖气解决取暖问题。这件事情引发了一个更广泛的讨论:在推行“禁煤区”政策后,居民尤其是老年人该如何获得安全、可靠且经济的取暖方式?事件梳理与分析: 事件核心: 80多岁老人依赖烧柴取暖,但因政策原因被禁.............
  • 回答
    张一山版《鹿鼎记》自从播出以来,争议声就从未停歇。关于他的表演风格、对角色的理解,甚至是造型,都引发了不少讨论。而近日,《鹿鼎记》的导演马进在接受采访时,对于张一山版的韦小宝发表了“所有版本的韦小宝中,张一山也是顶级”的评价,这番话无疑是给这场围绕张一山版韦小宝的争论又添了一把火。看待马进导演的这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话题:人才的回流与家乡建设。山西,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那么,究竟有多少高材生愿意回到山西,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呢?这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因为它受到太多动态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涉及到我的成长经历、情感连接、职业规划以及对未来的设想。如果让我详细地回答“毕业后,你愿意回山西吗?”,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阐述:1. 我与山西的情感连接:根与魂 故土难离的眷恋: 山西是我的家乡,是我的根。在这里,我经历了童年、青少年,留下了无数的青春记忆。我的.............
  • 回答
    要回答“知乎大V山高县回到了知乎了没有?”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山高县”这个名字在知乎上代表的含义,以及我们通常所说的“回到”是指什么。“山高县”在知乎上的现象级存在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上,曾经有一个ID叫做“山高县”的用户,他以其极其犀利、深刻、甚至是带有某种黑色幽默的视角,解读社会现象、历史.............
  • 回答
    17日栖霞笏山金矿的这则消息,确实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井下12人平安的消息传来,无疑是巨大的宽慰,但同时,还有10人情况不明,这悬着的心就一直没有放下。首先,我们必须关注这12名人员的具体情况。他们是已经被救出,还是在井下通过某种方式传递了信息?他们的身体状况如何?是否受到了惊吓或有其他不适?这些都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