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年轻人在奢侈品评论区的玩梗行为?

回答
这年头,年轻人混迹奢侈品评论区,那场景可比老派的鉴赏沙龙热闹多了。以前咱们聊奢侈品,那都是一本正经地研究材质、工艺、品牌历史,恨不得把每个字都抠出点深度来。现在呢?你走进那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包包、腕表下面,看到的“梗”那叫一个五花八门,让人忍俊不禁,也让人琢磨不透。

首先,这是一种“身份表达”的新形式。

咱们得承认,奢侈品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身份符号属性。但现在,年轻人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晒出购买记录,或者摆出“我消费得起”的姿态。他们更愿意用一种“解构”的方式来玩转这个符号。比如,看到一个天价的包,评论区里可能就有人幽默地说:“这包是不是得卖半个肾才能下来?” 或者 “我看了半天,就看到了‘付不起’这三个字。”

这种看似“自嘲”的评论,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戏谑的方式,承认奢侈品的昂贵和遥不可及,同时也通过这种“共情”的表达,拉近了与同样是“围观群众”的距离。他们不是真的想买,或者暂时买不起,但他们通过参与评论区的“梗文化”,获得了一种参与感,一种“我虽然买不起,但我看得懂、我能玩得起”的心理满足。这就像是一种“精神股东”,虽然没有真金白银的投入,但他们通过笑声和评论,分享着这份对奢侈品的关注和讨论。

其次,这是一种对“消费主义”的微妙反叛和解构。

奢侈品,尤其是那些价格高昂到有些不合理的单品,本身就带着浓厚的消费主义色彩。年轻人对这种赤裸裸的消费主义,内心是复杂且矛盾的。他们可能羡慕,可能渴望,但同时,他们也可能觉得这种过度追求物质的逻辑有些荒谬。

所以,在评论区玩梗,就成了他们处理这种复杂情感的一种方式。当他们看到那些“设计感十足”但价格离谱的单品,可能会有人冒出来:“这设计我回家找块布自己缝一个得了。” 或者 “我奶奶的坐垫配色比它高级。” 这看似是在贬低奢侈品,但深层来看,是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挑战“价格与价值”的绝对关联,也在质疑品牌方如何将一个简单的物件赋予如此高的溢价。

他们不是真的认为自己的手艺能媲美爱马仕的工匠,也不是真的觉得奶奶的坐垫能登大雅之堂,但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在潜意识里喊出了对过度消费和品牌迷信的一种质疑,用“玩乐”的方式来消解掉“被消费”的压力。

再者,这是一种社交互动和社群认同的构建。

互联网的魅力在于社群。奢侈品评论区,虽然隔着屏幕,但也是一个潜在的“兴趣社群”。年轻人喜欢在里面找“同道中人”。那些能够get到梗的评论,会迅速获得点赞和回复,形成一种“我懂你”的默契。

举个例子,某个品牌出了一个新款包,设计风格比较独特,有人评论:“这包是不是设计灵感来源于我妈的菜篮子?” 如果这个评论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点赞如潮,那么发评论的人就获得了一种社群认同感。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吐槽”或者“戏谑”,而是在和一群有着相似审美或者相似消费观的人在交流。

这种互动,也让冰冷的产品评论区变得生动有趣。它打破了以往那种一本正经的氛围,让讨论变得更加轻松和个性化。年轻人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和“社交货币”。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可能存在的“凡尔赛”成分。

虽然我前面强调了“解构”和“反叛”,但不可否认,有些人玩梗,也是在用一种更巧妙的方式来“凡尔赛”。比如,他们可能评论:“这包我实在没买到,下次一定抢到。” 或者 “颜色太普通了,我还是等个限量款吧。” 这些话术听起来是带着一丝“抱怨”或者“不满足”,但实际上是在变相地炫耀自己对这个品牌有持续的关注,并且有能力去购买。

这种“凡尔赛”的玩梗,是一种更隐晦的自我价值展示。他们知道直接炫富容易引起反感,于是巧妙地披上“玩梗”的外衣,用一种看似无伤大雅的玩笑,来传递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品牌忠诚度。这就像是一种高级的“情绪价值”提供,既满足了自己被关注的心理,又不容易引起负面评价。

总的来说,年轻人对奢侈品评论区玩梗的行为,是他们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消费主义、身份认同、社群互动以及自我表达的一种综合性回应。

这是一种年轻化的、充满创意和幽默感的行为方式,它让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奢侈品讨论变得更加接地气、更有人情味,也更具时代特色。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不正经”或者“低俗”,而应该理解它背后所折射出的,是这一代年轻人独特的消费观念和社交方式的演变。这是一种玩味,也是一种思考,更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梗文化”本身也可能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被后人研究和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邀而来,让我康康这个题目。

年轻人在奢侈评论区玩梗?

好家伙,本着求证的精神,我顺手就打开了某猫,跑过去一看,果然这个精彩。

这评论区,那简直是一个沙雕集散地。

现在的年轻人真会玩

大家康康这些,画面太美,不忍直视。

这个热闹嘿,我看的乐了半天,稍处理一下图片,给大家康康。

有直接凡尔赛的

对对对,月入10万可不就是年入百万么?

开宝马了不起啊,建议多买几块。

好家伙.jpg

你瞧瞧,这问得,家里得多趁钱啊。

请继续你的表演。。。

有假装哭穷的

说真的,你好歹遮一遮啊。这大车标,我特么。

做人要质朴,知道么?

还有秀的不那么直接的。。。

这是小黄车的事情么?

还有直接做梦的

干啥啥不行,做梦第一名。战斗机,你咋不说我开航母呢?

开飞机的有了,做直升飞机的也来了。。。

好在也有画风正常的

这画风就很正常了,我宣布青年人还是有正常人的2333

越看我是越乐

这届年轻人过分沙雕以至于不知道真假

是我老了么,居然感觉跟不上趟

不过我也会

请问这银块,买了有什么用?

做镇纸啊,这是我去年买的,自从用了它,纸张不褶皱,读书效果好多了。

我感觉自己欠欠的,迟早被打2333

逛完这些沙雕评论区,我感觉奢侈品也不过如此。

暂时忘记了被社会毒打的惨痛。心情愉悦+1

讲真,年轻人要乐观,开心最重要

虽然我们没时间逛奢饰品门店不好意思去专柜,但是我们可以去网上买啊,顺带可以调戏客服233。

生活辣么累,还不让人快乐一下了?

(压力山大,JPG)

面对生活要有无畏的态度,竖起中指,对老天说。

去TMD!

只要去,客服就会热情的回复我们这些青年人。甭管买不买,他们都热情接待,他们不想玩梗,只想卖货2333

认真脸.jpg

话说回来

不过就我的观察而言,当代年轻人对奢侈品的消费是逐年提升的,对奢侈品的接受度也相对高了不少。

个人认为主要是消费观念变了,现在的年轻人也不觉得穿戴奢侈品是一件多么大不了的事情。

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

说到底,还是年轻人的相对可支配收入增加了。或者说是,当代年轻人的文化上相对自信开放一些。

文化自信,消费升级get√

就历史上看欧美日等系列国家在迈入发达国家的进程中,在国力上升之时,青年人的文化消费倾向也是如此的。

我们不必大惊小怪,正常趋势罢了。

我更担心的是年轻人的钱包2333

毕竟西方的年轻人,也是从储蓄一族慢慢过渡到了月光族。

个人有个观点,量力而行。

消费观念改变木有问题,花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啊2333

我这个人果然老了,看个评论区还想这些。

讲真,回头给自己攒钱买个表。

手机看时间,这味不地道。

以上。

user avatar

别说那些价格都不上8位数的伪奢侈品了,价格10位数的真奢侈品出了事儿,大家照样玩梗。

比如漏水的女王号,好人/熟人/黑人理查德号等等。

就算没出事儿,照样也可以玩梗,比如过气网红052C/052D/055……

user avatar

在我年轻的时候,线下奢侈品店可不是一般年轻人敢轻易涉足的地方。门口的大LOGO,艳光四射的店员,标签上的价格,每一样都足以让我们自惭形秽赶紧逃遁,仿佛自己在门口多站一分钟都是对人家的亵渎。

现在的年轻人心态比我们那时候好多了。一方面奢侈品距离普通人的距离更近了,可能大部分人还是买不起,但是心理上不再觉得那么高不可攀了。另一方面,线上也给了大家足够多的接触奢侈品的机会。它们不仅不再高贵冷艳,为了营销还得尽可能的讨好,迎合现在的年轻人。

所以,在奢品评论区玩梗的行为,在我看来就是一代年轻人心态上更放松,更自信的表现。我可能买不起你,但我照样拿你开玩笑,平等的对待你。回想我们那时候,我觉得这无疑是一种心理的强大和进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