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属只有唯一一个人种?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入。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人种”这个词听起来就代表了不同的类别,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属(Homo)确实只有一个现存的物种:我们,智人(Homo sapiens)。这就好比狼和狗,虽然有很多不同的品种,但它们都属于同一个物种——犬属(Canis)。

要理解为什么人属只有一个现存物种,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1. 物种的概念:你我是否能“生”下去?

在生物学里,衡量是不是同一个物种,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是“生殖隔离”。简单来说,就是能不能成功地交配并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

想象一下,我们(智人)和黑猩猩(另一个灵长类动物,但不是人属)是肯定生不出宝宝的。即使生出来了,也肯定是无法繁殖的。这就像马和驴能生出骡子,但骡子是没办法再有下一代的。这就说明马和驴是不同的物种。

而我们智人,无论是在非洲、亚洲、欧洲还是美洲,无论肤色、发型、体型有什么不同,我们都可以自由地通婚,并且他们的后代也同样能够继续繁殖。这就说明我们都属于同一个物种。

2. 人属大家族:那些“失落的亲戚”

你可能会想到,在我们智人之前,人属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成员,比如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直立人(Homo erectus)、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霍比特人(Homo floresiensis)等等。

这些都曾经是人属里的成员,它们和我们智人曾经共存过,甚至有一些还和我们有过互动(比如尼安德特人)。它们在外形、生活方式、甚至是脑容量上都和我们有些许差异。

但是,它们都灭绝了。

尼安德特人 曾经广泛分布在欧洲和西亚,他们有发达的工具制造技术,甚至可能有一些简单的语言和埋葬习俗。但大约在4万年前,他们消失了。
直立人 是非常成功的一个分支,他们是最早走出非洲的人类祖先之一,分布范围极广,生存时间也很长。但最终也灭绝了。
其他一些早期或晚期的人属成员,比如丹尼索瓦人,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还不算太多,但考古发现和基因研究表明,它们也存在过,但最终都消失了。

为什么它们都灭绝了,而我们智人活下来了?

这涉及到很多因素,科学界还在不断探索,但可能包括:

适应性: 智人可能在面对环境变化、疾病、食物来源等方面,比其他早期人类分支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社会组织和技术: 智人可能发展出了更复杂的社会结构、更有效的合作方式以及更先进的工具和技术,这些都帮助我们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繁殖策略: 智人在繁殖和抚养后代方面可能采取了更有效的策略。
基因交流(也可能是一种“融合”): 有研究表明,智人在迁徙过程中,和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有过基因交流。这意味着我们的基因里,可能保留了这些“失落亲戚”的一部分“遗产”。但是,这种交流并没有达到“物种融合”的程度,就像不同品种的狗可以生下小狗,但它们依然是狗。而当智人和其他人属分支的基因差异大到一定程度时,即使有过交配,也可能无法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或者在环境的筛选下,最终只有智人这个分支能够延续下来。

3. “人种”这个词的困惑:科学与社会视角的差异

你提到的“人种”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来描述不同人群的外貌特征差异,比如肤色、发色、脸型等等。但从科学的生物学角度来说,这些差异是非常表面的,而且是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

肤色: 比如,非洲地区的人肤色普遍较深,这是为了更好地抵御强烈的紫外线。而欧洲北部地区的人肤色较浅,则有利于在日照不足的地区合成维生素D。这些都是非常适应性的、相对较晚形成的特征,并不足以构成生物学上的“亚种”甚至“物种”。
其他外貌特征: 鼻子的形状、头发的卷曲程度等等,也都是在漫长的迁徙和地理隔离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这些差异,虽然在外貌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在智人的这个大框架下,并且彼此之间仍然可以自由交流和繁衍。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同一个品种的苹果,有红富士、有嘎啦果,但它们都是苹果,都能互相授粉结出苹果。

生物学家更倾向于用“人类群体”或者“地理群体”来描述这些差异,而不是“人种”。因为“人种”这个词在历史上曾被误用,与社会学、种族主义的概念纠缠在一起,常常被用来制造隔阂和歧视。

总结一下:

人属之所以只有一个现存的物种——智人,是因为:

生殖隔离: 智人之间可以自由交配并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而与所有已灭绝的人属成员(如尼安德特人)以及其他动物之间,不存在或至少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生殖隔离。
演化路径: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虽然人属出现过多个分支,但只有智人这个分支最终成功地适应了环境,并延续至今,其他分支都已灭绝。
“人种”差异的本质: 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种”差异,更多是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由于自然选择产生的适应性外观特征,这些差异是表面的、局部的,并不影响我们作为同一个物种的整体。

所以,从生物学的严谨角度来说,我们都是智人,是同一个物种。这些基因上的相似性,远远大于我们之间因为地理隔离而产生的细微差异。我们是“人类”这个物种的唯一幸存者,肩负着演化的使命,也一同分享着地球这个家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止,有很多人属,只不过被晚期智人的后裔消灭了,比如尼安德特人,中国有被消灭的山顶洞人北京人之类的。


这种消灭当然不是杀了他们吃肉。而是我们的食谱与他们高度一致,我们一旦强盛,就会有更多人口,占据更多的食物来源。相应地,他们竞争不过我们,守不住领地,就会失去食物来源,没有吃的,就只有被活活饿死。最后一只晚期智人的亲戚是一种侏儒人,身高和智力都远远弱于智人,领地最终被晚期智人全部剥夺,族群不断缩小。最后他们因为饥饿难忍偷盗智人的婴儿填肚子,结果激怒了智人,遭到了报复性地屠杀,从此彻底灭绝。但这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注意,决定一个物种存亡的,并不是它的食物链的上级,而是食物链中的同级和下级。


只要一个物种不缺乏食物,而且它们的生育比被捕食的速度快,这个物种不但不会灭亡,族群质量还会不断提高。


人类的战争的本质就是,清理掉同为人类的竞争者。大家食谱相同,这就是根本矛盾。一旦领地被完全开发,而人类还在增长,战争就无法避免。



补充一下,有人觉得我说的有问题,认为我是在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


但是很遗憾的是,社会主义是一种规律,而非规矩。规矩可以重新定义,规律很难呀!


比如说吃饭,我们可以定规矩用什么餐具,吃什么食物之类的细节,但是我们没法规定“不准摄入任何能量,要自主产生能量”。


另外,人种会一直分化下去。黑白黄都是智人分化的结果,而智人则是各种猿人分化的结果,猿人又是类人猿分化的结果。物种总是在不断分化,要时间倒回去,地球上所有物种都是同一个物种分化的结果,凭什么相信,物种的分化在智人身上就停止了呢?



汉族祖先是先羌人,然后不断分化出基因有别的不同兄弟民族,汉人也只是先羌人的一只,苗族人也是先羌人后裔,而且汉苗是有基因上的分化的。这算起来也才5000年,在进化史上很短暂的一瞬间。


同样汉人以后也会不断分化,比如张家人,李家人,王家人之类的,不过估计还得好几千年。


避免战争的办法并不是鄙弃社会达尔文主义,而是正视它。


1,人口要与生产力匹配。

2,禁止一夫多妻制。

3,本种种族最起码要有不被其他种族暴力屠杀的能力。

4,废除私有制。宁可众人全部饿死,也绝不可一人独饱。


还有,杀戮未必都要血腥和痛苦,也可以不流一滴血,没有半分痛苦。


无痛的杀戮的典范是某教,以一夫四妻的方式剥夺男性异教徒的生育权,最后不需要流一滴血,就可以让异教徒断子绝孙,而且异教徒都不想反抗。


人类早期为了生存很艰难,都是在拼命。


据说苗族人是蚩尤部落后裔,汉族人是炎黄部落后裔。一开始炎黄蚩尤部落的人种肯定是一样的,但是黄河流域的宜居地就那么大,人口爆炸了,土地养不起了,那么久必须有一部分人从这土地上消失。谁从这土地上消失呢?战争定结果,谁打赢了谁留下,没打赢的就只能被驱逐出去。


战争并不以杀戮为目的,但必然会以杀戮为恐吓手段,将对方驱逐出去。


19世纪的资本主义战争依然是这种性质。这时候战争的目的不再是土地,而是市场。谁能占据市场,谁就可以发展壮大,所以战争目的也就是将同为资本家的竞争对手暴力驱逐出市场。这种战争目的在当今世界依然没有缺席过,只不过有原子弹这种掀桌子的玩意儿,就不敢再轻易这么搞了。


但是不爆发战争,依然有其他替代手段,绞尽脑汁地将同行从市场上驱逐出去,其中不乏暴力手段。


而且人类从非洲出走,也不是没事游山玩水。那个时代,完全靠采摘打猎,一旦土地达到人口上限,就会有人被驱逐。被驱逐者在新的地方活下来,又会重复前一过程,又会继续发生驱逐行为。人类于是就慢慢地从非洲迁移到世界各地。被驱逐者新到一个地方,会与食物链的同级别动物产生竞争。


比如说,人类吃肉,狮子老虎也吃肉,这就会产生竞争,胜利的一方站稳脚跟,失败者被驱逐出去,直到没有去处。于是人类所到之处,各种猛兽被灭绝。

人类除了和猛兽竞争,也和“土著”人会竞争,也是一番优胜劣汰。



这种规律放在现在也是如此。


比如黑人社区,白人敌不过有政策武装起来的黑人,就只能被驱逐出社区。然后黑人填满社区。


在中国,也是一样。汉人敌不过被政策武装起来的某族,只能慢慢地被驱逐出原来的地方,去新地方。然后原来的地方慢慢x化。


同样的还有在国外,华人不受欢迎……本质上也是物种入侵。大家都是靠工作吃饭,华人更努力,而岗位有限,于是土著们就会失去的饭碗。


这也是不可调和矛盾……除非岗位充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入。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人种”这个词听起来就代表了不同的类别,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属(Homo)确实只有一个现存的物种:我们,智人(Homo sapiens)。这就好比狼和狗,虽然有很多不同的品种,但它们都属于同一个物种——犬属(Canis)。要理解为什么人属只有一个现存物.............
  • 回答
    要说清楚蒙古人和突厥人之间的关系,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就像很多古老民族一样,他们的历史是交织、碰撞、融合的复杂画卷。与其说是简单的血缘或者臣属,不如说是一种 长期存在、时而紧张、时而合作、影响深远 的关系。血缘的纠葛:模糊的界限首先,从纯粹的血缘上讲,蒙古人和突厥人 并不是同一个祖先直系传承下.............
  • 回答
    重庆最近发现的这尾 4.23 亿年前的袖珍边城鱼,简直是给古生物学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小家伙,虽然名字听起来挺地方特色,但它身上的信息量可大了去了,能帮我们解开不少关于生命起源和“从鱼到人”演化历程中的谜团。首先,得搞清楚它属于哪个“家族”。它是个有颌鱼类,这一点至关重要。想象一下,地球生命演化.............
  • 回答
    张家界一剧场所有观众均属高风险人群,涉及约 2000 人,座位无间隔,这个情况,说实话,让人听了就心里咯噔一下,感觉风险挺大的。怎么看这事儿呢?得从几个层面来说。首先,风险评估的失职。最直接的问题是,在疫情依然严峻的当下,如果剧院真的能够确定所有观众都是“高风险人群”,那么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管理.............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汉初的诸侯和元朝的宗藩,为啥不能简单套用“二重君臣观念”这么个说法。这事儿得从历史的根子上,从政治体制、权力运作和实际利益这几个方面掰开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君臣观念”。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对最高统治者的忠诚和服从,以及最高统治者对臣下的庇护和恩赐。这是一种权力和义务的双向关系.............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你观察到的现象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都说米饭和可乐都是糖类,为什么一个吃多了好像没事,另一个却容易让人得糖尿病呢?这背后涉及到的学问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米饭和可乐都属于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糖类”。 它们在体内最终都会被分解成.............
  • 回答
    关于湖北省属高校水平相对不突出,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下。一、 历史遗留与资源分配的“先天不足”首先得承认,湖北省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长期以来被部属高校“虹吸”了不少。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拥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 回答
    “暴雪出品,必属精品”这句话,在许多玩家心中,曾经是衡量一款游戏质量的黄金标准。这句口号承载了太多玩家对暴雪的期待和信赖,也确实是建立在暴雪过往辉煌成就之上。这句话是怎么来的?这句话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暴雪在游戏开发领域,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凭借一系列现象级作品积累起来的口碑。 .............
  • 回答
    斯里兰卡(当时称为锡兰)之所以不属于英属印度,主要是由于其历史、地理、文化和政治发展道路的差异,以及英国殖民统治的具体策略和行政划分。虽然两国都曾是英国殖民地,并且在某些时期内存在联系,但它们从未被统一纳入同一个行政体系,更没有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下面我们来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1. 悠久且独立.............
  • 回答
    属七和弦的解决,之所以优先倾向于小二度音程,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音乐理论和听觉规律。它并非是生搬硬套的规则,而是源于和声进行中最自然、最有张力且最令人满足的听觉感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属七和弦本身的特性入手,以及它在和声语境中的作用。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属七和弦(Dominant Seventh.............
  • 回答
    条件概率本身并不是一个随机变量,但它是与随机变量紧密相连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先明确“随机变量”和“条件概率”各自的定义。随机变量是什么?我们先来聊聊“随机变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容器”,这个容器能够装着各种可能的结果,而这些结果的出现是带有不确定性的,由随机现象决定。举个例子:.............
  • 回答
    民国时期,云南和广西确实都与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接壤,地理位置的邻近为两国军阀带来了不同的武器获取机遇。然而,滇系军阀大量装备法械,而桂系军阀则鲜有此现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地理因素决定,而是多重政治、经济和军事策略交织作用的结果。滇系军阀:与法国的“亲密接触”要理解为何云南的军阀能大.............
  • 回答
    二战中中国战场,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国际二战史的叙述中,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往往被淡化,甚至“一笔带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一句简单的“忽略”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以及国际史学视角下的考量。.............
  • 回答
    关于清朝为何不直接废除外藩蒙古旗而将其统一为内属蒙古旗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简单来说,清朝之所以选择“盟旗制”并维持外藩蒙古的相对自治地位,而非直接将其并入内属蒙古,是出于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民族以及历史原因的综合考量。直接废除外藩蒙古并将其纳入内属蒙古体系,在当时而言,风.............
  • 回答
    人在睡梦中创作力特别活跃,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被广泛探讨的现象。虽然确切的科学机制仍在研究中,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1. 大脑的重组与连接: 无意识的自由联想: 在清醒状态下,我们的思维受到逻辑、理性、社会规范和日常经验的严格限制。然而,在睡眠中,尤其是做梦时(REM睡.............
  • 回答
    人之所以难以被说服,是一个涉及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现象。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认知与心理层面的原因:1.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核心思想: 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偏好和回.............
  • 回答
    人喜欢将个人的失败归咎于“专业”,并以此劝退他人,这是一种相当普遍且复杂的心理现象,背后涉及多重原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合理化自我认知和维护自尊: 避免直接面对能力不足: 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遭遇挫折或失败,最直接的解释可能是自己的能力、努力或天赋不足。然而,承认这一点会严重打击自尊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营养学和生理学中一个有趣的交集。让我们来详细地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为什么我们说有 8 种(甚至 9 种)必须氨基酸?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虽然常说“8种必需氨基酸”,但更准确的说法是9种必需氨基酸。之所以有时会漏掉一种,是因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生理状况下对某些氨基酸的需求比例.............
  • 回答
    人在告别痛苦时产生不舍,这看似矛盾,实则是一种深刻且复杂的人类心理现象。这种不舍并非对痛苦本身的喜爱,而是源于痛苦过程中伴随的一些深层情感、认知和成长,这些“副产品”在痛苦结束时,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种“不舍”:1. 成长与学习的印记,不舍的是那个更强大的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科学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碰撞。简单来说,人类的进化论是基于大量科学证据的推论,而基督教和佛教作为宗教体系,其核心教义并非建立在科学证据之上,而是源于信仰、启示、经典和传统。因此,它们不“认同”进化论,更多的是因为进化论的解释方式和结论,与它们各自的创世观和生命起源的叙述不符,甚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