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为什么是先夺取上层建筑然后再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回答
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清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两个概念,这可是马克思主义里理解社会变迁的核心。

经济基础: 咱们可以把经济基础想象成一个社会运作的“硬件”,它是由生产力(咱们能生产什么、生产的效率如何,比如技术、劳动者能力)和生产关系(谁拥有生产资料、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怎样的,比如雇佣关系、所有制形式)组成的。说白了,经济基础就是这个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和财富分配方式。

上层建筑: 而上层建筑,则是搭建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软件系统”。它包括国家政权(政府、法律、警察、军队)、意识形态(宗教、哲学、道德、艺术、教育)、文化、婚姻家庭制度等等。这些东西,说到底都是为了维护现有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提供合法性和合理性。

为什么革命是先夺取上层建筑?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逻辑和历史的必然性:

1. 权力是掌握在谁手里?
在任何一个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资产阶级)同时也是掌握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阶级。他们通过政治、法律、媒体、教育等上层建筑的工具,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压制被剥削的阶级(无产阶级)。

你想啊,资本家可以通过控制工厂、银行来赚钱,但他们更要通过控制议会、制定法律来保护他们的财产,通过控制媒体来宣传他们的价值观,让人们觉得他们拥有财富是“公平”的、“合理”的。如果无产阶级没有掌握政权,即便他们有了新的经济想法,新的生产关系,也无法在法律上、在社会现实中实现。资产阶级可以通过国家机器来镇压任何试图颠覆现有经济秩序的行动。

2. “先上层建筑”是改造现实的必要手段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不是仅仅改变生产方式,而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打破旧的权力结构。

夺取政权: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的权力,就用来强制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压制反革命的复辟。就像你想要改建一栋楼,你得先拿到拆迁许可证,控制施工现场,不然怎么开始新的建设?
改造思想文化: 资产阶级长期以来通过教育、媒体等塑造了一套为他们服务的意识形态,比如“自由竞争”、“个人奋斗”,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习惯于被剥削。革命之后,无产阶级需要用新的思想文化来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建立起集体主义、劳动光荣、共同富裕的价值观,让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愿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制定新法律: 旧的法律体系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革命后,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比如没收剥削者的财产,将生产资料公有化,保障工人的权利等,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提供法律保障。

3. 经济基础的变革需要政治权力来推动
虽然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反过来,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尤其是国家政权,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甚至可以支持一种更公平的分配方式。但是,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要解除这个桎梏,就必须首先通过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来改变生产关系,比如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治权力,这些经济上的变革就无法顺利进行。你能想象在资产阶级政府的眼皮底下,大家就把工厂、银行都变成公有的吗?那是不可能的,旧的统治阶级会动用一切力量来阻止。

所以,这个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步:思想的启蒙和组织。 在革命前,无产阶级需要认识到自身的阶级处境,形成革命的思想,组织起来。
第二步:夺取上层建筑。 通过武装革命或政治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就像攻占敌人的指挥部。
第三步:改造上层建筑,同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无产阶级政权利用其掌握的权力,通过法律、教育、意识形态等手段,逐步改造旧的上层建筑,同时,以国家政权为杠杆,推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计划经济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就像在控制了局面后,开始按照新的蓝图来建设。
第四步: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逐渐巩固,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举个例子:

就像推翻一个封建王朝,首先要打倒皇帝,推翻旧的官僚体系(上层建筑),才能接着进行土地改革,废除等级制度(改变经济基础)。你不能一边还在皇权统治下,一边就想着把地分给农民,那是不可能的,旧的官僚会镇压你。

总结来说,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是先夺取上层建筑,是因为旧的经济基础是由旧的上层建筑来维护的。只有先掌握了并改造了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才能为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提供必要的政治条件和保障。这是一个由政治上的胜利,为经济上的根本变革开辟道路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往的私有制社会上层建筑并不完全排斥商品经济,旧的上层建筑所排斥的是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所以当商品经济具备了占统治地位的条件后,资产阶级就联合市民用大炮教封建主做人,资本主义的土地革命使级差地租取代了绝对地租,只有完成土地革命,商品经济才能真取得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并不完全排斥"社会主义",它虽然抗拒,但也不完全排斥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不推翻资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能够对经济斗争做出让步),它甚至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按劳分配”(不废除资本占有的前提下)。但它必然抗拒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占有,必然抗拒我们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是 不能兼容的,无产阶级同样只能用大炮和机枪教资产阶级做人,用大炮和机枪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取得统治地位。

所以题主告诉我们,如何在资产阶级专政之下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而不是让它同生产力一起被毁灭?

先建立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再建立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没有土地革命,能有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读书是开拓思路,不是让你忘记常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清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两个概念,这可是马克思主义里理解社会变迁的核心。经济基础: 咱们可以把经济基础想象成一个社会运作的“硬件”,它是由生产力(咱们能生产什么、生产的效率如何,比如技术、劳动者能力)和生产关系(谁拥有生产资料、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怎样的,比如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难题,即为什么在工业化程度最高、资产阶级力量最强的国家没有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反而是在相对落后、以农业为主的俄国实现了这一目标。这的确是一个充满挑战也极为吸引人的历史谜题,其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
  • 回答
    21世纪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抛开过去的刻板印象,审视当下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互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确“无产阶级革命”的定义。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无产阶级革命是指由无产阶级(即出卖劳.............
  • 回答
    龙女的无产阶级革命能走多远?这个问题,说实话,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它不是个简单的“能成功还是失败”的答案,而是要看她手里掌握的资源、对人心的把握,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当然,还有她自己这“龙女”到底是个什么货色。首先,我们得明白龙女她这个“龙女”的身份。她是龙,那不就是天生的贵族、神灵,是旧秩序的守.............
  • 回答
    高二文科生,你好!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直击了历史和政治概念的核心。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听起来好像都是“底层人民”,但实际上它们在历史进程和革命的性质上,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来好好捋一捋。农民阶级,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依靠自己的劳动,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为生的人。在古代社会,土地是生产资料中最核心、最主要的.............
  • 回答
    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作为二十世纪初两次标志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尝试,它们不同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交织的产物。要深入理解为何前者得以成功,后者却以失败告终,我们需要仔细剖析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深层差异。一、 革命爆发的土壤与背景差异:俄国十月革命: 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要回答“现在的中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理想中的新中国吗?”,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年代,理解他们的理想,再对照当下的中国,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理想”首先,我们要明确,老一辈革命家们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的思想也有发.............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认为是西方近代史中影响最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在于其革命的彻底性、传播的广泛性、思想的先进性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革命的彻底性与深远性:与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法国大革命具有更彻底的革命性质,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社.............
  • 回答
    奥斯曼帝国的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如果我们将希腊独立战争(18211829年)视为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独立运动,那么其发生在希腊而非奥斯曼帝国其他地区,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偶然,而是希腊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特殊地位和发展轨迹所决定的。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
  • 回答
    苏联的出现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事件,将其定性为“错误”与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比二月革命后可能出现的不同历史走向。简单地说,苏联的出现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影响深远且至今仍有争议。苏联的出现是否是“错误”?从结果导向来看,苏联的出现带.............
  • 回答
    西方世界是否还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历史、经济、社会结构、政治环境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都对此产生着深远影响。一、 历史经验与理论基础的审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矛盾。随着.............
  • 回答
    思考欧美发达国家当下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确实是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不像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更像是在剖析一个庞大而动态的社会肌体,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我们谈论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什么意思。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定义,那通常是指无产阶级(工人阶级)通过.............
  • 回答
    要探究无产阶级革命能否消灭资本主义,我们需要回到这场革命的核心理念和历史实践中去审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深刻社会变革逻辑的复杂议题。首先,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根基在于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刻揭示。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当下世界主流国家鲜少出现无产阶级革命,得从好几个维度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事儿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等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与吸纳能力首先,最关键的一点是,资本主义本身比许多人想象的要“聪明”和“能干”,它发展出了.............
  • 回答
    要在美国未来30年内爆发一场由无产阶级主导的革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议题,需要审视其深层根源、潜在催化剂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阻力。虽然“无产阶级革命”这个词本身带着浓厚的历史色彩,但在现代语境下,我们更应该理解为一次大规模的、以工人阶级和受压迫群体为核心的社会政治变革,其诉求是根本性的经.............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政治、社会心理以及伦理等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将“侮辱革命者”的“无产者”作为一个群体来讨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概括性,因为“无产者”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动机是多元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革命者”和“无产者”这两个概念在历史和政治语境中的含义.............
  • 回答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个提法,说起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出现的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政治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权之后,革命并没有就此止步,反而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更长期的阶段。简单来说,它认为,一旦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机器,这并不意味着阶级斗争就.............
  • 回答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传统的资产阶级革命存在本质区别,将其归类为资产阶级革命,或者说完全照搬资产阶级革命的模式来理解,是存在片面性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传统的资产阶级革命。通常我们所说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指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争取政治权力和经济自由,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其核心动力是资.............
  • 回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没有像法国大革命那样遭到欧洲封建势力的联合绞杀,这其中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可以从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英国自身的政治体制、革命的性质以及欧洲国际格局等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看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时间和其所处的国际环境与法国大革命截然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指的是从.............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普遍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其核心在于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参与者以及最终推翻的旧秩序,都深深地打上了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烙印。在革命爆发之前,法国社会等级森严,所谓的“三个等级”制度将所有人划分开来。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特权,却无需承担多少赋税。而第三等级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