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能够成功,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领导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反而失败了?

回答
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作为二十世纪初两次标志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尝试,它们不同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交织的产物。要深入理解为何前者得以成功,后者却以失败告终,我们需要仔细剖析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深层差异。

一、 革命爆发的土壤与背景差异:

俄国十月革命:

根深蒂固的沙皇专制与社会矛盾: 俄罗斯帝国在20世纪初仍然是一个由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国家。尽管沙皇政府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其专制统治的本质未变,土地分配不均、农奴制残余、民族压迫以及工人阶级遭受的残酷剥削,都造成了尖锐的社会矛盾。民众对沙皇统治的厌恶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一战的催化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俄国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战争的巨大消耗不仅拖垮了本已脆弱的经济,导致粮食物资短缺,民不聊生,更暴露了沙皇政府的腐败无能。前线的士兵士气低落,后方的民众怨声载道,战争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与领导: 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虽然在初期并非主流的社会主义力量,但其高度组织化、纪律严明的政党结构,以及明确的革命纲领(“和平、土地、面包”),使其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领导俄国工人、士兵和农民。他们抓住了时机,果断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在政治宣传和组织动员上表现出极高的效率。
二月革命的铺垫: 1917年3月(俄历2月)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但随后成立的临时政府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继续进行战争,并且未能满足人民对土地和和平的诉求。这为布尔什维克党提供了进一步壮大的空间,并在10月再次发动革命。

德国十一月革命:

相对成熟的资本主义与议会民主: 相较于俄国,德国早已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拥有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相对稳固的议会民主制度。德国社会民主党(SPD)作为欧洲最强大的工人政党,拥有庞大的党员基础和在议会中的重要影响力。
一战的重创与民族主义高涨: 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同样是其革命的导火索。战争的失败导致了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尤其是在战败前夕,国内普遍存在对战争的厌倦和对统治阶级的失望。然而,德国在战前长期积累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对“背后受刀刺”的叙事的传播,也为后来保守力量的复苏埋下了伏笔。
社会民主党的领导层困境: 尽管德国社会民主党拥有强大的组织基础,但其领导层在革命时期的选择却出现了重大分歧和摇摆。以谢德曼为代表的党内右翼,倾向于温和改革和与现有统治秩序的妥协,他们更看重议会民主的成果,担心无限制的革命会破坏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秩序。而以李卜克内西、卢森堡为代表的左翼,则更为激进,主张直接的无产阶级革命,并建立了斯巴达克同盟作为其更激进的组织。然而,左翼力量在组织和动员能力上,与布尔什维克党相比存在差距,且在关键时刻未能形成统一的强大力量。
政治力量的复杂性与反革命势力的存在: 德国的政治光谱比俄国更为复杂。除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还有强大的容克地主、工业巨头、军队和保守势力。这些力量在革命发生后,迅速联合起来,并利用民众对混乱和激进主义的担忧,支持魏玛共和国的建立,并镇压革命力量。

二、 革命的性质与目标差异:

俄国十月革命:

阶级斗争的直接体现: 布尔什维克党的目标明确,就是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坚信无产阶级能够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苏维埃的力量: 工兵代表苏维埃在革命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成为了革命的权力中心,有效地组织了工人、士兵和农民,并对临时政府构成了直接挑战。布尔什维克党成功地将苏维埃变成了自己的政治工具。

德国十一月革命:

混合政治诉求: 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最初更像是一场以推翻威廉二世君主制、结束战争、追求民主和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的政治革命,而非纯粹的无产阶级阶级革命。虽然左翼社会主义者希望借此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社会民主党的主流力量更倾向于建立一个议会制共和国。
对苏维埃模式的警惕: 德国的社会民主党领导层,尤其是右翼,对俄国革命的暴力和由此带来的不稳定感到担忧。他们更倾向于遵循西欧渐进主义的道路,而不是效仿俄国的布尔什维克模式。这导致了党内力量的分裂,无法形成统一而坚定的革命领导核心。

三、 外部环境与干预:

俄国十月革命:

国际环境的相对有利: 在十月革命爆发时,英、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无暇也无力对俄国进行大规模的直接军事干预。虽然有协约国对苏俄进行干涉战争,但由于战后疲惫和国内民众的反战情绪,干涉的力量有限且分散,最终未能阻止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巩固。
列宁的灵活策略: 列宁能够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策略。例如,他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虽然代价高昂,但暂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布尔什维克政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喘息之机。

德国十一月革命:

战胜国的压力: 德国在十一月革命后,面临着战胜国的严厉制裁和占领的威胁。这些外部压力使得德国政府(无论是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魏玛政府)不得不优先考虑国家的稳定和与战胜国的关系,对国内的激进革命力量自然采取了压制态度。
其他国家的警惕与干涉: 欧洲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尤其是英法,对德国的激进革命时刻保持警惕,并乐于看到德国的秩序被维护。他们甚至可能暗中支持德国政府镇压左翼革命力量,以防止社会主义在欧洲蔓延。

四、 革命策略与执行力:

俄国十月革命:

果断的武装起义: 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10月成功地策划并执行了武装起义,夺取了彼得格勒的政权。他们的行动迅速、果断,并且得到了部分军队和工人的支持。
建立稳固的政权: 在夺取政权后,布尔什维克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和军事机构,例如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人民委员会、红军等,并采取措施巩固统治,包括镇压反革命势力。

德国十一月革命:

革命力量的分裂与犹豫: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的分裂,以及党内不同派别之间的不信任和斗争,削弱了革命的力量。例如,在平定柏林的工人起义时,社会民主党政府不惜与旧帝国军队的残余力量合作,镇压了以斯巴达克同盟为代表的激进左翼。
缺乏坚定的无产阶级专政目标: 大部分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并没有追求建立如同俄国那样的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更希望通过议会民主来实现社会主义。这种政治目标的模糊性,使得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缺乏坚定的行动方向。
反革命势力的成功反扑: 由老兵组成的自由军团(Freikorps)等右翼准军事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成为镇压革命的有效工具。他们以残酷的手段镇压了斯巴达克同盟的起义,并杀害了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

总结来说,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是其在极其有利的历史条件下,由一个组织严密、纲领明确的政党领导,充分利用了社会矛盾和战争危机,并通过果断的武装斗争和政治运作,最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而德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则因为其社会基础、政党内部的分裂、革命目标的模糊性以及来自内外保守力量的强大压力,最终未能实现其左翼领导人所期望的无产阶级专政。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际环境,都深刻地影响着革命的走向和最终的命运。俄国革命是一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爆发的,具有高度集中和决断性的阶级革命;而德国革命,则更像是在成熟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因战争失败而引发的,但又未能摆脱其历史包袱和国内政治复杂性的,一场未能完成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因很多。

但是关键是什么呢?看问题要看到关键。

那就是俄国十月革命能够成功的大背景有两个:

1、俄国临时政府依然在进行战争,这产生了两个效果,忠于政府、思想保守的军队,由于战斗力较强被部署在前线,厌战情绪很强的后备军队则驻扎于首都。

这不仅使得不论是沙皇还是临时政府都缺乏可靠力量镇压革命,也让厌恶战争的士兵们始终因试图结束战争而怀有非常激进的政治诉求,这种境况为列宁这样的革命家找到了可供利用的政治契机——革命者首先可以通过争取军队控制首都,革命的成功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俄国临时政府是反对右翼、亲近左翼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府,这个政府的领导人,无论是自由派利沃夫公爵,还是左翼领袖克伦斯基,都对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威胁缺乏清醒的认知。

临时政府和俄国主流政治力量的主要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如何防范沙皇复辟和军人独裁之上,临时政府对右翼党派和旧军人的打压,要远超过对布尔什维克的防范——社会革命党人更把布尔什维克视为不听话的小伙伴。事实上,在五月危机、七月暴动和九月政变(俄历),临时政府屡次拒绝右翼对布尔什维克实行残酷清除的建议,这使得列宁及其追随者得以在七月崩溃中重新崛起。

相比之下,德国革命时期则完全不同。

1、与俄国革命不同,德国布尔什维克不但面临强大的军事敌人,而且也争取不到军队的有力支持。

当时的战争已经结束,忠于政府的右翼保守派民族主义军人早已回国,以“自由兵团”来例,这支暴风突击队员组成的右翼军团不仅在西线战场上打得英法丢盔卸甲,在波罗的海也让苏俄红军望风而逃,他们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远远超过布尔什维克的工人赤卫队和士兵联合会,这些军人对布尔什维克心怀刻骨仇恨,必欲消灭之。

相比之下,战争结束之后,原先为了结束战争而支持革命的起义士兵也得到了满足,对革命的热情基本消散了。这也意味着布尔什维克很难得到军队的支持,这是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与列宁、托洛茨基在俄国革命中的最大不同——他们很难争取到士兵支持。

2、与俄国革命不同,德国共和政府更恐惧布尔什维克,更愿意与右翼保守派合作。

德国社会各界和共和政府将防范布尔什维克革命视为首要目标。

社会民主党虽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党派,与克伦斯基一样,艾伯特也自视马克思主义者,但当时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引发之对农民和中产、有产阶级的系统性消灭,已经让包括艾伯特在内的德国各界心怀恐惧,德国社会可以容忍军人独裁,但绝不敢接受布尔什维克革命。

因此,当卢森堡、李扑克内西试图发动革命时,共和派左翼政客、军事负责人斯诺克直接表示“当危难来临时,必须有人扮演残暴的鹰犬,而我不惮其劳!”一个社会形成了如此残酷的共识,当镇压之拳砸来的时候,卢森堡和李扑克内西只能被打成齑粉。

所以,政治问题要看清关键和大势,这不是个人天才与否的问题,而是对时运之机的研判与把握。

欢迎关注公众号:wtt131660621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作为二十世纪初两次标志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尝试,它们不同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交织的产物。要深入理解为何前者得以成功,后者却以失败告终,我们需要仔细剖析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深层差异。一、 革命爆发的土壤与背景差异:俄国十月革命: 根.............
  • 回答
    一战爆发前,奥匈帝国确实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它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帝国,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其工业产值一度超过俄国,是当时欧洲的五大列强之一。然而,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尤其是在东线战场面对俄军的攻势时,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重历史、政治、军事和战略层面的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的强大与内在的.............
  • 回答
    俄国在苏俄内战(19171922年)期间没有解体,主要得益于布尔什维克政权的组织能力、军事胜利、国际支持与反支持的博弈,以及内战后期的妥协与政治整合。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分析这一历史现象: 一、布尔什维克政权的组织与领导能力1. 列宁的领导核心作用 列宁作为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凭借其政治远见和.............
  • 回答
    俄罗斯的艺术成就斐然,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交织作用。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如说是一系列机缘巧合和内在驱动力共同塑造了俄罗斯艺术独树一帜的魅力与高度。首先,我们要看到俄罗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它横跨欧亚大陆,既吸收了东方文明的神秘与深邃,又深受西方古典艺术的影响。.............
  • 回答
    关于俄国水兵起义频发的原因,这背后牵扯到俄国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点来展开说明,尽量不让它显得生硬或像官方文件。首先,我们得明白,俄国,特别是海军,一直扮演着一个相当特殊的角色。从彼得大帝开始,海军就被视为国家强大、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这背后意味.............
  • 回答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可以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和政治变革的催化剂,它在中国大地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巨浪,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细细道来,不能只看表面。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它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十月革命之前,中国知识界和革命者.............
  • 回答
    俄国小说里人名频繁切换,确实让不少读者感到困惑。这背后其实藏着俄国文化和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小说家们为了更贴近生活、更丰富人物塑造而有意为之的设计。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俄语人名结构本身就提供了“切换”的可能性。俄语里,一个人通常有三个名字: 名字(Имя / Imeni): 这是我.............
  • 回答
    俄罗斯文学和日本文学,这两座文学的巍峨高峰,都以其深刻洞察人性的能力而闻名。它们都曾描绘出形形色色的人物,从圣人到罪人,从理想主义者到犬儒主义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然而,在享誉世界的广度与深度上,俄罗斯文学似乎比日本文学更胜一筹。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归结于某一方的优劣,而是由历史、.............
  • 回答
    俄罗斯之所以能够扩张出如此广袤的土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偶然。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融合了地理、历史、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时空,从俄罗斯这片土地的根源讲起。一、地理的恩赐与挑战:广袤无垠的舞台首先,俄罗斯国土的广袤本身就是它扩张的基础。东欧平原,这片连接欧.............
  • 回答
    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迟迟未能召开立宪会议,这确实是导致其迅速垮台的关键因素之一,其背后原因盘根错节,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和权力真空是根源。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但并没有立即建立起一个稳定、被广泛接受的政权。临时政府虽然宣告成立,但其合法性基础并不稳固。一方面,它是由国家杜马.............
  • 回答
    俄罗斯这个国家,无论是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还是苏联,确实不像古代中国那样经历过长时期、被异族全面统治的灭国之灾。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其地理环境、历史演进、民族构成和政治制度的独特性。首先,地理环境是俄罗斯能够避免被异族全面征服的关键因素之一。 俄罗斯大部分疆域地处东欧平原,虽然地域辽阔,但其核.............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难题,即为什么在工业化程度最高、资产阶级力量最强的国家没有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反而是在相对落后、以农业为主的俄国实现了这一目标。这的确是一个充满挑战也极为吸引人的历史谜题,其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与塞尔维亚结盟,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地缘政治、民族主义和宗教等多方面的原因。这种联盟并非突然形成,而是长期以来俄罗斯帝国对巴尔干半岛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其自身战略利益的体现。以下是详细的阐述:1. 斯拉夫主义与泛斯拉夫主义的意识形态纽带: 斯拉夫民族的共同根源: 俄.............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好好梳理一下当年俄国为何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这件事。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政治、军事,甚至地理和心理上的因素。要说这件事,咱们得先回到彼得大帝的时代。彼得大帝大家都知道吧?他是个雄心勃勃的改革家,把俄国带向了欧洲,也算是俄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他为了实现“面向西方.............
  • 回答
    列宁对于俄国革命的重要性,绝非一两句话能够概括。他是一位集理论家、政治家、组织者于一身的卓越人物,他的思想、策略和行动,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并最终将其引向了历史性的转折。首先,列宁是布尔什维克的灵魂人物和核心领导者。在革命爆发之前,他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俄国的具.............
  • 回答
    欧洲与俄罗斯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欧洲在当前国际格局下所扮演的角色,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欧洲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承认其对俄罗斯能源、原材料和部分商品的依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所有问题上都必须与俄罗斯保持一致,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安全、主权和国际秩序等核心利益时。欧洲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追随美国的对俄.............
  • 回答
    一战后,横亘欧洲中部的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和俄罗斯这四个庞大的帝国,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轰然倒塌,重塑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帝国终结史中,唯独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王朝付出了被彻底灭门的惨痛代价,这背后的原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一、 根基已深、积重难返的社会矛盾:要理解.............
  • 回答
    近代的三个庞大帝国——大清、奥斯曼土耳其和沙皇俄国,它们在世界格局的剧变中,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中,大清和奥斯曼土耳其先后沦为“西亚病夫”和“东亚病夫”,任人宰割;唯独沙皇俄国虽然也经历了种种危机,但却能挤身列强之列,甚至在某些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
  • 回答
    同样是民主制度的国家,美国对俄罗斯的不放心,这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而是有着深厚历史根源和现实考量的复杂问题。简单说,这就像是一对曾经的战友,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后,虽然各自走向不同的生活,但因为过去的恩怨、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想象差异,始终难以真正建立互信。首先,咱们得从历史说起。美.............
  • 回答
    列宁对俄国立宪会议的态度,从最初的期待到最终的解散,转变得相当迅速且彻底。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政治策略调整”,而是根植于布尔什维克党的核心目标、列宁对革命进程的判断以及现实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理解这一转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背景和他本人的一系列思考。最初的期待与参与1917年的俄国,经历了二月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