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讲几个,权当一笑。
李渊有三个奶子,比周文王少了一个。怎么解释「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
李渊又称之为大唐的钱德勒。当然这个可能是虚写,也可能李渊真有多乳症。
李渊是弹琵琶的高手。
《资治通鉴》记载:“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 而白居易的琵琶行流传千古,这说明当时弹琵琶很流行。
民间有说法,李渊的琵琶是姜子牙收服的琵琶精转化而来。叫铁板琵琶。
李世民叫秦王。但是之前有一个秦王。
具体可以看下面演绎的对话。
“秦王,浅水原之战中薛举的儿子叫薛仁什么来着?”
“薛仁杲xue,ren,gao”
“想起来了,是叫薛仁杲,我总以为他是一个呆瓜,一个万人敌的呆瓜,最后你打得他投降,后来我说你已经会了什么剑来着?”
“诸侯之剑”
“对,诸侯之剑,可是你为什么就不杀了那个凶残的薛仁呆瓜呢?”
“杀降不祥”
“哼,秦王,你真这么想的,我看未必吧!你是心不够硬,不够狠。我帮你杀了那个呆瓜,不是为父够狠,是我看不惯那个薛举居然自称秦王、还什么西秦霸王、还他妈的秦帝,他都敢叫秦王,你这个秦王的脸往哪里搁呀……”
唐朝的骑兵秒杀草原军队的骑兵。
李世民的铁骑叫玄甲军。800人在虎牢关前可以对穿杀个来回。打东突厥、薛延陀等等切菜一样。
韩国电影说,只有高句丽才能克制住唐军,并且射瞎了李世民的一只眼睛。蓝翔表示非常愤慨。
天策上将有铸币权。
这个重点讲下。开元通宝是唐代第一种货币。由于其质量合理,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比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爱。开元通宝已经成为大五帝钱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财的功效。
另外,许多人都认为开元通宝是年号钱,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年号是开元,这是错误的。开元通宝是非年号钱,在唐代初年就已经铸造,是由欧阳询亲自题字,欧阳询是初唐人物,而李隆基生于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余年,从年代上讲,欧阳询就不可能给李隆基的铸钱题字。而李隆基将年号定为开元,纯属巧合。
李世民开府,他比太子李建成多有的一项权利就是他可以自行铸币。而李建成没有这个权利的。
上面第四篇,李二穿越成康王,可以说是知乎最热血的爽文。我不知道充了多少次会员了。极力推荐。
那篇文章设定非常的好。对很多细节展现得非常好,也很合理。
"归义军!"康王眼神明亮。
"守汴梁必守河洛,守河洛必守关中,守关中河西为必占之地,西域之地,归义军孤守百年,存一日异族便阻一日,归义军不可不复。"
"复西域,马政自解。"
……
康王说了很多理由,唯独藏着最重要的一个。
归义军为唐守土五十年,我便保你张家百年富贵平安。
张家必须有人活着,哪怕是废物,也会做二十年的西域都护。
至于甘州回鹘,待到北疆事了,本王亲赴西北,以回鹘覆灭,祭张议潮。
酒至半酣,大学士汪博彦悄然离去,集英殿内,钦宗已等候多时。"他要什么?"
"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
"我朝绝无此官!"
"康王说……他在,就可以有。"
比如上面的归义军,张议潮。
由于将来可能要出书,不便转载,请移步:我唐日常
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者达60多人,所以李姓声威显赫。但也正因为如此,给老百姓也带来很多麻烦。根据《酉阳杂俎》记载,由于李姓是国姓,所以在唐朝是禁食鲤鱼的,抓到鲤鱼以后,必须放掉,如果胆敢贩卖鲤鱼,重打60大板。这个禁忌还算是比较高雅的,还有一件事,可能就不太雅了。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叫什么?李虎。所以,老虎当然是不许吃的,当然一般也吃不着。这还不算,还不许人说“虎”字,得用别的字代替。哪个字呢?马。这个“马”字不是重点,重点是一个过去咱们都常用的物件——马桶。其实早在汉朝的时候,马桶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一直以来不叫“马桶”,叫“虎子”。到了唐朝,由于要避讳李虎的名字,虎子就改叫马子了。再到了后来,这物件又改叫马桶。你看,李姓的威风,甚至改变了我们的风俗习惯。
李姓的来源相当复杂,其中最浪漫的一种说法是出自皋陶。皋陶是虞舜时的司法官,当时这个职务叫理官,他的后代一直世袭这一职务,便以“理”为姓。商纣王时,皋陶后人理征,因执法如山惹恼了纣王,招来杀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便携幼子理利贞出逃。逃难途中几乎饿死,到了一棵李子树下,靠食李子得以存活。后来为了表达对李子树的感恩之情,就由“理”改成了“李”。
另外一个说法,没有李子什么事儿。根据《姓氏考略》,周以前没有李姓。李最早见于史籍姓名的,是老子李耳。李耳或许也是理利贞的后裔,不知道为什么,到他这儿就由“理”改成“李”了。
李姓的族源相当复杂。唐朝时,李成了国姓,有很多人就被赐姓为李。比如徐、安、杜、郭、麻、鲜于,这些姓氏中很多人都被赐姓为李。李姓当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洛阳李氏,其实是鲜卑族之后。鲜卑族被赐姓为李不仅发生在唐朝,更早的时候也有过。还有,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蛮族叛乱后,因为当地的民族都没有姓,就赐了很多姓给他们,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改姓李。所以,李姓的血缘很复杂。尤其让人称奇的是,在李姓当中,还有一部分是犹太人,这个可能连姓李的朋友都不知道。犹太人进入中国始于唐朝,这是中外文化史上非常重大的事件。到北宋中叶,进入中国的犹太人越来越多,主要散居在洛阳、南京、杭州、宁波、泉州,其中以河南开封人数最多。开封的犹太人当中,姓李的居多,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姓李,反正姓了一千多年了。
李姓发源于今天河南鹿邑一带,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后来,其中一支迁到了陇西一带,又分出三十九房。三十九房中的一房后来迁到了赵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郸一带,再后来这一房又分成东、南、西三支。所以李姓分得非常厉害。到了西汉,李姓开始迁往山东、江西,东汉时,迁往西南,其中有很多原本是汉族的李姓,甚至加入到白族、苗族、壮族、彝族等兄弟民族中。三国以后,李姓就已经分布全国了。
说一个其实也不算冷知识,但至少也是很多人有意遗忘、很多人不愿面对的现实。
唐朝的新疆吐哈地区,也就是东疆,和中原没啥区别,居民基本都是汉人。
金庸先生在《白马啸西风》中描述的高昌人反对汉化的情景,说实话真的很让人无语。本来就是汉人,反对个毛啊。
吐哈地区是汉人的居住地?
很多人可能就疑惑了,然而这是确实存在的。
首先我们说伊州。
伊州,就是如今的新疆哈密周边,这里位于新疆、甘肃、蒙古的三处中间,最初这里只存在一个叫蒲类的小城邦,统治范围也只限于巴里坤湖一带,依附汉朝,大略是操吐火罗语的。
东汉年间,哈密地区被北匈奴侵入,北匈奴呼衍王在此驻军,汉朝派窦固、耿忠击败呼衍王,开始在伊吾筑城,并设置宜禾都尉管理。
此后该地一直作为军屯所,为中原王朝统治,到了五胡十六国晚期,汉人在甘肃建立的西凉国(就是李唐祖宗那支)被匈奴人的北凉国击败,西凉宗室李宝率领民众逃到伊吾,建立了后西凉国,这里从一个军屯,逐渐发展成为定居地。
然而后西凉国太弱了,需要抱一个大腿。于是李宝就臣服于柔然汗国,柔然汗国开始染指伊吾了。到了北魏进军西域的年代,后西凉国已经没了,历史上只留下了柔然汗国在伊吾的戍主高羔子率众三千投靠北魏的记载。
无论是戍主这个官职,还是高羔子这个人名,都极富北朝色彩,当地已经成了汉人世居的土地,一直到隋朝时期,隋朝干脆就在这里设了伊吾郡。
然而隋朝灭亡到唐代初期,由于突厥势力庞大,唐朝暂时放弃对伊吾的统辖权,伊吾暂时出于三不管的处境。到了东突厥统治末期,出了这样的大事:
就是从薛延陀人在夷男的带领下进攻东突厥,东突厥名将阿史那社尔被夷男击败,没脸回去见刚愎自用的颉利可汗。于是阿史那社尔率领残军逃到伊吾一带,自此伊吾为阿史那社尔所有,而哈密也因此迁入了突厥人。
然而阿史那社尔没多久就降唐了,他带着部众内迁,又放弃了伊吾。
伊吾又来了新的主人:
对,就是乙毗咄陆可汗,他本是东突厥的“设”,在东突厥灭亡后逃奔西突厥,发现西突厥此时也内乱了,于是趁机夺取汗位。并在路过伊吾、高昌的时候,将伊吾纳为己有,并迫使高昌国臣服。
由于唐朝不承认他是西突厥可汗,所以唐朝称他为欲谷设,也就是在东突厥时期的爵位。
由于伊吾局面多数是汉人和已经在汉化过程中的龙家人(龙家人,是半汉化的焉耆人,也就是吐火罗人),这里的居民肯定心向唐朝,所以乙毗咄陆可汗向伊吾移民,迁来了大批粟特人。
唐僧去西天取经时,遇到的款待他的所谓“伊吾国王”其实就是西突厥汗国下属的伊吾城主,是个粟特人。而且还有中文名字,叫石万年。
然而这个粟特人很快就降唐了, 唐朝便在此地设置了伊州。
然后再说西州。
西州,即吐鲁番。不同于伊州,伊州一直是战乱之地,定居居民并不多,而西州的情况就大不同了。西州的交河城自古以来便是定居城邑,曾是车师国的首都。匈奴进入西域后,车师国被匈奴控制。在汉匈战争中,汉朝和匈奴对车师的宗主权经过数度更易。后来控制车师的匈奴日逐王投降汉朝,汉朝派郑吉在车师国开府设政,建立了西域都护府。从此吐鲁番地区成为汉朝在西域的行政中心。
到了西晋时期,吐鲁番地区仍然存在着车师国和中原王朝驻军共存的局面,西晋的戍己校尉就设在高昌。甚至在永嘉之乱时期,西晋戍己校尉赵贞野心勃勃,还欲图有一番作为。然而很快就被甘肃的张氏前凉王朝吞并,而张氏前凉王朝看到高昌城人口众多,便首次在这里设郡了。
也就是说,哈密设郡还是在隋朝,吐鲁番地区设郡要早得多了。
而高昌之所以人口众多,也是因为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战乱的缘故,中原人逃难到甘肃,甘肃在后凉灭亡后也战乱不休,难民纷纷西逃,使得高昌的汉人数量到达了绝对优势。
到了匈奴人统治的北凉时期,柔然汗国入侵北凉,攻陷高昌。并册封当地人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这个新疆历史上著名的汉人王国诞生。随后麴氏取代阚氏,并征服焉耆国。焉耆人开始了汉化进程,最后发展到隋唐时期,焉耆后裔被称为龙家人,已经和汉人无异了。
高昌国在唐朝与突厥作战的过程中,被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控制,被迫走上了与唐朝对抗的道路,后被唐朝消灭,唐朝就在此地设置西州。
最后说庭州。
庭州,大略是新疆昌吉和乌鲁木齐一带。与已经是汉人世居地的伊州和西州不同,从突厥人征服新疆后,庭州便成为西突厥汗国主要经营的地区,西突厥在此筑了可汗浮图城,并长期派遣叶护管辖,叶护是西突厥的重爵,意义非同小可。
由于乙毗咄陆可汗是东突厥人,所以西突厥贵族不服他,可汗浮图城的叶护阿史那步真降唐。唐军便开进了昌吉,随着西突厥贵族的不断投降,和唐朝在西域设置的伊州、西州的安定。唐朝就迈大了步子,在几乎就没几颗汉人的可汗浮图城周围设立了庭州。
随后西突厥接连叛乱,庭州也数度失陷,可见庭州确实不存在设州郡的基础。
然而,唐朝统治者是不可能承认其决策失败的。
于是唐朝统治者将庭州作为了罪人流放的去所,而在武则天统治期间,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冤案频出,庭州的流放汉人也越来越多。
宰相裴炎的侄子裴伷就在流放庭州期间,娶了同样是流放汉人的卢家姑娘,还结交当地突厥贵族、做生意赚钱,最后形成了一股黑社会性质也可以说是侠客性质的团体,阴谋颠覆武周,最后武周政府来镇压,杀死的裴伷一党流放汉人达三百余人。
在流放政策的贯彻下,庭州的人口最终超越了伊州。
于是在唐朝时期,吐鲁番哈密地区,是一个以汉人为主、龙家人(其实按唐人看法已经和汉人无异了)为辅,杂居少数突厥人和粟特人的纯行政区划了。跟内地无甚两样,当然口说无凭,还的看文物:
对,就是吐鲁番文书。
其中不单有佛经、文学作品,更具价值的是海量的私人之间的诉讼文书、契约、账簿,而其中汉文文书占绝对优势,文书中记载的告状的、立约的也绝大多数是汉人,少量的龙家人(基本上都姓龙)和粟特人、突厥人。
然而,吐哈地区汉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后来怎么消失的呢?
对,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了西域,吐哈地区为吐蕃占据。然而当时的汉人心目中,庭州虽然也是州府,但到底不是世居地,吐哈的伊西二州到底不同了。
所以在归义军收复河西走廊后,归义军派遣了军队去收复伊西二州:
这时候正好处于回鹘汗国崩溃之际,大量回鹘难民投靠唐朝,归义军反抗吐蕃时也有不少回鹘人参加。而收复伊西二州的归义军将领,也正是回鹘人仆固俊。
然而……
唐朝很快就灭亡了。
归义军政权也被甘州回鹘打败了。
伊西二州已经被吐蕃统治超过了半个世纪,接着又迎来了高昌回鹘的统治时期。
而代表中原正朔的铁血强宋,连河西走廊和河套也放弃给了西夏。
伊州和西州也就被中原遗忘了。
我弱宋时期,宋使王延德在出使高昌回鹘,曾遇到伊州的领主,领主自称姓陈,还拿出了唐代的诏敕,说陈家已经在伊州十几代。而这个世袭统治伊州的汉人陈氏家族,在元朝时期,已经完全回鹘化,自称“的斛迭林”了。
吐哈的汉人和龙家人,逐渐就被回鹘同化了。
所以到了蒙古时期,新疆被视为三块文化区域:
北疆这个草原民族角逐的场所,成了蒙古人的牧地,被称为蒙兀尔斯坦。
南疆这个曾经城邦辈出的吐火罗人之乡,成为伊斯兰教黑突厥后裔的居所,被称为七城之地。
而吐哈一带的东疆,这个曾经是汉人居所的土地,名字成了畏兀儿斯坦。
而现代的维吾尔族,便是七城的突厥后裔和吐哈的回鹘融合而来。说到底,他们身上也留着从汉魏时期到隋唐时期开拓西域的汉人的血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