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承平日久,佛啊道啊这些狗屁倒灶的封建糟粕又被一些人吹嘘了起来。点个香泡个茶,抄抄经书。妄想着用自己的虔诚换取神灵的保佑。
但凡你脑子清醒一点就知道,这些玩意吊用没有,一点都不实事求是。
政治课本讲宗教就是统治阶级就是麻痹人民的工具,我觉得讲的很对。
别跟我讲这玩意存在了几千年肯定有他的道理,东北萨满教跳大神还能追溯起源到山顶洞人时代呢。
首先四海龙王代表不了中国神龙,这里需要区分清楚中国远古的神龙,与后世俗化的动物龙。
早在佛教进入中国时,就开始了对中国龙形象的进行贬低,将印度蛇信仰的那伽指故意翻译成龙,并且编造说大鹏鸟食龙为生,利用信息不对成胡编乱造,适逢五胡乱华夹带传入国内。
到了近代,又基督传教士,故意将中国龙翻译成西方的代有邪恶含义的大蜥蜴。当然也有人会把dragon解释成力量的象征,当然纯粹是混淆概念。从最近的热剧权游中就可以看出,里面的龙虽然没有正义与邪恶的标签,只是作为工具出现,但是天性仍然是会吃人,本性还是凶残的。
要合理接受这种文化的流变,那么应该将中国神龙与动物龙相区别开。
可以这样理解,一些长得像想象中的龙类的族类,被冠以了龙的称号。
如果按清人的《龙经》的分类:
羽嘉生飞龙,毛犊生应龙,介鳞生蛟龙,介潭生先龙。
黄金千岁生黄龙,青金千岁生青龙,赤金千岁生赤龙,白金千岁生白龙,玄金千岁生玄龙。
黑龙曰水精,青龙亦曰水精;黄龙曰龙长,蛇龙亦曰龙长。白龙吐物入地成金,紫龙垂涎画色透玉。
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鼍龙,亦曰虬龙;无角曰【多它】龙,亦曰螭龙。七宿曰苍龙,九色曰斑龙。目见百里曰骊龙,神藏九馆曰痴龙。优乐自在曰有福龙,不得自在曰薄福龙。
灾害数作曰恶龙,愤怒杀人曰毒龙。苦行雨曰乖龙,未升天曰蟠龙。蟠龙长四丈,其色青黑,赤带如锦文;火龙高七尺,其色正红,火光如聚炬。
神龙兴云致雨,地龙决江开渎,天龙守天宫殿,伏藏龙守轮王藏。
白耳龙多信,九头龙多悟。烛龙亦曰烛阴,蛇身人面;土龙亦曰潜龙,蠢身驴首。
千岁龙善译时俗之言,守藏龙方免炎沙之罚。毛龙脱骨于旷泽之中,睡龙烧起于芦荻之内。
病龙之雨,其水必腥;懒龙之逃,其迹恒附。
猪龙以猪化名、孽龙以孽深著,吉吊龙,龙子也,喜逐鹿;交螋龙,龙属也,能伏珠蚌。
囚牛好音,狻猊好坐。睚呲好杀,亦曰蟋蜴;嘲风好险,亦曰虭蛥;蒲牢好鸣,亦曰徒牢;狴犴好讼,亦曰宪章;屃屭好文,亦曰【虫蛮】【虫全】;霸下好负重,亦曰【虫入】【虫夏】,蚩吻好吞,亦曰鸱尾。
象龙、马龙、鱼龙,虾龙、蟆龙,厥种皆为旁类。淫时、睡时、嗔时、初生时,此际皆难变形。与牛交则生麟,与马交则生骥,与豕交则生象。八尺,马之龙也;一角,羊之龙也;四距重翼,鸡之龙也;黑身白头、耳长卷尾,狗之龙也。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明清的小说里,四海龙王的地位实际上并不高,而且可以任意召令的存在,比如白素贞水漫金山就是召四海龙王干的,如果是在六部春秋里,更是被呼来喝去的存在。
昨晚看了电影,今天可以来评价了。
观影时,的确存在一些违和感,一种是锁龙龙宫的地狱模式很像西方文化里的东西,而我国的龙一般都是至高无上、权力无边的自由象征,是绝对不会真身作为镇压神兽去用的,一般都是炼化一个法宝去镇压就够了,而且这法宝往往或者注入神力,或者注入神识,唯一不可能的就是将神本身禁锢在里面。
大学时候看过一本中国神话相关的书籍,最早的龙似乎是草绳变的,好像是叫应龙?这条应龙跟另外一条忘了是怎么产生的龙繁衍出了后来所有的龙。那个时候是没有人的,都是神,后来女娲造人,人力不足,龙神会来人间,一些人感天而孕,生下的孩子就是带领和帮助人类的神子,我们华夏龙的传人的传说大抵是这么来的。
在中国,任何神话里的人民都对神仙很虔诚,有各种愚昧的祭祀,但未尝见愚昧的反对。这个电影里面的那种罔顾事实,不分青红皂白的反对,以及所谓致敬而设的人妖、周星驰式下三滥大众盲流人设,跟传统的中国人民的状态严重不符。
但是,要说到英雄主义,我倒是觉得它不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特别是现在,年轻一代大都没什么兄弟姐妹,生来就是家里的掌中宝,一家人都围着他转,不免更加刺激个人意识的萌发,这本来不是什么坏事,毕竟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个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但是,这个不应该是无视他人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的。片中的哪吒,身上有神力,但他并未约束,从他跟他妈玩耍就看得出来,如果那样去和别的小孩子玩,是不是会造成死伤无数?大家只看到群众对魔丸托生的哪吒的排挤,却并未在普通人的角度上去设想这种立场是否合理,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代人大都是自我中心惯了的,很容易便能代入哪吒的身份,却不易代入群众的身份。这是社会发展、时代特色所致。
我命由我不由天,风流人物的成就,往往是恰好站在时代的风口上罢了,而扇起这风的,却恰恰是面目模糊的群众。由概率论来看的话,你我更可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罗大众中的一员,好的情况下不拖后腿,为发展贡献一点力量,但几乎不可能是在风口上扶摇直上的那个。哪吒也好,敖丙也好,电影里是天地灵气、魔气汇集而成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本来就不是凡人。
电影故事为了有趣而设定的种种的梗,的确与传说严重不符,价值观念也非传统的观念,而是非常接近现实的,这必然有利有弊。好处么,资本狂欢,很多人也在夸了,弊端么,我支持梁道长的批评,尽管对于其中关于价值观是受西方影响的方面不赞同。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得向全国人民谢罪,居然在1979年就受到了好莱坞的侵蚀。
“辱华”是一个好态度,只要把这词往上套,喷什么都理直气壮。西方人的龙早期也是蛇形态,逐渐才出现有蜥蜴翅膀的拽哥。中国的应龙、黄龙也有翅膀,也有养龙的孔甲,乘龙的黄帝,屠龙的哪吒,日龙的张羽、柳毅,斩龙的魏征,锁龙的大禹。也有应龙斩杀蚩尤、夸父。这些故事百花齐放,龙的形象也各不一样,古人可以自由创作龙的故事,何以今人反倒辱华?
至于西方龙的形象一直在演化,现代西方文学中的龙大多已经转为人气偶像,《他是龙》、《龙骑士》、《驯龙高手》等,人家在文化不限制更多创作,才有了拽哥多种形象。那是不是西方人把邪恶的龙改成善类也违背了传统价值观?给贪婪的恶龙洗白,简直就是给资本家和集权者洗白,上纲上线谁都能说。
中国的龙原本是多样文化融合的产物,却已经固化成刻板印象,还不允许他人做有趣的改编。况且现在这部《哪吒》是老百姓喜欢的作品,管天管地还管到老百姓喜欢?
梁道长有时谈中国神话让人长见识,还是不要陷入垄断某领域话语权的地步为好。
莫名其妙,就流行歌曲唱唱的,我们什么时候是龙的传人了?
中国龙文化的来源,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宋辽之际,随着佛教的逐渐流行,印度佛教故事里的“龙王”传入中国。龙王本意是大蛇和水神,中国化之后和龙的形象同构。印度佛教故事里有善龙亦有恶龙。恰好宋代市民文化繁荣,最早的市民文学作品也在那一时期定型,所以恶龙故事也随之进入市民文学,譬如我们熟悉的哪吒闹海的故事,就来源于印度的那咤俱伐罗追捕和修吉龙王的故事。
元代之后,帝王形象开始和龙密切结合到一起,帝制结束之后传统的文化符号开始泛化,龙从代表帝王、帝国的符号演变成代表国族和现代国家的符号。
我觉得,宋代以后,龙分善恶的概念已经深入民间,所以我们要学会去分场合,理解龙符号的context,尊重龙的文化多样性,不然支离益可能就该被打成五千年来的头号大罪人了。
其实「龙」在历史上的地位并没有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什么屠龙啊斩龙的记录数不胜数,且不说蛟龙这类亚种老被人当小怪刷,正经的龙不拿编制也就是个家畜的命,动不动就要拉个车,运气不好直接宰了吃。
被天庭宰了吃肉也就罢了,凡人屠龙也不少见(支离益快给我点个赞),最惨的一条是夏朝的事,天帝一高兴赏给孔甲两对龙让他养着玩,孔甲就找到尧的后人刘累给他养着,结果养着养着……养死一条母的……
刘累一看,不能浪费啊,就给剁成了肉酱献给孔甲吃了,孔甲吃完赞不绝口,乾隆和慈禧都馋哭了。
吃完不久,孔甲找到刘累,肚子一挺手一伸:「我的龙呢?我刚才放这的,这么大一条,龙呢?」
刘累没法交代,只好撒腿就跑= =|||
这么看来,龙的地位有时候连妖族都不如,也就是个神奇动物的水平吧(纽特快来我给你按住了!)
即使是近现代,把龙塑造成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模糊的「龙的传人」这一说法,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神话传说讲人类是龙的后代(貔貅表示不长屁眼这个属性就不要争了吧……)。
符箓电商梁无神论道长觉得说龙是妖物就等于说中国人是妖物,这明显说不通吧?美国人还拿白头海雕当图腾呢,美国人都卵生?
历史上宗教对世俗的侵蚀,往往就开始于树立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想要发威就指着施法对象吼一嗓子「你渎神了!」然后自有一群无知信众冲过去拿石头把他砸死。
说好听点,就像《三体》里罗辑冲着星星放咒语,然后就有外星文明拿光粒砸它一样。
符箓电商梁无神论道长可能看到了一条很多人用了都说好,自己用了也屡试不爽的咒语——「你辱华了!」
只是他玩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这套玩太多,怎么用怎么好使,结果没想到这次拿「你辱华了」碰瓷之后大家没正眼看他,反而拿他当神经病围观。
看了高赞答案之后的一群答案,深感一粉顶十黑。这个电影我是不打算贡献票房了。
梁道长是谁我没感觉,他写的这个文章我也不同意。但明显此人是在总体肯定这部动画片的情况下,提供一个视角。帽子虽然大些,但绝无以前有些人对待流浪地球那样的恶意。
高赞答案介绍龙文化的多样性是与梁道长的正面相对。但这属于正常讨论。
后面的一大票答案是什么玩意儿?阴阳怪气,大批判开始了?
粉丝们对任何异议都发疯一样排斥攻击。我选择远离。不仅流量明星我不会看,本来喜欢梅西, 看到梅西有如此多脑残粉我也选择远离。
哪咤这部新动画片,从描述来说是传承了经典动画片“哪咤闹海”的设定。并没有影响对中国人“龙的传人”这一更大设定。愚昧的乌合之众与人民才是英雄也并不矛盾。也就是说我基本99.99%不认同梁道长的观点。但我更不愿意与脑残粉太多的东西为伍。
所以我不会再为这一据说非常优秀的动画片贡献票房,也不会象当年安利流浪地球一样向我的朋友推荐。
另外,知乎争议问题总是一边倒也挺让人烦。
动漫 ≠ 幼教
这个刻板印象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消除。
说白了,分歧的根本就在于,哪吒这个电影本来就不是儿童向的,它想探讨和表达的问题压根儿不是儿童可以理解的……
这一点上我挺哪吒,谁说做动漫就必须做全年龄向的?
那么作为曾经最优秀的国产动画作品之一《哪吒闹海》里那几条直接对平民大打出手要搞大洪水的龙是谁家的祖宗啊?
谁是那几条玩意的传人呢?
您要来您来,我敬谢不敏。
民族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民族宗教”“原生宗教”的长期缺位导致想在这个方向上当KOL的不是少数啊。
不就上纲上线吗,我也会:道教长期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工具,是麻痹广大无产阶级的精神鸦片,而龙则是奴隶主贵族和封建统治者的图腾,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毛泽东主席早已指出,没有理论指导的流氓无产者是不能取得革命胜利的,是会犯下诸多错误的。梁道长扛着爱国主义红旗阴谋破坏社会主义红旗,必须打倒在地并踏上一万只脚,教他永世不得翻身!(手动狗头)
谨以此旧文致龙的传人梁金莱先生。在文化源流上的意义来源与变化我就不说了,@螺旋真理 与@苏沉船 的答案珠玉在前,就连龙的形象在中国亦时时有变,在此补充一下。
另外,文化活力与对传说的创造力息息相关,西游记其实也是民间故事的集合,《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唐西域记》,以及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和众多民间传说组合出了这部巨著,里面的形象前后不一者很多,比如孙悟空,在西游记之外完全是另一个形象,“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喜时攀藤揽葛,怒时搅海翻江。金鼎国女子我为妻,玉皇殿琼浆咱得饮。”
马伯庸老师文章里还提到过过元杂剧中另一个唐僧形象:
红孩儿登场,装作迷路。唐僧逼悟空背着他,结果红孩儿化为大山压住悟空,趁机抓走唐僧。这和后来的红孩儿故事基本没区别。
不过红孩儿的爹可不是牛魔王,妈也不是铁扇公主。在这个版本的设定里,红孩儿的妈妈叫鬼子母,而红孩儿的本名,叫做爱奴……
…………
…………
(没错,就是这个名字~)
孙悟空去求如来佛祖,如来拿下红孩子儿,把他扣在法座的钵盂之下,要诱鬼子母出来一并收服。鬼子母爱儿心切,带着鬼兵赶过来,与诸佛对阵。
这场仗打得一般,但嘴架却十分精彩。
鬼子母一上场,就唱了一通嘴炮:“出家儿却不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使不着仁者无敌。黄颜老子,秃发沙弥,直恁跷蹊,你是孔夫子遭逢着柳盗跖,我今日做着不避。你认得鬼子母娘娘,休猜做善知识姨姨。”
放完嘴炮她大喝一声:“你放我孩儿来,便饶了恁满寺里和尚。”
我读到这里,心想佛祖慈悲为怀,肯定得先说一通道理吧?没想到剧本里佛是这么回答的:“贱人,你若皈依佛道,我便饶了你孩儿。”
………………
………………
佛祖你太粗俗了啦~
鬼子母又开始唱,唱得花团锦簇,唱足了五个曲牌。佛祖又发话了:“那叱那里?拿住这贱人者。”那叱立刻蹦出来,念白道:“那贱人见我么?”
鬼子母没想到这俩出家人一个比一个粗俗,差点气晕了,扑上去就跟那叱战做一处。
鬼哪里是神仙的对手,最终她被擒拿在地,唐僧这才施施然上场,先谢了佛祖,然后走到鬼子母面前,和颜悦色念白:
“兀那贱人,你若肯皈依我佛天三宝,小僧拜告祖师,收为座下,着你子母团圆。不从呵,发你在丰都地府,永不轮回。”
......
果然传说演变之中的故事和人物就是不一样啊......
所谓文化的演进,就是在这些变化之中出现的。我们所谓研究文化,其实是在研究每个时期各种文化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出现的原因。最后达到分析当时社会的目的。如果一味保守,戴帽子,下定义,对其他人是觉得无聊,对历史爱好者或文化研究者,就会觉得好笑了。
在此觉得奇怪,梁先生作为道士,怎会不知警世通言中有《旌阳宫铁树镇妖》一文?这可是道教宗师斗恶龙的故事,我少时是看得津津有味,在此推荐一下。
最后,从其行文来看,梁先生并不清楚龙的各种演变,误以为龙就是“龙”,无论文化意义还是形象都是一成不变的。在此只科普一下龙形的变化,大家以此对照其他回答,可以看出各时代的龙为何意义不同,善恶不同,立场不同。不过我文章里的龙可能和梁先生脑袋里的龙不太一样。好了,开始:
————————
今天我们在工艺品和画卷上看到的龙真的是原本的龙吗?龙的形象在诞生之初一直到现在,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认真研究一下。
最初的龙诞生于何时已不可考,目前能发现的最早的“龙”是在8000年前的查海遗址中的龙形石堆及龙纹陶片。龙形石堆长近20米,依地形堆积石块而成,与北斗七星的走向一致。也许可以说,“龙”这一形态的形成与古代的天文有一定联系。
在这个时间段,“龙”仅仅是拥有长条外形,身上有鳞的动物,具体形象无法查知。不过这时的龙是有头的,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约8000~7500年前,与查海遗址时代类似)中,发现了两条猪首龙。龙首是野猪头骨,而龙身同样是石头堆成。
在距今7000年前的赵宝沟遗址(同样位于内蒙古敖汉旗)中发现的四灵陶尊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猪首龙的图案。原来最初的龙是猪头蛇身的。
6000年前的仰韶遗址中,出现了蚌壳堆出的龙虎形态。可以看到,这时的龙身体不算太长,带有明显的蛇形身体及比较发达的四肢,肢端有爪,有明显的尾巴。
5000年前的红山遗址中,出现了明确的龙的头部形态,红山玉龙又被称为红山玉猪龙,因为龙嘴部分有明显的猪的特征。在同期的辽宁地区,也出土了类似外形的玉猪龙。不同的是红山龙留有猪嘴特征,但猪耳朵已经不见了,出现了背鬃或角的形态。但辽宁地区的玉猪龙仍然保有猪耳。
这个时间段里,其实不光有猪龙,在三星堆文化遗址中,还出现了羊龙。
三星堆羊龙只有前肢,带爪,蛇身,羊头而有尖牙,从羊头的特征上看,应该是山羊。
在4800年前的良渚梅家里遗址,发现的玉龙首璜似乎也是羊头龙,也许龙角形象实际来自羊角吗?
距今近380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著名的国宝绿松石镶嵌玉龙,又称“中国龙”。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都城遗址,所以这条绿松石龙备受瞩目。被认为是龙图腾的始祖。
同样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另一件绿松石铜牌也许可以告诉我们龙头的原貌。
看起来这个铜牌的龙头上出现了胡子,带角,脸型有点像犬科动物。在“中国龙”玉龙头上有明显的鼻子,加上强烈上挑的外眼角,犬科动物的特征相当明显。
各地的文化崇拜不同的动物不奇怪,有猪,狗,羊等等,看起来都是一些受人类饲养的动物。但为什么他们都要安一个蛇身在上面呢?这一点目前无法解释。不过最初的龙似乎就是动物头加蛇身,再带上肢体这个形象。
商朝的青铜器上出现的龙纹将龙带角这个特征确定了下来。在商朝青铜器上,龙的角显得很大,但尾巴是独立于身体翘起的,看起来不十分像蛇,而更像是四足动物。
不过在商朝边境地区,龙似乎仍保留着完全的蛇身。有角,獠牙,猪嘴,一副早期龙的形象。
实际上,猪的形象从未远去。在商朝的宫廷中,龙也还是带有一些猪相的,有拱嘴和獠牙,不过羊须羊角也在一起。在文化演进中,各地的神话或图腾明显出现了交融。
龙的形象这时已经成为王权的象征,请看这把祭祀仪式用的玉龙斧,可见龙在当时的地位。在这把斧子上面可以看到,龙的身体当时并不很长。
周朝的青铜器上加长了龙的身体,将蛇的特征加强了。
周朝的玉器上龙的形象明显一些。可以看到,周朝龙的角并不大,不过身体已经比之前长的多了。猪嘴还在,略微向上拱起,不再是平猪嘴了。
春秋战国这一段,龙的猪嘴部分再次发生了变化,嘴角开始加大并向上拉伸,獠牙变成了后卷的形状,角和须都在,但都被弱化了,与猪和羊的形象开始有了距离。但因为春秋战国各国割据,龙的形态各地也有一些不同。首先来一个春秋羊龙,再放几个猪龙虎龙什么的。
看得出,这时各国都有龙,但龙的形制依各国的原始崇拜可能有所不同。不过到了战国晚期,龙的形象逐渐统一了起来。
汉灭秦,战国龙也变了个样,汉龙在战国龙的基础上加上了大量的装饰,将龙彻底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偶像图腾。汉代出现了龙珠的形象,龙珠,典出《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驪龙頷下。龙珠其实就代表着天下。龙衔珠,即是据有天下之意。
汉代龙多呈弓形或S形盘曲,装饰效果十分明显。大部分汉龙的龙嘴都较长,上下颚稍微分开,龙角加长且后伸,彻底脱离了猪嘴和羊头。
在汉代晚期,龙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化,长出了发达的后肢,其前肢也有所加大。改变最大的是龙口由传统的略开变为大张,龙鼻也变成了角状。尾巴明显与身体分开成为独立的部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龙的蛇身为何变成了兽身?其原因今天已经无法猜测了。
兽身的龙被称为螭,《汉书·司马相如传》有"蛟龙、赤螭"之载,其中"赤螭"一词文颖的注解称:"螭,为龙子。"其注释称:"赤螭,雌龙也。"
因为这个时期的龙有兽相,又称螭虎,螭虎龙等,均为螭龙的别称。其词实际起源源于战国晚期,在汉朝完全成形。蔡邕 《独断》称:天子玺以玉螭虎纽。证明汉代其形及含义已被官方承认。
蛇颈,带角的鼻子,下巴有须,前肢部位的身体带假翼。但除此外完全类似兽形。这是龙吗?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其实,龙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兽形的。似乎是突然出现了龙是兽形的证据,从汉晚期一直到唐朝,龙都是以兽形主打的。
接下来请看两只汉代的兽形龙。
汉代晚期,龙开始由蛇身转向兽身,并且真实度奇怪的增加了。整个商周及春秋战国以及秦朝,龙身都是蛇形,细节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请看下图的早期汉龙,身子就是一个蛇形而已,细节?不存在的。
也许龙真的被近距离观察到了吗?
先不管这个,继续往下看。
南北朝时,今天的龙首已经出现了。龙的带角鼻子缩回去了一些,獠牙彻底变成了龙须。
看了这个龙头,大家一定很好奇龙身到底什么样了。
呃...这个龙身好像与大家的想象很有差别。隋唐以来,龙已经彻底变成了兽身,身体变成了兽与蛇的混合体,脖子以上类似今天的龙形,身体是拉长的兽身,尾巴可以说就是兽尾。唐龙的爪子有鸟形也有兽形,并非有些文中说的全是鸟形。
再看其他的唐龙,这条还衔着龙珠,尾巴真的好长。只有脊背和头颈部看起来好像有点龙样。这条龙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即,龙在走。这是很不一般的形态。
另一条原来应该是趴在什么盖子上的龙,看来唐朝的龙都喜欢像猫一样翘尾巴。
唐三彩里也出现了龙的形象,当然,还是兽形的。这是一件香薰或香炉的顶部,龙身内有孔,自底座直通龙嘴。是至今为止唯一发现的唐三彩龙。其细节上可以看到今天龙的很多细节。前肢的假翼,身上的鳞片,脊背的背鳍等等。但龙鼻子仍旧带角,四肢很长。
标准的唐龙形象如下:
到了五代,由于各家诸侯都想成为真龙天子,龙的形制开始凶猛起来。爪子加大,爪尖更长更锋利。
宋龙初期和唐龙相像,有兽相,身体形态也和唐龙差不多。
宋龙继承了五代龙的一些特点,龙形更加凶狠,爪牙锋利,神态狰狞。
宋代中晚期,龙身再度伸长,脱离了兽形,回到了蛇身。巨爪和夸张的头部从此保留了下来。龙趾数量开始有了区别。
这段时间里,宋代陈容的系列龙绘给后世龙的形象定了位。龙的头部细节就此成型。
与宋不同,金辽两国的龙并未变形,仍旧保留着唐龙的形象。
元朝的龙比起宋朝来更加细长,现在标准的元龙形象来自元代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这对大瓶于1920年间出世,原在北京智化寺。于1952年被世界各大博物馆公认为元代青花制品,将中国青花的出品时间提前了一个朝代。
元龙龙角长,头部其他部分与宋龙类似,四肢关节有很长的毛,身体极度拉长,四肢较长,脖子略细,尾部没有火焰形尾鳍,只有普通的尾巴直接结束。
明龙起初是以奇怪的样子出现的。朱元璋平定天下,也开始拟定龙形,但洪武朝的龙形与别家不同,为圆眼睛加圆脸,角小,身粗,收藏界称之为猫脸龙,只此一朝,别家没有。应该是当时的皇家工匠没有确切的资料来参考吧?
明龙到永乐朝开始回到原样,不过明龙还是带有自己独特的标志。明龙的角始终没有回到宋元的大小,而且龙角几乎不打弯,分叉也小。另外龙的鬃毛永远好像梳过一样,很齐,从永乐开始,明龙都是长头发加大胡子。
明龙的四肢在明中期达到最长,爪趾通常为五个,呈风车状排列。在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明龙的龙尾仍然是没有尾鳍的。
明代末期只有崇祯朝的龙还拿得出手,嘉靖和万历朝的龙纯属粗制滥造。不过正脸龙从嘉靖朝开始出现,这是龙纹史上的一大变化。到崇祯朝,官窑已经开始制造正脸龙图案的瓷器。
明龙的另一分支就是出现了很多装饰龙,尤其是出现了大量的人骑龙题材器物。青花上的明龙五趾的多,不过装饰品上的明龙则多为四趾。和青花明龙不同,饰品明龙有些带有大尾鳍,身子较青花龙短些。
明代也有龙纹瓷贴砖,和青花龙形象类似,长胡子,五趾,小尾巴。
清朝的龙和今天看到的龙就几乎一样了。在明龙的基础上,清龙取了一些宋龙的面部特点,保留了明龙的角型,加大了尾鳍,保留了风车爪,加强了龙须的存在感,稍微缩短了四肢的长度。清龙的标准像虽然也使用正面脸,但和明末正面脸的龙纹姿势完全不同,更加的霸道。
清朝的侧脸龙和宋龙的样子有些类似,胡子要长的多,要注意,清初到乾隆这一段,龙是凸目的。
到了乾隆朝,清龙发展到极致,龙须极长,带有夸张的胡子,从乾隆朝往后,清龙逐渐加强了龙的眉毛和胡子,清龙开始变老了。
最后,说一下明龙和清龙最大的不同。明代及其之前,皇朝都使用侧面龙为龙的标准像,唯有清一朝使用正面龙做标准像。
侧面龙其实还影响到了朝鲜。
到了清朝,龙的脸就正过来了。
朝鲜也是一样,跟着改。
清因为是外族,所以在龙纹的使用上极尽夸张,把黄袍上的龙纹放大了很多。这正是借助汉族图腾来压制汉人的体现。
另外,清朝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图腾图案,即二龙戏珠。在清之前,只有二龙,没有戏珠。龙珠都是各自归各自,一条龙一个珠子。二龙戏珠这个词实际最早出自红楼梦第三回贾宝玉的穿着:"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那么二龙戏珠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相信大家心里都能明白。
当你看到一个道士自称无神论者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他是要做一派开山祖师的人,你要关注的应该是他的教派会得到谁的支持、教义会得到谁的认同,而不是黄巾能不能驱邪、五斗米能养活几个人、龙是什么形象。
黄天当不当立从来不是关键,关键是苍天死了没有。
苍天既死,岁即使不在甲子,也会在甲午,和甲申。
二更:
评论区很多朋友指出梁兴扬同志一直自称是个“有神论者”,关于这一点我要提醒大家:要记得看名词解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