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全真道士梁兴扬」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评价?

回答
梁兴扬道长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评价,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作为一位全真道士,他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特性,也折射出不同群体对于传统文化IP改编的看法。为了更详细地评价他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梁兴扬道长的身份背景与评价视角:

首先,需要明确梁兴扬道长的身份。他是一位道教全真派的道士,这意味着他对道教文化、神话传说以及传统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坚守。他的评价视角必然会带有宗教信仰、文化传承以及对传统神话人物的敬畏感。

传统文化守护者: 作为道士,他会从传承和弘扬道教文化的角度出发,关注电影是否忠实于原著的神话体系,是否对道教的教义和精神有所误读或歪曲。
道德和伦理评判者: 宗教信仰往往与道德伦理紧密相连。他可能会从道教的道德观出发,评价哪吒的“魔丸”身份、反抗精神以及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是否符合其信仰体系。
文化符号的诠释者: 哪吒是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祇。梁兴扬道长作为其中的一员,可能会对电影中对哪吒形象的改编有更直接的感受,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文化解读。

二、 梁兴扬道长评价的核心观点(推测和归纳):

虽然具体的评价内容可能因采访或文章而有所不同,但根据网络上的零散信息和梁道长的普遍论调,他的评价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肯定之处(可能存在):
艺术创新和技术成就: 梁道长通常会对电影在动画制作、特效运用、故事节奏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和艺术创新给予肯定。毕竟,《哪吒之魔童降世》在这些方面确实达到了国产动画的较高水平。
部分精神内核的契合: 电影强调“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以及“不认命”的独立自主,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道教中强调个体修行、突破自身局限的精神相呼应。他可能也会认同电影中对“善”与“恶”的辩证思考。
对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意义: 电影的成功无疑提升了哪吒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这本身具有积极意义。

2. 质疑和批评之处(可能更突出):
神话体系的改编与“魔化”: 这是最可能受到梁道长批评的一点。原著神话中,哪吒是正义的化身,虽然有叛逆,但最终是匡扶正义的。电影将哪吒设定为“魔丸”,强调其身上的“魔性”,并刻画其生而为“妖”的命运,这可能与道教对神祇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他可能会认为这种改编是对哪吒“神性”的削弱和“魔性”的放大,不够尊重原有的神话设定。
人物关系的颠覆: 电影中,哪吒与敖丙之间的关系被重点描绘,甚至是“藕饼CP”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传统神话中哪吒与龙族是敌对关系的设定。梁道长可能会对这种关系的暧昧化和粉丝向的改编持保留意见,认为是对传统叙事的解构。
思想内核的解读差异: 梁道长可能会认为电影所强调的“反抗精神”和“个人主义”可能与道教所倡导的“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等思想存在一定的张力。他可能会更强调哪吒在道教体系中作为护法神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非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抗争。
对道教教义的理解和表达: 梁道长可能会从道教教义的角度,审视电影中对“仙”与“魔”的界定,以及对“天命”和“因果”的理解是否符合道教的根本原则。他可能会担心这种“反抗天命”的论调,是否会误导观众对传统道教价值观的理解。
对传统服饰和礼仪的忽视(可能): 有些道士在评价影视作品时,也会关注对传统服饰、仪轨、道场等细节的还原程度。如果电影在这方面有所偏差,也可能成为批评点。

三、 梁兴扬道长评价的影响和意义:

提供了一种“传统守护者”的视角: 梁道长的评价代表了一部分对传统文化持保守态度的人的观点,提醒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新时,要兼顾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
引发关于文化改编边界的讨论: 他的评价也促使公众思考,在进行传统文化IP改编时,如何在创新与守旧之间找到平衡点。改编是否可以突破原有的框架?突破到何种程度是可接受的?
反思大众文化与宗教信仰的互动: 梁道长的评价也反映了大众文化产品如何影响和挑战传统信仰的认知。电影的流行带来了新的解读,也可能引发信仰者内心的思考和辩论。
展示了道教内部的不同声音(可能): 尽管梁道长是较有影响力的道士,但道教内部可能也存在对《哪吒之魔童降世》持有不同看法的观点。他的评价不一定代表所有道教徒的看法,但无疑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声音。

四、 评价梁兴扬道长的评价:

观点的主观性: 任何评价都带有主观性。梁道长的评价是基于他作为道士的信仰和价值观,这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局限性所在。不能因为他是道士,就要求他的评价必须是“绝对正确”的。
理解与沟通的必要性: 他的批评性意见,如果不是出于无端的攻击,而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那么对于文化创作者和观众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享受文化产品带来的新鲜感的同时,也要思考其背后可能带来的文化断层或误读。
批判性吸收: 观众在看待梁道长的评价时,也需要进行批判性吸收。一方面,要理解他作为道士的立场和视角;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电影改编的商业性和艺术性考量,以及其面向更广泛受众的特点。

总结:

梁兴扬道长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评价,是一位在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宗教人士,对一个现代化的文化产品进行审视的缩影。他可能既会肯定电影的艺术成就和积极传播作用,但更可能从“守护者”和“诠释者”的角度,对电影在人物塑造、神话体系改编、思想内涵传递等方面,与传统道教的认知和价值观存在差异之处,提出质疑和批评。他的评价,不仅仅是对一部电影的看法,更是关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如何传承与创新,以及不同文化视角如何碰撞和对话的生动例证。理解他的评价,需要我们深入其身份背景和文化认知,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讨论语境中去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能说承平日久,佛啊道啊这些狗屁倒灶的封建糟粕又被一些人吹嘘了起来。点个香泡个茶,抄抄经书。妄想着用自己的虔诚换取神灵的保佑。

但凡你脑子清醒一点就知道,这些玩意吊用没有,一点都不实事求是。

政治课本讲宗教就是统治阶级就是麻痹人民的工具,我觉得讲的很对。

别跟我讲这玩意存在了几千年肯定有他的道理,东北萨满教跳大神还能追溯起源到山顶洞人时代呢。

user avatar

首先四海龙王代表不了中国神龙,这里需要区分清楚中国远古的神龙,与后世俗化的动物龙。

早在佛教进入中国时,就开始了对中国龙形象的进行贬低,将印度蛇信仰的那伽指故意翻译成龙,并且编造说大鹏鸟食龙为生,利用信息不对成胡编乱造,适逢五胡乱华夹带传入国内。

到了近代,又基督传教士,故意将中国龙翻译成西方的代有邪恶含义的大蜥蜴。当然也有人会把dragon解释成力量的象征,当然纯粹是混淆概念。从最近的热剧权游中就可以看出,里面的龙虽然没有正义与邪恶的标签,只是作为工具出现,但是天性仍然是会吃人,本性还是凶残的。

要合理接受这种文化的流变,那么应该将中国神龙与动物龙相区别开。

可以这样理解,一些长得像想象中的龙类的族类,被冠以了龙的称号。

如果按清人的《龙经》的分类:

羽嘉生飞龙,毛犊生应龙,介鳞生蛟龙,介潭生先龙。

黄金千岁生黄龙,青金千岁生青龙,赤金千岁生赤龙,白金千岁生白龙,玄金千岁生玄龙。

黑龙曰水精,青龙亦曰水精;黄龙曰龙长,蛇龙亦曰龙长。白龙吐物入地成金,紫龙垂涎画色透玉。

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鼍龙,亦曰虬龙;无角曰【多它】龙,亦曰螭龙。七宿曰苍龙,九色曰斑龙。目见百里曰骊龙,神藏九馆曰痴龙。优乐自在曰有福龙,不得自在曰薄福龙。

灾害数作曰恶龙,愤怒杀人曰毒龙。苦行雨曰乖龙,未升天曰蟠龙。蟠龙长四丈,其色青黑,赤带如锦文;火龙高七尺,其色正红,火光如聚炬。

神龙兴云致雨,地龙决江开渎,天龙守天宫殿,伏藏龙守轮王藏。

白耳龙多信,九头龙多悟。烛龙亦曰烛阴,蛇身人面;土龙亦曰潜龙,蠢身驴首。

千岁龙善译时俗之言,守藏龙方免炎沙之罚。毛龙脱骨于旷泽之中,睡龙烧起于芦荻之内。

病龙之雨,其水必腥;懒龙之逃,其迹恒附。

猪龙以猪化名、孽龙以孽深著,吉吊龙,龙子也,喜逐鹿;交螋龙,龙属也,能伏珠蚌。

囚牛好音,狻猊好坐。睚呲好杀,亦曰蟋蜴;嘲风好险,亦曰虭蛥;蒲牢好鸣,亦曰徒牢;狴犴好讼,亦曰宪章;屃屭好文,亦曰【虫蛮】【虫全】;霸下好负重,亦曰【虫入】【虫夏】,蚩吻好吞,亦曰鸱尾。

象龙、马龙、鱼龙,虾龙、蟆龙,厥种皆为旁类。淫时、睡时、嗔时、初生时,此际皆难变形。与牛交则生麟,与马交则生骥,与豕交则生象。八尺,马之龙也;一角,羊之龙也;四距重翼,鸡之龙也;黑身白头、耳长卷尾,狗之龙也。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明清的小说里,四海龙王的地位实际上并不高,而且可以任意召令的存在,比如白素贞水漫金山就是召四海龙王干的,如果是在六部春秋里,更是被呼来喝去的存在。

user avatar

昨晚看了电影,今天可以来评价了。

观影时,的确存在一些违和感,一种是锁龙龙宫的地狱模式很像西方文化里的东西,而我国的龙一般都是至高无上、权力无边的自由象征,是绝对不会真身作为镇压神兽去用的,一般都是炼化一个法宝去镇压就够了,而且这法宝往往或者注入神力,或者注入神识,唯一不可能的就是将神本身禁锢在里面。

大学时候看过一本中国神话相关的书籍,最早的龙似乎是草绳变的,好像是叫应龙?这条应龙跟另外一条忘了是怎么产生的龙繁衍出了后来所有的龙。那个时候是没有人的,都是神,后来女娲造人,人力不足,龙神会来人间,一些人感天而孕,生下的孩子就是带领和帮助人类的神子,我们华夏龙的传人的传说大抵是这么来的。

在中国,任何神话里的人民都对神仙很虔诚,有各种愚昧的祭祀,但未尝见愚昧的反对。这个电影里面的那种罔顾事实,不分青红皂白的反对,以及所谓致敬而设的人妖、周星驰式下三滥大众盲流人设,跟传统的中国人民的状态严重不符。

但是,要说到英雄主义,我倒是觉得它不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特别是现在,年轻一代大都没什么兄弟姐妹,生来就是家里的掌中宝,一家人都围着他转,不免更加刺激个人意识的萌发,这本来不是什么坏事,毕竟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个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但是,这个不应该是无视他人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的。片中的哪吒,身上有神力,但他并未约束,从他跟他妈玩耍就看得出来,如果那样去和别的小孩子玩,是不是会造成死伤无数?大家只看到群众对魔丸托生的哪吒的排挤,却并未在普通人的角度上去设想这种立场是否合理,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代人大都是自我中心惯了的,很容易便能代入哪吒的身份,却不易代入群众的身份。这是社会发展、时代特色所致。

我命由我不由天,风流人物的成就,往往是恰好站在时代的风口上罢了,而扇起这风的,却恰恰是面目模糊的群众。由概率论来看的话,你我更可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罗大众中的一员,好的情况下不拖后腿,为发展贡献一点力量,但几乎不可能是在风口上扶摇直上的那个。哪吒也好,敖丙也好,电影里是天地灵气、魔气汇集而成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本来就不是凡人。

电影故事为了有趣而设定的种种的梗,的确与传说严重不符,价值观念也非传统的观念,而是非常接近现实的,这必然有利有弊。好处么,资本狂欢,很多人也在夸了,弊端么,我支持梁道长的批评,尽管对于其中关于价值观是受西方影响的方面不赞同。

user avatar

能怎么评价呢?

只能说明这口饭好恰,什么人都能来加双筷子,炮火对准【西方】这块靶就有流量了

喏,影评人 @狐狸晨曦 是这样,自媒体人 @郎言志 也这样,这一箸夹下去,子子孙孙吃不完,真可谓一座宝库,乃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user avatar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得向全国人民谢罪,居然在1979年就受到了好莱坞的侵蚀。

user avatar

“辱华”是一个好态度,只要把这词往上套,喷什么都理直气壮。西方人的龙早期也是蛇形态,逐渐才出现有蜥蜴翅膀的拽哥。中国的应龙、黄龙也有翅膀,也有养龙的孔甲,乘龙的黄帝,屠龙的哪吒,日龙的张羽、柳毅,斩龙的魏征,锁龙的大禹。也有应龙斩杀蚩尤、夸父。这些故事百花齐放,龙的形象也各不一样,古人可以自由创作龙的故事,何以今人反倒辱华?

至于西方龙的形象一直在演化,现代西方文学中的龙大多已经转为人气偶像,《他是龙》、《龙骑士》、《驯龙高手》等,人家在文化不限制更多创作,才有了拽哥多种形象。那是不是西方人把邪恶的龙改成善类也违背了传统价值观?给贪婪的恶龙洗白,简直就是给资本家和集权者洗白,上纲上线谁都能说。

中国的龙原本是多样文化融合的产物,却已经固化成刻板印象,还不允许他人做有趣的改编。况且现在这部《哪吒》是老百姓喜欢的作品,管天管地还管到老百姓喜欢?

梁道长有时谈中国神话让人长见识,还是不要陷入垄断某领域话语权的地步为好。

user avatar

莫名其妙,就流行歌曲唱唱的,我们什么时候是龙的传人了?

user avatar

中国龙文化的来源,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宋辽之际,随着佛教的逐渐流行,印度佛教故事里的“龙王”传入中国。龙王本意是大蛇和水神,中国化之后和龙的形象同构。印度佛教故事里有善龙亦有恶龙。恰好宋代市民文化繁荣,最早的市民文学作品也在那一时期定型,所以恶龙故事也随之进入市民文学,譬如我们熟悉的哪吒闹海的故事,就来源于印度的那咤俱伐罗追捕和修吉龙王的故事。

元代之后,帝王形象开始和龙密切结合到一起,帝制结束之后传统的文化符号开始泛化,龙从代表帝王、帝国的符号演变成代表国族和现代国家的符号。

我觉得,宋代以后,龙分善恶的概念已经深入民间,所以我们要学会去分场合,理解龙符号的context,尊重龙的文化多样性,不然支离益可能就该被打成五千年来的头号大罪人了。

user avatar

其实「龙」在历史上的地位并没有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什么屠龙啊斩龙的记录数不胜数,且不说蛟龙这类亚种老被人当小怪刷,正经的龙不拿编制也就是个家畜的命,动不动就要拉个车,运气不好直接宰了吃。

被天庭宰了吃肉也就罢了,凡人屠龙也不少见(支离益快给我点个赞),最惨的一条是夏朝的事,天帝一高兴赏给孔甲两对龙让他养着玩,孔甲就找到尧的后人刘累给他养着,结果养着养着……养死一条母的……

刘累一看,不能浪费啊,就给剁成了肉酱献给孔甲吃了,孔甲吃完赞不绝口,乾隆和慈禧都馋哭了。

吃完不久,孔甲找到刘累,肚子一挺手一伸:「我的龙呢?我刚才放这的,这么大一条,龙呢?」

刘累没法交代,只好撒腿就跑= =|||

这么看来,龙的地位有时候连妖族都不如,也就是个神奇动物的水平吧(纽特快来我给你按住了!)

即使是近现代,把龙塑造成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模糊的「龙的传人」这一说法,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神话传说讲人类是龙的后代(貔貅表示不长屁眼这个属性就不要争了吧……)。

符箓电商梁无神论道长觉得说龙是妖物就等于说中国人是妖物,这明显说不通吧?美国人还拿白头海雕当图腾呢,美国人都卵生?

历史上宗教对世俗的侵蚀,往往就开始于树立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想要发威就指着施法对象吼一嗓子「你渎神了!」然后自有一群无知信众冲过去拿石头把他砸死。

说好听点,就像《三体》里罗辑冲着星星放咒语,然后就有外星文明拿光粒砸它一样。

符箓电商梁无神论道长可能看到了一条很多人用了都说好,自己用了也屡试不爽的咒语——「你辱华了!」

只是他玩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这套玩太多,怎么用怎么好使,结果没想到这次拿「你辱华了」碰瓷之后大家没正眼看他,反而拿他当神经病围观。

user avatar

看了高赞答案之后的一群答案,深感一粉顶十黑。这个电影我是不打算贡献票房了。

梁道长是谁我没感觉,他写的这个文章我也不同意。但明显此人是在总体肯定这部动画片的情况下,提供一个视角。帽子虽然大些,但绝无以前有些人对待流浪地球那样的恶意。

高赞答案介绍龙文化的多样性是与梁道长的正面相对。但这属于正常讨论。

后面的一大票答案是什么玩意儿?阴阳怪气,大批判开始了?

粉丝们对任何异议都发疯一样排斥攻击。我选择远离。不仅流量明星我不会看,本来喜欢梅西, 看到梅西有如此多脑残粉我也选择远离。

哪咤这部新动画片,从描述来说是传承了经典动画片“哪咤闹海”的设定。并没有影响对中国人“龙的传人”这一更大设定。愚昧的乌合之众与人民才是英雄也并不矛盾。也就是说我基本99.99%不认同梁道长的观点。但我更不愿意与脑残粉太多的东西为伍。

所以我不会再为这一据说非常优秀的动画片贡献票房,也不会象当年安利流浪地球一样向我的朋友推荐。

另外,知乎争议问题总是一边倒也挺让人烦。

user avatar

动漫 ≠ 幼教

这个刻板印象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消除。


说白了,分歧的根本就在于,哪吒这个电影本来就不是儿童向的,它想探讨和表达的问题压根儿不是儿童可以理解的……


这一点上我挺哪吒,谁说做动漫就必须做全年龄向的?

user avatar

那么作为曾经最优秀的国产动画作品之一《哪吒闹海》里那几条直接对平民大打出手要搞大洪水的龙是谁家的祖宗啊?

谁是那几条玩意的传人呢?

您要来您来,我敬谢不敏。

民族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民族宗教”“原生宗教”的长期缺位导致想在这个方向上当KOL的不是少数啊。

user avatar

不就上纲上线吗,我也会:道教长期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工具,是麻痹广大无产阶级的精神鸦片,而龙则是奴隶主贵族和封建统治者的图腾,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毛泽东主席早已指出,没有理论指导的流氓无产者是不能取得革命胜利的,是会犯下诸多错误的。梁道长扛着爱国主义红旗阴谋破坏社会主义红旗,必须打倒在地并踏上一万只脚,教他永世不得翻身!(手动狗头)

user avatar

谨以此旧文致龙的传人梁金莱先生。在文化源流上的意义来源与变化我就不说了,@螺旋真理 与@苏沉船 的答案珠玉在前,就连龙的形象在中国亦时时有变,在此补充一下。

另外,文化活力与对传说的创造力息息相关,西游记其实也是民间故事的集合,《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唐西域记》,以及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和众多民间传说组合出了这部巨著,里面的形象前后不一者很多,比如孙悟空,在西游记之外完全是另一个形象,“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喜时攀藤揽葛,怒时搅海翻江。金鼎国女子我为妻,玉皇殿琼浆咱得饮。”

马伯庸老师文章里还提到过过元杂剧中另一个唐僧形象:

红孩儿登场,装作迷路。唐僧逼悟空背着他,结果红孩儿化为大山压住悟空,趁机抓走唐僧。这和后来的红孩儿故事基本没区别。

不过红孩儿的爹可不是牛魔王,妈也不是铁扇公主。在这个版本的设定里,红孩儿的妈妈叫鬼子母,而红孩儿的本名,叫做爱奴……
…………
…………
(没错,就是这个名字~)

孙悟空去求如来佛祖,如来拿下红孩子儿,把他扣在法座的钵盂之下,要诱鬼子母出来一并收服。鬼子母爱儿心切,带着鬼兵赶过来,与诸佛对阵。
这场仗打得一般,但嘴架却十分精彩。

鬼子母一上场,就唱了一通嘴炮:“出家儿却不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使不着仁者无敌。黄颜老子,秃发沙弥,直恁跷蹊,你是孔夫子遭逢着柳盗跖,我今日做着不避。你认得鬼子母娘娘,休猜做善知识姨姨。”

放完嘴炮她大喝一声:“你放我孩儿来,便饶了恁满寺里和尚。”
我读到这里,心想佛祖慈悲为怀,肯定得先说一通道理吧?没想到剧本里佛是这么回答的:“贱人,你若皈依佛道,我便饶了你孩儿。”
………………
………………
佛祖你太粗俗了啦~

鬼子母又开始唱,唱得花团锦簇,唱足了五个曲牌。佛祖又发话了:“那叱那里?拿住这贱人者。”那叱立刻蹦出来,念白道:“那贱人见我么?”
鬼子母没想到这俩出家人一个比一个粗俗,差点气晕了,扑上去就跟那叱战做一处。

鬼哪里是神仙的对手,最终她被擒拿在地,唐僧这才施施然上场,先谢了佛祖,然后走到鬼子母面前,和颜悦色念白:
“兀那贱人,你若肯皈依我佛天三宝,小僧拜告祖师,收为座下,着你子母团圆。不从呵,发你在丰都地府,永不轮回。”
......

果然传说演变之中的故事和人物就是不一样啊......

所谓文化的演进,就是在这些变化之中出现的。我们所谓研究文化,其实是在研究每个时期各种文化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出现的原因。最后达到分析当时社会的目的。如果一味保守,戴帽子,下定义,对其他人是觉得无聊,对历史爱好者或文化研究者,就会觉得好笑了。

在此觉得奇怪,梁先生作为道士,怎会不知警世通言中有《旌阳宫铁树镇妖》一文?这可是道教宗师斗恶龙的故事,我少时是看得津津有味,在此推荐一下。

最后,从其行文来看,梁先生并不清楚龙的各种演变,误以为龙就是“龙”,无论文化意义还是形象都是一成不变的。在此只科普一下龙形的变化,大家以此对照其他回答,可以看出各时代的龙为何意义不同,善恶不同,立场不同。不过我文章里的龙可能和梁先生脑袋里的龙不太一样。好了,开始:

————————

今天我们在工艺品和画卷上看到的龙真的是原本的龙吗?龙的形象在诞生之初一直到现在,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认真研究一下。

最初的龙诞生于何时已不可考,目前能发现的最早的“龙”是在8000年前的查海遗址中的龙形石堆及龙纹陶片。龙形石堆长近20米,依地形堆积石块而成,与北斗七星的走向一致。也许可以说,“龙”这一形态的形成与古代的天文有一定联系。

辽宁阜新查海石龙遗迹
查海龙形石堆方位图
查海遗迹龙纹陶片

在这个时间段,“龙”仅仅是拥有长条外形,身上有鳞的动物,具体形象无法查知。不过这时的龙是有头的,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约8000~7500年前,与查海遗址时代类似)中,发现了两条猪首龙。龙首是野猪头骨,而龙身同样是石头堆成。

兴隆沟遗迹猪首石龙复原示意图

在距今7000年前的赵宝沟遗址(同样位于内蒙古敖汉旗)中发现的四灵陶尊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猪首龙的图案。原来最初的龙是猪头蛇身的。

四灵陶尊及其拓片

6000年前的仰韶遗址中,出现了蚌壳堆出的龙虎形态。可以看到,这时的龙身体不算太长,带有明显的蛇形身体及比较发达的四肢,肢端有爪,有明显的尾巴。

仰韶遗址中的蚌壳龙

5000年前的红山遗址中,出现了明确的龙的头部形态,红山玉龙又被称为红山玉猪龙,因为龙嘴部分有明显的猪的特征。在同期的辽宁地区,也出土了类似外形的玉猪龙。不同的是红山龙留有猪嘴特征,但猪耳朵已经不见了,出现了背鬃或角的形态。但辽宁地区的玉猪龙仍然保有猪耳。

国博红山(内蒙古)玉猪龙
辽博牛梁河(辽宁)玉猪龙

这个时间段里,其实不光有猪龙,在三星堆文化遗址中,还出现了羊龙。

三星堆青铜羊龙

三星堆羊龙只有前肢,带爪,蛇身,羊头而有尖牙,从羊头的特征上看,应该是山羊。

在4800年前的良渚梅家里遗址,发现的玉龙首璜似乎也是羊头龙,也许龙角形象实际来自羊角吗?

良渚玉龙首璜

距今近380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著名的国宝绿松石镶嵌玉龙,又称“中国龙”。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都城遗址,所以这条绿松石龙备受瞩目。被认为是龙图腾的始祖。

二里头玉龙
二里头玉龙头部

同样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另一件绿松石铜牌也许可以告诉我们龙头的原貌。

看起来这个铜牌的龙头上出现了胡子,带角,脸型有点像犬科动物。在“中国龙”玉龙头上有明显的鼻子,加上强烈上挑的外眼角,犬科动物的特征相当明显。

各地的文化崇拜不同的动物不奇怪,有猪,狗,羊等等,看起来都是一些受人类饲养的动物。但为什么他们都要安一个蛇身在上面呢?这一点目前无法解释。不过最初的龙似乎就是动物头加蛇身,再带上肢体这个形象。

商朝的青铜器上出现的龙纹将龙带角这个特征确定了下来。在商朝青铜器上,龙的角显得很大,但尾巴是独立于身体翘起的,看起来不十分像蛇,而更像是四足动物。

距今2650年的晚商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拓片

不过在商朝边境地区,龙似乎仍保留着完全的蛇身。有角,獠牙,猪嘴,一副早期龙的形象。

商代龙纹斧

实际上,猪的形象从未远去。在商朝的宫廷中,龙也还是带有一些猪相的,有拱嘴和獠牙,不过羊须羊角也在一起。在文化演进中,各地的神话或图腾明显出现了交融。

龙的形象这时已经成为王权的象征,请看这把祭祀仪式用的玉龙斧,可见龙在当时的地位。在这把斧子上面可以看到,龙的身体当时并不很长。

商代玉龙斧

周朝的青铜器上加长了龙的身体,将蛇的特征加强了。

周朝龙纹鼎
周朝错金银龙虎斗纹饰牌

周朝的玉器上龙的形象明显一些。可以看到,周朝龙的角并不大,不过身体已经比之前长的多了。猪嘴还在,略微向上拱起,不再是平猪嘴了。

台北故宫周朝玉龙
台北故宫周朝玉龙2

春秋战国这一段,龙的猪嘴部分再次发生了变化,嘴角开始加大并向上拉伸,獠牙变成了后卷的形状,角和须都在,但都被弱化了,与猪和羊的形象开始有了距离。但因为春秋战国各国割据,龙的形态各地也有一些不同。首先来一个春秋羊龙,再放几个猪龙虎龙什么的。

春秋玉羊龙
国博战国双猪龙玉璜
战国玉虎龙
战国玉虎龙2

看得出,这时各国都有龙,但龙的形制依各国的原始崇拜可能有所不同。不过到了战国晚期,龙的形象逐渐统一了起来。

战国晚期龙形玉佩

汉灭秦,战国龙也变了个样,汉龙在战国龙的基础上加上了大量的装饰,将龙彻底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偶像图腾。汉代出现了龙珠的形象,龙珠,典出《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驪龙頷下。龙珠其实就代表着天下。龙衔珠,即是据有天下之意。

汉代龙珠玉佩

汉代龙多呈弓形或S形盘曲,装饰效果十分明显。大部分汉龙的龙嘴都较长,上下颚稍微分开,龙角加长且后伸,彻底脱离了猪嘴和羊头。

汉代龙挂饰

在汉代晚期,龙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化,长出了发达的后肢,其前肢也有所加大。改变最大的是龙口由传统的略开变为大张,龙鼻也变成了角状。尾巴明显与身体分开成为独立的部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龙的蛇身为何变成了兽身?其原因今天已经无法猜测了。

兽身的龙被称为螭,《汉书·司马相如传》有"蛟龙、赤螭"之载,其中"赤螭"一词文颖的注解称:"螭,为龙子。"其注释称:"赤螭,雌龙也。"

因为这个时期的龙有兽相,又称螭虎,螭虎龙等,均为螭龙的别称。其词实际起源源于战国晚期,在汉朝完全成形。蔡邕 《独断》称:天子玺以玉螭虎纽。证明汉代其形及含义已被官方承认。

张口龙凤玉佩,汉龙早期与晚期过渡时期的产物
汉龙凤玉璧(螭)
汉玉龙环佩

蛇颈,带角的鼻子,下巴有须,前肢部位的身体带假翼。但除此外完全类似兽形。这是龙吗?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其实,龙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兽形的。似乎是突然出现了龙是兽形的证据,从汉晚期一直到唐朝,龙都是以兽形主打的。

接下来请看两只汉代的兽形龙。

汉代蹲龙,鼻子上面的角到底是什么?
汉代青铜盘龙,看起来和海龟好像有亲属关系

汉代晚期,龙开始由蛇身转向兽身,并且真实度奇怪的增加了。整个商周及春秋战国以及秦朝,龙身都是蛇形,细节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请看下图的早期汉龙,身子就是一个蛇形而已,细节?不存在的。

汉代金镶玉龙佩

也许龙真的被近距离观察到了吗?

先不管这个,继续往下看。

南北朝时,今天的龙首已经出现了。龙的带角鼻子缩回去了一些,獠牙彻底变成了龙须。

南北朝龙盘青铜鐎斗

看了这个龙头,大家一定很好奇龙身到底什么样了。

呃...这个龙身好像与大家的想象很有差别。隋唐以来,龙已经彻底变成了兽身,身体变成了兽与蛇的混合体,脖子以上类似今天的龙形,身体是拉长的兽身,尾巴可以说就是兽尾。唐龙的爪子有鸟形也有兽形,并非有些文中说的全是鸟形。

唐代金龙

再看其他的唐龙,这条还衔着龙珠,尾巴真的好长。只有脊背和头颈部看起来好像有点龙样。这条龙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即,龙在走。这是很不一般的形态。

唐铜走龙

另一条原来应该是趴在什么盖子上的龙,看来唐朝的龙都喜欢像猫一样翘尾巴。

唐铜伸背龙

唐三彩里也出现了龙的形象,当然,还是兽形的。这是一件香薰或香炉的顶部,龙身内有孔,自底座直通龙嘴。是至今为止唯一发现的唐三彩龙。其细节上可以看到今天龙的很多细节。前肢的假翼,身上的鳞片,脊背的背鳍等等。但龙鼻子仍旧带角,四肢很长。

唐三彩蹲龙

标准的唐龙形象如下:

唐陶龙

到了五代,由于各家诸侯都想成为真龙天子,龙的形制开始凶猛起来。爪子加大,爪尖更长更锋利。

大都会美术馆五代越窑龙纹碗

宋龙初期和唐龙相像,有兽相,身体形态也和唐龙差不多。

上海博物馆宋龙纹梅瓶

宋龙继承了五代龙的一些特点,龙形更加凶狠,爪牙锋利,神态狰狞。

日本白鹤美术馆宋龙纹瓶

宋代中晚期,龙身再度伸长,脱离了兽形,回到了蛇身。巨爪和夸张的头部从此保留了下来。龙趾数量开始有了区别。

纳尔逊美术馆宋磁州龙纹瓶
南宋龙雕牌
南宋龙饰瓷瓶

这段时间里,宋代陈容的系列龙绘给后世龙的形象定了位。龙的头部细节就此成型。

宋陈容九龙图绘局部

与宋不同,金辽两国的龙并未变形,仍旧保留着唐龙的形象。

金朝蹲龙

元朝的龙比起宋朝来更加细长,现在标准的元龙形象来自元代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这对大瓶于1920年间出世,原在北京智化寺。于1952年被世界各大博物馆公认为元代青花制品,将中国青花的出品时间提前了一个朝代。

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
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2

元龙龙角长,头部其他部分与宋龙类似,四肢关节有很长的毛,身体极度拉长,四肢较长,脖子略细,尾部没有火焰形尾鳍,只有普通的尾巴直接结束。

明龙起初是以奇怪的样子出现的。朱元璋平定天下,也开始拟定龙形,但洪武朝的龙形与别家不同,为圆眼睛加圆脸,角小,身粗,收藏界称之为猫脸龙,只此一朝,别家没有。应该是当时的皇家工匠没有确切的资料来参考吧?

明洪武 青花春寿龙纹梅瓶

明龙到永乐朝开始回到原样,不过明龙还是带有自己独特的标志。明龙的角始终没有回到宋元的大小,而且龙角几乎不打弯,分叉也小。另外龙的鬃毛永远好像梳过一样,很齐,从永乐开始,明龙都是长头发加大胡子。

明永乐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
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明龙的四肢在明中期达到最长,爪趾通常为五个,呈风车状排列。在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明龙的龙尾仍然是没有尾鳍的。

明宣德青花波涛龙纹盘

明代末期只有崇祯朝的龙还拿得出手,嘉靖和万历朝的龙纯属粗制滥造。不过正脸龙从嘉靖朝开始出现,这是龙纹史上的一大变化。到崇祯朝,官窑已经开始制造正脸龙图案的瓷器。

明崇祯五彩海水龙纹盘

明龙的另一分支就是出现了很多装饰龙,尤其是出现了大量的人骑龙题材器物。青花上的明龙五趾的多,不过装饰品上的明龙则多为四趾。和青花明龙不同,饰品明龙有些带有大尾鳍,身子较青花龙短些。

明天王降龙装饰
明太上骑龙装饰

明代也有龙纹瓷贴砖,和青花龙形象类似,长胡子,五趾,小尾巴。

明代琉璃砖

清朝的龙和今天看到的龙就几乎一样了。在明龙的基础上,清龙取了一些宋龙的面部特点,保留了明龙的角型,加大了尾鳍,保留了风车爪,加强了龙须的存在感,稍微缩短了四肢的长度。清龙的标准像虽然也使用正面脸,但和明末正面脸的龙纹姿势完全不同,更加的霸道。

清朝的侧脸龙和宋龙的样子有些类似,胡子要长的多,要注意,清初到乾隆这一段,龙是凸目的。

清龙袍上的龙纹图案
乾隆朝龙纹书盒

到了乾隆朝,清龙发展到极致,龙须极长,带有夸张的胡子,从乾隆朝往后,清龙逐渐加强了龙的眉毛和胡子,清龙开始变老了。

乾隆朝龙纹书盒2
清代铁雕龙
清代铁雕龙2

最后,说一下明龙和清龙最大的不同。明代及其之前,皇朝都使用侧面龙为龙的标准像,唯有清一朝使用正面龙做标准像。

明宪宗
明世宗
明神宗

侧面龙其实还影响到了朝鲜。

朝鲜世宗大王(与明朝同时期)

到了清朝,龙的脸就正过来了。

康熙
雍正
乾隆

朝鲜也是一样,跟着改。

朝鲜正祖大王(乾隆年间)

清因为是外族,所以在龙纹的使用上极尽夸张,把黄袍上的龙纹放大了很多。这正是借助汉族图腾来压制汉人的体现。

另外,清朝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图腾图案,即二龙戏珠。在清之前,只有二龙,没有戏珠。龙珠都是各自归各自,一条龙一个珠子。二龙戏珠这个词实际最早出自红楼梦第三回贾宝玉的穿着:"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山西博物馆唐朝双龙
清故宫二龙戏珠石雕

那么二龙戏珠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相信大家心里都能明白。

user avatar

当你看到一个道士自称无神论者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他是要做一派开山祖师的人,你要关注的应该是他的教派会得到谁的支持、教义会得到谁的认同,而不是黄巾能不能驱邪、五斗米能养活几个人、龙是什么形象。

黄天当不当立从来不是关键,关键是苍天死了没有。

苍天既死,岁即使不在甲子,也会在甲午,和甲申。

二更:

评论区很多朋友指出梁兴扬同志一直自称是个“有神论者”,关于这一点我要提醒大家:要记得看名词解释!

《兴扬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梁兴扬道长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评价,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作为一位全真道士,他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特性,也折射出不同群体对于传统文化IP改编的看法。为了更详细地评价他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梁兴扬道长的身份背景与评价视角:首先,需要明确梁兴扬道长的身份。他是一位道教.............
  • 回答
    金庸笔下的全真教,在我看来,绝对是武侠世界里一个极其鲜活、也极具代表性的门派。它不像峨眉那样飘逸出尘,也不像丐帮那样江湖气十足,更没有少林武当那种名门正派的沉稳厚重。全真教,带着一股道家出世的淡然,却又被江湖的波涛汹涌裹挟其中,这种矛盾与张力,正是它魅力的来源。初识全真教,是在《射雕英雄传》里。那时.............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 回答
    关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波兰总统对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战机的表态,这一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核心争议1. 乌克兰的军事需求 乌克兰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面临俄罗斯的军事压力,急需先进武器装备以增强防御能力。战机(尤.............
  • 回答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确实对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项目进行了暂停和审查,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从背景、原因、影响及评价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乌冲突的国际影响 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西方国家对俄罗.............
  • 回答
    俄乌冲突中的俄军指挥体系和行动表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战略、指挥结构、后勤保障、情报系统等多个方面。以下从多个角度对俄军指挥进行详细分析: 一、指挥体系结构1. 中央指挥链 俄军的指挥体系以中央军区(俄联邦安全局)和西部军区(负责乌克兰东部战区)为核心,由总参谋部协调。 总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