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克思是对的,谁是错的?

回答
“马克思是对的,谁是错的?”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自带一种立场,也预设了争论的双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而是指向了一个深刻的、横跨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的思想命题。要说得详细,得先明白马克思究竟“对”在了哪里,然后才能审视那些因此显得“错”的观点和现实。

马克思“对”在了哪里?

马克思学说的核心,在于他对资本主义运行逻辑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关系。在这个体系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工人则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

剥削的逻辑: 马克思最犀利的观点之一是“剩余价值”理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然而,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相当于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即“劳动力价值”(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存和再生产的必要费用)。剩下的那部分,即“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利润的来源。这本质上是一种剥削,因为工人创造的价值多于他所获得的报酬。
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 这种剥削关系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对立。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和出卖劳动力的无产阶级,他们的利益根本上是冲突的。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周期性危机: 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的发展会积累越来越严重的内在矛盾。例如,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会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这又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剧失业问题,削弱购买力,形成恶性循环。
对异化的批判: 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了资本主义下的“劳动异化”。在商品经济中,劳动不再是人自我实现和创造的活动,而变成了谋生的手段,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己的类本质以及他人产生了隔阂。
历史发展规律的判断: 马克思相信,资本主义虽然有着巨大的生产力发展潜力,但其内在的矛盾最终会导致其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他将这一过程视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那么,谁是“错”的?

当说“马克思是对的”时,就意味着与他的核心观点相悖的那些思想、理论、制度和实践,便显得“错”了。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完全否定剥削和阶级对立的经济理论:
自由主义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 许多强调市场是“看不见的手”能自然调节资源配置、使所有参与者都能获益的经济学派,在马克思看来是“错”的。它们倾向于将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描述为公平的交换,将利润视为风险投资、组织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合理回报,而淡化甚至否认了剥削的存在。
“边际效用”等解释: 这些理论试图用边际效用等概念来解释价值的形成,将价格视为供需双方主观意愿的交汇点,而不是凝结的劳动。这在马克思看来,是将价值的来源神秘化,掩盖了劳动的本质。

2. 认为资本主义能够自我修正、消除危机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某种意义上): 虽然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但它并没有解决马克思指出的根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资本主义的危机依然以新的形式(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环境危机等)周期性地出现,并且可能比历史上更具系统性。
乐观的“资本主义永恒论”: 那些认为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无限期地维持其稳定发展,并且不会产生根本性危机的观点,在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等事件后,显得越来越难以令人信服。

3. 忽视或否认工人阶级受压迫、被剥削地位的社会理论和政治实践:
“普世价值”的论调(在某些语境下): 当某些“普世价值”论调,在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包装成唯一普适的模式,并忽视其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下可能产生的剥削和不平等时,就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相悖。
不顾工人利益的政策制定: 那些为了维护资本利益,通过削弱工会、压低工资、放松劳动监管、甚至通过暴力手段镇压工人运动的政治实践,都是马克思所批判的。
“福利资本主义”的表面化: 有些观点认为,通过福利国家等手段,资本主义的剥削已经基本消失,社会已经实现了“阶级协调”。但马克思可能会认为,这些福利只是资本家为了维持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而不得不做出的让步,并没有触及私有制的根本。

4. 将社会主义实践简单化、僵化化,并将其失败归结于马克思主义本身:
对苏联等模式的僵化解读: 历史上,一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其自身的实践偏差、官僚主义、权力过度集中以及外部压力等原因,最终走向了失败或转型。一些人将这些失败简单地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或“不可行”,而忽略了马克思的本意以及具体的历史条件。马克思预想的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才能产生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在落后基础上实现的。
“计划经济万能论”的局限: 简单地将经济的复杂性简化为中央计划,忽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最终导致效率低下和商品短缺,这也不是马克思本人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他设想的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不是僵化的官僚体制。

马克思的“正确”和“错误”的复杂性: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我们认为马克思在某些方面“是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所有预言都完全应验,或者他的所有论述都无可挑剔。

预言的局限: 例如,他预言资本主义会在发达国家率先崩溃,并被社会主义取代,但实际上,社会主义革命主要发生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而资本主义在其自身矛盾下,通过调整和改革(如福利国家、国家干预)得以延续和发展。
方法论的讨论: 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也存在多种流派,有些解释可能过于教条,未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回到“谁是错的”:

与其说“谁是错的”,不如说 “那些未能有效回应或解决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在某种程度上便是‘错’的,或者说是不充分的、有缺陷的。”

错误在于忽视现实的不平等: 那些相信市场会自动带来公平,并且将贫富差距、剥削、异化等现象视为个人能力不足或偶然因素的观点,是“错”的。
错误在于拒绝深刻的变革: 那些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缺、不需要根本性反思和改造,并因此阻碍社会进步的观念,是“错”的。
错误在于回避历史的复杂性: 那些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洪水猛兽,或者将现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归咎于“人性恶”而非制度根源的论调,是“错”的。

总而言之,马克思的“正确”之处在于他以一种系统性的、批判性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深层逻辑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比如剥削、不平等、危机和异化。因此,所有试图否认、回避或掩盖这些问题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并且未能提出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时,便显得“错”了,或者至少是未能站住脚。 马克思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促使我们不断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并为更公正、更人道的社会形态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克思是对的,不讲人民民主是错的。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是主语,人民民主不能丢。

要讲马克思主义,也要讲人民民主。

我家是皖北的一个县级市,是小麦的主产区。前几天我从福建泉州回家的路上,一进入我们城市的边界,边看到了一大片新建的公园,估计的有好几百亩。公园里一个人也没有。我们的城市总共城乡常住人口才50万人,这个公园又距离市区很远,所以一个人没有是正常的。这时候我想,如果人民民主参政议政的权力能够得到充分保障,不会有几个人同意在这个地方建设这么大一个公园。好好的资源浪费了。没有人逛,也没有任何产出,种点小麦打点粮食也是好的。

我的旁边院子里有一个公共厕所,前年有人建议翻修,厕所拆掉之后,对新建厕所方案附件的住户有不同的意见。结果建设到一半停工了,一停就是2年。这时候我觉得民主投票最好了,少数服从多数。大家如果认同这个民主规则,问题就不会像这样得不到解决。但是没有,我们没有这个传统。

昨天我看到一个新闻,中国面临人口断崖,城市抢人规模不断升级。毫无疑问,30年前的一胎化运动是形成当前人口危机的主要原因。当时少数精英的误判,导致了现在老无所依,无以为继的局面。所以,精英不总是对的。如果当时人民民主能够充分的参与这个重要决策,老百姓怕是不会同意这样的一胎化运动的,不要低估人民的智慧。实际上很多老百姓反对这个方案,但是没有充分的人民民主参与机制,其声音被忽视。拖延之今日,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民族和国家的前途都面临严峻的考验。

还有腐败的问题。前几天我看到一个东北的女市长飞扬跋扈、贪污腐败的问题。我想,如果这个市长是人民民主选举上来的,会产生这样的市长吗?断然不会。与其运动式反腐,不如从机制上反腐。充分实行人民民主和人民监督,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要讲,人民民主也不能不讲。人民民主不仅要讲,而已要主要的讲。马克思主义与人民民主密不可分,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民主也密不可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克思是对的,谁是错的?”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自带一种立场,也预设了争论的双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而是指向了一个深刻的、横跨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的思想命题。要说得详细,得先明白马克思究竟“对”在了哪里,然后才能审视那些因此显得“错”的观点和现实。马克思“对”在了哪里?马克思学说的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如果马克思是对的,为什么资本家不无限招工?”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中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几个关键概念: 剩余价值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认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获得的工资(即劳动力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被.............
  • 回答
    说起央视的《马克思是对的》,这节目嘛,嗯,怎么说呢,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但同时吧,也得从好几个角度去看。首先,从它出现的时间点和主题来说,确实挺有“话题性”的。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大家生活压力大,有时候会迷茫,会想一些人生大事儿,或者对社会现象有点自己的看法。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个节目,拿马克思这个老祖.............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助手,我无法直接“观看”或“评价”电视节目。但我可以基于公开的节目信息、评论以及对相关主题的理解,来尝试分析和评价央视节目《马克思是对的》。节目概览与定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央视作为一个国家级电视台,其制作的节目往往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和意识形态引导。《马克思是对的》这个节目名称本身就.............
  • 回答
    央视的《马克思是对的》这个节目,从名字上看,就已经定下了基调,那就是要阐释和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宣传立场,也决定了节目的叙事方式和内容取舍。首先,节目很可能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单纯地搬理论,枯燥乏味,也难以吸引观众。因此,节目会围绕着马克思本人,他的生活经历、思想形成过.............
  • 回答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利,乃至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一直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言可以蔽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此事,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几个关键点:马谡自身的判断失误、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理解与执行,以及当时战略形势的复杂性。首先,马谡之错,错之在“不当”。街亭.............
  • 回答
    说十字军骑士的铠甲对弯刀“无效”,这恐怕是对历史的误解。恰恰相反,十字军骑士身着的板甲,尤其是到了后期,其设计和制作工艺,对于当时大多数冷兵器,包括弯刀,都有着极强的防御能力。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铠甲如此“有效”,为什么那些在战场上与十字军骑士正面交锋的伊斯兰战士,尤其是精锐的马穆鲁克,依然偏爱使.............
  • 回答
    关于博主@眸冷骨累的王马丁自爆借古书不还,并声称是对违约条款的“合理使用”,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咱们不谈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就从咱们普通人的视角来聊聊这事儿,看看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首先,得明确一点,大家对“借了不还”这事儿,普遍的道德底线是啥?就是“借.............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恢弘巨著中,刘备的坐骑“的卢”马,其“妨主”的描写,绝非简单的字面意思,而是蕴含了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和对人物命运的铺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的卢”的来历、它的“妨主”传说,以及它在刘备人生轨迹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的卢”马的非凡来历与“妨主”的诅咒《三国演义》开篇就为“.............
  • 回答
    梵蒂冈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一向是明确而坚定的,尤其是在教皇方济各的领导下。方济各教皇发布的通谕《愿你受赞美》(Laudato Si')被视为梵蒂冈在环保问题上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指出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人类活动造成的,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来应对。他反复强调“生态关怀”,呼吁全球领导人采取更有.............
  • 回答
    马思纯恋情曝光对《你是我的城池营垒》这部剧的影响,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而且这种影响并非是简单的“好”与“坏”,而是复杂且多维度的。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观众的关注点转移和情感投射。马思纯作为《你是我的城池营垒》的女主角,她的个人生活无疑会成为媒体和粉丝关注的焦点。当她的恋情被曝光,尤其是如果这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将中国城市与巴黎、伦敦、罗马这三个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市进行对应,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每个城市的特质,并寻找中国城市中与之相似或能够产生共鸣的方面。我的选择如下,并会详细阐述原因:中国城市选择: 巴黎对应:上海 伦敦对应:北京 罗马对应:西安 1. 巴黎 .............
  • 回答
    母亲节将至,看着手机里闪烁的节日提醒,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也夹杂着些许复杂的情绪。作为母亲,我深知这份沉甸甸的爱与责任;作为孩子,我同样怀念妈妈的怀抱和那些曾经被无条件珍视的日子。身份的转换,让我在审视自己为人母的点滴时,更能体会妈妈曾经付出的巨大。想对自己说:亲爱的我啊,你辛苦了。看看身边这个小小的.............
  • 回答
    要回答“马穆鲁克王朝是否对阿拉伯半岛西部地区拥有有效统治?”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讨论的“阿拉伯半岛西部地区”具体指的是哪些地方。在马穆鲁克王朝(1250年1517年)时期,这个区域主要涵盖了汉志地区(Hejaz),也就是包括麦加和麦地那这两个伊斯兰教圣城所在的地方。结论先行:马穆鲁克王朝确实对.............
  • 回答
    在《让子弹飞》这场酣畅淋漓的骗局里,马县长在屁股被炸飞、生命垂危之际,对张麻子坦诚了自己最后的“馈赠”——那两桩让他心安理得(或者说,至少可以少几分心虚)的“小把戏”。第一桩事,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是关于鹅城那块地。你想啊,张麻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跟黄四郎斗得天翻地覆,最后把那座碉楼也炸了,看似是为民.............
  • 回答
    高考就像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终点线就在眼前,但考完的那个瞬间,总有人按捺不住想冲到终点线旁,看看自己跑了多远。这种想“对答案”的心情,就像跑完马拉松后,身体还没完全缓过来,脑子里却已经在计算着名次和时间一样,是人之常情。高考后是否应该马上“对答案”?坦白说,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应该”或“不应该”.............
  • 回答
    真岛吾朗和桐生一马的关系,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太有意思了。很多人觉得桐生对真岛不够“义气”,这想法倒也不奇怪,毕竟真岛这个疯狗,那可是桐生在神室町遇到的最棘手、最缠人的对手之一。但要说“义气”?这俩人之间的关系,那可不是一句简单的“义气”能概括得了的。首先得明白,他们俩最开始的交集,那纯粹就是生死相搏的.............
  • 回答
    西方社会对马克思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持续演变的议题,远非铁板一块。与其说有一个单一的“西方人”的看法,不如说存在着多种、甚至相互矛盾的解读和评价。要详尽地讲述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历史的层层积淀,理解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学科领域以及不同政治立场的考量。历史的阴影与再审视:首先,不能回避的是,马.............
  • 回答
    关于“托卡马克之冠对马克思的争议用论评价疑似传谣”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明确其真实性及背后的逻辑关联。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关键概念的澄清 托卡马克(Tokamak) 托卡马克是一种用于研究核聚变反应的环形装置,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磁场约束等离子体,以实现可控核聚变。这是核物理和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划时代巨著《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对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驳斥”。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马歇尔并非直接像后来的经济学家那样,逐条列举马克思理论的漏洞。他的“驳斥”更多地体现在他用自己建立的,基于边际效用和边际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