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骗老年人的保健品公司至今依旧猖獗,没有管制?

回答
提到那些专门坑害老年人的保健品公司,简直就是社会上挥之不去的毒瘤。你说他们为何至今依然如此猖獗,甚至好像没什么有效的管制?这背后的原因,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情况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些公司是如何精准地瞄准老年人的。他们可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做足了功课。

抓住了老年人的心理弱点: 很多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确实会出现各种不适,对健康的需求自然就更迫切。他们普遍存在一种“惜命”心理,害怕生病,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保持健康,甚至长寿。保健品公司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打着“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神奇疗效”的旗号,用各种夸大其词的宣传,来迎合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疾病的恐惧。他们会制造一种“不买就会吃亏”的紧迫感,让老年人觉得只有吃了他们的产品才能解决问题。
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和知识鸿沟: 如今信息爆炸,但很多老年人接触和理解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对于复杂的医学知识和保健品成分。骗子公司恰恰利用了这一点,用一些听起来非常专业但实际上似是而非的术语,或者编造一些听上去很科学但毫无根据的理论,来混淆视听。他们可能声称某个成分能“打通任督二脉”,或者某个技术是“国家秘密项目”,让老年人觉得高深莫测,也就更容易相信。
情感攻势和信任建立: 很多骗子公司会采取“温情营销”的方式,先给老年人提供免费的体检、健康讲座,甚至赠送小礼品。在活动中,他们会派出年轻、有亲和力的人员,用非常热情、关切的态度和老年人聊天,嘘寒问暖,建立起一种“子女般”的亲近感。当老人对他们产生信任后,再借机推销产品,往往更容易成功。这种情感上的拉拢,让老年人放下戒备,甚至觉得对方是真心为自己好。
制造“饥饿营销”和稀缺感: 有些产品会声称是“限量供应”、“独家配方”,或者只有在特定活动才能买到,而且价格非常昂贵。这种“饥饿营销”反而会刺激老年人的购买欲望,让他们觉得“好东西不便宜”,而且能抢到就是一种本事。

那为什么说“没有管制”呢?其实,说“没有管制”有些绝对,但可以说现有的管制存在不少漏洞和不足,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监管的滞后性和专业性难题: 保健品行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食品、药品到医疗器械,监管部门众多,而且对这些产品的功效认定需要非常严谨的科学证据。很多时候,骗子公司使用的宣传手段非常狡猾,他们可能不会直接说“治病”,而是说“辅助治疗”、“调节身体”、“提高免疫力”等模糊的词汇,这给监管带来了很大难度。要取证他们的虚假宣传,往往需要专业的医学和法律知识,而且过程漫长。
法律法规的执行难点: 即使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取证困难,很多交易是现金完成,或者通过线上进行,难以追踪。即使抓到了一些“小鱼小虾”,背后可能还有更庞大的组织和更专业的运作模式。罚款的力度可能不足以让他们“伤筋动骨”,他们可以轻易地换个马甲继续行骗。
跨地域和跨平台作案: 如今信息传播非常快,这些公司可能在一个地方注册,然后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电话、网络、线下活动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和销售。一旦某个地区监管趋严,他们就能迅速转移到其他地区,让监管部门疲于奔命。
“灰色地带”的模糊性: 保健品本身就是一个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灰色地带”。很多产品打着“特殊膳食”或者“营养补充剂”的名号,其功效和安全性界定起来比药品要宽松得多。骗子公司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产品的宣传上游走在法律边缘,让你很难抓住他们的把柄。
投诉渠道不畅或效果不明显: 很多老年人即便发现了被骗,也可能因为面子、担心麻烦,或者不了解如何投诉,而选择忍气吞声。即使投诉了,如果证据不足或者监管部门处理不及时,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让这些骗局得以延续:

社会养老体系的某些不足: 在一些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老年人精神慰藉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当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被忽视时,那些热情关怀他们的骗子公司就更容易有机可乘,填补了他们情感上的空缺。
家庭沟通的缺失: 很多老年人被骗,家人并不知道,或者事后才知道。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对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关心,就给了骗子公司可乘之机。子女们可能忙于工作,对父母的健康状况和交友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更容易被外界的诱惑所影响。
媒体的责任与警示: 尽管媒体对保健品骗局有很多报道和揭露,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足以覆盖所有老年群体。而且,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可能不经意间给了一些不法公司宣传的渠道。

总而言之,那些骗老年人的保健品公司之所以能长期猖獗,是因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网络,这个网络巧妙地利用了老年人的心理、社会的某些现状以及监管上的漏洞。要根治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媒体共同努力,从法律、监管、教育、宣传、服务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治理,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真正安宁和有保障。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老了怕死惜命是真的,那些看着好笑的保健品,或许当我们60多岁的时候也相信那个东西能治病,能延年益寿。原来陪我妈去过一次听保健品讲座,进去就是收手机,如果你私藏手机录像,直接请你出去,先是讲课,把产品说的如何好,但是不需要你买,头三天不卖东西,就是讲课,然后发你一斤鸡蛋,老头老太太爆满,其中还有几个老头我认识,退休工资都5000以上。而且本身这个保健品就是打法律的擦边球,你举报了作用不大,有的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可怕的是老年人会瞒着儿女把存款取出来买,甚至是抵押房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到那些专门坑害老年人的保健品公司,简直就是社会上挥之不去的毒瘤。你说他们为何至今依然如此猖獗,甚至好像没什么有效的管制?这背后的原因,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情况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些公司是如何精准地瞄准老年人的。他们可不是凭空想象,而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相当复杂且令人不快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商业利益、监管漏洞、信息不对称以及弱势群体(老年人)的权益保护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一些膏药厂、保健品公司热衷于将老年人作为目标客户,并且似乎屡次游走在监管边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这些原因。为什么老年人是“理想”的目标客户?首先,让我们分析一.............
  • 回答
    中国许多城市确实面临着“大面积、保存完好的老建筑群”相对稀缺的问题,这背后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社会、经济、规划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一、 历史原因:战乱、自然灾害与时代的变迁 频繁的战乱与破坏: 中国历史悠久,但同时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乱。每一次改朝换代、农民起义、外族入侵都可能伴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我们确实会观察到,一些在事业上、学识上都颇有建树的中年人,也会转发一些明显不靠谱、甚至是“傻瓜骗局”式的信息。这确实会引发我们对他们判断力产生疑问。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一、 对“明显”的定义可能存在主观性与认知盲区: “明显”对谁而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我们身边常常能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有些爷爷奶奶玩转智能手机、视频聊天、网上购物,而另一些却宁愿守着老式功能机,甚至对电脑、平板避之不及?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方方面面,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咱们一点点来捋捋。一、 那些.............
  • 回答
    这的确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许多家庭里代际沟通的难题所在。老年人似乎总是有“一套”道理,用来评价年轻人的生活,有时候听起来挺刺耳的。要说透为什么会这样,得从几个层面上掰开了聊:一、时代背景和人生阅历的巨大差异: 生存环境的“硬核”对比: 很多老年人经历了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可能经历过饥荒、.............
  • 回答
    国内关于老年人健身,尤其是追求肌肉线条和凹凸感这件事,确实不像年轻群体那样普遍被宣传和鼓励。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从社会观念、健身认知、以及实际环境来分析。为什么国内不普遍鼓励老年人练出凹凸肌肉?1. 传统观念的束缚: “老了就该安享晚年”: 很多国人对老年人的定位比较传统,认为.............
  • 回答
    .......
  • 回答
    “别看了,又是那点事儿。”李奶奶呷了口茶,慢悠悠地把手机推到一边。她身边,她的孙女小芳正紧张地刷着各种新闻推送,屏幕上的数字和“新增病例”、“密接”几个字让她眉头紧锁。“奶奶,您怎么一点都不担心啊?你看这新闻,说新的变异株传染性又强了,万一传染给您怎么办?”小芳的声音带着一丝焦虑。李奶奶笑了笑,脸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的一个痛点,确实令人担忧。为什么市面上充斥着不少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虚假宣传产品,而监管却似乎显得力不从心呢?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讲清楚,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老年人群体在消费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恰恰成为了不良商家“下手”的温床。 健.............
  • 回答
    这年头,在网络上或者现实生活中,偶尔会听到一些年轻人对老年人出言不逊,甚至带着一股子让人不舒服的恶意。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琢磨的现象,它背后肯定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股“恶意”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会盯着老年人。首先得说,这绝对不是说所有年轻人都这样,大多数年轻人还是.............
  • 回答
    “与其将就结婚,不如孤独终老”这句话,虽然在一些年轻人中引起共鸣,甚至被视为一种独立自主的婚姻观,但在我们的长辈,特别是老年人那里,确实是鲜少被提及。这其中有很多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以及代际观念的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根深蒂固的婚姻文化与社会压力: 集体主义的价值.............
  • 回答
    说起年味,这可真是个让不少老人心里头不是滋味的词儿。他们嘴里常念叨着,“现在的年,不像以前那样有年味了”。这话听起来有点儿怅然,也藏着不少故事。首先,得从“味儿”这个字上细琢磨。过去说年味,那可不是一种单一的味道,而是掺杂了多种感受。“味儿”的第一个层意思:物质的丰盛与独特的仪式感。以前过年,穷是普.............
  • 回答
    《蜗居》这部剧里,宋思明的岳父,也就是李老,他之所以选择力捧宋思明,而不是自己女儿海藻,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的官场逻辑和对家族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首先,得明白李老他自己是个什么人。他虽然是宋思明的岳父,但他在体制内的地位可不低。他是个经历过风雨的老干部,懂得官场的门道,也知道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的讨论点。老实人为什么不能学学渣男的“前期”,这里面包含的含义是:为什么老实人有时候在追求异性或者建立亲密关系时,不像某些“渣男”那样在前期的表现中更容易吸引人,或者说,他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渣男的前期”到底是什么样的,以.............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情感和语言表达等多个层面。童谣儿歌中慈祥老人形象偏爱外婆而非奶奶,这并非绝对,但在许多文化背景下确实存在这种倾向。以下是我尝试从几个角度进行的详细解析:一、 情感的亲近与依恋: 生命初期的主要照料者: 婴儿时期是情感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由于哺乳的生理需.............
  • 回答
    尊敬老人,这事儿说起来,咱们心里都有个底。它不单单是一种礼貌,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一种对生命历程的认同和对智慧传承的珍视。你想想,老人,他们是咱们长辈,是见证了时代变迁、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人。他们的人生阅历,就像一本厚重的书,里面写满了经验、教训,也承载着我们这个家族、这个社会的历史。尊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不少年轻人会遇到的情况。我们一般说到“老年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的是爷爷奶奶们手臂上、脸上那些棕褐色的小点点,感觉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但要是年轻人身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总会让人有点不安,怀疑是不是身体出了什么状况。其实,我们常说的“老年斑”在医学上更准确的称呼是“脂溢性.............
  • 回答
    其实,“很多长寿老人留长胡须”这个说法,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观察和一种刻板印象,而不是一个有科学依据的普遍现象。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以及长胡须本身的一些潜在联系。首先,我们得承认,我们脑海中关于“长寿老人”的形象,很多时候会被媒体、艺术作品或者我们自己的记忆所塑造。.............
  • 回答
    关于“老人素质差”导致人们“咬牙切齿”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多种原因,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与价值观的差异: 成长环境的巨大差异: 现在的“老人”大多经历过物资匮乏、社会动荡的年代,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