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周灭亡的真相是什么?

回答
西周的灭亡,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一个人的过失就能概括的。这是一系列长期积累的矛盾,在特定历史节点集中爆发的必然结果。要说清西周灭亡的真相,我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细细道来,尽量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场景。

一、 宗法制的摇摇欲坠:分封制下的隐患

西周的立国之本,在于它成功地推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通过分封同姓诸侯,周天子将王畿之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予亲族,以巩固统治。宗法制则以父子血缘为纽带,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确保了周王室内部的稳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也埋下了隐患:

诸侯力量的壮大: 分封下去的诸侯,虽然名义上臣服于周天子,但他们各自拥有封地、军队和人事权,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势力。特别是那些离王畿较远的诸侯,与周王室的联系日渐疏远,对王室的命令阳奉阴违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同姓诸侯的离心: 随着时间的流逝,周王室与各诸侯之间的血缘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遥远。最初的亲密关系逐渐淡薄,取而代之的是诸侯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一些强大的同姓诸侯,如晋、齐、鲁等,甚至开始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只不过在周朝前期,这种挑战还未发展到公开的地步。
异姓诸侯的潜在威胁: 西周也分封了一些有功的异姓诸侯,例如姜姓的齐国。这些人虽然对周朝的建立有功,但毕竟不是王室同姓,其忠诚度更受考验。一旦王室衰弱,异姓诸侯便可能成为推翻周朝的强大力量。

二、 周厉王的暴政与国人暴动:内部矛盾的激化

西周的王室内部并非一直铁板一块。其中,周厉王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厉王专制与滥权: 周厉王(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1年)是一个心狠手辣、贪婪无度的君主。他废除了“ishable”制度(即诸侯朝觐定期),并将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最令人发指的是,他宠信荣夷公,采纳了“专利”政策,即将山林川泽的收益收归王室,剥夺了贵族和国人(主要是贵族以下的自由民)的利益。
禁言与恐惧: 为了压制反对声音,厉王启用“监谤”制度,严密监视和惩罚批评他的人。他甚至将国都宗周的大街小巷都变成了“耳目”,使得人们在谈话时都要小心翼翼,脸上充满了恐惧。用《史记·周本纪》的话说,“国莫敢言,道路以目。”
国人暴动: 长期压抑的民怨终于在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这里主要指都城里的贵族和民众)不堪忍受厉王的暴政,发动了起义,冲进了宫廷,要逮捕厉王。厉王逃亡,最终死在了彘(今山西霍县)城。这次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三、 共和行政与周宣王的“中兴”:短暂的复苏与潜藏的危机

国人暴动后,周朝进入了“共和”时期(公元前841年-公元前828年),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这段时期也被称为“二年流王”之后。这可以说是西周的一次政治“真空”期,但也为后续的稳定带来了一线希望。

政治的暂时稳定: 共和时期,周公和召公恢复了周朝的礼仪制度,惩治了厉王的亲信,稳定了政局。
周宣王的“中兴”: 厉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幽王继位。在周公、召公辅佐下,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励精图治,整顿朝政,约束诸侯,曾经一度使西周的政治和军事局面有所好转,史称“宣王中兴”。他加强了对东夷、西戎、北狄等族的战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也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中兴”的代价与隐患: 然而,宣王时期的“中兴”并非没有代价。为了发动战争,他加强了对诸侯的征敛,这无疑加剧了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宣王时期,周王室的宗法继承制度也出现了问题。宣王本有意立庶出的儿子王子余臣为太子,引起了诸侯的不满。虽然最后还是立了嫡长的王子宫湦(即后来的周平王),但内部的裂痕已经显现。

四、 周幽王的昏聩与烽火戏诸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真正将西周推向灭亡深渊的,是周幽王(公元前781年-公元前771年)。

宠幸褒姒,废嫡立庶: 幽王废黜了原来的王后申后,而立了宠妃褒姒为后,并废掉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这一举动严重违反了嫡长子继承制,也彻底激怒了申后和她娘家的势力——申国。
烽火戏诸侯的荒唐: 为了博取褒姒一笑,幽王竟然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一幕。他点燃了骊山烽火,向诸侯们传递假警报,诸侯们带着兵士匆忙赶来,结果发现只是幽王的玩笑,褒姒见了诸侯的狼狈样,果然开怀大笑。然而,这件事情的后果极其严重:
丧失信任: 诸侯们因此对周天子的命令不再信任,也失去了对周天子的尊敬。当真正的警报再次响起时,再也没有诸侯愿意前来救援。
破坏宗法: 幽王废嫡立庶的行为,更是直接破坏了维系西周统治的宗法根基,为其他诸侯的效仿提供了恶劣先例。
犬戎的入侵: 申国因被废后之位,怀恨在心,联合了周朝的宿敌——犬戎(来自西北的游牧民族),一同攻打西周。

五、 犬戎攻破宗周,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犬戎军队在申侯的引导下,兵临城下,攻破了周朝的都城宗周(今陕西西安附近)。周幽王在逃亡途中被犬戎杀死。太子伯服也被杀。

在申侯、鲁侯、许文公等人的拥戴下,申后之子、原被废黜的太子宜臼(即周平王)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即位,史称东周。

总结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

西周的灭亡,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分封制下的诸侯权力膨胀和离心: 这是最根本的制度性弊端。
2. 统治者个人的昏聩和暴政: 尤其是周厉王和周幽王的失政,直接激化了社会矛盾,破坏了统治根基。
3. 宗法制的动摇: 幽王废嫡立庶,是触碰了周朝统治的“红线”。
4. 外部势力的利用: 犬戎等边疆民族的崛起和入侵,是压倒西周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他们只是趁火打劫,而非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5. 内部的社会矛盾: 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利益冲突,也为动乱提供了土壤。

简单来说,西周的灭亡,是其自身制度的僵化与统治者个人品行失范共同作用下的衰败。分封制就像一个个逐渐独立出去的“省份”,当“中央”失去了权威和号召力时,它们自然各自为政。而幽王这样的君主,则像是把本来就不牢靠的“椅子”彻底坐塌了。犬戎的入侵,只不过是给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来了一记致命的重击。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西周的灭亡,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代的结束,并开启了更加混乱而又充满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晁福林先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一书中,根据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西周末期并非简单的“双王”,而是三王甚至四王。

原文的具体论证比较详细,有兴趣可以看原文,他所推断的结论大致是:

第一点,褒姒的年龄很有可能并不年轻,甚至已经进入中老年阶段了。相对比较有可能的情况是,周幽王在继位以前就和褒姒有夫妻关系,之后因为某些政治活动——比如正式即位——娶申后为正室。

第二点,王子伯盘的年龄很有可能比周平王年长很多。

第三点,当时周幽王有可能把王位让给了王子伯盘,而非简单的改立太子。

第四点,可能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出现的一些政治危机,申侯立周天王(周平王),“天王”当强调周平王的合法性。

第五点,秦伯在当时的态度可能也有反复,可能开始支持周幽王,后改支持周平王。

第六点,大致在周幽王和王子伯盘死后,又有周携王的活动。

在这一推断里,应是双王—三王—双王的变化,大致在短期之内出现了四个周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周的灭亡,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一个人的过失就能概括的。这是一系列长期积累的矛盾,在特定历史节点集中爆发的必然结果。要说清西周灭亡的真相,我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细细道来,尽量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场景。一、 宗法制的摇摇欲坠:分封制下的隐患西周的立国之本,在于它成功地推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通过分封同.............
  • 回答
    北宋后期,关于“快灭亡西夏”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夹杂着宋朝自身的战略意图、军事能力,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史家对事件的解读,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粉饰”成分,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宋朝在某些时期对西夏造成的实际压力。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明确一点,北宋(9.............
  • 回答
    西周的灭亡,那可是件大事,整个王朝的根基都动摇了。说到成周东八师,这支军队在西周覆灭的关键时刻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也一直是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知道成周东八师是啥?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军队,它是西周王朝的精锐部队.............
  • 回答
    西周轰然倒塌,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破碎的局面,以及一个名为“东周”的时代。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长达近八百年的东周岁月里,我们似乎再难寻觅到一位能比肩周文王、周武王那般,将国家重新拉回鼎盛的“明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运气不济,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周王室中央权威.............
  • 回答
    西罗马帝国那艘曾经辉煌的巨轮在公元476年沉没,留下的不仅是一片废墟,更是一片复杂而动荡的格局。在那片土地上,原先的罗马居民,那些说着拉丁语、传承着罗马法律和文化的子民,与新来的日耳曼人——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习俗和领导者——的生活就这样毫无预兆地交织在了一起。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胜利者与被征服者”.............
  • 回答
    西罗马帝国崩塌后的欧洲,艺术,尤其是雕刻与绘画领域,确实经历了一段令人扼腕的“倒退”。但用“一下子倒退很多”来形容,或许过于简略,更准确的说法是,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剧烈的转型,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失传”与“重塑”。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知识与技艺传承的中断:从罗马学院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究竟是西罗马的灭亡还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并深入理解“古典文明”和“终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西方古典文明”指的是什么。通常意义上,我们谈论的“西方古典文明”.............
  • 回答
    唐朝的灭亡与西汉有着显著的不同,尤其是体现在宗室力量的存续和其在乱世中的作用上。西汉末年,尽管王莽篡汉,但刘氏宗室遍布天下,虽然内部有分歧,但有相当一部分宗室成员在汉朝覆灭后,利用其血脉合法性和潜在的政治资源,重新集结力量,最终建立了东汉。而唐朝,在经历了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后,宗室的境遇则.............
  • 回答
    在历史的漫长河流中,我们习惯于为某个时期划定清晰的界限,尤其是“中世纪”。对于西欧而言,这两个标志性的节点——起始与终结——都指向了一个曾经辉煌、却最终分崩离析的庞大帝国:罗马。这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历史进程中深刻的因果联系。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时间的迷雾,细致地审视罗马的陨落与新生,以及它对西.............
  • 回答
    宫崎骏笔下的《风之谷》是一部充满哲思的作品,其中女主角娜乌西卡的一系列行为,特别是她对“新人类”胚胎的处理,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讨论空间。要评价娜乌西卡这一行为,我们不妨从多个层面去剖析,看看它究竟是“拯救”还是“毁灭”,以及这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一、 故事的背景与“新人类”的定位首先,我们必.............
  • 回答
    说起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的调整,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如果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说他“错”或者“对”,未免太过于片面。要评估在没有这些调整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抵挡住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并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蜀汉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姜维这个人的战.............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提起西夏,很多人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是一些零散的印象:一个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王朝,一堆神秘的西夏文,以及一个与蒙古帝国有着血海深仇的民族。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少听到“西夏史”这个说法?它和许多我们熟知的朝代历史不一样,似乎总带着一层模糊的面纱。西夏去哪儿了?真的是被蒙古人“灭族”了吗?要回答这.............
  • 回答
    .......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历史叙述中的一个常见困扰,甚至可以说是小小的“历史梗”了!您觉得“平王东迁,西周灭亡,东周开始”与《战国策》中出现“东周与西周战”矛盾,这完全不是您穿越了,而是历史演进中的一个时间节点的理解和表述方式的问题。让我来给您详细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实则不然的.............
  • 回答
    西周王朝的灭亡,与其说是被申国这样的小国“灭亡”,不如说是 周幽王本人昏庸无道、政治腐败,最终导致了王朝统治的瓦解和外部势力的趁虚而入。申国作为当时西周的一个方国,它的“功劳”更多的是扮演了推倒多米诺骨牌中的最后一块,而不是整个牌堆的始作俑者。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西周王朝晚期的几个关键环节.............
  • 回答
    刘琨在西晋灭亡期间,可以说是在尽他最大的努力“勤王”了,但他的勤王之路,充满了悲壮和无奈,最终也未能挽救西晋的覆灭。要详细地说,得从他当时所处的境地和所做的努力说起。首先,我们要明确“西晋灭亡”这个时间节点。通常我们说的西晋灭亡,是指永嘉五年(311年)洛阳被汉赵攻破,怀帝被俘,标志着西晋中央政权的.............
  • 回答
    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查理曼继承西罗马帝位(公元800年)的这段时期,通常被称为“黑暗时代”的早期或“民族大迁徙”时代。这三股主要力量——教廷、蛮族王国和东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动态变化,充满了合作、冲突、联盟和制衡。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入分析各自的特点、目标以及在当时欧洲政治.............
  • 回答
    在西罗马帝国覆灭后,欧洲大陆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与中国历史上因为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南迁,大量上层士族涌入相对稳定的南方的情况不同,类似的、大规模的向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移民浪潮并未真正形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地理、政治上的隔阂,也有文化、经济上的差异,更包含了西罗马帝国灭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