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周灭亡的时候成周东八师干嘛去了?

回答
西周的灭亡,那可是件大事,整个王朝的根基都动摇了。说到成周东八师,这支军队在西周覆灭的关键时刻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也一直是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点点捋清楚。

首先,咱们得知道成周东八师是啥?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军队,它是西周王朝的精锐部队,驻扎在东部地区,也就是后来的洛阳一带。成周是周王朝的东都,顾名思义,东八师自然是守卫这片重要区域的。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周天子维护统治的重要军事力量。按理说,在王朝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应该首当其冲,挺身而出才对。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西周灭亡的直接导火索,是犬戎的入侵和国都镐京的陷落。周幽王为了博取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结果在真正的危机来临时,诸侯不再相信,导致镐京被攻破,周幽王被杀。这已经是周王朝内部已经千疮百孔的集中体现。

那么,成周东八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这里面的情况,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一、地理距离和信息传递的滞后:

成周(洛阳)和镐京(西安附近)之间,虽然是周朝统治的核心区域,但毕竟有相当的地理距离。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镐京发生兵变、周幽王被杀、犬戎兵临城下的消息传到成周,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消息是否能准确无误地传递到东八师的将领手中,同样是个问题。如果信息传递不畅,或者消息被截留,东八师可能根本不清楚事态的严重性。

二、权力真空和指挥链的断裂:

周幽王死后,周王朝陷入了严重的权力真空。太子宜臼(后来的周平王)在申侯等人的护送下逃到了洛邑(成周)。但是,新的政权刚建立,秩序混乱,能够有效地指挥东八师的最高权威,在当时可能并不稳固。东八师的最高指挥官是听从谁的命令?是周幽王的残余势力?还是刚刚即位的周平王?或者是否存在着观望和犹豫的心态?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行动。

三、内部矛盾和利益考量:

西周晚期,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诸侯国实力壮大,与周天子的矛盾日益突出。东八师虽然是中央军队,但他们的将领和士兵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是否会优先考虑自身的安全?或者他们对周幽王的统治本就心存不满?更有可能的是,他们可能在等待指令,或者在观察局势的发展,不愿贸然行动,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四、未能及时驰援的可能原因:

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成周东八师确实没能及时赶到镐京救援。原因可能有很多:

被其他任务牵制: 东八师驻扎在东部,可能肩负着防备东方诸侯(如齐、鲁、卫等)或者镇压东方内部动乱的任务。在镐京出事时,他们可能正忙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法抽身。
忠诚度问题: 如前所述,如果东八师将领对周幽王本人的政策或者能力不认可,也可能不愿意为他卖命。
犹豫和观望: 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东八师的指挥官可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等待新政权的稳定,或者评估局势,避免直接卷入内乱。他们可能希望先巩固在东部的统治,然后再考虑向西支援。
实际的军事能力限制: 虽然是精锐,但长途跋涉、克服重重困难去支援已经陷落的镐京,也并非易事。

五、周平王东迁后的角色转变:

更重要的是,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在申侯等人的支持下,确实是从洛邑出发,向西迎击犬戎,并最终在晋、郑、卫等国的帮助下,才将犬戎驱逐出去,并巩固了在洛邑(成周)的统治。这时,东八师很可能已经成为了周平王政权的军事力量,并且在周平王能够有效控制下,参与了平定内乱、巩固新政权的任务。

总结一下:

成周东八师在西周灭亡时“干嘛去了”,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不作为”。更准确的说法是,在镐京陷落、周幽王身死的巨大变故中,由于地理距离、信息滞后、权力真空、指挥链断裂以及内部矛盾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东八师未能形成有效的、统一的救援行动。他们的行动很可能受到了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包括自身的任务、对政权的忠诚度、对局势的判断等等。

当周平王即位并迁移到成周后,东八师的命运也就与新政权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从一个中央精锐部队,转变为新建立的周朝(东周)的军事力量,参与巩固统治、恢复秩序的工作。

所以,与其问他们“干嘛去了”,不如说他们的行动,是那个混乱时代下,一股强大军事力量在政治变局中的一种复杂反应。它暴露了西周王朝末期统治的脆弱性,以及中央权威的衰落。这支军队的命运,也从侧面反映了西周王朝从盛到衰的深刻历史烙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六东八”制,是西周初期的军事制度,到西周灭亡时,已经好几百年了,这期间发生过很多事,到周幽王时,周的力量已经非常虚弱了。

在周昭王时期,昭王南征,渡过汉江时,发生事故,西六师全部覆灭。《竹书纪年》所记:“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周穆王时期,重新扩充军备,兵力恢复到“九师”。《竹书纪年》所记:“周穆王三十七年,伐纣,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斥鼋鼍以为梁。”

到周夷王时,周的国力和威望已经衰弱,但军事力量仍然还维持在比较强势的水平,并且仍然能够战胜大部分的戎狄势力。《竹书纪年》所记:“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

但是到了周厉王时期,不仅国力衰微的趋势没有改善,军事上也不能取得胜利了。《竹书纪年》所记:“厉王无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杀秦仲之族。王命伐戎,不克。”

经历过“周召共和”之后,西周的国力稍有好转,到周宣王时期,开始讨伐当初入侵的戎狄,还给了秦仲之子秦庄公七千兵士(西周约以2500人为一师,七千人大概有三个师的兵力),并取得了胜利。《竹书纪年》所记:“王乃召秦仲子庄公,与兵七千人,伐戎,破之。”

周宣王时期,四境侵扰的蛮夷戎狄越来越多,周宣王只好四面出击,兵力越征越多,甚至一度组建了“南国之师”,但扩军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周王室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不得不向诸侯增加贡赋,与诸侯的关系也在一点点恶化,周王为了镇压诸侯,更不敢削减军备,只能更加好战,四处打击戎狄。然而戎狄的高机动性,又决定了讨伐戎狄的战争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直到周王室打个大败仗!

《竹书纪年》:

“三十一年,王遣兵伐太原之戎,不克。”

“三十三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

“戎人灭姜侯之邑。”

“三十九年,王征申戎,破之。”

《史记 周本纪》:

“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与姜氏之戎。”

《国语 周语》: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

“千亩之战”是个转折点,周宣王在千亩之战后,南国之师尽丧,但此时的周王室需要强大的军队来讨伐戎狄,并且威慑诸侯。

于是周宣王只好不顾贤臣之言,“料民于太原”。“料民”,计点人口;清查民户。意思很明白,就是打算继续增加赋税、徭役,重建失去的军队,这与后世王朝清查富户和抑制兼并很相似,比如汉武帝时期的“算缗”与“告缗”

这样一来,周宣王不光得罪了诸侯,也得罪了依附周王室的那些畿内贵族,可以说是得罪了自己的统治基础。于是,周王畿附近的贵族们密谋起来,趁宣王出猎的时候,弑杀了宣王,并将此次行动伪造成“冤魂复仇”。《史记正义》所记:“宣王杀杜伯而无辜,后三年,宣王会诸侯田于圃。日中,杜伯起于道左,衣朱衣冠操朱弓矢射宣王中心,折脊而死。”

在君王死亡这么重要的事中,竟然存在鬼神之说,这恰恰说明其中“有鬼”。

另外,先秦典籍中,还记录过一些与此事类似的案件:

1、鲁桓公之死:齐襄公想杀鲁桓公,将他灌醉后,命公子彭生送鲁桓公上车,公子彭生趁机勒断鲁桓公的肋骨,致使鲁桓公死亡;

2、齐襄公遇刺:齐襄公为了消弭鲁国的怨气,便处死了公子彭生。后来连称、管至父这两个人想要刺杀齐襄公,就暗中与齐襄公身边的人谋划。不久,齐襄公外出打猎,遇到了一头大野猪,随从就说,那是公子彭生来索命了!这次虽然没有刺杀成功,但却把齐襄公吓得不轻。

《左传 庄公八年》所记:“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屦。反,诛屦于徒人费。弗得,鞭之,见血。”

3、齐君公孙无知遇刺:《史记 齐太公世家》所记:“桓公元年春,齐君无知游於雍林。雍林人尝有怨无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袭杀无知。”

由此可见,君主出游、畋猎之时,是行刺的好机会;伪装成冤魂行刺,可以从心理上给目标带来震撼。

周宣王被杀后,继位的周幽王的权力必然受到了王畿贵族与地方诸侯的双重制约,其所做出的一系列被后世看作是“胡闹”的操作,或许与其夺回权力的努力不无关系。但由于周幽王在史籍中被抹黑、刻板化严重,且分歧较大,所以没有找到比较有价值的详细史料。

由此可知,西周灭亡,其实不过是周王室的灭亡,诸侯仍旧拥有非常实力,并且覆灭西周的戎狄,后面竟然被仅为西陲大夫的秦文公给击败、收复了,当时的秦,可根本没办法与晋、卫、齐、鲁这些周的“亲藩”相比啊!连秦都能击败犬戎,可知其实当时入侵的戎狄,根本不成什么气候。

这些入侵的戎狄,只不过是诸侯和王畿贵族弑杀周幽王的一个工具罢了!

user avatar

1、

西六师和成周八师在周厉王一朝时集体出现过,不过出现的方式实在不大体面了:

呜呼哀哉!用天降大丧于下国,亦唯鄂侯驭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至于历寒。王乃命西六师、殷八师,曰:“扑伐噩鄂侯驭方,勿遗寿幼。”

可见,面对淮夷及鄂侯的叛乱,王室被迫调动了整个西六师和成周八师——虽然这种调动不可能是全体,只有可能是部分抽调,但如此大动干戈已经说明王室在直属军事力量上出了一些问题。

上述战争大致应接近周厉王13年,最终王军以卿士武公的力量摧毁了鄂国,淮夷的叛乱被镇压,“南夷、东夷具见廿又六邦”。

有关这场叛乱起始于周厉王3年,一直持续到13年才结束。不出意外的话,战争当消耗了王室的大量战争资源,由此促使周廷在战争期间或战争结束的某个时间节点执行了臭名昭著的“专利”政策。这一政策遭到了王畿一带国人的反感,而周王以卫巫镇压的方式又激化了矛盾,最终引爆为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

在周厉王被驱逐到彘以后,召公、周公引入成周的采邑主共伯和入京“干王位”,执掌周廷长达14年,直至周厉王本人逝世以后才正式把王位交还给了太子静,是为周宣王。

大约在周宣王正式即位的这个时间节点上,“诸侯复宗周”——虽然我也不知道早干嘛去了——但宗周终归是被恢复了。

2、

有关共和时期存在着这么一个疑问:

在“共伯和干王位”至“诸侯复宗周”的14年内,宗周发生了什么?成周又发生了什么?

说起来,宗周的情况不难想象。

在镐京一带的国人摧毁了王室之际,宗周一带的诸侯、诸监、邑、采邑、畿内诸戎方国自然会陷入一种上层权力真空的状态,进而产生出某些混乱的局面。

虽然我们无法笃定一定会发生哪种混乱,比如彼此兼并,比如随意迁徙,比如因震慑不住民众而就地崩溃,但可以确定的是必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

上述混乱或许会在成周的那位采邑主——尤其是一个在诸侯当中人缘特别好的采邑主——临时坐上王位后有所收敛,但即使有也不可能是干脆的和立竿见影的。

至于周廷在之后的14年内是如何基本解决宗周乱象的不大清楚,但就像“诸侯复宗周”表现的一样,诸侯在其中至少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这里,我们有理由怀疑:

在宗周乱成一团糟时,周廷为什么不调动成周的力量进行解决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成周的兵源不是遥控机器人,王室想要调动一样要靠命令各个邑或采邑的长官才能集结出军队。而在朝廷崩溃以后,成周的邑和采邑同样也会陷入上层权力真空的状态,想调动他们的力量还是需要通过某种运作进行整合。

至于成周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共伯和在入京前有没有利用个人威望或在诸侯中的资源进行整合,或者在“干王位”期间有没有以周廷的名义进行整合,这些都不清楚。

但总之,成周肯定发生了一点什么情况,只是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3、

在周宣王即位以后,周廷就宗周西线的防御进行两处调整:

一是加强了秦伯的力量;

二是在“郑”又设了一个郑国(注)。

(注:有关郑国始封的“郑”有两种说法,一者位于关中西部,相对接近大散关,一者位于关中东部,相对接近潼关,从当前已知的情况来看前者的可能性较高。)

至于上述两处调整,应与西虢国的主体东迁至三门峡一带有关。

有关西虢国需要做一点解释:

西虢国原本位于今陈仓一带,应为宗周西大门的守护者,至于虢厉公——即虢公长父——为何在共和时期或周宣王前期把西虢主体迁往三门峡不详,但此举肯定对宗周的西线防御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无独有偶,郑伯在之后也产生了东迁的意向,理由是这一地带太不安全。可见,宗周在国土安全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大抵与诸戎的不稳定因素有关。只是我们不知道这种顾虑算不算杯弓蛇影,毕竟西虢国在东迁后残留下来的小虢一直坚持到了春秋前期,也不是被诸戎消灭。

从上述举动来看,当时宗周的王师乃至其他封建势力是否用充裕的力量压住地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尤其王师还在周幽王末期的叛乱和“双王”时期又经过了一轮消耗,王室就很难在指望他们了。

4、

从郑国东迁的举动来看,成周的环境在西周晚期会好一些。

不过,随着西虢国及郑国的东迁,成周的环境出现了剧变。

在雒阳以西,西虢国在三门峡一带坐大,大抵侵吞了成周在雒邑以西的大部分范围;

在雒阳以东,郑国在东虢、郐一带坐大,大抵侵吞了成皋以东的相当一部分范围。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西虢国和郑国在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的具体范围,但可以确定宗周有相当一部分范围被两者侵吞,至于卫国一类与成周纠缠不清的诸侯国是否会效仿也值得怀疑。

再需要说明一点:

目前,我们尚不知道周平王究竟是在哪个时间节点东迁至雒邑的。

《竹书纪年》认为发生在周平王三年,也就是在消灭西虢所拥立的周携王以前,但周平王究竟是怎么隔着西虢国绕道雒邑的终归有点令人费解。

现代的学者似乎也很难确定周平王究竟在哪个时间节点东迁的,就笔者有限的阅读量来看,多以模糊处理为主。

在这里,我们可以分类讨论:

如果周平王是在周携王消灭以前就通过绕道一类的方式迁往了成周,当时的处境应该比较危急,未必能对成周的封建主们进行有效节制,因此导致了周廷对成周的控制力进一步下滑,进而产生出先后对郑国和西虢的依赖;

如果周平王是在消灭周携王以后才东迁的,那么西虢、郑国一类的封建主已经趁着漫长的“双王”对峙时期在成周坐大,同样导致了周廷只能依赖郑国或西虢的力量。

5,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周宣王一朝的一系列战争尤其是战败,尤其“丧南国之师”很有可能消耗的就是成周的力量。

6、

以上内容只是根据目前已知内容的分析。

不过,个人认为西六师力量的衰落是可以确定的,成周八师的相当一部分被封建主侵吞也是可以确定的,但在方式和时间节点上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user avatar

@寒鲲 邀。要明白一个前提,三代并没有典型的常备军,军队主力是族兵,也即是国中各族的族人。而常备军是在战国才普遍化的。

之前的回答中多次强调,三代国家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国家政权中也存在浓重的血缘因素,氏族以族为单位为王族承担不同的义务,表现在制度上就是不同的服制。举个例子,周代的史官并不由某个人担任,而是由某些氏族整体承担,周朝的辛氏就历任史官这一职务,西周初年的太史就是辛甲,而辛氏到晋国的分支董氏也任史官,如董狐。同样,齐国的太史氏也都担任史官,所以兄长被杀弟弟接替。但崔杼不可能杀光太史氏和南史氏,因为这项工作其他人做不了。

回到军事制度,其实也一样,国家在当时没有常备军。为天子承担军事职能的部族很多,外服的侯本职就是军事长官。而内服也有若干个“师氏”,最高级的叫“太师”。这些师氏一方面是西周的军事长官,另一方面自己也是某族族长,身兼国家官员和氏族首领双重身份。他们统领的军队组成,一方面包括自己的族人力量,另一方面不排除按照国家军事编制编入的其他族人。但是这里不管是本族还是外族人,并不是国家常备军队。他们是平时务农、战时作战的国人。

虽然西六师、东八师资料相对较少,但我们大致可以描绘出轮廓。这两支部队实际上是以王族为主体,其他族人为配合,按照国家军事制度编制到一起的军队。它们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是血缘性,往往是整个族的成年男子一起被编入军队;第二是临时性,往往是平时务农的国人,临时被征召作战,也可以说兵民合一;第三是间接性,天子对于军队没有完全的掌控性,一方面通过军事长官直接掌控,另一方面通过各族族长间接掌控,其中间接性还要多于直接性。

所以东八师去哪里我们也好理解了,其实东八师既不是天子的常备军、也不完全是天子的族众。不过是成周各族临时编制的松散军事组织。宗周覆亡后又经历过二王并立时期,东方一部分氏族应该被消灭。以后的周平王更难对成周各族形成一股合力。所以周桓王时期败于郑国、周庄王时期就出现了周公黑肩之乱、周惠王时期又出现五大夫之乱,等等。故随着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东八师这个临时组织也土崩瓦解了。


相关阅读:林屋公子:商朝时军队的主要成员是平民还是贵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周的灭亡,那可是件大事,整个王朝的根基都动摇了。说到成周东八师,这支军队在西周覆灭的关键时刻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也一直是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知道成周东八师是啥?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军队,它是西周王朝的精锐部队.............
  • 回答
    西罗马帝国那艘曾经辉煌的巨轮在公元476年沉没,留下的不仅是一片废墟,更是一片复杂而动荡的格局。在那片土地上,原先的罗马居民,那些说着拉丁语、传承着罗马法律和文化的子民,与新来的日耳曼人——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习俗和领导者——的生活就这样毫无预兆地交织在了一起。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胜利者与被征服者”.............
  • 回答
    说起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的调整,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如果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说他“错”或者“对”,未免太过于片面。要评估在没有这些调整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抵挡住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并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蜀汉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姜维这个人的战.............
  • 回答
    西周的灭亡,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一个人的过失就能概括的。这是一系列长期积累的矛盾,在特定历史节点集中爆发的必然结果。要说清西周灭亡的真相,我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细细道来,尽量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场景。一、 宗法制的摇摇欲坠:分封制下的隐患西周的立国之本,在于它成功地推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通过分封同.............
  • 回答
    西周轰然倒塌,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破碎的局面,以及一个名为“东周”的时代。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长达近八百年的东周岁月里,我们似乎再难寻觅到一位能比肩周文王、周武王那般,将国家重新拉回鼎盛的“明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运气不济,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周王室中央权威.............
  • 回答
    西罗马帝国崩塌后的欧洲,艺术,尤其是雕刻与绘画领域,确实经历了一段令人扼腕的“倒退”。但用“一下子倒退很多”来形容,或许过于简略,更准确的说法是,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剧烈的转型,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失传”与“重塑”。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知识与技艺传承的中断:从罗马学院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究竟是西罗马的灭亡还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并深入理解“古典文明”和“终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西方古典文明”指的是什么。通常意义上,我们谈论的“西方古典文明”.............
  • 回答
    唐朝的灭亡与西汉有着显著的不同,尤其是体现在宗室力量的存续和其在乱世中的作用上。西汉末年,尽管王莽篡汉,但刘氏宗室遍布天下,虽然内部有分歧,但有相当一部分宗室成员在汉朝覆灭后,利用其血脉合法性和潜在的政治资源,重新集结力量,最终建立了东汉。而唐朝,在经历了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后,宗室的境遇则.............
  • 回答
    在历史的漫长河流中,我们习惯于为某个时期划定清晰的界限,尤其是“中世纪”。对于西欧而言,这两个标志性的节点——起始与终结——都指向了一个曾经辉煌、却最终分崩离析的庞大帝国:罗马。这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历史进程中深刻的因果联系。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时间的迷雾,细致地审视罗马的陨落与新生,以及它对西.............
  • 回答
    宫崎骏笔下的《风之谷》是一部充满哲思的作品,其中女主角娜乌西卡的一系列行为,特别是她对“新人类”胚胎的处理,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讨论空间。要评价娜乌西卡这一行为,我们不妨从多个层面去剖析,看看它究竟是“拯救”还是“毁灭”,以及这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一、 故事的背景与“新人类”的定位首先,我们必.............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西汉和东汉时期对匈奴的战略和结果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你感觉“很少有人提及”,这可能涉及到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习惯和侧重点。首先,我们得区分一下“重创”和“灭亡”这两个概念。西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军事行动,我们可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几乎是倾国之力进行的正面.............
  • 回答
    .......
  • 回答
    提起西夏,很多人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是一些零散的印象:一个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王朝,一堆神秘的西夏文,以及一个与蒙古帝国有着血海深仇的民族。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少听到“西夏史”这个说法?它和许多我们熟知的朝代历史不一样,似乎总带着一层模糊的面纱。西夏去哪儿了?真的是被蒙古人“灭族”了吗?要回答这.............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政权更迭,如你所言,多表现为本国范围内的朝代更替,王朝兴衰,而非国家本身的消失。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概念。在中国,“国”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与“天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广阔而稳定的地理与文化概念。虽然疆域会随着朝代.............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历史叙述中的一个常见困扰,甚至可以说是小小的“历史梗”了!您觉得“平王东迁,西周灭亡,东周开始”与《战国策》中出现“东周与西周战”矛盾,这完全不是您穿越了,而是历史演进中的一个时间节点的理解和表述方式的问题。让我来给您详细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实则不然的.............
  • 回答
    西周王朝的灭亡,与其说是被申国这样的小国“灭亡”,不如说是 周幽王本人昏庸无道、政治腐败,最终导致了王朝统治的瓦解和外部势力的趁虚而入。申国作为当时西周的一个方国,它的“功劳”更多的是扮演了推倒多米诺骨牌中的最后一块,而不是整个牌堆的始作俑者。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西周王朝晚期的几个关键环节.............
  • 回答
    刘琨在西晋灭亡期间,可以说是在尽他最大的努力“勤王”了,但他的勤王之路,充满了悲壮和无奈,最终也未能挽救西晋的覆灭。要详细地说,得从他当时所处的境地和所做的努力说起。首先,我们要明确“西晋灭亡”这个时间节点。通常我们说的西晋灭亡,是指永嘉五年(311年)洛阳被汉赵攻破,怀帝被俘,标志着西晋中央政权的.............
  • 回答
    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查理曼继承西罗马帝位(公元800年)的这段时期,通常被称为“黑暗时代”的早期或“民族大迁徙”时代。这三股主要力量——教廷、蛮族王国和东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动态变化,充满了合作、冲突、联盟和制衡。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入分析各自的特点、目标以及在当时欧洲政治.............
  • 回答
    在西罗马帝国覆灭后,欧洲大陆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与中国历史上因为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南迁,大量上层士族涌入相对稳定的南方的情况不同,类似的、大规模的向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移民浪潮并未真正形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地理、政治上的隔阂,也有文化、经济上的差异,更包含了西罗马帝国灭亡.............
  • 回答
    北宋后期,关于“快灭亡西夏”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夹杂着宋朝自身的战略意图、军事能力,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史家对事件的解读,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粉饰”成分,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宋朝在某些时期对西夏造成的实际压力。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明确一点,北宋(9.............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