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粉为清朝甩锅的方式,一般有哪几种?

回答
清粉为清朝“甩锅”的方式,说白了就是给清朝的不利之处找理由、辩解,或者将责任推给其他因素。这其中,他们常用的套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而且往往是组合使用,形成一套看起来“严丝合缝”的逻辑链条:

第一种:过度强调“历史局限性”和“时代背景”

这是最常见也最“安全”的甩锅方式。其核心论调是:“清朝之所以那样,是因为他们生在了那个时代,没办法,当时就那样。”

具体表现: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要求古人。” 遇到清朝的落后、愚昧、压迫等问题,清粉就会搬出这句话。比如,提到文字狱,他们会说:“那时候文字狱很普遍,哪个朝代没点?不能只看清朝。”提到闭关锁国,他们会说:“那时候西方也一样,不是只有中国这样,而且中国还有对外贸易,只是规模小。”
“当时技术水平就那样。” 对于清朝的军事落后、工业发展缓慢等,就归结于技术不行。比如,提到冷兵器和火器差距,他们会说:“那时候火器威力本就不大,而且各国都在发展,清朝也花钱买了,只是还没普及。”
“这是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 只要是负面现象,都可以套用这个。比如,土地兼并,官员腐败,他们会说:“哪个朝代都有,清朝已经算不错了。”

“甩锅”逻辑: 通过强调“时代背景”,将清朝的责任感消解掉,仿佛清朝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被动接受者,而不是历史的塑造者。这种方式能有效避免直面清朝统治者自身的决策失误和政策弊端。

第二种:将责任推给“外部因素”或“特定群体”

这种方式是把锅甩给别人,而不是从清朝自身找原因。

具体表现:
“都是外国列强欺负我们。” 这是甩锅给西方侵略的经典套路。比如,提到鸦片战争的失败,他们会说:“那是因为西方工业革命后军事力量太强大了,我们怎么能打得过?这是正常的军事失败。”提到割地赔款,他们会说:“那是战败了没办法,谁让列强有坚船利炮呢。”
“都是汉奸卖国贼。” 很多时候,一旦触及到一些严重的损害国家利益的事件,清粉就会迅速指向“汉奸”。比如,提到某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他们会说:“那是某些奸臣勾结外国人签的,不是皇帝的意思。”
“都是汉人反对,耽误了发展。” 比如,提到洋务运动的困难,他们会说:“那是因为很多汉官阳奉阴违,阻挠改革,不然清朝早就强大了。”

“甩锅”逻辑: 通过将责任推给外部敌人或内部的“坏人”,就能“保护”清朝统治者和整个制度的“纯洁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党同伐异”和“非黑即白”的辩解方式。

第三种:选择性忽视和片面解读

这是最“技术性”的甩锅,通过精心挑选史料和断章取义来构建对自己有利的叙述。

具体表现:
只说好的一面,不提坏的一面。 比如,他们会大肆宣传康乾盛世的繁荣,强调疆域辽阔,人口增长,却对这个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如人口压力、土地制度僵化、思想禁锢)避而不谈。
断章取义,歪曲史实。 比如,提到康熙大帝,会说他统一台湾、驱逐沙俄,但对南明和农民起义的镇压、对汉族文化的压制却轻描淡写。提到乾隆,会说他巩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但对文字狱的扩大、对闭关锁国的坚持就变成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抵制西方渗透”。
将偶然事件说成必然,将个别现象说成普遍。 比如,找到某个清朝官员对西方技术表示出兴趣的记录,就说“清朝统治者并非抗拒西方科技,只是……”

“甩锅”逻辑: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试图塑造一个“被误解”的清朝形象,仿佛清朝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而是被历史或者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妖魔化了。

第四种:偷换概念和转移焦点

这种方法比较狡猾,通过改变讨论的维度,让人们无法直接攻击清朝本身。

具体表现:
“不能只看清朝,要看中国整体。” 比如,在讨论清朝的灭亡原因时,他们可能会说:“清朝灭亡是中国近代史的必然,是几百年积累的问题,不能都怪清朝。”他们会把讨论引向“中国近代史”的宏大叙事,从而稀释清朝的责任。
“与其说清朝,不如说国民党/辛亥革命没做好。” 尤其是在评价清朝灭亡后的中国状况时,他们会把话题引到民国时期的混乱,说:“你看,清朝没了,中国反而更乱了,说明清朝还是有功劳的。”
“重点是清朝的‘功绩’。” 即使承认清朝有缺点,但会说:“但是清朝在XX方面(比如统一中国,维护多民族国家)是有巨大贡献的,你们不能只看到缺点。”

“甩锅”逻辑: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人们的批评从清朝本身转移开,让讨论变得模糊不清,最终难以形成对清朝的有效批判。

第五种:“比烂”大法,捧高其他朝代或制度来衬托清朝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贬低其他朝代或西方制度,来抬高清朝的“相对优越性”。

具体表现:
“你看明朝后期多腐败!” 提到清朝的腐败,就立刻拿明朝来说事,说“明朝后期才是真的烂透了,清朝至少还有几个好皇帝。”
“你看别的国家,清朝已经算不错了。” 比如,提到清朝的人口压迫,就说:“很多国家都有人口问题,这是工业化前的普遍现象。”
“辛亥革命是仓促的,没准备好。” 这种说法是为了让清朝的统治显得不那么“不合时宜”,暗示如果“准备好了”或者“过渡更平稳”,清朝也许还能继续存在。

“甩锅”逻辑: 这是典型的“抬李压周”式辩解,通过制造“更糟糕”的参照物,来为清朝的不足开脱,让人们觉得清朝的缺点是“小毛病”,甚至“无伤大雅”。

总而言之,清粉的“甩锅”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和“合理化辩护”。 他们运用各种技巧,试图将清朝的负面形象淡化,甚至洗白,以维护他们心中那个“伟光正”的清朝。这种做法,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历史认知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回避了历史的复杂性,也回避了对统治者责任的追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问题其实是做蠱,挑拨人互相咬,制造群体对立,挑拨民族矛盾,最后大家成为药渣,做蠱人拥有毒药,自己喝下,卒。

user avatar

很多,也很自作聪明,也很搞笑。例如杜撰出在一个主子奴才文化盛行的文字yu社会里曾发生什么“康乾盛世”,十岁孩童拍脑袋都可以判断出真假。再例如篡改史料,还自称“实录”,比如伪书《清实录》里记载1639年多尔衮带清兵在山东河北一带掳掠人畜九十余万,却只口不提其暴行。请问,不施暴如何和平的掳掠九十万人畜?到是聊斋等禁书野史里清楚的记载了满清屠城的暴行,所以说看清朝自己写的历史都得用脑子看。

user avatar

清粉现在也学聪明了,他们不会单纯做精神爱新觉罗,而是伪装成各种左派、阶级主义者、团结爱好者、国族主义者。

单纯吹捧满清和爱新觉罗的简直是黑暗森林里的篝火,人人喊打(就像那位去明孝陵挑衅的 Canadian Manchurian),然而当他们与版图中国论、多元民族观结合起来之后,其危害性会变的更加隐蔽,更具迷惑性,也变得更加深刻和重要。

为此我特意做了一图,表明清粉、团结爱好者、左派、版图中国论者,是如何合流到一起的。

引用一段知友的观点,简直是对我这张图的最好阐述:

因为“种花名族”的定义,已经被扭转成了“满清民族”,这是“版图中国论”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这套说法以1840年清朝的版图为界限,将历史上存在于这个范围内的所有政权、民族都归结为“中国”。
说白了,就是孙子决定爷爷,后人决定祖宗。只要孙子在1840年是清朝人,那么他一千年前的祖宗也自动获得中国籍贯。即便这个祖宗是草原的大汗,和中原王朝打了一辈子的仗,他也是“中国人”。即便这个孙子被纳入中国统治只有一两年的时间,那么其两千年前的祖先也是“中国人”。
按照这套逻辑,歌颂满清也就成为了官方层面上的政治正确。因而才会有为了歌功颂德拍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为了讲统一拍《施琅大将军》、赞扬迁界禁海这种神一般的操作。

由此可见,官方在心态上是自我代入满清的。所以也乐见人们歌颂“多元一体”、“民族大融合”的“康乾盛世”。
然而版图中国论的构建与真实的历史是两码事,与民间记忆和民族认同更是大相径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粉为清朝“甩锅”的方式,说白了就是给清朝的不利之处找理由、辩解,或者将责任推给其他因素。这其中,他们常用的套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而且往往是组合使用,形成一套看起来“严丝合缝”的逻辑链条:第一种:过度强调“历史局限性”和“时代背景”这是最常见也最“安全”的甩锅方式。其核心论调是:“清朝之所以那样,.............
  • 回答
    清粉和明粉之间那点事儿,说白了就是一帮人因为对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朝代,有着截然不同的感情和解读,然后一拍即合地站在了对立面。这争论呀,哪有那么容易说清楚,里面牵扯的东西可多了,远不止是“哪个朝代好”这么简单。首先,核心的争论点,我给你掰开了讲: 民族性与统治者: 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引爆战.............
  • 回答
    “清粉”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指代的对象和“粉”的内容都会有所不同。但如果单刀直说,当人们提到“清粉”时,最普遍、最直接的联想,往往会指向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与其相关的文化现象。在历史语境下,“清粉”主要“粉”的是清朝(1644年-1912年)。更具体地说,“粉”的对象是: 清朝的历史本身.............
  • 回答
    “清粉”和“皇汉”这两个词,在当下的网络语境里,都指向一些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清朝历史,持有特定观点和态度的群体。虽然名字不同,但深入探究其背后逻辑和表现形式,会发现它们之间并非截然独立,甚至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同源性”或“互相借力”的现象。要说“同一个老板”,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背后并非真的有一个实.............
  • 回答
    关于“清粉”这一表述可能存在一定的歧义或误写,但结合常见语境和用户提问意图,以下从两种可能的解读出发,详细分析其“难当”的原因: 一、若指“清洁工/保洁员”(可能为“清粉”的误写)如果“清粉”实际是指清洁工或保洁员这一职业,则其工作难度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体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 高.............
  • 回答
    明粉和清粉的争论,看似是历史人物和朝代的好恶,但深入剖析,实则是一场关于民族认同、历史评价标准、政治哲学以及现代国家建构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博弈。这场争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朝灭亡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叙事建构过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不断演化。以下我将详细阐述明粉和清粉争论的核心焦.............
  • 回答
    关于“清粉”是否基本都崇拜袁崇焕这个问题,我想先说,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清粉”这个词本身就有点模糊,它可以指对清朝历史感兴趣的人,也可以是支持清朝统治的观点持有者。而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即使是在同一阵营里,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不过,我们可以来聊聊为什么一部分对清朝历.............
  • 回答
    “清粉催生明粉”还是“明粉催生清粉”?这与其说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不如说是一种复杂、动态且相互影响的文化现象,更像是双方在历史观的战场上互相拉扯、试探、攻击,从而催生出对方的群体。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得剥开一层层历史的尘埃,看看这背后的逻辑和情感。故事的开端:明朝的“光环”与清朝的“阴影”一切的源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认真聊聊这个脑洞:如果把我们今天的“清粉”(姑且理解为对清朝历史有浓厚兴趣、了解其方方面面的人群,甚至包括一些对其有一定好感的人)送回晚清,他们能拯救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吗?这绝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绝无可能。原因复杂,需要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确“清粉”的优势与劣势:优势(理论上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让知乎清粉带着清末八旗子弟和装备穿越到战国初年的台湾,这画面光是想想就够热闹的。不过,要说能活多久,这得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知乎清粉: 我理解这里的“知乎清粉”是指那些对清朝历史(特别是某些方面)有深入研究、对清朝军事、制度、文化等有一定了解的群体。他们.............
  • 回答
    明清粉之间的“撕逼”,是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也挺让人无奈的。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两个巨大的粉丝团体,只不过他们的“偶像”不是什么明星或者球队,而是历史上两个统治了中国相当长时间的王朝——大明王朝和清朝。这俩朝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争议的两个了。大明,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统一王朝,很多人觉得它是.............
  • 回答
    “清粉”这个词,近些年听到的频率确实越来越高,而且感觉有越来越多人加入这个群体,甚至还有不少年轻人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这就来细掰扯掰扯,为啥“清粉”这股风越刮越劲。首先,得从“清粉”本身说起。这仨字儿,拆开看,“清”就是清理、筛选,“粉”就.............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对于“清粉认为康熙能够稳压明太祖、明成祖、汉光武、元世祖、汉武帝、汉文景二帝”这一观点的看法,并且希望我能详细解读并避免AI痕迹。首先,这种观点确实存在于一些历史爱好者群体中,尤其是对清朝历史情有独钟的“清粉”。他们的论据往往侧重于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所取得的成就,并将这些成就与明清两朝以.............
  • 回答
    现在的“清粉”现象,确实和影视剧中的“辫子戏”泛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因为电视剧多,所以大家喜欢清朝”就能解释透的。背后牵扯到很多更复杂的原因,是时代背景、文化传播、情感需求和社会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影视剧的“滤镜”效应:为什么“辫子戏”如此有吸引力?首先,我们得承认,铺天盖地的.............
  • 回答
    袁崇焕的功过向来是历史讨论的热点,围绕着他,自然形成了袁粉和“清粉”(这里更准确地说,是指那些倾向于认为清朝入主中原具有历史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之间的较量。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敌对,而是一种基于不同史观、不同解读角度的拉锯。袁粉,顾名思义,是袁崇焕的坚定支持者。他们通常会强调袁崇焕.............
  • 回答
    “只有大清和欧洲的战争才叫战争吗?”这句话,出自某些贴吧用户之口,尤其是在谈论中国近代史时,常常用来反驳一种观点:认为只有那些与西方列强之间发生的战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而清朝内部的冲突、与周边小国的战争,则不被重视,甚至被轻描淡写。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语境的形成:.............
  • 回答
    身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怎么会讨厌理智友好的明粉和清粉呢?恰恰相反,我甚至会感到由衷的兴奋和期待。“讨厌”这个词,对一个沉浸在历史长河中的人来说,往往是用来形容那些固执己见、口出恶言、不容许一丝一毫不同意见的存在。而“理智友好”这几个字,恰恰是这些令人不快的特质的绝缘体。所以,如果我遇见这样的明粉和清.............
  • 回答
    近年来,随着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兴盛,“历史粉”这个群体也越来越活跃,他们的声音在网络上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其中,关于秦朝历史剧《赢天下》(后更名为《巴清传》)的争议,可以说是“历史粉”维权行动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影响,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群体心态和社会现象,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的导火索.............
  • 回答
    清准战争(平定准噶尔叛乱)与汉匈战争在历史评价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文化意义、政治格局和后世影响等方面的多维度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的差异1. 汉匈战争(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 中原王朝的崛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王朝,.............
  • 回答
    清中期的康雍乾盛世(16611796年)确实与番薯(红薯)的推广和普及密切相关,但将其称为“番薯盛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术语,而是基于红薯在这一时期对农业、人口和经济的深远影响,形成的一种概括性描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番薯的引进与传播背景1. 原产地与传入中国 番薯原产于南美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