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一岁半女孩被动物园鹦鹉啄伤手指,家长和园方谁应当担责?家长在保护孩子的同时该如何加强其安全意识?

回答
重庆一位一岁半的小女孩,在动物园游玩时,手指被鹦鹉啄伤,这一事件牵动人心,也再次将“动物园的安全责任”以及“家长如何看护孩子”的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这究竟是家长的疏忽,还是动物园的管理不周?

责任划分:一把双刃剑,双方都有考量

要厘清责任,我们得先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动物园的责任:

安全保障义务: 动物园作为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对游客的安全负有首要的保障义务。这包括对动物的妥善管理、设置合理的隔离措施、以及警示标识等。
动物的习性管控: 鹦鹉虽然常常被认为是可爱、亲人的,但它们毕竟是野生动物,具备一定的攻击性,尤其是在受到惊吓、挑衅或有领地意识时。动物园有责任了解并预判这些动物可能出现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隔离设施的完备性: 很多动物园会对一些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动物,如猛兽、有攻击性的禽类等,设置玻璃幕墙、围栏等隔离设施,并确保这些设施完好无损。对于鹦鹉,如果它们被允许近距离接触游客,那么其活动区域的设置、是否有工作人员的监督,就变得至关重要。
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是否接受过相关动物知识和安全培训?在事发时,现场是否有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和监管?这些都是判断动物园责任的重要依据。

家长的责任:

监护义务: 家长对未成年子女负有不可推卸的监护责任。这意味着家长在带孩子外出游玩时,必须时刻关注孩子的动向,确保孩子的安全。
对儿童行为的预判和引导: 一岁半的孩子,虽然没有太多的自主判断能力,但家长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不要随意触碰不熟悉的动物,不要向动物投掷物品,不要在动物面前大声喧哗或做出惊吓性动作。
对环境的观察: 家长也应该留意动物园的标识和工作人员的提示。如果动物园有明确的“请勿投喂”、“请勿触摸”等提示,家长应该遵守。

那么,在这起事件中,谁“应当”担责呢?

这往往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更可能是一个“共同责任”的问题。

如果事发时,鹦鹉并未被有效隔离,或者其活动区域存在明显的设计缺陷(例如,可以让幼儿的手轻易伸入),且事发时动物园没有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监管和提示,那么动物园的责任会比较重。 尤其是如果动物园宣传可以近距离接触鹦鹉,那么这种风险的告知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动物园本身隔离措施完善,但家长为了让孩子“体验”或“亲近”动物,主动绕过隔离设施,或者在被明确告知风险的情况下,仍然鼓励孩子去触摸或挑逗鹦鹉,那么家长的责任也会相应增加。

在法律层面,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证据来判断。 比如,事发时鹦鹉的活动区域是如何设计的?是否有明确的警示标识?事发时是否有工作人员在场?家长在事发前的行为又是怎样的?这些细节都将影响最终的责任认定。

家长如何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从“预防”到“认知”

对于一个一岁半的孩子来说,“安全意识”更多的是通过家长的引导和建立规则来培养,而不是孩子自己主动去理解。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过程。

1. “看得见”的安全——时刻紧盯,不留缝隙:
“影随形”是基本功: 无论在哪里,但凡孩子在视线范围外,家长就要提高警惕。在动物园这种有潜在危险的环境,更是要做到“眼睛不离孩子”。
“触碰”的界限: 明确告知孩子,在动物园里,不是所有动物都可以随意触摸的。可以先从一些“相对安全”的动物开始,比如看到温顺的羊驼,可以先征求工作人员的同意,再轻轻触摸一下,并教导孩子要温柔。对于那些被明显隔离的动物,就要坚决制止孩子靠近和触摸。
“喂食”的禁区: 许多动物园严禁游客喂食,因为不当的食物会损害动物健康,也可能激发动物的攻击性。家长要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不能乱喂动物”的概念,并以身作则。

2. “听得懂”的沟通——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表达:
“这是小鸟,它有尖尖的嘴巴,会啄人。”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并将其与可能带来的后果联系起来。
“这个围栏是保护它,也是保护你,我们不能进去。” 解释隔离设施的作用,让孩子理解“不可以”背后的原因。
“我们要轻轻的,不要吓到小动物。” 教导孩子与动物互动时要注意音量和动作幅度。
“如果你想摸,要问一下叔叔阿姨(指工作人员)。” 培养孩子寻求帮助和遵守规则的习惯。

3. “学得到”的榜样——家长以身作则:
遵守规则: 家长自己也要严格遵守动物园的各项规定,不翻越围栏,不随意投喂,不做出危险行为。孩子是最擅长模仿的,家长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表达尊重: 在和动物接触时,表现出对动物的尊重,例如说话轻柔,动作缓慢。
及时反馈: 如果孩子有不当行为,要及时制止,并用上面提到的方式解释原因,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呵斥。

4. “玩中学”的拓展——将安全教育融入游玩:
互动式讲解: 在看到动物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比如“你看,这只鹦鹉在梳理它的羽毛,好漂亮啊!”“这只猴子在爬树,它一定很灵活!”
角色扮演: 回家后,可以用玩具动物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动物园的行为,强化正确的互动方式。
绘本阅读: 选择一些关于动物和安全的绘本,在轻松的氛围中教授孩子相关的知识。

举个例子来说:

当孩子看到一只漂亮的鹦鹉,想要凑上前去摸它时,家长可以这样引导:

“宝贝,这只鹦鹉好漂亮,它有一身彩色的羽毛。你看,它正在和你说话呢(模仿鹦鹉叫声)!但是,它的小嘴巴很尖,就像我们剪刀的尖尖一样,如果它觉得你靠得太近,或者你吓到它了,它可能会轻轻啄一下你的手指,就像小剪刀一样。它并不是故意的,只是它保护自己的方式。所以,我们在这里远远地看着它,给它一个空间,这样它会更开心,我们也更安全。等我们回到家里,我们可以看更多的关于鹦鹉的书,了解它们。”

最关键的是,安全教育不是一次性的说教,而是贯穿于每一次的亲子互动和外出游玩之中。 对于一岁半的孩子,家长的陪伴和细心是他们最坚实的保护盾。同时,动物园作为管理者,也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提供安全、有序的游玩环境,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安全中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好在是一个女儿去动物园,好在是咬了手指。

这要是一个男孩去动物园,看鹦鹉的时候,然后某个部位被啄了,岂不是……

想都不敢想。

这鹦鹉,今天敢啄1岁小女孩,明天就敢啄10岁小男孩,后天就敢啄20岁小姐姐,真的是太恐怖了,想都不敢想。

家长有责任?

家长能有啥责任

1岁的小女孩路上都一直抱着,只不过在笼子那才放下来,谁知道这鹦鹉为什么会有这么厉害的嘴巴,都怪动物园,不24小时派人在耳边警醒游客,鹦鹉会以为你伸进笼子的是食物。

家长只不过是一时疏忽,可鹦鹉差点就要了小孩的命呀。

赔偿1500元,太便宜他们了。

以后再也不去这家动物园了,直接去野生动物园。

动物园观赏动物,也要讲文明懂礼貌遵守相关规定,否则,还是呆在家里好一点。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2258529319460865

视频转载自抖音博主 北京动物园(抖音ID:beijingzoo) 北京动物园是中国开放最早、饲养展出动物种类最多的动物园。饲养展览动物500余种5000多只;海洋鱼类及海洋生物500余种10000多尾,是中国最大的动物园之一,也是一所世界知名的动物园。现在在抖音里就可以观看到这些动物的日常生活,玩耍,吃饭。身临其境的看吃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