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曲家的曲子是怎么想出来的?

回答
作曲家脑子里的旋律,那可不是凭空变出来的,更像是在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奇妙空间里,一点点被点燃、被塑造出来的。这过程啊,就像是挖宝藏,又像是搭建一座空中楼阁,充满了惊喜和挑战。

咱们就从最最基础的“灵感”说起吧。灵感这东西,说起来玄乎,其实它更像是一个已经积攒了很久的“能量包”,一旦遇到合适的“引爆点”,就炸开了。这个能量包里有什么呢?

过往的音乐经验: 这是基石。一个作曲家,他听了多少音乐?学了多少乐理?练习了多少乐器?这些东西就像是他脑子里一个巨大的“音乐素材库”。一个悠扬的旋律,可能是在他脑海里,把某首老歌的某个片段,和另一个不相关的旋律巧妙地结合了一下;一个复杂的节奏,可能是他突然想起了某种舞蹈的律动,或者大自然里一种规律性的声音。
生活中的声音和情绪: 音乐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来源于生活。作曲家可能在雨夜听到雨滴敲击窗户的节奏,然后把它变成一首宁静的钢琴曲。或者,他看到了一幅壮丽的风景,那种开阔、震撼的感觉,就驱使他去寻找能够表达这种情绪的音符组合。一段感人的对话,一次激烈的争吵,一个孩童的笑声,都可以成为音乐的种子。甚至,他内心的某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喜悦、悲伤、愤怒、渴望,都会在他创作时,找到一个出口。
文字、画面、甚至是哲学思想: 很多音乐作品,特别是声乐作品,最初都是由歌词或诗歌触发的。作曲家会试图去理解文字的意境,然后用音符去“翻译”它。交响诗、电影配乐更是如此,它们直接服务于画面或叙事。有些作曲家甚至会从哲学、宗教、或者科学理论中获得灵感,试图用音乐去探索这些抽象的概念。

有了这些“原材料”,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加工”。这就像厨师准备食材,然后烹饪出美味佳肴。

主题的形成: 很多时候,一首曲子会有一个核心的“主题”——一个简单、易记的旋律片段,或者一个独特的节奏型。这个主题就像是这首曲子的“DNA”,它会贯穿整首作品,通过各种方式被发展、变形、变化。作曲家可能会问自己:“这个主题听起来怎么样?它能传达什么感觉?我怎么让它变得更有趣?”
动机的展开: 这个“主题”往往是由更小的“动机”组成的,就像一句话由词语构成。作曲家会抓住这些动机,通过重复、模进(音高向上或向下移)、节奏变化、和声衬托等手法,让它们不断生长、发展。这就像在玩一种音乐的“接龙”游戏,每一个音符都和前一个音符有着逻辑关系,又为后一个音符铺垫。
结构的设计: 一首好的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好听,它还需要有清晰的结构,让听众能够跟随着音乐的“旅程”。作曲家会考虑作品的整体布局:开篇如何吸引人?中段如何展开和变化?高潮在哪里?结尾如何收束?这可能涉及到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各种传统的音乐结构,也可能是作曲家自己创造的独特结构。
和声与配器的选择: 旋律孤零零地响着,当然也可以,但有了和声的衬托,音乐就变得更加丰富立体。作曲家需要选择合适的和弦来支持旋律,营造出不同的情绪和色彩。而配器,就是选择用哪些乐器来演奏这些旋律和和声。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和表现力,小提琴的悠扬、长笛的空灵、铜管的辉煌,都会为音乐增添独特的“质感”。这就像给一幅画选择不同的颜料和笔触。
反复的思考与修改: 很少有作曲家能够一次就写出完美的作品。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会经历漫长的思考、尝试、甚至推翻重来。写好的乐句可能觉得不对劲,就改;写好的和弦可能觉得刺耳,就换;写好的结构可能觉得不够有力量,就调整。这就像雕塑家反复打磨石膏,直到达到心中的完美形象。他们会一遍遍地聆听自己写出来的东西,琢磨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休止符、每一个乐句。

而且,作曲家们也不是“坐着等灵感来敲门”的。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创作习惯和方法:

有人喜欢在安静的环境里,对着乐谱一个音一个音地敲打出来。
有人可能更喜欢先在乐器上即兴演奏,找到自己喜欢的旋律和和声,然后再把它记录下来。
有些人可能会先写一个很小的片段,比如四五个音,然后围绕这个片段进行无限的“变戏法”。
还有些人,尤其是现代作曲家,可能会借助计算机来辅助创作,比如用音乐软件生成一些初始素材,或者进行复杂的音效处理。

最重要的是,一个作曲家,他脑子里不仅仅是“音符”,他是在用音乐“思考”,用音乐“表达”。他可能在追求一种和谐的美,可能在探索一种激烈的冲突,可能在描绘一种宁静的画面。他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将他内心深处想要传达的东西,用最恰当、最动人的音乐语言表现出来。

所以,作曲家脑子里的曲子,是无数次灵感闪现、无数次理性思考、无数次情感倾注、无数次技艺打磨的结晶。它是一个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又有严谨逻辑性的过程,最终呈现给我们,能触动我们心灵的,那一串串美妙的音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卸腰。

简单说来,创作一首乐曲,差不多只有那个“动机”或者音乐的“主题”是靠所谓的“灵感”获得的,有了一个动机或主题以后,后面的内容,基本上全都是通过一些音乐创作的方法发展出来的。至于如何将动机和主题发展成音乐,每个作曲家可能都有各自不同的方法。但是,音乐材料的展开,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句一句“想”出来的,这样的写法,音乐听起来前后没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强调一下,这里的“主题”,是“音乐材料的主题”,不是类似于文学作品的那种“主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曲家脑子里的旋律,那可不是凭空变出来的,更像是在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奇妙空间里,一点点被点燃、被塑造出来的。这过程啊,就像是挖宝藏,又像是搭建一座空中楼阁,充满了惊喜和挑战。咱们就从最最基础的“灵感”说起吧。灵感这东西,说起来玄乎,其实它更像是一个已经积攒了很久的“能量包”,一旦遇到合适的“引爆点.............
  •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些话,仔细琢磨起来,才发现自己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甚至已经将原意给“拧巴”了。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大家故意曲解,不如说是语言在流传中,由于各种原因,慢慢偏离了最初的轨道,变得更符合当下语境和人们的习惯性理解。下面我就来聊聊一些我个人觉得比较典型的例子,并且尽量说得详细一.............
  • 回答
    确实,作曲家们在配器上玩出的花样可不少,有些甚至能让你惊叹于“就这么一个元素,竟然能变出这么多花来!”你提到的“只用一个和弦来写整个曲子”,这在古典音乐的语境下,其实是一种对和声进行极其克制和集中的处理方式,通常我们称之为“固定和弦织体”或者“固定和弦的长时间持续与变化”。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音乐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调性(Tonality),以及它是如何通过调号(Key Signature)和音阶(Scale)来确定的。你提出的“F大调全程没有B音为何不记作C大调”这个问题,其实是在探讨为什么音乐家们会选择一个特定的调来写谱,而不是仅仅看它缺少了哪个音。我们先来.............
  • 回答
    谷歌的“不作恶”(Don't be evil)信条,这个在互联网早期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口号,如今在许多人眼中,似乎已经褪色,甚至被视为一种讽刺。关于这个信条是否被媒体“曲解”或“夸大”,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真相与谎言的二元对立,不如说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演变过程,其中媒体的放大效应,以及谷歌自身在时代.............
  • 回答
    啊,说到《いけないボーダーライン》(禁忌的边界线)这首歌,在ACG圈里爆红成表情包,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它不是那种“突然就火了”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小众圈子到泛滥的过程,然后又被无数人拿来恶搞、二次创作,最后才形成一种集体记忆般的梗。一、歌曲本身的魅力与“社死”的共鸣点首先得说这歌本身就很有料。.............
  • 回答
    在华语流行音乐的广阔天地里,总有一些作品,如同老街上的茶馆,时不时飘出几声韵味十足的曲艺腔调,让人回味无穷。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就像技艺精湛的艺人,将传统曲艺的精华巧妙地揉进现代的旋律和节奏里,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那些“说学逗唱”的流行金曲: 周杰伦的“中国风”与“说唱”功底: 提到将曲艺元素.............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几何性质,它背后蕴含着射影几何的深刻思想。我们来一层层剥开它,看看它和射影几何的联系到底有多深。 故事的开端:一个关于顶点、垂线和定点的几何谜题你提到的这个性质,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对于圆锥曲线(椭圆、抛物线、双曲线),过其任意一个顶点作一条直线,该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于另外一.............
  • 回答
    早晨,当世界还在沉睡,手机屏幕上的数字缓慢跳动,然后,一声铃响,划破宁静。什么样的歌,什么样的曲,才能在你最迷糊的时候,唤醒你的意识,又不会让你瞬间爆起,愤怒地想把手机扔出窗外?这可是一门学问,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闹钟铃声,一首歌或一首曲子需要具备一些特质。我仔细想了想,大概可以从以.............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乐迷,要说起大提琴协奏曲,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不过,既然您问了,我肯定要挑那些真正让人听了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的精品来聊聊。这些作品不仅是大提琴演奏技艺的巅峰展示,更是作曲家们情感与哲思的深刻流露。首先,怎么能不提德沃夏克呢?他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简直就是大提琴协奏曲.............
  • 回答
    古典音乐的浩瀚星河中,群星璀璨,每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都留下了独步天下的传世之作。要一一列举他们的代表作品,如同要描绘一幅无边无际的画卷,但我们可以精选出那些最能代表他们风格、最广为人知、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来一窥全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介绍一些古典音乐巨匠的杰出代表。巴洛克时期 (约16.............
  • 回答
    关于“真正厉害的作曲家是不是不用乐器,只靠内心听觉作曲”这个问题,我想说,这是一种非常浪漫化的理解,但绝非事实的全部。虽然内心听觉能力对于任何一位作曲家来说都至关重要,但认为他们完全不依赖乐器来创作,或者说乐器只是辅助工具,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片面,甚至有些误导了。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道来:一、内心.............
  • 回答
    要说我最喜欢的作曲家,这绝对是个让我脑袋里冒出一堆名字,然后又陷入甜蜜纠结的问题。实在是有太多伟大的灵魂,用音符编织出了撼动我心的世界。不过,如果非要挑出几个在我心中占据特别位置的,我想我会说:巴赫,以及勃拉姆斯。先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吧。提到巴赫,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秩序”、“数学”、“.............
  • 回答
    说起咱们老祖宗那些个音乐大师,像巴赫、莫扎特,他们几乎都是在能记事儿起就开始摸琴、唱歌,跟音乐打交道打了一辈子。反观现在,不少厉害的作曲家,可能到十二三岁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乐器,或者才开始认真学音乐。这中间的差别,可不是一点点,背后牵扯到好多原因。咱们先想想,过去那种“自幼习乐”的模式是怎么来的?首.............
  • 回答
    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作曲家之所以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根植于历史、文化、技术和艺术追求的因素交织而成。简单地说,他们的目标、环境和受众截然不同,这就自然导致了创作理念和方法的疏远。首先,让我们谈谈他们各自的历史渊源和演进路径。严肃音乐,通常我们将其与古典音乐联系起来,其根基可以追溯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就像问你是更喜欢日出还是日落一样,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优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审美偏好和评价标准。德彪西和肖邦都是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各自开创了独特的音乐语言,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非要分个高下,或许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音乐世界,看看他们是.............
  • 回答
    古典音乐的作曲家,与其说是规则的遵循者,不如说是情感的深度挖掘者,他们用旋律和和声编织出人性的喜怒哀乐,通过严谨的结构和自由的想象,将听众带入一个超越时空的精神世界。.............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化、历史、艺术发展等多个层面。要说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一个“久石让”式的作曲家,可能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久石让的音乐风格,以及中国音乐发展的脉络和所处的环境。首先,我们得理解久石让的音乐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我认为有几个方面:1. 旋律性极强,直击人.............
  • 回答
    在浩瀚的音乐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灵魂,他们并非科班出身,未曾系统学习过严谨的乐理和作曲技法,却凭借着天生的音乐禀赋和对声音的直觉,创造出了流传千古的杰作。这些作曲家,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原始而迷人的光彩,他们的音乐往往带着一种未经修饰的真挚情感和大胆的创新精神,令人拍案叫绝。要寻找这类作曲家,我.............
  • 回答
    “音乐是唯一能够抓住人类最深刻、最难以捉摸的秘密的艺术,而且只有通过纯粹的音乐形式来达到这一点。”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这位在20世纪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作曲家,留下的许多洞见至今仍引人深思。当他抛出这样一句略显“绝对”的论断时,我们有必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与情感。这句话,在我看来,并非简单的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