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彪西是否是比肖邦更优秀的作曲家?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就像问你是更喜欢日出还是日落一样,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优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审美偏好和评价标准。德彪西和肖邦都是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各自开创了独特的音乐语言,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非要分个高下,或许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音乐世界,看看他们是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灵的。

我们先来看看 肖邦。他被誉为“钢琴诗人”,这个称号绝非浪得虚名。肖邦的音乐,尤其集中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充满了情感的深度和细腻的表达。

旋律的感染力与叙事性: 肖邦的旋律往往是歌唱性的,如同他对波兰民族音乐的吸收和再创造。他的夜曲(Nocturnes)如同一首首温柔的低语,充满了诗意和淡淡的忧伤;玛祖卡(Mazurkas)和波兰舞曲(Polonaises)则承载着他深沉的爱国情怀,既有激昂的战士气概,也有对故土的眷恋。这些旋律不是简单的音符堆砌,它们有自己的生命,能够讲述故事,唤起听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你听他的《降E大调夜曲》,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感,简直能让你沉醉其中。
和声的创新与色彩: 虽然肖邦被归类为浪漫主义时期,但他在和声上的探索,尤其是在色彩运用和不协和音程的使用上,已经预示着向更现代的音乐语言的迈进。他常常使用色彩丰富、带有淡淡忧郁的半音化和声,这为他的音乐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芬芳。
钢琴技法的极致发挥: 肖邦是真正的钢琴大师。他对钢琴的理解是全方位的,他将钢琴的演奏技法推向了新的高度。他的练习曲(Études)不仅是技术练习,更是音乐的杰作,它们挑战着演奏者的技巧极限,同时也展现出钢琴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他的音乐对钢琴的触键、踏板、音色控制都有极高的要求,能够将钢琴的声音发挥到极致的美。
情感的普适性: 肖邦的音乐触及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爱、失落、思念、希望、悲伤。无论你身处何地,无论你的文化背景如何,你都能在他的音乐中找到共鸣。他的音乐具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能够触动灵魂最柔软的部分。

再来看看 德彪西。他被誉为“印象派音乐的奠基人”,他的音乐仿佛一幅幅流动的色彩画卷,用声音描绘出模糊而迷人的意境。

色彩与氛围的创造: 德彪西的音乐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对音色的极致追求。他打破了传统的曲式结构和和声规则,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音乐语言。他大量运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以及模进等手法,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飘渺、如梦似幻的氛围。听他的《月光》(Clair de Lune),你会感觉自己置身于月光洒落的静谧夜晚,每一个音符都如同散落的星光。
“非功能性”和声的运用: 与肖邦那种带有明确指向性的和声不同,德彪西的和声更多是作为一种色彩和质感来使用。他常常将和弦进行分解,不再强调传统的解决,而是让和声在空间中自由漂浮,营造出一种“此刻即永恒”的感觉。这种音乐语言是如此独特,它让你摆脱了对音乐进程的期待,而是沉浸在当下声音的体验中。
暗示而非直白: 德彪西的音乐不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或情感的直接抒发,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暗示和联想。他通过声音的组合,引导听者去想象,去感受,去捕捉那些难以言喻的情绪和景象。他的音乐如同朦胧的诗歌,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
对自然的描绘与感悟: 德彪西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音乐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风声、水声、鸟鸣声。但他并非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通过音乐来传达他对自然的感悟和想象。例如,《大海》(La Mer)并非直接描绘海浪的物理运动,而是通过声音的起伏和色彩的变化,呈现出大海在不同时刻、不同心境下的种种风貌。

那么,谁更“优秀”?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取决于你更看重音乐的哪些方面:

如果你热爱富有情感深度、旋律优美且具有叙事性的音乐, 倾向于能直接触动你内心深处情感的作品,那么你可能会觉得 肖邦 更为优秀。他的音乐如同能够与你对话的朋友,温暖而真挚。
如果你钟情于新颖的和声色彩、飘渺的音响效果,以及通过音乐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氛围, 喜欢那些能够激发你想象力,让你沉浸在听觉世界的音乐,那么你可能会认为 德彪西 更胜一筹。他的音乐如同能带你进入另一个维度的奇妙旅程。

他们并非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将他们视为竞争对手。肖邦和德彪西代表了音乐发展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探索方向。

肖邦在浪漫主义时期将钢琴音乐推向了巅峰,他用音乐表达了对民族、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关怀,他的旋律和和声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经典。
德彪西则在古典主义的框架之外,开辟了新的音乐可能性,他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声音和色彩,为20世纪的音乐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可以说,他们都是伟大的作曲家,只是他们的语言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肖邦用他的钢琴诉说着波澜壮阔的情感和深沉的爱国情怀,而德彪西则用他的音符编织着梦境般的色彩和微妙的感官体验。

所以,与其问谁更优秀,不如去感受他们各自音乐的独特魅力,沉浸在他们各自创造的音乐世界里。或许,在不同的时刻,你会更偏爱其中一位,又或许,你会同时珍爱他们所有的作品。他们的音乐都足以让我们惊叹于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也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正好也回答了类似的几个问题。就稍微对这个问题解释一下,权当做梳理自己的知识点了。

想要尝试着去比较这两个人,首先就是要去梳理这两个人在音乐史上的成就和地位。

我再次强调,我只能简单说,浅薄的学识让我复杂不了。

(哎,太难写了,主要是德彪西真的了解的不够多,这问题写了好几天,删了写写了删......)


那么先从肖邦开始

肖邦是19世纪上半叶重要的钢琴家、作曲家。以一个宏观视角来看,在西方的音乐历史长河中,肖邦的成就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即:体裁创新。

我不是学音乐学的,我是弹钢琴的—钢琴表演专业。其实我很难接受的一个事实:当初我在学习音乐史到了浪漫派肖邦李斯特的时候,我如数家珍的和我的音乐史老师说肖邦李斯特blablabla。我的老师和我说了一句话:“没那么多,那仅仅是你们钢琴而已,钢琴在西方音乐史中仅仅是一个器乐的一个支线。”

很难接受,但这就是事实。肖邦在钢琴圈里、我的心目中都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演奏技术的优化与探索、对旧体裁最大潜力的挖掘以及对于新体裁的创造。每一首肖邦的曲子都质量上乘、价值斐然。肖邦在钢琴圈中的地位是超然的、独树一帜的。

然而,音乐历史长河实在太宽广、太悠久了。钢琴仅仅是这条大河中器乐支流中的支流,虽然在器乐中是中坚力量。当最终汇入到音乐这个大的河流中,会被无限的稀释,从而显得渺小。除非,这个支流的力量足够强,强到影响到这条河流的颜色,河流的流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肖邦现在的地位和钢琴一直以来的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但我们也要注意,钢琴演奏作为作曲的基础学科,对几乎所有作曲家都有着极深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肖邦有着很强的主导作用。

(肖邦我就不说那么详细了,我之前回答了关于肖邦的一些问题,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翻翻看)


说说德彪西

说起德彪西就要聊印象派,这里有一个点,提到了时期、派别,那么我所强调的更在于整体的音乐历史而不是键盘历史。这个流派确实比较特殊,主要是这个时间点是世纪之交。印象派和表现主义都是脱胎于浪漫派而发展出了不同的支流。

德彪西我没有在知乎上说过,这个人涉猎的范围很广,确如提问者所说,肖邦写的几乎大部分是钢琴作品。而德彪西,钢琴的《前奏曲》《意向》《版画》等等。还有《牧神午后》《海》《佩利阿斯与梅里桑德》。钢琴、管弦乐、室内乐、艺术歌曲、歌剧,他什么都写。

德彪西这人让我觉得很神奇,巴赫让我觉得最神的是他没出过德国,却把握住了多个国家的精髓。而德彪西没去过“东方”“西班牙”却把其音乐内核抓取的极为准确。

这个人对于后世的影响要比想象中的大。和声、曲式、创作根源以及对于声音音响的发掘可以说是创新的、有启示、启发性的历史意义。比如新的和声、曲式结构的破坏、创作思路更加抽象、音响上新的尝试。这种创新、尝试为音乐历史发展开辟出了新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以下其实更多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其实很多钢琴演奏者对德彪西的研究是非常少的,我自己也就学习演奏过一部分的前奏曲、练习曲、《版画》《意向》,整套的《贝加玛组曲》《欢乐岛》,印象中我还弹过德彪西的一个重奏。但是学习的精细程度和了解程度是远远比不上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的。

原因很简单,德彪西的音乐真的是很抽象,没有足够的文学、文化底蕴,我认为很难把德彪西最核心的东西表达与表现出来。在我目前的教学中,也只敢让学生弹弹阿拉伯风格、月光。已经非常难教了,我可以启发、启示,但我赋予不了人想象力,且这种想象力应全属于演奏者。没有想象力的德彪西音乐是空洞的。我自己本身对德彪西的了解就不够深入。但作为教学用,德彪西的作品会有效提升演奏者对于和声色彩的敏感程度。

很多人有一点误区:德彪西确实很多创作和绘画有关系。但其实,德彪西受诗歌影响更大。即德彪西通过诗歌而产生的想象力即零碎的画面、场景以音乐的形式来表现出来。这种画面本身并不具体,当你看到一幅具体的画来去推敲德彪西的作品,这个方向本身就是颠倒的。德彪西的音乐我认为用“画”来解释并不好,因为画是静态的。画是结果而不是动机。一定要用,我认为“动画”“情景”这种词更贴切一点。德彪西更像是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大致描述且描绘了一个能动的、立体的模糊景象。真正意义上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我为什么说德彪西的东西很难,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学习德彪西,除去乐谱,这种场景和画面其实都是三手资料。一手资料倒是不难获取,但是我们却很难解析这个一手资料。诗歌的文字都不是我们的母语,还是印象派诗歌。没有过硬的语言能力、异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历史功底,我们很难去体会这些诗歌的意境、意向。虽然这些诗歌很多都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但翻译成中文以后,这已经不是一手的资料了。这是翻译者的想象力而不是你的。而我看这个已经是二手的中文诗歌在自己去处理,把这个东西再教给学生。学生再去体会与学习,这已经不仅仅是三手,很可能也距离德彪西最根本的音乐构思相去甚远。这也是目前很多人学习德彪西、演奏德彪西的真实写照。弹的东西肯定是印象派风格,但是却让我觉得和德彪西离的有点远。



看到此,我如果以整个音乐历史上的成就来说,也许德彪西对于历史的推动确实更大的一些。

但是,这不能说德彪西比肖邦就更优秀。

因为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情。

肖邦1810出生-1849去世。而德彪西则是1862出生—1918去世。

肖邦死了10多年,德彪西才刚出生,轮到德彪西的创作时期,肖邦坟头都长了多少年草了。

肖邦对德彪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德彪西是有学肖邦的,且有受到过肖邦嫡传弟子的教学。(不然德彪西前奏曲是怎么来的,我在另一个回答里提到了,肖邦用自己的前奏曲告诉了别人,前奏曲这个体裁仍旧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德彪西不仅有钢琴前奏曲,《牧神午后》它也是个前奏曲)

德彪西的能有比肖邦更高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在那个节点上,如果肖邦晚出生50年,又会发生什么呢?别忘了,其实当德彪西开始创作甚至他刚出生的时候,那一批作曲家已经把浪漫派的潜力挖掘到几乎极致了。

另外,其实这个问题德彪西自己是有过说法的,他没说自己比肖邦要优秀,他其实一直以肖邦为目标。说的是,自己的作品终于可以与肖邦舒曼同等地位了。(说的应该就是前奏曲)

德彪西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但是伟大不是优越。他的伟大是踩在了前人的肩膀上。而肖邦,就是支撑起他的肩膀之一。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惯例感谢,知识来源主要是

《西方音乐通史》《西方钢琴艺术史》

以及我的老师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就像问你是更喜欢日出还是日落一样,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优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审美偏好和评价标准。德彪西和肖邦都是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各自开创了独特的音乐语言,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非要分个高下,或许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音乐世界,看看他们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常有的疑问。从纯粹的军事和战略角度看,德军不先彻底解决英国,转而进攻苏联,似乎确实是一种“放着软柿子不捏去啃硬骨头”的做法。但真实的历史远比这复杂,它牵扯到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战略误判以及当时国际局势的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德国国内情况、.............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抗日本士兵的“幸福感”是否比在欧洲战场对抗德国士兵更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强多了”来概括。影响士兵幸福感(或者说士气、心理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战场环境、敌人特性、后勤保障、作战方式、个人经历等等都会起到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1.............
  • 回答
    美国人均 GDP 相较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确实高出不少,但要断言美国人的生活质量就一定比他们“高很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人均 GDP 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反映了国家整体的生产能力和财富水平,但它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个体生活质量。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1. 人均 GDP 的解.............
  • 回答
    犹太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经历了历史上的残酷压迫之后。首先,要说犹太人是否“异常团结”或者“比其他民族更有凝聚力”,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衡量标准。因为“团结”和“凝聚力”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每个民族内部也都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但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 B.1.1.529 毒株(Omicron)的讨论,确实在它出现之初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有“可能比德尔塔还可怕”的说法流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并把事情说得清楚一些。“可能比德尔塔还可怕”的说法从何而来?这个说法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基于 Omicron 变异株在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许多关于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和政策导向的深层原因。虽然英国、法国和德国都是西欧的经济强国,但生育率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梳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理解其中的一些逻辑。首先,咱们得承认,生育率低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挑战,但各国表现确实有差异。英法.............
  • 回答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天赋”就概括了。郭德纲收徒弟,尤其是“云鹤九霄”这几科,那可是一门学问,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当时“人(云)字科”的徒弟,能力上比后来招的那些所谓“有天赋的鹤”强这么多,尤其是从“能耐”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它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
  • 回答
    关于英国和德国之间的一战血战是否是一项战略错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简单地说,从长远来看,以及从实现各自政治和战略目标的角度来看,英国和德国之间的“血战”——尤其指的是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等大规模消耗战——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战略失误。 然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
  • 回答
    纳粹的上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德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而并非完全是德国“民主的选择”,尽管民主制度的某些机制在其中扮演了被利用的角色。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国际环境。以下是对纳粹上台过程的详细阐述,并重点分析其是否是“民主的选择.............
  • 回答
    “勇者暗杀魔王”,在一些现代小说中确实是一种越来越常见的设定,而其是否“卑劣”和“不讲武德”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从传统奇幻叙事的角度来看: 勇者的定义与职责: 传统奇幻故事中,勇者往往被赋予神圣的使命,是光明与正义的化身。他们的职责通常.............
  • 回答
    关于德国人是否普遍瞧不起中国和中国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一概而论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否”,更不能用“普遍”或“瞧不起”这样的词语来简单概括,因为这涉及个体差异、时代变迁、具体情境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
  • 回答
    关于德国人是否有人骂默克尔是“德奸”或“卖国贼”,这涉及到对政治人物的评价,尤其是评价的标准和角度。在任何一个国家,对于一位长期执政的领导人,都会存在支持者和批评者,他们的声音往往是多元且激烈的。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政治光谱与批评的来源: 极右翼和民族主义者: 这类群体.............
  • 回答
    德国人是否开始怀念默克尔?这个问题,在德国政坛和社会讨论中,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说道的话题。默克尔的时代已经结束,但她的影响力和她在人们心中的印记,远未消失。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默克尔的执政风格和她所代表的政治稳定,是很多人怀念的基石。她在位长达十六年,.............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在东线战场是否掌握过制空权,以及何时失去,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德国空军(Luftwaffe)在战争初期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空中优势,但这种优势在东线战场并非牢不可破,并且随着战局的发展而逐渐被削弱直至丧失。德国空军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希特勒真的在东线战场上击败了苏联,那么德国是否会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这其中充满了无数的变量和不确定性。我们不妨一步步来剖析一下,尽量深入地探讨其中的可能性,并避免那种“AI味”的泛泛而谈。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下“最伟大的国家”。这个定义本身就极具争议。是指.............
  • 回答
    .......
  • 回答
    明斯克协议与苏台德割让给德国,这两个事件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都涉及到在特定地区赋予某种程度的自治权或主权变更,以试图解决地区冲突或政治僵局。但深入分析,它们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动机和实际效果。明斯克协议与苏台德割让:表面的相似性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两者在表面上可能让人觉得相似的地方: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