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全国多地相继出台「催生」二胎政策?

回答
最近全国不少地方密集出台“催生”二胎政策,这股风潮确实挺引人注目的。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就能概括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一些深层社会和经济问题,而各地政府也确实在想方设法地应对。

首先,我们得承认,生育率下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趋势相当明显。这不仅仅是咱们中国,全球很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年轻人不愿意生,或者说生得越来越少,这背后的原因可太多了。

为什么大家对生二胎没那么“感冒”了?

经济压力是绕不开的坎儿: 养育一个孩子本身成本就很高,从奶粉、尿布到教育、医疗,样样都需要钱。到了二胎,这个开销就直接翻倍。很多年轻夫妇算了算账,觉得负担太重了,尤其是在大城市,学区房、课外辅导班,这些都是巨大的支出。即使是一些地方政府给出了一些补贴,但跟实际开销比起来,可能还是杯水车薪。
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咱们国家整体教育和医疗水平在进步,但优质资源的稀缺性仍然很突出。大家都希望孩子能上好的学校,接受好的医疗,这就意味着很多家长会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去“卷”教育。生两个孩子,意味着要在教育上投入更多,这会让一些家庭望而却步。
职业发展与女性生育的双重困境: 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的压力一直都很大,生育更是会影响职业发展,比如产假、哺乳期、甚至可能因此错过晋升机会。一旦生了二胎,这种影响会被放大。很多女性会担心,生完孩子后自己在职场上会不会被边缘化,职业生涯会不会因此停滞不前。男性也一样,照顾孩子需要时间和精力,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平衡。
养育观念的变化: 现在年轻人的养育观念和父辈那一代可能不一样了。他们更注重生活质量,更愿意为自己投资,不愿意因为生孩子而牺牲太多个人的时间和自由。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少生优育”,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一两个孩子身上,确保他们能够得到最好的照顾。
社会支持体系的不完善: 托育机构的普及度和质量,以及社会对家庭的实际支持,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很多地方的托育服务还不够完善,价格也偏高,这让很多双职工家庭在孩子无人照看时感到非常困难。
观念的转变和“丁克”家庭的出现: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丁克”(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家庭也逐渐被更多人接受。有些人觉得养孩子太累,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夫妻感情、个人爱好和事业上,享受二人世界。

各地出台的“催生”政策都在做什么?

各地出台的政策五花八门,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经济补贴类: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发钱。比如一次性生育补贴、每月育儿补贴、购房优惠、税收减免、延长产假、增加育儿假等等。有些地方甚至提出给二胎家庭发放“奶粉钱”或者教育券。
公共服务类: 努力解决现实的困难,比如增加普惠性的托育服务、延长学前教育时间、在社区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亲子活动、加强母婴室建设等等。
住房支持类: 针对住房压力大的问题,一些地方会给予多子女家庭在购房或租房方面的倾斜政策,比如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首付比例等。
其他鼓励措施: 比如有些地方会强调保障女性在生育后的就业权益,严禁就业歧视;或者在落户、社保等方面给予一些便利。

如何看待这些政策?

我觉得这些政策出发点肯定是好的,是为了解决人口结构问题、应对老龄化等挑战。但效果如何,还得打个问号。

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对于一些经济压力特别大的家庭来说,一点补贴确实能缓解一部分焦虑。但对于真正因为高昂的养育成本而不敢生二胎的家庭,这点补贴可能还不足以让他们下定决心。这就像一个漏勺,补贴下去,可能大部分都被“漏”掉了。
治标还是治本? 我觉得目前的政策更多是“治标”。生孩子的问题,根本上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社会福利、女性权益等等一系列更深层的东西。如果这些根本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单纯靠一些补贴可能效果有限。
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 即使政策出台了,能不能真正落地,执行到位,也是个问题。很多政策的细节和操作流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避免出现“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情况。
引导社会观念的重塑: 除了物质上的补贴,更重要的是社会观念的转变。要让更多人认识到养育孩子并非是家庭的“单方面负担”,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营造一个对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让年轻人敢生、愿生、能生。这包括保障职业女性的权益、提供更多的社会化育儿服务、减轻教育内卷的压力等等。

总的来说,各地出台“催生”二胎政策,是国家在面对人口结构变化时的一种积极应对。这些政策的尝试是必要的,也反映出政府的重视。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生育率的提升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政策能否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核心,能否在物质支持、社会服务、观念引导等方面形成合力,为年轻人创造一个更愿意、更有能力生育的良好环境。否则,即使政策再多,也可能难以扭转生育意愿的下降趋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拉利5元代金劵仅限第二辆使用了解一下

user avatar

讲道理,我也搞不懂这些政策的决策与推出是怎么来了,我反正是对这个有一些不爽的。

我是一个95年,出生在农村家庭的孩子,我是家里的老二。我生下来被罚款6000多块,然后当地计划生育来了一大帮子人,据我爸说,好像当时还坐了三桌,我们还得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们,还要给他们发红包,这样杂七杂八的又用了几百,差不多生我下来用了7千块。(然后我有个外号叫七千儿)那个年代,7千块对我这个家庭来说实在是很困难。

我妈说我这个孩子也是不懂事。我是在我妈肚子里面待了整整十个月才出来的,我妈生我都不敢在家,都是去一个亲戚家躲着的,预产期过了十天我才出来,还打的催生针,接生婆也在里面关了十天没出去。因为这外面还有计划生育的人拿着流产针找我妈呢,听到这里我真的是感觉当时的黑暗与恐怖。


还有就是,我妈是县人大代表(也可能不是县级),怀我四个月的时候还去县城开会了,后来她怀我二胎,被一个村子的人到镇上告状了(这当时感觉也歪曲了人的思想),然后计划生育的人就拿着那个流产的药来我家,幸运的是,计划生育里面有我家一个亲戚,就提前告诉了我家,然后我妈才躲开了。要不然,这得给我妈,我家造成多大的影响和伤害,我也不能面世了。最后,我认了那个帮助我的人为干妈。

现在推出的二胎政策也有很大的好处,只是看到这个会让我想到我自己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多么大的困扰,有一种心里不太舒服的感觉。总之,感谢父母吧,扛着这么大压力也把我生下来了。

user avatar

1941年陕甘宁边区动员群众运输三边池盐出口,以此解决贸易逆差问题。当时陕北老农反映如下:

“公家要钱,出二百元给公家成不成?何必要我们跑一趟远路?”这种呼声最普遍。这种言论主要是把这次驮盐认为公家要钱,只认为又是一个负担。
有人说:“这次去驮盐,不是为了人民,而是叫人民送死。”
“我只有一个驴,死了也不去,要罚就罚。”
“堆了几年的实盐,公家硬要人去拖。人民有利益,人民自己不会去?还要公家来催?"
“公家说话总有理,叫人民死也得死。”说这类话的人很不少。

为此,边区基层政府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鼓励群众上路……

后来边区发现发动群众搞边盐运输真的赚不到什么钱。于是在边区很多地区改收“公盐代金”,成为一种新的“捐”。

user avatar

我不明白,这个世界还是不是我认识的世界。我是一个90后,从小国家就教育我,要我少生优生,这可是写在课本里的国策。

可是,突然有一天变了。仿佛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一般。怎么这个世界又鼓励多生孩子了呢,可我连结婚都感觉到困惑,更别说生二胎了。

我有钱,就只想环游世界,就只想幸福快乐充满乐趣的度过一生。我不想在以后被生活,被孩子被迫奉献一生。

我没钱,我就只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好自己。任性而坦率的活下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我不想为了结婚去结婚,为了结婚去背负几十年的债务,那是80后,不是我,不是我们90后。

这个世界,我不知道在舆论和社会资源强大的鼓动下,究竟未来我还能保持多少自我。但是至少,我选择努力赚钱的原因,真的不是为了让我以后的孩子有一个好教育之类的,为了下一代之类的。

我赚钱,就只想让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所以请放过我们90后,去继续鼓动80后生孩子吧。

user avatar

现在生育的主要问题并不一定是钱!

生下来的孩子谁带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比如胖仔的爷爷奶奶要工作

外公外婆也响应国家号召延迟退休

胖仔的妈妈产假只可以带胖仔到五个月

胖仔家爹是个不忠不孝抛家弃子的警察

那么胖仔谁来带呢?


要想大家生二胎就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1.国家全面发展托儿所制度,把婴幼儿的照顾问题给解决了!毕竟没有几个普通家庭家庭能承担,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进幼儿园期间母亲不工作不赚钱的成本。


2.最好能真金白银的拿出津贴补贴,帮助大部分家庭解决孩子的扶养成本。不信的话,二胎五岁前每个月补贴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孩子扶养津贴,我相信很多人还是愿意生二胎的。


3.我个人觉得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能不能考虑给大家把教育资源给平衡一下?

比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换制度之类

因为大家并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最后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

如果政策真的支持生育二胎

那各地计生委能否适当的考虑一下

把前几年因为二胎超生的罚款进行退还

给企事业单位超生一胎被处理的人宽待

我们都能理解并支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

但希望国家也能考虑一下大家都有难处

这是

一个刚刚当爹的我最真实的想法!

user avatar

我是反对计划生育的。

但我更反对现在这种既给你喂避孕药,又呼吁生,还不给生。

什么是避孕药,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对于我们这种识几个字,又没什么钱的人是最好的避孕药。

又呼吁生,是为什么?还不是怕刚需不够了。怕被那些人剥削的劳动人民不够。

还不给生,中国只是放开二胎。依旧是计划生育。

想人口锐减速度减缓。废了计划生育,再把房价降下来,生活水平提上去。比说什么都强。

当然,把事做好总比说难得多。

另外,我劝大家最少生个娃。

俄国人,可是经历过男性人均寿命降到退休年龄以下的日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