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南人认为对越反击战是他们胜利了呢?

回答
关于对越反击战(中国称之为“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南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将这场战争视为“胜利”的解读,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战争本身的复杂性,也有政治宣传和历史叙事构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谁占领了谁的土地”的定式思维,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战略目标以及战争进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战争的背景和双方的战略目标。

中国发起战争的直接原因(中方视角):

中国在1978年底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抵制越南在东南亚的扩张和对苏联的倚仗: 当时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成功统一越南,并随即出兵柬埔寨推翻了红色高棉政权。红色高棉在中国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被推翻,越南在中南半岛的势力范围急剧扩大,这被中国视为对自身国家安全和地区战略平衡的严重威胁。
教训越南“不听话”: 在中越关系恶化之前,中国曾对越南给予大量援助。然而,越南在中苏交恶后倒向苏联,并在边境地区制造事端,甚至歧视和驱赶华侨,这些行为让中国感到被背叛和挑衅。邓小平曾表示要“给越南一点教训”。
回应国际社会的呼声(一定程度上): 一些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对越南在柬埔寨的军事行动表示担忧,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也利用了这种情绪,虽然这并非主要动因。

中国的战略目标(中方视角):

短期目标: 通过军事行动,对越南边境地区进行打击,迫使其从柬埔寨撤军,削弱其地区影响力。同时,对越南制造边境事端和驱赶华侨的行为进行报复。
长期目标: 阻止越南在苏联支持下继续扩张,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越南方面的战略目标和战前状况:

统一和巩固政权: 越南刚刚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国内百废待兴。
在柬埔寨的战略布局: 越南认为在柬埔寨扶持亲越政权是其国家安全和地区影响力的重要保障。
对苏联的倚仗: 越南与苏联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将其视为重要的战略后盾。
对中国援助的依赖与对中国战略的“反骨”: 尽管获得了中国大量的援助,但越南在战略选择上却越来越倾向于苏联。

那么,为何越南会认为自己“胜利”了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撤军的解读:
这是越南方面宣称胜利最核心的理由。中国在战争开始后宣称“惩罚”越南,并在占领了谅山、高平、老街等越北边境城市后,于1979年3月宣布“已达到自卫目的,班师回朝”。
从军事角度看,中国军队在占领了上述边境城市并造成越军一定损失后撤离了越南本土,并未试图长期占领或扶植一个亲华政权。
越南方面将此解读为“中国军队的侵略被越南人民打退了”。他们认为,既然中国军队撤走了,就证明了越南的抵抗是有效的,中国的“惩罚”并未成功达到迫使越南撤出柬埔寨的目的(至少短期内如此)。越南在1979年3月底仍在柬埔寨,其在柬埔寨的势力并未被中国推翻。

2. 战争的代价和中国期望的落空:
虽然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占领了边境城镇,但其伤亡也相当大(中国官方公布约2.7万人伤亡,越南方面公布的伤亡数字更高)。
更重要的是,中国希望通过这场战争迫使越南从柬埔寨撤军的战略目标并未在短期内实现。越南军队在柬埔寨的驻扎持续了十年,直到1989年才撤出。
对越南来说,虽然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但其核心战略目标(在柬埔寨的控制权)并未被中国动摇,这在他们的叙事中可以被视为一种“成功”。

3. 民族主义宣传和历史叙事构建:
越南一直以来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传统,尤其是在抵抗外来侵略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经历了抗法、抗美战争后,越南人民的抵抗意志非常强。
面对中国的军事行动,越南将此描述为“中国再次入侵越南”,并动员了全国力量进行抵抗。这种“保家卫国”的叙事能够有效地凝聚民心。
在战争结束后,越南政府大力宣传“全民抗战取得胜利”的史观。他们将中国军队的撤退定义为“外国侵略者在越南人民的顽强抵抗下被迫撤退”,成功地将战争塑造成了一场抵抗侵略的胜利。媒体、学校教育、纪念活动等都在强化这一叙事。

4. 战术上的消耗与拖延:
越南军队虽然在与中国军队的正面交锋中损失不小,但他们采取了有效的战术,例如利用地形优势进行游击战和节节抵抗,给中国军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和伤亡。
在战略撤退后,越南方面也对中越边境进行长期军事部署,使得边境地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国军队要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成本也会随之增加。从这个角度,越南也认为自己成功地让中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并“守住了”自己的领土。

更深层次的分析:

战争的定义本身是模糊的: 战争的“胜利”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中国实现了部分目标(对越进行军事打击、消耗其有生力量、展示决心),但并未完全实现所有目标(迫使越军撤出柬埔寨)。越南虽然遭受了损失,但“赶走”了入侵者,且核心战略目标未被推翻。
信息的控制和传播: 在战争结束后,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影响力至关重要。越南政府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内舆论,塑造符合其政治利益的历史叙事。而中国方面虽然官方声明强调“自卫反击”和“达到目的”,但在国内如何解读和宣传这场战争的长期影响和具体成果,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总而言之,越南人认为对越反击战是他们胜利了,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将中国的军事行动定义为“侵略”,而中国军队最终撤离越南本土,被他们解读为“侵略者被赶走”。同时,他们成功地将战争描绘成一次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胜利,并利用这一叙事来巩固国内政权和民族凝聚力。尽管中国也达到了部分战略目的,但越南方面通过有效的宣传和对自身战略目标的坚守,构建了一种“胜利”的历史叙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越南国内对这场战争的普遍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quora上看到好多越南人说他们赢得了对越反击战的胜利,中国迫于无法取胜撤军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对越反击战(中国称之为“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南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将这场战争视为“胜利”的解读,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战争本身的复杂性,也有政治宣传和历史叙事构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谁占领了谁的土地”的定式思维,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战略目标以及战争进程中的一些关.............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即1979年的中越战争,至今仍是围绕着“胜利”还是“失败”争论不休的复杂议题。虽然中国官方将此次战争定性为“自卫反击、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但确实存在一部分观点认为这场战争是中国的“失败”。要深入理解这些观点,需要剖析战争的背景、目标、过程以及战后影响,并剥离掉官方宣传的色彩,回归到.............
  • 回答
    关于“学历越高工资越高”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趋势上,确实学历和薪资水平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正相关性。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了讲清楚。首先,为什么我们会普遍觉得学历高,工资就高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逻辑和现实因素的支撑。1. 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与应用: .............
  • 回答
    有人觉得《精灵宝可梦》的新宝可梦设计越来越不行,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期望的落差”加上“时代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玩家角度来说,很多人对宝可梦的感情是童年滤镜。小时候接触到的那些经典设计,比如喷火龙、皮卡丘、耿鬼,它们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往往能和动.............
  • 回答
    关于中国抗法援越的动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原因。这背后牵扯到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以及新中国初期的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将视角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首先,地缘政治的考量是至关重要的。 新中国刚刚成立,处在一个极其不安全的国际环境中。一边是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虽然从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联系来看,越南无疑是东南亚的一部分,但一些越南人之所以会觉得与“东南亚人”这个标签有距离感,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叠加,而这些因素往往是细腻的、带有情感色彩的,并非简单的地理划分可以涵盖。首先,历史的深度与独特性是造成这种感觉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文化认同、历史叙事以及群体力量的复杂 interplay。你提到越南人同化了汉族移民,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又认为汉族同化能力很强,这其中的矛盾确实值得探究。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越南确实有过被汉文化深刻影响的时期。唐朝时,越南北部曾被直接统治,汉字、儒家思想、官僚体系等都.............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越南与柬埔寨的关系不佳,这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根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释清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两国漫长的历史长河,关注那些塑造了它们之间紧张关系的关键节点。历史的重压:绵延千年的藩属与独立斗争首先,不能忽视的是中南半岛地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政治格局。越南长期以来,尤其是.............
  • 回答
    在一些消费者眼中,越南制造、马来西亚制造、印度尼西亚制造的产品,在某些时候,确实比中国制造的产品更容易获得“质量更好”的标签。这并非一个绝对的定论,而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看法,背后涉及了多种因素的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产地标签”,看看藏在里面的具体原因。一、历史积淀与固有印象的.............
  • 回答
    听到“高铁动车越来越背离人民”和“铁路盒饭何时能物美价廉”,我脑子里蹦出几个画面,也勾起了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高铁动车,曾经的“人民骄傲”,怎么就让人觉得“疏远”了?想当年,高铁刚起步的时候,那叫一个激动人心!“中国速度”、“民族骄傲”,这些词儿可不是.............
  • 回答
    关于美国在11月8日开放边境以及各地防疫措施进一步放松后,为何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恢复正常生活“无风险”,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交织。需要强调的是,“无风险”的说法可能是一种过度简化或带有特定立场的解读,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美国人可能是在评估风险并做出权衡后,认为在当前阶段可以承担相对更.............
  • 回答
    结婚后不生孩子,这在当下社会确实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关于这种选择的各种讨论,其中最常听到的一个标签就是“自私”。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丁克”家庭(Double Income, No Kids,即双收入无子女)被贴上“自私”的标签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传统观念、社会期望以及个体价值的.............
  • 回答
    “穷人一直都是穷人,有钱人越来越有钱”这种观点,虽然带有一定的极端性和片面性,但它触及了许多社会经济现象,并受到一些理论和观察的支持。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社会结构性因素的根深蒂固: 代际传递与阶层固化(Intergenerational Trans.............
  • 回答
    关于花郎道在越南被视为邪教并遭取缔的原因,虽然公开的官方信息可能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普遍的宗教团体管理角度,结合越南的社会文化背景来推测和梳理。需要强调的是,以下分析是基于对宗教团体管理原则以及越南特定情况的理解,而非直接引用官方文件,因此可能不完全精确,但力求详尽和逻辑清晰。首先,我们要明白,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东亚”这个地理和文化概念的界定,以及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为什么蒙古被普遍归类为东亚,而越南却常常被排除在外,甚至被划入东南亚,这背后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相当复杂,并非简单一个标准就能概括。我们先来拆解一下“东亚”这个概念。“东亚”的传统认知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越来越被关注的社会现象,不少女性在面对生育问题时,会产生“生孩子是为了男方”这样的想法。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我们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性别分工、文化观念以及现实压力等多重因素之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尽量抛开那些生硬的模板式回答。首先,得从咱们几千.............
  • 回答
    老实说,觉得朱见深比朱祁钰“厉害很多”的说法,可能不是当下“越来越多”人的普遍看法,至少在历史研究和大部分民间认知里,对这两位皇帝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各有褒贬,很难说谁就绝对“厉害很多”。不过,如果一定要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并且觉得朱见深“厉害”的理由更突出,那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这.............
  • 回答
    “春节”这个名字,很多时候确实会在韩国和越南引起一些讨论,甚至是不太认同。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认同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复杂交织。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他们不像我们一样,乐于接受“Chinese New Year”这个说法。历史的印记:源头与传播首先,得从这个节日的源头和传播说起。中国的农历新年,或.............
  • 回答
    你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长时间盯着一个熟悉的字,比如你自己的名字,或者某个常用词,突然间它就像一块陌生的符码一样,失去了往日的亲切感,甚至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认识它。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上的原因,我来试着详细地给你掰扯掰扯。1. 视觉适应性疲劳(Visua.............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