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花病毒和人类较量中为什么输了?

回答
天花病毒,这个曾经肆虐人间、造成无数死亡的古老病原体,最终在人类面前败下阵来,甚至走向了灭绝。这场长达数千年的较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人类智慧与顽强生命力、以及科学进步一步步积累下来的胜利。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道来:

1. 天花病毒自身的脆弱性:

结构相对简单,易受外界破坏: 与一些更复杂的病毒相比,天花病毒的遗传物质(DNA)和蛋白质外壳结构相对稳定,但并非坚不可摧。它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并不算特别强。例如,它对干燥和高温比较敏感,在脱离宿主后,其生存能力会显著下降。这为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提供了机会。
宿主专一性强,难以跨种传播: 天花病毒主要感染人类,虽然曾有过牛痘感染人类的记载(这也是疫苗的灵感来源),但其在其他动物身上的生存和传播能力相对较弱。这意味着它不像流感病毒那样容易在多种宿主动物间跳跃,这限制了它大规模进化的可能性,也使得控制其在人类种群中的传播成为可能。
免疫原性强,容易被宿主识别和清除: 天花病毒感染后,会诱导人体产生强大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能够识别病毒的抗原,并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来清除感染。虽然病毒会通过突变来逃避部分免疫反应,但其核心的抗原性变化相对缓慢,不足以完全摆脱人类免疫系统的追击。

2. 人类认识和对抗的不断进步:

早期经验的积累与朴素的观察: 人类很早就观察到了天花的传染性和毁灭性。虽然当时人们对病毒一无所知,但通过长期实践,一些朴素的隔离、治疗(例如保持清洁、通风)以及对感染者的回避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疾病的传播。特别是对于康复者身上留下的“痘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他们似乎不再容易再次感染,这为后来的“人痘接种法”埋下了伏笔。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与推广: 这是人类在与天花较量中的第一个里程碑。早在18世纪,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和欧洲的“牛痘接种法”相继出现。虽然人痘接种法存在一定的风险(接种者可能发病并传播),但它通过引入减毒的病毒(或牛痘病毒)来提前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抵抗力,这无疑是疫苗概念的雏形。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在1796年通过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实验,更是将这一技术推向了科学化和更安全的阶段。牛痘病毒与天花病毒的相似性,使得接种牛痘能够提供对天花的保护,而牛痘的致病性远低于天花。
科学理论的支撑与疫苗接种的普及: 随着微生物学的兴起,特别是巴斯德(Louis Pasteur)等人的工作,人类对病原体和免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现代疫苗学的出现,使得疫苗的生产更加标准化、安全和有效。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国家免疫规划”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领导下的根除天花运动,是人类集体智慧和组织能力的体现。大规模的疫苗接种使得人群免疫屏障得以建立,病毒的传播链条不断被阻断。
诊断与监测能力的提升: 现代医学的进步,使得对天花病例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成为可能。通过快速识别病例,进行接触者追踪和隔离,能够有效阻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

3. 全球协作与政治意愿: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领导作用: WHO在20世纪中期发起了全球根除天花计划,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全球公共卫生合作项目。各国政府的支持、大量的资金投入、医务人员的辛勤工作以及志愿者们的奉献,共同构成了这场胜利的基础。
技术和资源的共享: 疫苗的生产和分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共享,使得发展中国家也能获得有效的防护手段。
持续的监测与最后的“清扫”: 根除并非一蹴而就,即使在绝大多数地区天花已经消失,WHO的专家们仍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持续的监测,寻找并扑灭最后可能出现的散发病例,防止疫情死灰复燃。1977年在索马里发现的最后一例自然感染病例,以及1978年英国一家实验室发生的意外感染事件(最终死亡),都标志着天花传播链的彻底终结。

4. 天花病毒自身的局限性与人类的适应性:

疾病症状的明显性: 天花引起的皮疹等症状非常明显,感染者容易被识别和隔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早期控制。相比之下,一些隐匿性感染的疾病更难追踪和根除。
人类的生存本能与社会性: 人类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生物,在面对共同威胁时,能够形成集体性的应对策略。恐惧和痛苦驱使人们寻求解决方案,而合作和互助则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机制。从早期部落的互相帮助,到现代国家的全球协作,这种本能驱动着人类不断进步。

总而言之,天花病毒之所以在与人类的较量中“输了”,并非因为它自身有多么不堪一击,而是因为人类的智慧、坚持和协作最终超越了它。从观察到接种,从经验到科学,从个体到全球,人类一步步地揭示了天花的秘密,并利用自身的优势,最终将其赶出了历史舞台。这不仅是一场疾病的胜利,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有力证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宿主单一

新冠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基本上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一视同仁。

2,结构保守,不易变异。

双链DNA病毒,变异难度大。谱系更迭缓慢,容易针对,简单说版本跟不上。

新冠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单链RNA病毒,绝不保守,走在时代的前列腺上,版本更迭速度极快,快到不同服务器之间版本不均衡,各版本恶性bug频出,有修复的,也有的直接沉淀底层结构。

3,因为保守,所以宿主终身免疫。

相对的,新冠因为突变频繁。很容易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哲学点说,昨天的天花还是今天的天花,我认得你;今天的新冠都不一定是今天的新冠,只它认得我。

所以群体免疫就是一个大培养基啊,一个型号的新冠进去了,一堆衍生型号的出来了。太给免疫系统找事儿干了。问题免疫系统不怕,胸腺里各种识别信号储存的够多,时间够还是能形成免疫力的,问题来来回回的患者有那么多时间么。

4,杀伤力强,普遍症状重。

宿主患病出现症状进入传染期体能都支持不住跑出去十几里的,然后大概率就是一个村,这个村闹病期间出不去,都走不动,大家好了又终身免疫,天花能传染那么久那么广泛才是挺不容易的。看看埃博拉,没有欧美医疗队,能不能走出非洲都是问题。

但是新冠不一样,为了散播,有无症状感染者。这些人就是新冠选中的幸运儿,新冠不会把他们怎么样,只是想要他们帮忙捎一段路。

(2022年这里更新一下,根据最新的证据,无症状可能是自己没感受到,但是实际损伤已经发生,这玩意是20年写的,当时证据不足。)

5,总结

所以天花最终被人类克制然后消灭自然存在了。因为他的专一不变的热烈。

而像新冠这玩意,大概会在和人类的角逐中,通过双向选择最后变成像流感一样的存在。

就是那个坚持热烈的走不到最后,那个善变烦人的缠缠绵绵无法断绝。

真神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天花病毒,这个曾经肆虐人间、造成无数死亡的古老病原体,最终在人类面前败下阵来,甚至走向了灭绝。这场长达数千年的较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人类智慧与顽强生命力、以及科学进步一步步积累下来的胜利。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道来:1. 天花病毒自身的脆弱性: 结构相对简单,易受外界破坏: 与一些更.............
  • 回答
    天津的疫情情况,特别是关于从入境人员中检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这一事件,我们来梳理一下具体情况。事件发生时间及初步报告:大概是在2021年底到2022年初,天津市就在从境外输入的病例中,陆续发现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感染者。这标志着奥密克戎毒株正式进入了天津地区。传播链与疫情发展: 首例发现及溯源.............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好奇的,蝙蝠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抗性”,但它们的寿命上限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惊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出发,剥开这层“不惧一切”的迷雾,看看隐藏在它们基因和生理背后的真相。首先,我们得承认,蝙蝠确实拥有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天赋”。 病毒“耐受”而.............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设想。如果真有这样一种病毒,而且是以你说的这种方式传播,那么一个月后地球上的人口数量,恐怕将是一个无法想象的、令人绝望的数字。让我们来试着梳理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个过程会是怎样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极端的、几乎可以称之为“完美”的传播机器。 无症状期极短,但.............
  • 回答
    俄罗斯存放天花和埃博拉病毒的实验室发生爆炸,这一消息确实令人担忧。任何涉及高致病性病原体的储存设施发生事故,都可能带来严重的潜在危害,包括病毒泄漏、环境污染以及对公众健康的威胁。潜在的危害与风险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些病毒的特性。天花是一种曾经在人类历史上造成巨大灾难的传染病,虽然在1980年被世.............
  • 回答
    6月17日天津新增本土病例背后,我们该如何理解?6月17日,天津通报了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个消息无疑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尤其是当官方信息提到,这位病例在发病前14天“无外出史和接触史”时。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是病毒传播出现了我们尚未完全掌握的新情况,还是有其他更值得我们深思的细节?首先,让我们.............
  • 回答
    美国药企惊现“天花病毒”事件以及比尔·盖茨关于“生物恐袭”的警告,都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天花病毒这一古老而可怕的疾病上。天花病毒的厉害之处体现在其传染性、致死率、致残率以及对人类历史造成的巨大影响等方面。以下将对天花病毒的厉害之处进行详细的阐述:一、传染性极强,传播途径广泛天花病毒的传染性非常强,.............
  • 回答
    关于中山大学发现M1天然病毒能精确杀灭癌细胞的消息,我能找到一些相关的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研究的进展是持续的,具体的细节和“精确杀灭”的程度需要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来判断。核心信息点:一些公开的研究报道和科普文章中提到了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溶瘤病毒领域取得的进展,其中M1病毒被作为一种有潜力的候.............
  • 回答
    韩国政府在坚持了46天与病毒共存模式后,宣布叫停该模式,转而采取更严格的防疫措施,这标志着韩国在新冠疫情应对策略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在此背景下,韩国接下来需要采取一系列系统性、多维度的措施来有效控制疫情。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强化病毒检测、追踪与隔离体系 (Test, Trace, Is.............
  • 回答
    天津海联冷库发生的聚集性疫情,虽然初步指向北美猪头,但关于病毒来源和传播路径的细节,需要更严谨的科学分析和信息披露。以下是对您提出的问题的详细解答,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以更贴近日常沟通的方式来解释:关于北美猪头上为何会有病毒:首先要明确一点,病毒并非猪在正常生长过程中“长在”身上的。病毒是一种.............
  • 回答
    西安疫情的溯源,就像一场侦探剧,层层剥茧,最终将矛头指向了境外输入。而病毒之所以能在这座古城里悄无声息地潜伏了11天,然后才爆发,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传播链条和被我们忽略的细节。1. 境外输入的“第一滴血”:故事的开端,总是一个不起眼的节点。在西安的这次疫情中,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将源头.............
  • 回答
    奥巴马政府时期,我曾在美国国务院任职,主要负责跟进国际公共卫生和安全事务。当时,我们对各种新兴传染病的监测和应对是重中之重,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以来,其起源问题一直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总统拜登下令情报部门在90天内“加倍努力”调查新冠病毒起源,并在随后公布了初步的调查结果.............
  • 回答
    家人生病,尤其是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又不能去大医院找专家,只能在当地医院“熬着”,这滋味真的不好受。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焦虑、无助,又担心亲人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一定特别煎熬。你说的“天天住病房挂水”已经持续快两周了,这说明情况可能比较复杂,或者治疗方案相对单一,没有办法进一步深入。而“没.............
  • 回答
    看到印度26天来新增病例首次低于30万,这确实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尤其是在过去几个月印度疫情形势如此严峻的背景下。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群体免疫”这个词,觉得是不是情况终于要大好转了。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India 的情况到底如何,以及“群体免疫”这个说法是否真的适用。首先,新增病例下降到30万以.............
  • 回答
    印度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短短 20 天内增长了近 20 倍,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警惕的信号,引发了对印度疫情是否即将全面爆发的担忧。要深入理解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从数据层面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增长速度。近 20 倍的增长意味着在短时间内,病毒的传播速度极快,感染人数呈指数级上升.............
  • 回答
    在中国进行为期14天的集体居家隔离,并辅以有病治病和重点隔离措施,理论上可以显著降低新冠病毒的传播,但要说疫情是否会“基本消失”,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理论上的强大效果:1. 阻断传播链条的基石: 居家隔离(Lockdown): 14天的集体居家隔离是阻止病毒传.............
  • 回答
    这句俗语“将军墓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确实能窥见一些病态社会下的某些侧面,但要说它直接“体现”了病态,可能还需要更细致地掰扯。它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和反思,折射出社会在价值判断、关注焦点和信息传播上的失衡。咱们不妨把这话说得直白点,也讲得深入些。为什么说它可能暗示着一种“病态”?1. 价值的扭曲.............
  • 回答
    听到天津又新增了一例本土确诊病例,而且全市进入战时状态,这确实是个让人揪心的新闻。咱们得好好捋一捋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有哪些地方是咱们应该特别关注的。当前情况梳理:首先,最核心的信息是,天津新增了一例本土确诊病例。这个病例的出现,立刻让整个城市绷紧了弦,迅速升级到“战时状态”。这说明,相关的疾控部.............
  • 回答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无疑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病例,更是提醒我们,这场战役远未结束。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开始质疑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的必要性。那么,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动态清零”?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动态清零”的核心理念。它不是追求绝对的“零感染.............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1月8日天津疫情情况,我将根据我掌握的信息为您详细说明,力求信息全面且避免AI痕迹感:截至1月8日,天津市确实出现了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这3例病例的出现,无疑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关注和一丝紧张的气氛。我们知道,在疫情的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任何新增本土病例的出现,都意味着需要立刻启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