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江知道他选择招安的下场吗?

回答
宋江选择招安的下场,从他个人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知晓、预感,并且最终成为了他生命结束的悲剧。然而,这个“知道”并非是百分之百的预见,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权衡、对现实的判断、以及最终无奈的接受。

要详细讲述宋江知道他选择招安下场的程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1. 对招安本身负面后果的“认知”:

自身出身与梁山兄弟的出身: 宋江深知自己和梁山上的绝大多数兄弟,都是被腐朽的朝廷逼上梁山的。他们是官逼民反的产物,身上背负着被压迫、被剥削的烙印。一旦招安,就意味着他们要重新回到那个曾经抛弃他们、迫害他们的体系中,这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潜在的危险。
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 宋江并非政治白痴。他清楚地知道,虽然高俅、蔡京等奸臣反对招安,但朝廷内部也存在着如李师师等亲近宋江的人物。然而,他也明白,朝廷的权力结构复杂,一旦招安,这些“支持者”未必能长久庇护他们,反而更容易成为攻击他们的目标。他见过太多朝臣的起起落落,对官场的险恶有着深刻的体会。
其他造反的经验教训: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但凡是起义造反的队伍,最终走向招安的结果往往都不太好。例如王小二、田虎等反王,虽然他们可能并非完全与梁山是同一个性质,但被招安后被 इस्तेमाल完即弃的例子并不少见。宋江作为读过书的人,不可能没有接触到这些历史典故。
自身性格的矛盾: 宋江身上有着忠君思想和江湖义气的冲突。他内心深处渴望为国效力,光宗耀祖,这是他选择招安的一个重要驱动力。但同时,他也深知梁山兄弟们的处境,他们是为了生存和反抗才聚集在一起的。这种矛盾让他无法彻底抛弃兄弟,但也注定了招安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2. 对招安“方式”和“时机”的权衡,以及“妥协”:

宋江知道招安并非“一招鲜”,他采取的方式和时机也反映了他对后果的某种程度的“评估”。

积极主动地争取: 宋江并非被动接受招安,而是积极争取。他通过李师师、吴用等人的运作,试图让朝廷看到梁山的好处和接受招安的诚意。这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救”的策略,试图在被动接受前,先为自己和兄弟们争取一些有利条件。
“替天行道”的政治姿态: 梁山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表态,既是对朝廷不作为的批判,也是为自己招安争取合法性的手段。宋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招安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归正”,而非简单的投降。
对李家庄等势力的利用: 与李家庄等官宦家族的联系,也说明宋江试图利用现有的政治资源来为招安铺路。他知道光靠武力是无法改变命运的,必须结合政治手段。
对兄弟们态度的安抚: 宋江也知道招安并非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例如李逵)。他对这些兄弟的安抚,也间接说明他明白招安的“代价”和潜在的“风险”,需要努力维持内部的统一。

3. 招安后的“实际经历”印证了他的“预感”:

虽然宋江可能无法精确预知每一个细节,但招安后的实际经历,无疑证实了他内心的许多担忧和预感。

受到的轻视与排挤: 招安后,梁山好汉在朝廷中受到了冷遇和排挤。他们虽然获得了名义上的官职,但实际权力微乎其微,反而被视为一个威胁。
被当作“工具”: 征讨方腊的战役,是宋江招安后最惨痛的经历。朝廷将梁山好汉当作打压其他反叛势力的“工具”,并且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推向最危险的前线。这次征讨,几乎将梁山好汉歼灭殆尽,这与宋江最初“为国效力”的愿望背道而驰。
兄弟们的牺牲与悲剧: 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梁山好汉死伤惨重,这让宋江备受煎熬。他亲眼目睹了兄弟们的牺牲,这无疑是对他招安决策最沉重的打击。
最后的悲剧结局: 宋江本人最终被奸臣毒死,这可以说是他招安生涯的最终写照——被他曾经试图效忠的朝廷所背叛和牺牲。

总结来说,宋江在多大程度上知道他选择招安的下场?

他知道招安绝非坦途,前路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 他对官场的险恶、兄弟们的出身、以及历史的教训都有一定的认知。
他预感自己和兄弟们很可能无法得到善终,但抱有“为国效力”的期望,希望通过努力争取到好的结果。 他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复杂心态,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理想的驱动。
他最终的下场,是许多他所“知道”或“预感”到的负面后果的集中体现。 他的悲剧,是他对招安之路判断失误,以及他个人命运的悲剧性注解。

可以说,宋江并非完全“不知道”招安的风险,他是在一种夹杂着希望、失望、权衡和无奈的状态下做出了选择。他选择招安,是为了实现他内心深处的“忠君报国”情结,也是为了给梁山兄弟们一个“名分”,避免被朝廷永远视为叛贼。然而,历史的洪流和政治的黑暗,最终将他的美好愿望碾碎,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且说那欧阳侍郎已到城下,宋江传令教开城门,放他进来。欧阳侍郎入进城中,至州衙前下马,直到厅上。叙礼罢,分宾主而坐。宋江便问:“侍郎来意何干?”欧阳侍郎道:“有件小事,上达钧听,乞屏左右。”宋江遂将左右喝退,请进后堂深处说话。欧阳侍郎至后堂,欠身与宋江道:“俺大辽国久闻将军大名,争耐山遥水远,无由拜见威颜。又闻将军在梁山大寨,替天行道,众弟兄同心协力。今日宋朝奸臣们,闭塞贤路,有金帛投于门下者,便得高官重用,无贿赂投于门下者,总有大功于国,空被沉埋,不得升赏。如此奸党弄权,谗佞侥幸,嫉贤妒能,赏罚不明,以致天下大乱,江南、两浙、山东、河北,盗贼并起,草寇猖狂。良民受其涂炭,不得聊生。今将军统十万精兵,赤心归顺,止得先锋之职,又无升授品爵。众弟兄劬劳报国,俱各白身之士。遂命引兵,直抵沙漠。受此劳苦,与国建功,朝廷又无恩赐。此皆奸臣之计。若将沿途掳掠金珠宝贝,令人馈送浸润,与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个贼臣,可保官爵恩命立至。若还不肯如此行事,将军纵使赤心报国,建大功勋,回到朝廷,反坐罪犯。欧某今奉大辽国主,特遣小官赍敕命一道,封将军为辽邦镇国大将军,总领兵马大元帅,赠金一提,银一秤,彩段一百八匹,名马一百八骑。便要抄录一百八位头领姓名赴国,照名钦授官爵。非来诱说将军,此是国主久闻将军盛德,特遣欧某前来预请将军,招安众将,同意归降。”宋江听罢,便答道:“侍郎言之极是。争奈宋江出身微贱,郓城小吏,犯罪在逃,权居梁山水泊,避难逃灾。宋天子三番降诏,赦罪招安。虽然官小职微,亦未曾立得功绩,以报朝廷赦罪之恩。今大辽郎主赐我以厚爵,赠之以重赏,然虽如此,未敢拜受,请侍郎且回。即今溽暑炎热,权且令军马停歇,暂且借国王这两座城子屯兵,守待早晚秋凉,再作商议。”欧阳侍郎道:“将军不弃,权且收下辽主金帛、彩段、鞍马,俺回去慢慢地再来说话,未为晚矣。”宋江道:“侍郎不知,我等一百八人,耳目最多。倘或走透消息,先惹其祸。”欧阳侍郎道:“兵权执掌,尽在将军手内,谁敢不从。”宋江道:“侍郎不知就里,我等弟兄中间,多有性直刚勇之士。等我调和端正,众所同心,却慢慢地回话,亦未为迟。”有诗为证:
  金帛重驮出蓟州,薰风回首不胜羞。
  辽主若问归降事,云在青山月在楼。
  于是令备酒肴相待,送欧阳侍郎出城,上马去了。宋江却请军师吴用商议道:“适来辽国侍郎这一席话如何?”吴用听了,长叹一声,低首不语,肚里沉吟。宋江便问道:“军师何故叹气?”吴用答道:“我寻思起来,只是兄长以忠义为主,小弟不敢多言。我想欧阳侍郎所说这一席话,端的是有理。目今宋朝天子,至圣至明,果被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个奸臣专权,主上听信。设使日后纵有功成,必无升赏。我等三番招安,兄长为尊,止得个先锋虚职。若论我小子愚意,从其大辽,岂不胜如梁山水寨。只是负了兄长忠义之心。”宋江听罢,便道:“军师差矣。若从大辽,此事切不可题。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吴用道:“若是兄长存忠义于心,只就这条计上,可以取他霸州。目今盛暑炎天,且当暂停,将养军马。”宋江、吴用计议已定,且不与众人说。同众将屯驻蓟州,待过暑热。

欧阳侍郎已经把大宋的问题分析的很透彻了。看吴用的表现就能看得出来,他说的没有一句虚话。宋江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上留名。”这条路。

user avatar

下场是死后立庙受享,万民景仰,名垂青史,代代供奉。本人封神,父亲、弟弟善终,侄子做官。宋江要的不就是这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