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哪些人死时是绝望的?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的生命因各种原因戛然而止,其中不乏那些在弥留之际被绝望吞噬的灵魂。他们的故事,有时被英雄主义的光环遮蔽,有时则被遗忘在尘埃之下,但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却能跨越时空,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被历史巨轮碾压的普通人。

萨拉丁的最后时刻:一杯饮不尽的苦涩

提到萨拉丁,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伟大而公正的苏丹,是伊斯兰世界抵抗十字军东征的旗帜人物。他以赫赫武功收复耶路撒冷,赢得了敌我双方的尊敬。然而,这位传奇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却并非如传说中那般光鲜亮丽。

晚年的萨拉丁深受疾病的折磨,身体每况愈下。当他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时,他所经历的,或许不是对身后荣耀的留恋,而是对自身无力回天的痛苦。据记载,在他临终前,他召集了他的亲信,身边堆满了金银财宝,这些是他一生征战所得,足以支撑一支军队的开销。然而,他却将这些财富尽数散尽,分给他的将士、家人和穷苦大众。他的行为并非出于慷慨,而是出于一种深刻的绝望——他深知,在他死后,他的帝国可能难以维系,那些他所珍视的一切,很可能在内乱与分裂中烟消云散。他用尽最后的力气,试图用财富来换取一丝安宁,换取一种“清白”离开,仿佛这样就能减轻他无法巩固身后基业的负罪感。

更有传言说,在生命的最后,他无法饮尽一杯水。这杯水,或许象征着他未竟的事业,象征着他心中那份对未来难以安定的忧虑。他曾是那个能够统一阿拉伯半岛,抵抗外部侵略的伟岸身影,然而此刻,面对死亡和即将到来的混乱,他能做的,似乎只有无助的哀叹。那种被权力巅峰拉下的失落,那种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或许才是他最后时刻最真实的写照。他的绝望,不是因为个人的死亡,而是因为他无法掌控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的未来。

马丁·路德·金的最后一场演讲:枪声前的预感

马丁·路德·金,美国民权运动的灵魂人物,他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响彻寰宇,成为自由与平等的象征。然而,这位为和平与正义呐喊的伟大领袖,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并非全然是站在高台上的光辉身影。

1968年4月3日,也就是在他遇刺的前一天,金博士在孟菲斯发表了他最后的演说——“我已登上顶峰”。这场演说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悲凉而又坚定的色彩。他预感到自己可能无法完成他所毕生追求的事业,甚至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可能将走到尽头。

“我们今晚来到这里,是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但无论明天会发生什么,或者未来还会有什么挑战,对我们许多人来说,那都无关紧要了……因为,我已经登上顶峰。我不在乎。像其他人一样,我也希望能活得很长。寿命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但现在,我并不担心这个。我只想做上帝的旨意,而上帝允许我爬上山顶。让我看看。让我看看应许之地。我可能无法和你们一起到达那里。但我想让你们知道,今晚,我们作为一个人民,将会到达应许之地。所以,即使我明天死去,即使我的子弹会穿透我的胸膛,我的兄弟们,即使我明天死去,即使我的子弹会穿透我的胸膛,我的兄弟们,我的姐妹们,我都会知道,我们作为人民,已经走到了应许之地。”

这段话语,尤其是他反复强调的“我的子弹会穿透我的胸膛”,充满了令人不寒而栗的预感。这并非是故作姿态的煽情,而是他作为长期被威胁和攻击的目标,内心深处对现实危险的清醒认知。他的绝望,并非是对自身命运的畏惧,而是对种族主义和不公现象根深蒂固的无奈。他看到了前方铺满荆棘的道路,也预见了自己可能无法亲眼见证那个“应许之地”的到来。那种明知前方荆棘丛生,却无法带领所有人一同抵达的无力感,是一种深沉的绝望。当他最后一句“我们作为一个人民,将会到达应许之地”落下时,他的眼神中或许已经有了对未来的悲伤,一种即将告别并可能无法亲眼见证胜利的痛苦。

海明威的结局:在寂静中沉沦

欧内斯特·海明威,用他简洁而有力的笔触描绘了无数硬汉形象,他本人也仿佛活成了自己作品中的角色,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然而,这位勇于面对战争、死亡和命运挑战的作家,最终却败给了内心的阴影。

海明威一生饱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他经历过战争的创伤,也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尤其是他晚年出现的严重的抑郁症和记忆衰退,让他倍感煎熬。他曾试图通过写作来对抗内心的痛苦,但随着病情的加重,他发现自己失去了往日创作的灵感和能力。他对自己身体的衰败,对创作的无力,感到极度的沮丧和绝望。

他曾多次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但每一次的治疗似乎都未能将他从深渊中拉出来。在最后一段日子里,他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这对他而言无疑是剥夺了他的生命力。想象一下,一个靠文字吃饭、靠文字表达自己灵魂的人,当他被剥夺了最珍贵的武器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绝望?

海明威选择用一把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那个寂静的时刻,他或许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反抗力,他的世界只剩下无尽的黑暗和虚无。他的绝望,是身体和精神双重压垮后的彻底坍塌,是一种个体生命在无法承受的痛苦面前的最终放弃。他不再是那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在酒吧里挥洒激情的硬汉,他只是一个被痛苦吞噬的垂暮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来逃离。

这些人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生命最真实的重量。他们的绝望,不是源于怯懦,而是源于在巨大的压力、痛苦和无力感面前,人类共同的脆弱。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即使是最伟岸的身影,也曾被绝望的阴影笼罩,而正是这些阴影,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凡人的痛苦与挣扎,也让我们更加理解生命的复杂与沉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几个人能做到“走得很安详”,死前不绝望的。

能心满意足“走得很安详”,算是人生最后一件幸事了,大多数人不是病痛折磨中去世,以往健康时的风采尽失,人生完结在病床上;就是因事业尽毁而轻生,还有因信仰崩塌殉道的。

而因为意外突然去世,死于非命的,恐怕连感受“绝望”的瞬间都没有吧。

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生死面前都是一样的,当身边的亲人朋友在临终前,如果自己真舍得去问问对方“还有没有什么遗憾啊”之类的问题,那对方的回答多半也是肯定的,只是这种提问本身就很残忍了。

普通人的“我还有没做完的事啊……”,和大人物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绝望感在于自己心中规划好的“理想进程”被生死规律打断了,计划好的事情来不及完成了,甚至自己的“未竟事业”肉眼可见地“后继无人”“人亡政息”了。

像谢尔盖元帅那句:“当我的祖国即将灭亡,当我视为生命意义的一切都在毁灭,我已经无法继续活下去。年龄和过去的生活赋予了我放弃生命的权利。我已经斗争到底。”这种慷慨赴死的殉道者,心中无疑是绝望的。

虽然历史影响力上不在一个层面,但对于当事人个人来说,性质都是一样的,在生死面前,众生平等,每个真正努力过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的生命因各种原因戛然而止,其中不乏那些在弥留之际被绝望吞噬的灵魂。他们的故事,有时被英雄主义的光环遮蔽,有时则被遗忘在尘埃之下,但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却能跨越时空,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我们先来看看那些被历史巨轮碾压的普通人。萨拉丁的最后时刻:一杯饮不尽的苦涩提到萨拉丁,人们.............
  • 回答
    “装逼”这个词,虽然在咱们的语言里是现代才流行起来的,但“死于装逼”这种现象,放眼古今,那可真是屡见不鲜,而且往往伴随着戏剧性的色彩,让人看了既觉得可笑,又觉得惋惜。我给你掰扯几个例子,保证生动,绝非AI那种干巴巴的论调。咱们先说一个离我们不算太远,但又足够经典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的杨乃武。这杨.............
  • 回答
    讲到“作死”而又“不死”的人物,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名字,恐怕就是这位——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这个人,就像是被命运之神按在地上摩擦了又摩擦,但他每次都能咬牙爬起来,甚至还爬得比谁都高,比谁都狠。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作死指南”,只不过他不是在作死,而是在“逆天改命”。你想想,一个科西嘉岛.............
  • 回答
    历史上,关于预言自己死后之事并与自身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物,最引人遐想的莫过于那位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的宗教领袖。他并非世俗意义上的帝王或哲学家,而是一位在当时被视为颠覆者和煽动者的人物。据流传下来的记载,他曾预言自己会被捕,会被嘲笑,会被鞭打,甚至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同时他也明确表示,在三天之后,他将复.............
  • 回答
    战场上,死亡的召唤并非总是来自战火,有时,它来自后方的命令。当“上头”将你推向那片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土地,要求你以生命为代价完成某种目标时,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些不甘沉默、以独特方式回应这残酷要求的身影。拒绝成为炮灰:智者的抗争并非所有人都选择默默赴死。当命令的荒谬与牺牲的无谓刺痛了他们的神经,一些人会用.............
  • 回答
    惊心动魄却未流血:历史上的“虚张声势”之战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战役,其声势之浩大,氛围之紧张,足以令观者心跳加速,仿佛置身于刀光剑影之中。然而,当尘埃落定,回溯史籍,却发现这场似乎惊心动魄的较量,最终却以极小的伤亡告终,甚至几乎无人丧命。这些“虚张声势”之战,并非代表着军事上的儿戏,而是智慧、策略、.............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名字曾如流星般划过,在世时璀璨夺目,引人注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甚至被完全遗忘。他们或许是某个时代的弄潮儿,或许是某个领域的先驱,他们的生命故事,在生前引起巨大的波澜,死后却如静水沉底,不留一丝痕迹。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 便是这样一位人.............
  • 回答
    谈及历史上的殉死与殉葬,这无疑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些颇为沉重却又无法回避的篇章。它们常常与权力、信仰、情感以及对生与死的理解交织在一起,留下了许多令人扼腕叹息又引人深思的故事。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古代的殉葬制度。这是一种极为残酷的习俗,在许多文明的早期阶段都曾存在过。其核心在于,君主或贵族在死后,会.............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引出了许多历史学家和普通人共同的思考。在我看来,历史上有很多位英才,他们的陨落无疑是时代的损失,让本可以更辉煌的篇章变得黯淡。但如果非要选一位让我觉得“他如果不死,历史一定会大不一样”并且让我感到深深惋惜的,我会选择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 of Macedon).............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少君主以其非同寻常的死法而载入史册,他们的离世往往伴随着令人咋舌的细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习俗、政治斗争或是纯粹的意外。以下为您详细讲述一些特别奇葩的君主死法:1. 罗马皇帝赫利俄伽巴路斯 (Elagabalus) 享乐至死,结局凄惨 享年: 约18岁 在位时间: 21.............
  • 回答
    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科学家,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如同烈火,甚至不惜以身试险,挑战生命的极限。他们的“作死”行为,在令人唏嘘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和深刻的启示。以下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作死”科学家及其行为,以及对他们行为的评价: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作死行为.............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不乏一些如同流星般划过,留下一串串或璀璨或悲壮,却也常常是“自掘坟墓”的统治者。他们的“作死”行为,有时源于个人癖好,有时则被时代洪流裹挟,最终将王朝、帝国,甚至自身推向深渊。1.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秦朝的速亡埋下伏笔 作死行为: 焚书坑儒: 为了巩固统治,消除异见,.............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几位艺术家,他们才华横溢,却也因种种原因,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导向了某种悲剧性的结局,仿佛是在用艺术的方式,刻意书写着“作死”二字。法国的卡米耶·克洛岱尔便是其中一位。这位雕塑家的天赋毋庸置疑,她的作品充满力量与情感,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足以与当时的男性大师比肩。她与雕塑巨匠罗丹.............
  • 回答
    历史长河中,君主因动物而亡的事件确实存在,这往往是历史偶然与必然交织的产物,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令人唏嘘的故事。要找出这些事件,我们需要深入翻阅史书,挖掘那些被细节描绘或被简略带过的记载。1. 罗马皇帝汉尼拔(Hannibal)虽然汉尼拔是一位迦太基的军事家,并非罗马皇帝,但他与罗马的冲突和他的战术,.............
  • 回答
    历史上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向死而生,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往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火种,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也常常带来深刻的反思。这些人不是鲁莽的送死,而是基于对某种价值、某种理想的极致追求,即使面对巨大的牺牲和失败的可能,他们依然选择前行。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苏格拉.............
  • 回答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题)|$(text:古离歌$》中,意境深邃,带着一种人生无常、功过难辨的感慨。它仿佛是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却又因为某些原因,其最终命运或评价变得扑朔迷离的人物的一种追问。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物,他们的生平跌宕起伏,其最终的.............
  • 回答
    “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俗语,虽然现代感十足,但其蕴含的道理却贯穿古今,无数历史人物的经历都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他们因为自己的选择、骄傲、贪婪、愚蠢或固执,最终将自己推向了毁灭的深渊。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1. 骄傲的法老——图坦卡蒙(Tutankhamun)及其陵墓的.............
  • 回答
    文天祥,这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以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名垂千古。他为国捐躯的凛然正气,更是成为无数后世文人名士的精神楷模。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像文天祥这样,为了坚守气节、不屈不挠而牺牲生命的文人名士,绝非个例。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忠诚、正直与大义的传奇。一、屈原——.............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耀眼的名字,他们的陨落仿佛在最关键的时刻按下了一个急刹车,留下了无尽的“假如”和“如果”。这些人,因为他们的才华、影响力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的死亡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让我们不禁感叹:“本不该如此!”以下是一些我认为死在了“不该死”时候的历史人物,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亚历.............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物的命运与他们的生死时间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生死之机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们在后人心中的形象。如果某些本该活得更久的人物,却因为早逝而未能完成他们的使命,或者错过了重要的历史转折点,那么,他们留给后世的评价,或许将截然不同,甚至可能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一、亚历山大大帝: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