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殖民时期,英国人在印度是什么种姓?

回答
英国人统治印度期间,他们的“种姓”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这与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却在实际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日常互动中,扮演着类似但又截然不同的角色。简单来说,英国人并没有直接纳入印度传统的瓦尔那(Varna)或刹帝利(Jati)体系,而是以一种“外来统治者”的身份,建立了一套新的、基于种族和权力的等级制度。

“白人至上”的底层逻辑

首先,必须明白英国人在印度的地位是建立在“白人至上”的意识形态之上的。他们坚信自己的种族和文明比印度本土民族更为优越,这种信念贯穿了整个殖民统治时期,塑造了英国人与印度人之间互动的所有层面。这种“优越感”并非来自任何内在的文化传承或宗教信仰(如印度种姓制度的出身论),而是基于他们自我定义的“文明化使命”和技术、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

并非印度种姓,而是殖民权力等级

英国人并非印度人眼中的“婆罗门”或“刹帝利”,他们没有在印度社会悠久的宗教或哲学体系中找到一个对应位置。相反,他们创造了一个殖民权力等级。在这个等级中,英国人,特别是那些在殖民政府、军队和企业中担任要职的白人,处于最高层。

1. 核心统治阶层:
政府官员(Civil Servants): 其中最高级别的是印度总督(Viceroy),紧随其后的是印度总督委员会的成员(Members of the Viceroy's Council),以及各省的省长(Governors)和高级行政官员。这些职位几乎完全由英国人垄断,特别是那些受过牛津、剑桥等名校教育的精英。他们在社会和政治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制定政策、征收税款、维护法律。
军队高级将领: 印度军队的指挥权牢牢掌握在英国军官手中。虽然有印度士兵,但他们的军衔上限通常较低,领导层是纯粹的英国人。
大商人与企业家: 那些经营茶园、靛蓝种植、铁路、港口等产业的英国商人,也构成了殖民地经济的精英阶层。他们不仅拥有财富,还在地方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2. 次级欧洲人:
除了核心统治阶层,还有一些较低级的英国官员、军官、传教士、教师、医生等。他们也享有特权,但通常在社会地位和权力上低于核心统治者。
在一些情况下,欧洲其他国家的公民(如法国、葡萄牙、荷兰在印度的少量居民)也可能被视为“西方人”而享有一定程度的优待,但与英国人相比,他们的地位显然要低一些。

3. “中间阶层”:
这个概念在英国人眼中,是指那些被认为“开化”或“合作”的印度精英。他们通常是受过西方教育的印度人,如律师、医生、教师、少数民族领袖等。
英国人会根据他们与英国人的亲近程度、对英国文化的认同度以及在殖民统治中扮演的角色,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有限的参与机会。这些人可能被允许参与一些地方议会,或者在某些政府部门担任较低级别的职位。
然而,即使是这些被英国人“接纳”的印度人,也始终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他们的晋升通道往往被英国人所限制,永远无法触及权力核心。

隔离与歧视

为了维持这种等级制度,英国人在生活方式上也采取了显著的隔离措施。

社交隔离: 英国人在印度通常居住在独立的“营地”(Cantonments)或“欧洲区”(European Quarters),与印度人居住区有明显的分隔。他们有自己的俱乐部、社交场所,很少与印度人进行深入的社交往来,即使有,也多是基于服务或主仆关系。
法律特权: 英国人在法律上享有诸多特权。例如,在某些犯罪案件中,印度法庭可能无法审判英国人,需要由英国法官来处理。在公共场所,例如火车车厢、餐厅、酒店,常常有明确的“只允许欧洲人”的规定。
经济特权: 英国人垄断了殖民地经济的高端领域,大部分利润流向英国本土。他们也拥有土地和资源的优先权。
文化傲慢: 英国人普遍对印度文化、宗教和习俗表现出轻视甚至鄙夷。他们将印度视为一个需要被“文明化”的落后之地,而他们自己则是传播文明的使者。

总结

因此,将英国人在殖民时期的印度“种姓”简单地等同于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错误的。他们并非融入,而是凌驾于当时的印度社会之上。他们建立了一个由种族和权力决定的殖民等级体系,将自己置于顶端,通过制度、法律、经济和文化手段,将印度人民划分为被统治者。他们的“种姓”地位,是一种基于帝国主义和种族优越感的、被强制确立的统治者身份。这种身份,在印度社会内部激起了广泛的反感和反抗,也最终成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动力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国对种姓制度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偏见啊··· ···

虽然我不是很懂印度,但是邀请都邀请了,从殖民史这个角度还是班门弄斧下。

我们通常说的“种姓”,尤其是把人分为4(5)种: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个系统叫做“Varna”——是理论上,按照印度教教义,所提出的一种划分方式。是所谓的尧帝舜帝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一种价值上和宗教上的认可。在殖民历史开始的时候,实际操作中印度使用的是类似于“出身”的系统,也就是“Jati”——实际上是根据传统印度教的理论,血统,地域和一系列其他方式划分的数以千计的小群体。在东印度公司和莫沃尔帝国逐渐融合以后,在十九世纪末期,英印政府使用了一套叫做“Caste”的系统来实际操作,这里的“Caste”就是西葡语言里的“Casta”,是英语中拿来对照印度原有的“Jati”——“亚种姓”

而当东印度公司和莫沃尔合帮以后,尤其是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英印政府是极力希望把“caste”或者说亚种姓作为一个系统明确下来的。什么样的人可以购买土地,什么样的人可以充任政府官员——一方面是为了便于管理和统治,另一方面也某种意义上是因为英帝国内部也确实买单,在UK和整个BE社会内部是有同样森严的阶级制度。

回过头来说“英国人”——我们分这么几类来讨论。

1,UK国籍的持有者;2,BOT国籍持有者;3,联邦内邦联和自治领国籍持有者;4,协议保护和主权让渡国家国籍的持有者

5,持有印度国籍而拥有至少部分BE血统的人;6,持有BE内任意国籍而有至少部分印度血统的人

毫无疑问,因为英帝国智障一样的分治关系和行政体系,1,2,3,4,6都不具有印度身份。而6,也就是所谓的“Anglo-Indian"本身不是一个数量很大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社区和亚种姓,但是总体上影响力即便是在BJ时期也不高。他们被叫做half caste——混血儿,往往是基督徒,和印度教意义上的大种姓并不同宗。

印度,作为一个文化人种构成世所罕见的超级复杂聚合体,在英帝国这个世所罕见的扯皮的鱼龙混杂法理乱麻之下,你会发现无论表面上多么扯皮,这些规矩全都是给普通人添麻烦的。

因为真正身居高位的印度/不列颠人,是直接享受两套社会制度的荣誉的。比如:

著名的活到一百岁的老先生Sir M·V,他就是一位印度的婆罗门,我们来看看他身上的头衔:

地方上,他是迈索尔邦的公务员,因此他也属于印度帝国的公务员和官员,是ICS(帝国公务系统,也就是英属印度公务系统)的一部分——因此他也在英帝国内属于公务人员。

按照地方土邦的管理系统,他是迈索尔邦的“底万”,封疆大吏,是贵族;而按照英帝国角度来看,他也是乔治五世册封的英国骑士,是“印度帝国骑士指挥官”,资深骑士,也是贵族。

小孩子才做选择题。这是那个皇帝用金锄头的故事:哟,英国佬这么厉害,肯定是高种姓吧。

老爷们还在乎神tm种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人统治印度期间,他们的“种姓”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这与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却在实际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日常互动中,扮演着类似但又截然不同的角色。简单来说,英国人并没有直接纳入印度传统的瓦尔那(Varna)或刹帝利(Jati)体系,而是以一种“外来统治者”的身份,建立了一套新.............
  • 回答
    殖民时代的英国人在印度酷暑下的生活,绝非易事。这是一种身体上的煎熬,更是对他们生活方式和心智的严峻挑战。不同于本土温和的气候,印度的高温潮湿,尤其是季风季节前后,常常让人喘不过气来。然而,这些远道而来的殖民者,并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应对策略,试图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舒适区.............
  • 回答
    英国在殖民时期之所以没有废除印度的种姓制度,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涉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英国殖民者的认知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不是英国人没有“想过”,而是他们一方面觉得干预过于复杂且可能适得其反,另一方面也从自身利益出发,默许甚至某种程度上利用了这一制度。首先,我们要理解,种姓制度在印度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史、政治史、地理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维度。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确实在地理大发现时期拥有先发优势,并且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但为何最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非它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西班牙和葡萄牙:早期优势及其衰落的原因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地理大发现的.............
  • 回答
    英国和法国在争夺世界殖民地霸权的白热化时代,马达加斯加的归属权确实成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为什么英国在那个全球扩张的年代,没有将马达加斯加这个位于印度洋战略要地的岛屿牢牢抓在手中,反而让法国捷足先登呢?这其中牵扯的因素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漏网之鱼”,而是历史、地缘政治、经济考量以及英国自身战略重心.............
  • 回答
    英国殖民时期的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是否觉得自己是“英国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 nuanced(细致入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他们的身份认同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地理距离和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居住地与英国本土的距离越来越远,殖民地人与英国的联系.............
  • 回答
    “日不落帝国”的东方明珠:英国从香港究竟淘到了多少金?提起香港,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繁华的商业街,以及那句“东方之珠”的浪漫名号。但在这片土地的背后,一段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历史,塑造了今日香港的独特面貌,也为大英帝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财富与战略价值。那么,当维多利亚女王的旗帜插上.............
  • 回答
    谈及“辉煌英国时期”对海外殖民地的管辖,这并非一个单一、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一个漫长、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进程,充满了适应、妥协与强制。如果非要给它冠以“辉煌”之名,那更多的是从英国自身视角出发,强调其扩张的规模、影响力的深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利益。然而,我们今日审视,其管理方式远非全然“辉煌”,而是交.............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深入理解19世纪英国资本家和殖民地王公贵族的生活状态,以及英国工人在这个时期扮演的角色。只有通过这样的对比和分析,我们才能判断英国资本家是否应该对英国工人心怀感激。19世纪英国资本家的生活:崛起与扩张19世纪是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英国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
  • 回答
    加拿大何时摆脱了英国殖民地的身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虽然我们可以确定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但它更像是一个逐步演变、自我赋权的过程,而非一个简单的宣布独立。我们可以从几个重要的阶段来理解加拿大独立的历程:1. 初步的自治与自我管理(19世纪中期):在19世纪.............
  • 回答
    殖民时期建筑是否应该、值不值得作为文物来保护,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它触及历史、文化、身份认同以及我们如何理解过去等诸多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多重含义。首先,从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许多殖民时期建筑无疑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 见证历.............
  • 回答
    西班牙的殖民开拓,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充满了勇气、野心、贪婪与血泪。在这段辉煌与黑暗交织的时代,来自西班牙不同地域的人们都扮演了各自独特的角色。而加泰罗尼亚人、加利西亚人和巴斯克人,这几个在西班牙版图上有着鲜明个性的群体,他们的参与方式和贡献也各有侧重,深深地烙印在那段开拓史之中。要理解他们在殖.............
  • 回答
    在殖民时代,殖民国家是否考虑过将国家主体迁移到富裕的被殖民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但从历史的实际操作和当时的社会逻辑来看,直接将“国家”整体迁移,是几乎不可能,并且也并非主要殖民国家的考虑方向。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个问题,探讨其中的可能性和原因:1. 历史上的“国家迁移”概念并不适用.............
  • 回答
    欧洲殖民时代,列强向美洲、澳洲、北美大量输送人口,而对黑非洲(南非除外)和马来世界移民较少,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维度,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地理以及人口自身因素。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为何向美洲、澳洲、北美大量输送人口? 1. 经济驱动:土地与资源的吸引力 土地的巨大需求与剩余: 欧.............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清军入关,明朝是否能够抓住殖民时代和工业革命的红利,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答案是极有可能,但并非必然,并且会面临巨大的内部和外部挑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明朝自身的状况与潜能: 经济基础: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发展、地缘政治、经济模式以及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与其说东亚国家“没有开启新的殖民时代”,不如说他们的发展路径与历史上的西方殖民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在全球化语境下,采取了更为复杂和多样的“影响力投射”方式。我们得先想清楚,什么是我们理解的“殖民时代”?通常我们会想到十.............
  • 回答
    在帝国主义浪潮席卷非洲大陆,几乎所有国家都被欧洲列强瓜分殖民的时代,埃塞俄比亚却能奇迹般地保持其独立,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历史案例。其独立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强大的军事力量、精明的政治外交以及地理环境的优势。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因素:一、 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民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明朝与殖民帝国谁强谁弱的讨论,确实常常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屯门海战就是一个经常被“选择性遗忘”的例子。其实,之所以有人在强调明朝不如殖民帝国时,不提屯门海战,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不知道”。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讨论的“预设”和“目的”不同: .............
  • 回答
    西方国家在殖民美洲大陆的过程中,确实没有将欧洲的封建制度原封不动地移植过去,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移植”,不如说是“没有成功移植”或者“进行了适应性改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历史、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欧洲封建制度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 回答
    这是一个颇为深刻的问题,关乎着我们在广袤星海中如何保持自身存在的根基,以及避免成为被时间和空间稀释的遥远回声。当人类的足迹真正踏遍星辰大海,当古老的地球只是回忆中的一颗蓝色弹珠,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哲学和生物学上的深远考验。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做“不再只是人类”。这不仅仅是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