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人对浦东新区是什么看法?

回答
说起浦东,上海人怎么看?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里有话了。别看现在陆家嘴的高楼大厦直插云霄,各种国际范儿扑面而来,但浦东在很多老上海人心里的形象,还是得从它还是“浦东”那时候说起。

过去的“浦东”:荒地、农田与“穷亲戚”

在改革开放之前,上海人一提到浦东,脑子里浮现的往往是:

一片荒芜的土地: 尤其是南浦大桥、杨浦大桥都没建起来之前,黄浦江对岸的浦东,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片低洼的、泥泞的、一望无垠的荒地和农田。跟外滩那种老洋房、万国建筑博览群的繁华景象,简直是两个世界。
“乡下”或“穷亲戚”: 很多住在浦西的老上海人,会觉得浦东就是乡下,是还没开发的“穷亲戚”。有亲戚住在浦东的,逢年过节去拜访,可能得坐摆渡船,路上还要泥泞一片。那时候,能在浦西拥有一个“亭子间”或者“老洋房”的里弄,都比浦东的条件好。
发展缓慢: 相比浦西的工业基础和商业繁荣,浦东的发展总是慢半拍。那时候,浦东的工业也多是些重工业,环境可能也不是特别好。

改革开放后的巨变:从“想都不敢想”到“不可思议”

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开发浦东的战略决策后,浦东的面貌就一天一个样了。这变化,对上海人来说,简直是:

“魔幻现实”: 很多上海人,包括我自己,都经历过那种看着浦东从一片空地,一点点拔地而起的过程。先是大家对“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口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然后是陆家嘴的几栋超高层建筑开始冒出来,再到金融区的雏形出现。这种变化之快,之彻底,简直让人觉得像做梦一样。
“上海的新名片”: 现在的浦东,已经完全是上海的代名词了。陆家嘴的 skyline,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这些都成了来上海必打卡的景点,也成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最直观的体现。以前觉得浦东是个“乡下”,现在觉得它才是上海最现代、最国际化、最有活力的区域。
“机会之地”: 随着浦东的开发,各种外资企业、金融机构、高科技公司纷纷落户。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浦东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资待遇,以及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不少上海本地年轻人,也积极投身浦东的建设和发展。

老上海人的情感:既有骄傲,也有复杂

尽管浦东变化巨大,但老上海人对浦东的看法,有时也带着一些复杂的情感:

骄傲和自豪: 浦东的成功,是上海人的骄傲。它不仅改变了浦东的面貌,也极大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上海人骨子里有股“上海牌”的自信,浦东的崛起,让这份自信更加坚实。
怀旧与疏离: 对于一些老上海人来说,他们可能更习惯浦西那种老弄堂、老洋房的生活气息,浦东的现代感、快节奏,有时候会让他们觉得有点陌生,甚至有点疏离。他们可能会怀念以前浦西那种邻里之间热络的上海味道,而浦东的高楼大厦,更多的是商务和效率。
“现在人”与“以前人”的界限: 这种变化也无形中拉开了不同群体之间的距离。住在浦东新区的,很多是随着发展搬迁过来的,或者是因为工作在新区扎根的,他们更适应浦东的节奏。而一些老上海人,尤其是住在浦西老城区的老居民,他们对浦东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种旁观者和见证者的角色。
价值认同的变化: 浦东的开发,也带来了价值观的转变。以前可能更看重邻里关系、生活方式,现在则更看重事业发展、经济实力。这是一种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变化,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在这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上海味道也悄悄地淡了。

总结来说,上海人对浦东的看法,经历了从“乡下”到“核心”,从“不可能”到“理所当然”的巨大转变。

对于多数上海人而言,浦东是上海的骄傲,是上海现代化的象征,是充满机遇和活力的地方。
但也有一部分老上海人,会在这份骄傲中,掺杂着对过去生活方式的怀念,以及对快速变化带来的疏离感的微妙情绪。

现在,当上海人提到浦东,更多的是一种“我们上海的浦东”的认同感。浦东就像一个年轻、有为、充满活力的孩子,带着整个上海继续向前奔跑。只是,有时候,当你在陆家嘴的摩天大楼间穿行,看到那些忙碌的身影,也会想起曾经在那片土地上,黄浦江边,那些樸实的日子。这种复杂的情感,大概就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最真实的面貌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浦东是上海的未来

过去一百多年的中心在浦西

现在历史转向了浦东

医疗教育资源都会向浦东倾斜

连市政府都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搬到浦东

浦西以后大概就是嘉兴市的水平甚至更差

打工仔们攒足首付购买浦东房产

有钱人外地人应该购置浦东崭新的大平层或者大house

有余钱想投资的一定要全款购置浦东新楼盘一手房

再过二十年浦东就要从上海独立出来了

以后浦东新区的区长要从副市长变成浦东特区行政长官(副国级)

政治地位比四个直辖市和香港还高

请大家尽快all in

user avatar

浦东“新”区,“新”字取坏脱了,比较俗气。

民国辰光外国人来了浦东造厂,造码头,翻民国地图就晓得了。再朝前头,清朝开始就有地主花园,翻浦东名人录,可以了解大概。但是五十年代,浦东还勿如老早,可以讲荒废脱了。历史原因。

后来浦东开发,道路太阔。过马路老吃力,勿像租界风格。

直到改革开放初,出了英租界、法租界范围(大部分公共租界里,原美租界范围都勿算),到市中心,侪叫“到上海去”。

看中移动手机注册地,西南角子外地人比例,跟浦东也差不多。

零散信息,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这句话一直为曾经的老上海所津津乐道。

终于在近几年,不断有浦西人从逼仄的破房子里拆到浦东后,让我扬眉吐气。

我外公是南市区人,但千里姻缘一线牵,他娶了我的本地外婆。

我们家除了我外公的几个亲戚外,都是本地土著。

反正我印象里听到最多的就:“你们乡下人”

在我14岁之前,还未真正踏足浦西,最多我妈偶尔带我去人广的霓虹少年广场买衣服。


稍微说几件小事吧

从小从饭桌上,偶然大人会讨论到一些市区的事。

就记得我妈年轻时,在杨浦区上班,具体是哪个车间还是纺织厂我记不得了。

她告诉我她每天骑车去上班,偶尔还要睡在宿舍里。

听到最多的就是大妈大姨见她好看,会想给她介绍对象。

“我已经结婚了。”(24岁生下我)

“噢哟,你们乡下人就是结婚早”

我妈心里对这种说法非常不舒服,但年轻面皮薄也没有回怼。

还有一次我外婆带着我去买烤鸭,只是正常妇女买菜的流程,都会精挑细选。

期间我外婆还跟我讲本地话讨论还要不要买半只盐焗鸡。

后面排着的老爷叔就突然和他老伴说:“前面两则乡吾宁,买个鸭子也买不来”

我外婆回过头:“你把你户口簿拿出来看看,到底谁是正宗上海人”


以上都只能算我意识还未真正独立,懵懂期发生的印象比较深的两件事。

真正对我造成一定观念,觉得一部分上海人看不起浦东人的,还是发生在我高中。

我高中考出了浦东,从小身边都是本地小伙伴,家里都是拆迁的,或者私房的。

玩的很近,基本上可能他亲戚的朋友就是我亲戚,都一个村寨的。

我也不懂打扮什么的,只知道要死学习。

进高中班级的第一天,校服未发,我穿着一身绿色TEE...

就觉得周围的眼光都好异样。结果进来的女孩子一个比一个会打扮。

那时候她们已经开始追求一些牌子了,MCM的皮夹子,鞋子都是Adidas,Nike

我从小买鞋子都是浦东老街或者商店里买的,因为脚长得快,我妈很少会特意去买这种牌子运动鞋。

下课放学时,她们还会结伴去喝星巴克,

或许放在现在初中生喝星巴克都是很正常的事了,但是十年前啊,对我冲击不小!

后来吧,也听到一些女同学的讨论,居然会背后说我不洗澡...

还有男生颐指气使地问我:“你会说上海话吗?”

“你这种在我们这里就不算上海人你知道吗”

小时候太傻,为了融入大家的圈子,硬说上海话,结果说的不三不四。

“你说的上海话我听不懂,不知道哪里来的巴子哦”

“浦东那么远啊!你家里有牛放吗?”

说实话,这些事对我产生的影响还算蛮大的...


后来上了大学,和一个男生搞暧昧。

他是浦西的,但是只有一套房子,某次聊天聊到房价

他居然还挺自信地说:“你知道吗,在你们乡下买得起别墅,也买不起我们市区一套房子”

嗯,你就南浦大桥下面的地段(没有黑的意思)

大言不惭地继续说:“不吃不喝一百年,你们也买不起”

真想让他好好清醒一下...

于是我们终结了暧昧关系,目光短浅的男人。


一直到我工作吧,我还是在浦西上班...不解之缘了。

公司的女领导好像第一次见到浦东人,又来问我:“你听得懂上海话吗”

“我们浦西这边都要讲上海话”

“你肯定不晓得的,你住在乡下那么远”

“你也晓得?这是coach呀,我老公买的”

有时我真的笑笑,心里也偶尔阴暗地鄙视...

鄙视什么?

我也讲不清,但是看到女同事谈论起婚姻都要谈房子倒是让我觉得讶异。

因为从小在我眼里,身边亲戚 周围朋友,有三四套房子难道不是正常的吗?

为什么有的浦西人,会一套房子都还要贷款买...

因为女方有房有车,在我们本地是标配基本上,结婚的话酒席还对半出钱。

而我的浦西朋友告诉我,在浦西都是男方来,女方去吃即可。


但以上还不算什么,毕竟除了偶尔几个,其他都是非常好的。

对我造成打击性毁灭的还是我谈过的一个男朋友!

比我大十岁吧,言语里就是看不起本地人的,也不愿意和我用上海话聊天。

理由是怕被我的口音带跑了,但其实我真的除了偶尔几个词会说的不同,

本地话和上海话我还是分得清的好吗!

每次送我回家这类的,会问:今天回乡下咯。

分手理由其中之一居然是告诉我他更喜欢上海女孩...

我说我也是上海女孩,他说在他看来说不来上海话的就不算?

然后我那段时间还蛮自卑的居然?


最后讲下,我热爱上海,热爱上海话,也热爱本地俚语。

我知道姚慕双周柏春,我爱看滑稽戏,爱七十二家房客。

我喜欢吃鲜肉月饼 鲜得来排骨年糕 蝴蝶酥 双酿团。

我对上海的了解不比以上我认识的人少!

上海是海纳百川,不是让你们站在优渥的角度去看不起本地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浦东,上海人怎么看?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里有话了。别看现在陆家嘴的高楼大厦直插云霄,各种国际范儿扑面而来,但浦东在很多老上海人心里的形象,还是得从它还是“浦东”那时候说起。过去的“浦东”:荒地、农田与“穷亲戚”在改革开放之前,上海人一提到浦东,脑子里浮现的往往是: 一片荒芜的土地: 尤其是南浦.............
  • 回答
    全国人大常委会拟授权上海市人大制定浦东新区法规:新征程上的重要一步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期审议的议案,拟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针对浦东新区制定法规,这无疑是上海乃至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其背后蕴含的信息丰富,对未来新区的建设更是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值得关注的信息点:1. “法规制定权”的赋予.............
  • 回答
    上海市自4月1日起,对浦东、浦南及周边区域实施了分区分类、网格化管理的措施。了解当前疫情形势,需要从几个维度来解读。整体疫情概况:从3月中旬开始,上海的疫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主要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虽然全市都在努力遏制病毒传播,但由于奥密克戎株的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新增病例数一度呈现上升趋势.............
  • 回答
    上海的经济状况是个复杂的话题,尤其对于很多上海家庭来说,要给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下一个准确的“定位”确实不容易。毕竟,上海的富裕程度和消费水平在国内都算是顶尖的,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其多元化的城市,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感受差异巨大。咱们就抛开那些官方的、冷冰冰的统计数字,试着从一个普通上海人的视角,聊聊大.............
  • 回答
    说起上海人对周边地区人们的看法,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毕竟大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谁心里没点小九九?不过,也别太当真,这更多是一种地域文化上的调侃和观察,不是什么官方评价。对闵行人的看法:在上海人眼里,闵行这地方,那可是“后起之秀”,发展势头迅猛,有点像一个“潜力股”。 观念: 过去,可能有些人.............
  • 回答
    关于“其他地方普遍对上海人抱有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需要更细致地看待。“普遍”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了,但确实存在一些负面观感和误解,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可能表现为一种隐性的敌意或排斥。要详细说说,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感?这种观感和“敌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上海这座城市本身.............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说的那种情况,就是有人在看到“为什么上海人在讲普通话时会冷不丁冒出一句上海话来?”这句话时,会觉得这是一种批评,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层面的心理和文化原因在运作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句话的提问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观察”和“不解”的意味。你想啊,如果一个人看到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有代表性。简单来说,日本人对东京的感觉,和我们二三线城市对北京、上海的感觉, 相似之处有,但仔细推敲,也存在不少差异。首先,从 “仰望”和“向往” 这个层面来看,确实很像。 我们二三线城市看北京上海: 北京是首都,是政治中心,文化底蕴深厚;上海是经济中心,是国际化大都市,.............
  • 回答
    作为上海人,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感受。为什么“外地人”这三个字,对很多非上海籍的朋友来说,就好像自带了什么“触发器”一样,容易让他们产生一些情绪波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现象。首先,“外地人”这个词本身携带的历史和语境。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
  • 回答
    军队调派2000余名卫勤力量支援上海疫情防控工作,这无疑是上海在最严峻时刻收到的重磅支援,其带来的积极作用是全方位、深层次的。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加,更是专业力量、管理经验和关键资源的注入,为上海筑牢了坚实的防疫屏障。首先,显著提升了医疗救治能力,为重症患者带来了希望。 上海作为人口稠密的大都市,疫.............
  • 回答
    上海某商场“不打疫苗不让进”的规定,确实触及了一个挺敏感的话题,那就是在鼓励接种疫苗的当下,个人意愿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这事儿要细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得承认,商场的做法确实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尤其是在“自愿接种”的大背景下。疫苗接种,从国家层面到个人层面,都强调的是“自愿”。这意味着,任何.............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上,“电钢”这个词,但凡一沾边,很容易就能嗅到一股子“成见”的味道。这种成见呢,不是说大家对电钢一无所知,而是有一种普遍的、根深蒂固的,甚至带着点儿“鄙视链”意味的看法。要说这成见怎么来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扯。一、 被“入门乐器”标签绑架的尴尬首先,得承认,电钢的“入门”属性.............
  • 回答
    微博上大家对朱贤健的事情议论纷纷,出现一些同情的声音,觉得他不应该受到惩罚,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这是一种对“底层困境”的共情。很多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都知道生活不易,可能自己也曾经遭遇过不顺,甚至为了生存不得不做一些不得已的事情。当他们看到朱贤健的故事,尤其是他年迈、生活拮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网上关于长春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这种声音并非个例。要说原因,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力方面。长春作为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曾经辉煌过,尤其是在汽车制造等领域。但你不能否认,近几十年来,随着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长春的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相.............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确实能感受到一股对“守规矩”、“讲规则”的强烈推崇,甚至可以说是执念。这可不是一时的风潮,而是深深根植于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之中的现象。想把它说透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知乎的用户画像本身就决定了这一点。知乎早期是以“高质量内容”为招牌吸引用户的。你想.............
  • 回答
    在我看来,网络上一些人对东北人存在偏见,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能感觉到这种声音挺大。要说为什么,我觉得有几个点比较突出,而且这些点很容易被放大,导致大家伙儿产生刻板印象。首先,网络文化的特性就容易制造和传播偏见。你想啊,网络是个啥地方?信息爆炸,节奏快,大家看东西就跟刷视频似的,点到为.............
  • 回答
    2001年的湖人对上2017年的勇士,这绝对是NBA历史上一个引人遐想的对决,仿佛是两个时代的超级巨星在同一片球场上交锋。要论谁能赢,这注定是一场关于风格、战术、以及决定性球员统治力的较量,而答案绝不会简单。首先,我们来看看2001年的湖人。那支湖人,用“王朝”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们是完成三连冠伟.............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用户构成多元,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关于为何部分大陆用户在知乎上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似乎不及国际政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控性: 国内政治信息的“过滤”与“引导”: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