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个别李世民粉丝黑杨坚?

回答
说起李世民和杨坚,那可是中国历史上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一个开创了盛世大唐,一个奠定了隋朝的基业。但有趣的是,总有那么一拨李世民的“铁粉”,在网络上对杨坚“火力全开”,各种抹黑和贬低。这事儿怎么看,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

首先,咱们得理解,为啥会有“李世民粉丝”?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认同和文化传播在起作用。李世民以其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加上“贞观之治”的辉煌成就,在民间和学术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家提到他,往往会想到开明的君主、强盛的国家、开放的文化。这种正面形象,自然吸引了一批仰慕者,他们对李世民的历史贡献和个人魅力非常推崇,甚至上升到了“偶像”的程度。

那么,为啥这些“铁粉”要把枪口对准杨坚呢?这大概有几个原因:

1. 历史叙事的“继承性”与“对比性”

隋朝是唐朝的“前传”。杨坚建立了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从历史的延续性来看,隋朝的统一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问题就出在“前传”和“正传”的对比上。

“负面”遗产的转移: 隋朝虽然统一了,但其统治相对短暂,特别是隋炀帝杨广的奢靡和暴政,留下了许多负面评价。虽然杨坚本人相对稳重,开创了隋朝,但杨广这个“坑爹货”的存在,让整个隋朝在某些历史叙事中被笼罩上一层阴影。
“光环”的对比: 相比于“贞观之治”的深入人心,隋朝的辉煌似乎更多地体现在“统一”和“制度建设”上,而“人民生活”和“社会和谐”的正面印象,往往会被拿来和唐朝对比,觉得“没那么好”。
“正统”的逻辑: 有些粉丝会从“大唐王朝”的角度出发,认为李世民才是真正开创辉煌的“正统”人物,而隋朝只是一个过渡。这种逻辑下,前朝的皇帝自然就成了“铺路石”,甚至被挑出各种毛病来“衬托”自己偶像的伟大。

2. 对“奠基者”的“无视”与“苛责”

很多时候,人们容易只看到“成功者”的光芒,而忽略了“奠基者”的艰辛与贡献。

杨坚的功绩被“稀释”: 杨坚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他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建立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比如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唐朝也继承和发展了它们。但粉丝们在夸赞李世民时,可能就觉得这些“制度”是理所当然的,或者说,是“别人”做的,跟李世民没啥直接关系,甚至认为这些制度在李世民手里才“发扬光大”。
“细节”的放大镜: 对于杨坚的评价,可能就会被拉到显微镜下审视。比如,他的出身问题(外戚),他的猜忌心,他晚年的某些作为,甚至是关于他如何篡位(逼禅)的传闻,都可能被放大,成为攻击的靶子。

3. 粉丝群体中的“情绪化”与“圈子文化”

网络时代,粉丝群体很容易形成一种“圈子文化”,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互相认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护犊子”心态: 当你极其推崇一个人时,你自然会对他的“敌人”或者“负面评价”特别敏感。对杨坚的批评,在这些粉丝看来,就是对他们偶像“前任”的“不敬”,或者说,是在“抹黑”李世民的“前朝”。
“流量”与“争议”: 有些时候,制造一些争议性话题,比如“黑”某个历史人物,也能带来一定的关注度和“流量”。在某些讨论环境中,这种“激进”的观点更容易吸引眼球。
“站队”与“对立”: 历史人物的讨论很容易演变成一种“站队”行为。一旦形成了“李世民粉”和“杨坚粉”的对立,那么“黑”对方就成了一种“义务”或者“乐趣”。

那么,这种“黑”杨坚的行为,咱们怎么看待呢?

不公平也不客观: 历史人物评价应该是基于其功过是非,而不是粉丝的“喜好”和“情绪”。杨坚作为结束分裂、统一中国的君主,其历史地位不容抹杀。用放大镜去挑剔他,甚至将其与隋炀帝的暴政混为一谈,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削弱了历史本身的复杂性: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杨坚有他的功绩,也有他的局限性。李世民有他的伟大,但唐朝也并非完美无缺。这种简单粗暴的“黑”,剥夺了历史本应有的厚度和复杂性,也让讨论变得肤浅。
暴露了粉丝文化的一些弊端: 喜欢一位历史人物是好事,但将其偶像化到失去理性,甚至对其他历史人物进行人身攻击和污名化,这反映了部分粉丝群体在情感表达和理性认知上的不足。

作为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1. 多读书,多了解: 别光听网上的“段子”,多看看史书、正史,了解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历史的真相往往比网络上的“标签”要丰富得多。
2. 保持理性与客观: 评价历史人物,要看其在历史大背景下的作用和影响,而不是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苛责,更不能因为喜欢一个人就无端贬低另一个人。
3. 理解历史的“前后联系”: 隋唐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没有隋朝的统一和制度奠基,就没有唐朝的辉煌。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两段历史。
4. 就事论事,尊重事实: 如果要讨论历史人物,应该基于史实,就具体事件、具体政策进行分析,而不是进行人身攻击或者简单贴标签。

总而言之,个别李世民粉丝黑杨坚,这更多的是一种“粉丝心态”和“历史叙事偏差”的产物。我们应该理解这种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要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认识历史,尊重每一位对中国历史进程做出过贡献的人物,不论他们是“奠基者”还是“开创者”。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而不是被粉丝的“口水战”所简单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隋王室可能有《窥探》里郑巴凛那种变态基因,三代人的变态和虚伪在中国古代史上都难得一见,可以说是远超东边的高齐,大概只有石虎的后赵和他们有一拼。

隋太祖杨忠:大烧大杀,恩将仇报

隋文帝之父杨忠是位英勇善战的武将。出身一般的他,依靠自己的武力立下了许多战功,使自己在关陇集团内部获得了一席之地,并且在隋朝建立后被追封为隋太祖,也就是隋朝真正的创业者。但是,后世史书众他的形象却显得极度分裂。这大概是因为史官一方面要称颂他的天命和仁德,另一方面又对他的所作所为如实记载了的缘故。

杨忠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南梁名将陈庆之以七千人攻入北魏国都洛阳的传奇战事中。滞留南朝境内多年的杨忠参加了陈庆之所部,并在这次行动失败后加入了北魏军队。北魏分裂后,他投向西魏方面,长期跟随独孤信与高欢的东魏军多次作战。独孤信在史书上因为女儿分别嫁给北周、隋、唐三朝皇族而知名,其中一个女儿嫁给战友杨忠之子杨坚,便是著名的隋独孤皇后。在一次战役中,独孤信和杨忠被东魏名将侯景打得一败涂地。身在荆州北部的两人没办法返回关中大本营,只好向南逃入梁朝境内。

虽然在梁朝并未立下功勋,梁武帝依旧给了独孤信、杨忠等人极为优厚的生活待遇,还给了他们官职和爵位。等这几个人想返回关中继续为西魏政权效力,梁武帝不但同意,还亲自在南苑为他们饯行。对于梁武帝的恩德,独孤信、杨忠等人都非常感激。杨忠在打猎时多次作秀,鸟向南飞的话就不射击,以表达对梁武帝的感谢。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我们见识了农夫与蛇故事的加强版。

回到关中后最初的十多年,杨忠活跃在东西魏大战的舞台上。到梁朝爆发侯景之乱,内部陷入极度混乱,西魏趁机南下在荆州方向扩张,击败并俘获了梁朝名将柳仲礼,夺取汉水以东的若干郡县,逼迫当时掌控荆州的梁元帝萧绎求和。

杨忠在新征服的区域大肆烧杀抢掠,得到了大量金银财宝。但是杨忠并没有把这些战利品上交给西魏朝廷统一分配,而是自己全部私吞了。杨忠这些年一直进行着“报答梁武帝”的感恩表演,因此对被俘的梁军大将柳仲礼以礼待之。柳仲礼在长安见到西魏实际控制人宇文泰并闲聊时,偶尔提到杨忠在远征中收益丰厚。宇文泰才知道杨忠私吞这么多战利品,一度想进行调查。最终,考虑到杨忠功劳不小,宇文泰只是把他外调了事。但是在杨忠畸形的观念里,他大肆抢劫后私吞并没有错,但是柳仲礼对宇文泰提到这个事情,不但是对他的背叛,而且证明所有南朝人都该死。很快,这种愤怒将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此时,梁元帝萧绎一边和东边的侯景作战,一边和周边有权争夺皇位的兄弟子侄火并,已经杀死了昭明太子一系的第一继承人萧誉。萧绎是梁武帝第七子,此时除了被侯景挟持的简文帝萧纲之外,其他比他年长的皇子大都已经病死,还活着的只有梁武帝第六子萧纶,他自然成为萧绎的头号眼中钉。萧纶年轻时候为人非常荒唐,但后来却浪子回头,在诸多皇子中是唯一一个全力火拼侯景叛军,试图营救梁武帝的,自己的嫡系力量后来被侯景打光了。萧绎趁机向萧纶领地进逼,萧纶只好流亡到汝南地界,这里是西魏、继承了东魏的北齐和萧绎三个势力的交界之地。当地名义上依附于西魏的萧纶旧部收容了他。落魄的萧纶为了自保向北齐称臣。

萧绎赶紧写信提醒宇文泰,说萧纶很可能以此为基地向他们进攻。西魏派出杨忠向萧纶所在地进攻。流亡的萧纶和弱小的地方势力怎么可能是西魏军对手,在一番抵抗后都被俘获。这次,面对恩人萧衍之子萧纶,杨忠不但没有给他礼遇,甚至没有把他押送到长安交给宇文泰处置,而是选择把他连同另一位被俘的皇族萧昉在内的许多有身份的被俘者一起集体处死。在杀掉萧纶后,杨忠甚至没有给他基本的体面,而是选择将他弃尸江上。

为了向萧衍报恩连向南飞的鸟都不舍得杀的杨忠为何性情大变?后世的史书倒没有为杨忠遮羞。之前因为杨忠礼待柳仲礼,导致他见到宇文泰说漏嘴暴露了杨忠私吞战利品的行为。在杨忠的可怕逻辑中,烧杀抢掠没错,私吞战利品没错,错的是柳仲礼不会管好自己的嘴巴。这次杨忠又抢到了大量金银财富,一方面愤恨之前被“出卖”,另一方面害怕萧纶见到宇文泰再次暴露自己抢劫后私吞战利品的行为,因此干脆把萧纶在内的所有被抢劫受害者全部杀光灭口了事。为了发泄被柳仲礼“出卖”的怨气,他还对萧纶弃尸。在这里,杨忠完全撕毁了“感恩梁武帝”的伪装,彻底的恩将仇报,可以说是丧失了基本的人性。

几年后,西魏攻破了梁元帝萧绎所在的江陵城,当时的杨忠是西魏军的主要将领之一。江陵城沦陷后,其遭受的破坏堪称骇人听闻:

西魏军杀死萧绎一支全族,收取府库珍宝和其他有价值的物件,把其它王公贵族以及挑选出来的百姓男女数万口充作奴婢,分赏三军将士,随后把这些人驱归首都长安。剩下的老弱病残基本全部被杀光,只有三百多家人在这次大破坏后的江陵城幸存下来。掳掠来的人口在被押送到长安途中,跟不上队伍被杀、被践踏而死和冻死者的又有两三成。因创作《颜氏家训》而闻名于世的颜之推就在此时被掳掠为奴的人口中,他幸运的熬过了近二十年奴隶生涯,为我们留下了这场悲剧的详细记载。而杨忠正是江陵的大屠杀的元凶之一。

杨忠晚年还参加过取代了西魏的北周和北齐的多次大战。在一次战役中,杨忠带领一支偏师负责为突厥人向导。按照《北史》的原文,“突厥乃(在北齐境内)纵兵大掠。自晋阳至平城,七百余里,人畜无遗。”杨忠因这次为突厥人带路对北齐大破坏的功勋升任太傅。这位优秀但残暴的名将在不久之后病死。

在杨忠身上,我们看到了农夫与蛇的故事的强化版,也可以看出此时形成初期的关陇集团极度野蛮、残暴。但是,杨忠的作为虽然恶劣,比起隋文帝杨坚的大破坏来,却显得不那么显眼了。

隋文帝杨坚:永久毁灭两大历史名城,大兴土木百姓死亡无数却让杨素背锅

继承了杨忠爵位,并且娶了杨忠老上司独孤信第七女独孤伽罗的杨坚,是个极度幸运的人。后人曾评价“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隋皇室后来声称,北周皇族多位成员都曾忌惮杨坚,但是最终真命天子的杨坚吉人天相得以逢凶化吉。然而事实上,杨坚的崛起恰恰是他女婿北周宣帝宇文赟打压宗室的结果。

当时,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亡北齐统一了北方,随后病死。继位的宇文赟极力弹压宗室力量和父亲留下的托孤重臣。短短几年内,他相继除掉了宗室主要成员宇文宪、宇文神举、宇文孝伯和名臣王轨等人。正因为这些人都被清扫出局了,作为外戚的杨坚才能迅速崛起。宇文赟又早早的暴死,杨坚趁机控制了中枢。

控制了中枢的杨坚大肆屠杀宇文氏皇族,不但杀掉了宇文泰还活着的五个儿子,还把宇文泰的所有子孙辈全部按照族谱杀尽,甚至把宇文泰之父的所有子孙都杀绝了。按照当时的惯例,篡位者一般会处死末代傀儡皇帝以及皇室近支,但是对没有威胁的皇室旁支都不会为难,还会选出一位来继承前朝香火。像杨坚这样向上追溯前朝皇族好几代,然后顺着族谱全部灭绝的残暴,堪称独一份。最终,杨坚篡位称帝,建立隋朝。

杨坚称帝后的猜忌心和刻薄寡恩可以说是到了变态的程度,动辄杀人,隋朝开国的大部分功臣都没得到善终。帮助他篡位的刘昉、王谊,带兵镇压外藩的宇文忻、梁士彦,外战名将史万岁、虞庆则,年轻时关系极好的旧友元谐,甚至同母胞弟杨瓒,都因为杨坚的猜忌和喜怒无常死于非命,有许多朝臣甚至都不是被明正典刑,而是由于激怒了杨坚,被当场打死在朝堂上。废太子杨勇虽然多活了几年,他的班底却在他被废时被杨坚全部杀光。以至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忍不住感慨到“功臣故旧,无始终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敌”。

然而无论是杨坚灭绝北周王室的残暴,还是对宗室和朝臣的滥杀,归根到底是统治阶级的倾轧,虽然作为恶劣,其实和百姓关系不大。比起杨坚对普通百姓犯下的罪行,这些残暴又不值一提了。

杨坚篡位过程中,占据原先北齐首都邺城附近地区的北周宗室尉迟迥起兵反抗,被杨坚派出的军队击败。对于战俘的处置,按照杨坚派出镇压的韦孝宽传记的说法:“兵士在小城中者,尽坑于游豫园”,尉迟迥传记中的记载要触目惊心的多:“余众,月余皆斩之”。唐朝僧人道宣在《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中对这次大屠杀有着更详细的描述:“拥俘虏将百万人,总集寺北游豫园中明旦斩决。围墙有孔,出者纵之,至晓便断,犹有六十万人,并干漳河岸斩之,流尸水中,水为不流,血河一月,夜夜鬼哭,哀怨切人。”这里百万人、六十万人的说法固然有所夸张,但是这次杀戮过于惨烈,以至于一向残暴的隋文帝都会良心不安,多年后在屠杀旧址上建立起一座大慈寺超度亡魂。坑杀降卒固然残酷,可尉迟迥会撒豆为兵吗,为何屠杀他的余众竟要一个多月?

答案比想象的更残酷:被屠杀人口中大部分都是邺城及周边的平民。从曹魏时代起,河北重镇邺城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此时是河北最繁华的大城。出征之前,杨坚就授意出征的将领们胜利之后把邺城彻底平毁掉。在和尉迟迥的决战中,韦孝宽就是依靠屠杀战场附近围观战局的邺城平民,让他们逃跑时互相践踏冲破尉迟迥军侧翼,才打破僵局获得了胜利。攻破邺城后,按照杨坚命令彻底平毁此城的军队难道还会怜惜平民?只有把更多的平民当作尉迟迥余党杀掉,才能抢劫到更多财物。

就这样,借着杨坚下令平毁邺城的命令和屠杀尉迟迥余党的机会,杨坚的军队在邺城犯下了可怕的罪行。这次破坏到底有多可怕?伴随一个多月的烧杀和之后对城市的平毁,邺城这座几个世纪的超级大城彻底从史书上消失了!后来唐朝的“邺城”在今日河南的安阳,除了名称,已经和河北的历史名城没有关系。邺城原址所在的地区从此彻底衰落下去。

除了邺城,同样倒霉的还有六朝古都建康,这里是几百年来南朝的首都。隋灭陈统一南北后,建康城遭受了灭顶之灾。按照隋书的记载:“平陈,平荡耕垦,更于石头城置蒋州”,杨坚下令将建康城内所有地面建筑全部拆毁,真正字面意义上的把这里夷为平地,随后开垦成田。《隋书·五行志下》记载道:“及陈亡,建康为墟。”其中有多少人民的血泪不难想象。整个隋唐期间,南京地区基本默默无闻,区域核心地位被扬州取代。

面对隋文帝倒行逆施,许多江南人民选择奋起反抗,杨坚派出以凶残著称的杨素进行镇压。按照《北史》中杨素传记的记载:“帝命平定日,男子悉斩,女妇赏征人,在阵免者从贱。”身为皇帝的杨坚亲自下令对反抗的江南居民进行三光,血腥镇压了不服从者。

隋文帝的一大功绩是兴建了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唐长安城。这个工程在宇文恺的主持下只花了九个月就造成了。在依靠人力的古代,这么庞大的工程以这么快的速度完工,背后同样是人民的血泪。光是修建一个仁寿宫,根据《资治通鉴·隋纪》的记载,就“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屯颠仆,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

可笑的是,隋文帝听说为他修造宫室的民夫死亡惨重,假装勃然大怒,怪监工的杨素为了讨好他得罪了天下。杨素开始还很害怕,另一个大臣封德彝却对他说:“放心吧,这只是做做样子,独孤皇后劝他一下就好了,你等着得到封赏吧。”果然,杨素不但没有受罚,反而因为督工得力被赐钱百万和绸缎三千匹!从此之后,杨素受到的宠信更胜从前。杨坚在这件事情上堪称极度虚伪,不愧是对萧衍恩将仇报的杨忠亲生的儿子。

《贞观政要》第八卷中,李世民还对大臣提到一件往事: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大旱,遍地都是饥民。当时隋朝的几个大粮仓粮食都多得溢出来,但是隋文帝却下令禁止赈灾。多年之后的隋炀帝时代,这些大粮仓里囤积的粮食都被李密为首的反隋武装获得,反隋武装正是靠着这些粮食吸引了大量饥民加入,得以迅速膨胀,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综观隋文帝的所作所为,堪比十六国时代后赵的暴君石虎。但是因为他捡到便宜,抢了本属于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重新统一南北终结大分裂时代”的功绩,因此在历史上被大大过誉,他的暴行也因此常被后世忽略。

隋炀帝杨广:修大运河和征伐高句丽背后,是蓄意消耗关东地区民力的战略动机

继承隋文帝皇位的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暴君隋炀帝杨广。隋炀帝当然是个非常暴虐的君主,但是就史书记载的具体事迹而言,他的残暴并没有超越其父亲和祖父,虚伪程度更是远远比不上他们。如果说作为开国之君的隋文帝经常得到额外美誉,作为亡国之君实际也很暴虐的隋炀帝往往会被丑化到不可理喻的程度。隋炀帝一些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决策,其动因往往会被单纯的归咎于他个人品质缺陷导致的脑残和瞎折腾,而忽视了原始决策背后的政治和战略考量。

隋炀帝统治时修建大运河等一系列措施,给华北和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但是却因此加深了南北经济联系,进一步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中原王朝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时常被后世称为“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而隋炀帝攻伐高句丽的战事,由于功败垂成,还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因此基本被否定。这两个政治决策本身是一回事。在执行过程中隋炀帝不惜人力物力的蛮干,导致华北和中原的人民大量死亡和流离失所,则是另一回事,最终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在隋炀帝如此蛮干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时常被人忽略的战略意图:蓄意削弱原先北齐控制区的人力物力。

北周在吞并了梁朝西部领土后的人口大约在700-800万人。到隋文帝篡位的公元581年,官方掌握的户口大约460万户,共2900万人。其中,经历了邺城大屠杀等战乱的原北齐境内户籍人口大约2000万,原北周领土人口约900万。灭南陈时,陈朝官方在册人口只有大约300万。隋文帝后来实行“输籍之法”,清查隐藏人口,但是各区域的大致人口比例却不会相差太大。也就是说,原先北齐境内的人口甚至远远超过了原先北周和南朝境内人口数之和。

北齐灭亡于比自己弱许多的北周,是因为皇族内讧过于激烈,偏偏遇到一个胆大又有武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几乎是豪赌一般的以弱吞强。对于以关陇集团为基本盘起家,“关中本位”的隋朝来说,北齐故地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对自己的统治是极度危险的,必须要尽可能多的消耗掉一些。隋炀帝开辟大运河,并且善待原来南朝士族,自己也以萧梁皇族后裔作为皇后,也有着联合南朝力量压制北齐故地的因素在里面。所以,杨广在修建大运河时如此不恤民力,很大程度就是为了削弱北齐故地的人力财力优势而蓄意为之。

公认高智商的隋炀帝,在讨伐高句丽时的劳民伤财和奇葩作为却如同脑残一般不可理喻。但是如果这是刻意为之的,就比归咎于隋炀帝道德的传统说法更说得通了。隋炀帝一点都不脑残,却极度的腹黑。只有这种超大规模的总动员,加上长途物资运输中造成的损耗,才能最大程度削弱华北地区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内心希望的,是北齐故地和高句丽的两败俱伤,而不是单纯的击败高句丽。当年刚统一北方的北魏南下进攻刘宋时,也用过类似的策略。当时北魏皇帝拓跋焘一次围攻战中让大批士兵送死,随后在写给南朝刘宋守将的信里说的比较直白,堪称隋炀帝这些折腾的注解:

“我现在派出去的攻城军队,都不是我们本国本族人,城东北的是丁零人和匈奴人,城南的是氏人和羌人,假设让丁零人死了,可以减少常山、赵郡的贼寇;匈奴人死了,正好减少了并州的贼寇;氏人、羌人死了,当然也就减少了关中的贼寇。你杀了他们对我们也没什么不利的。”

对隋炀帝来说,攻伐高句丽时劳师动众,消耗的绝大部分物资和人力都来自于北齐故地。高句丽固然是个威胁,然而北齐故地一旦整合出强势反隋势力,对隋朝威胁更大。派去攻打高句丽的北齐故地壮丁死得多了,这些地方造反的潜力就小了。

因此,隋炀帝的确堪称暴君,但是他暴政中导致百姓死亡最多的两件:修建大运河时不恤民力一味蛮干和不惜代价的动员百万壮丁多次远征高句丽,其中的折腾却很可能是刻意为之,目标都在于削弱北齐故地过于强大的人力和物力。把自己治理下的关东地区人民视为假想敌的隋炀帝最终玩火自焚,在遍地反隋起义的打击下滞留南方的江都,死于自己最信任关中人组成的近卫军之手。隋朝这个得国不正,对百姓无比残暴的政权终于倒台了。然而,隋炀帝削弱北齐故地的努力,却残忍的以另一种方式取得了成功。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和远征高句丽给北齐故地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随后隋末天下大乱,这里也成为群雄混战的主要战场,而关中地区和江南地区遭到的破坏相对小许多。到唐太宗末期,北齐故地最精华的部分,也是唐朝全国最富、人口最多的河北和河南两道,登记人口数分别只有隋朝巅峰时期的17%和10%。当然,唐朝户籍政策较松,存在着严重的漏籍现象。但是相较隋末,人口下降比例最厉害的,恰恰是北齐故地最精华的河北河南两地,足以说明隋炀帝的刻意折腾和隋末群雄混战,对这两个地方造成了多致命的破坏。

不过隋炀帝这种刻意削弱北齐故地的行为,使得李渊统一天下时各板块的力量对比不再严重失衡。到关东地区渊源较深的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上位,关陇集团才从一个依靠武力统治关东和南方的单纯军事征服集团,逐渐变成领导华夏走向复兴的中坚力量,开启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盛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李世民和杨坚,那可是中国历史上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一个开创了盛世大唐,一个奠定了隋朝的基业。但有趣的是,总有那么一拨李世民的“铁粉”,在网络上对杨坚“火力全开”,各种抹黑和贬低。这事儿怎么看,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咱们得理解,为啥会有“李世民粉丝”?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认同和文化传播在起作用。李.............
  • 回答
    李云迪涉嫌嫖娼被行拘,这事儿一出,别提多劲爆了!这位平日里在舞台上风度翩翩的钢琴大师,一夜之间形象崩塌,连带着和他合作的十几个品牌,五家上市公司都跟着倒了霉,这可真是“池鱼之灾”了。这件事儿怎么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说。首先,从公众人物的道德层面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失足。 李云迪作为一名公众人物.............
  • 回答
    李亮在字节跳动近几年的公关策略,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评价是个人偏好还是真的有效,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李亮带来的变化,确实是“大刀阔斧”式的。 在他接手之前,字节的公关,尤其是在应对舆论危机时,给外界的印象相对来说比较被动,或者说反应不够迅速,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木讷”。大家可能还记得.............
  • 回答
    李霄鹏这话一出口,可真是激起了千层浪。作为国足的主帅,说出这样一番话,既有自嘲的意味,也带着点无奈,更有一丝恨铁不成钢的焦灼。这番话与其说是对外界的回应,不如说是对自己,对整个中国足球现状的一种剖析。“中国足球可能像个儿子,不太争气”这句话,我觉得首先就击中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痛点。谁家没有个“不争气.............
  • 回答
    李佳琦方关于学历造假的争议回应“因工作原因提前离校”,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也引发了公众对其个人能力的广泛讨论。要详细看待李佳琦的个人能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与学历直接挂钩。1. “因工作原因提前离校”的回应及其解读: 表面含义: 这是李佳琦方给出的解释,即他因为抓住了工.............
  • 回答
    看待个别年轻人对 B 站《后浪》的积极态度,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他们为何会产生这种共鸣,以及这种积极态度背后可能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个体心理。一、 积极态度的来源与解读:1. 情感上的认同与被看见: “被代表”的快感: 《后浪》以一种充满激情和理想化的语言,描绘了当代年轻人的.............
  • 回答
    “老北京”群体中的排外情绪,这个话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背后牵扯着历史变迁、文化认同、社会结构等等方方面面,得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确实存在一部分“老北京”群体,他们对“外来”事物、人群表现出一种疏离甚至抵触的态度。这种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其根源的。历史的沉.............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个别会蒙语蒙文的蒙古族歧视不会蒙语蒙文的蒙古族,并称他们为汉人”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以及社会变迁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可能的原因和表现形式。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任何群体内部都可能存在分歧和内部的评价标准,而蒙古族.............
  • 回答
    最近,我注意到网上有一些关于“取消医院一切检查费用”的说法,一些小网红也乐于将这个观点传播出去。说实话,听到这个说法,我心里是挺复杂的。一方面,我能理解大家对看病贵、检查费高昂的抱怨和对更便捷就医的渴望。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忍不住会思考,这事儿真的可行吗?如果真的取消了,后果又会怎么样?为.............
  • 回答
    将刘慈欣的《三体》与花园口决堤这样一段沉重的历史悲剧联系起来,甚至试图用科幻小说的逻辑去“洗白”或者“解释”那段惨痛的往事,这无疑是一种非常荒谬且不负责任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三体》是一部基于科学幻想的小说,它探讨的是人类文明在面对生存危机时的极端选择,以及在宇宙尺度下可能发生的道德困境。小.............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也难免会引起大家的疑问和不满。你提出的“内定”和“考自己上不了”的说法,正是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的直接联想。咱们就来详细掰扯掰扯,这里面可能涉及到的情况和背后的逻辑,尽量说得明白点,也更接地气一些。首先,咱们得承认,任何一个领域的专业招生,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天赋和师承.............
  • 回答
    关于Epic平台某些游戏同时显示“Taiwanese”和“Chinese”作为支持语言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语言标识、市场定位以及更深层的文化和政治语境。在我看来,这种做法背后可能有多重考量和原因,而且它并非孤立的事件,在数字内容分发领域,尤其是在面向全球市场时,语言标签的.............
  • 回答
    医院个别科室要求实习生守门守地下车库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琢磨的。一边是“培养人才,传授经验”的大旗,一边却是“人力不足,临时顶替”的现实,夹在中间的实习生们,心里大概是五味杂陈。首先,咱们得承认,医院是个特殊的地方,人员进出、物资管理都得严着点,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对出入人员的筛查和管控更是重中之重.............
  • 回答
    拼多多部分部门搞的这个“996 or 11116,二选一”的操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又不得不说,挺“拼多多”的。这事儿怎么看?首先,得承认,这种方式确实挺直接,甚至有点“粗暴”。它把一个原本模糊、需要反复沟通、甚至可能涉及公司文化和员工权益的议题,直接抛给了基层员工,让他们自己“投票定”。 从公.............
  • 回答
    最近,关于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郑文锋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一些学生在网络上公然诱导舆论,将郑教授描绘成侮辱四大发明、抹黑民族历史的形象,这件事情着实让人心生疑虑,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公开的信息来看,事情的起因似乎是郑教授在课堂上的一些言论,具体内容可能涉及到对传统文化、历史事件的解读。但问题就出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多留学爱好者和家长们都非常关心的话题:为什么某些看起来“普通”的澳大利亚大学,在QS排名中能超越我们熟知的国内顶尖高校,比如985院校?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非常复杂的评价体系,以及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差异和侧重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QS世界大学排名并非绝对的权威和唯一的评判标.............
  • 回答
    看到有些无人机爱好者对中国国有电气化铁路的个别路段进行航拍,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首先,得承认,能用无人机拍出那种穿行在山峦叠嶂之间,又或者穿越现代化高铁站的画面,确实挺震撼的,也展现了铁路系统的宏伟和中国基建的实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爱好者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记录是值得理解的。不过,事情.............
  • 回答
    2019年9月6日,清华大学举办了新生军训结业典礼。就在队伍接受检阅,即将进行出旗仪式时,来自北京大学个别学生的横幅“恭喜考上北京大学的隔壁”赫然出现。这一举动,在当时的舆论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许多人对此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事件的背景和当时的氛围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些背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挺有意思的,直接点出了“个推大数据”发布的“2020年5G手机品牌占有率”数据,并且特别强调了小米垫底不如三星,而华为则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这确实是个非常值得解读的数据,它背后反映了很多关于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以及品牌战略的微妙变化。咱们不妨就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
  • 回答
    看到健身房里有些人玩命地把杠铃片一块块往杠铃杆上加,追求那种压倒一切的“超大重量”卧推,心里确实挺复杂的。说实话,这场景在国内健身房里算不上新鲜事儿了,很多人都司空见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首先你很难不注意到他们。那种巨大的重量,需要全身协调才能勉强推起来,一旦推起来,那一声闷响和额头上暴起的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