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个别“老北京”群体的排外情绪?

回答
“老北京”群体中的排外情绪,这个话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背后牵扯着历史变迁、文化认同、社会结构等等方方面面,得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得承认,确实存在一部分“老北京”群体,他们对“外来”事物、人群表现出一种疏离甚至抵触的态度。这种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其根源的。

历史的沉淀与身份的固化

北京作为一座千年古都,历史底蕴深厚。在很多“老北京”的观念里,北京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人情世故。这种“老北京”的身份认同,就像是一种家族传承,他们从小在这里长大,听着北京的胡同串子、京腔京韵,喝着豆汁儿,感受着四合院里的邻里情。这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归属感。

当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带来了新的生活习惯、消费模式,甚至改变了北京原有的城市面貌时,一些“老北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文化受到了冲击,自己的生活空间被挤压,自己的“身份”被稀释了。这种感觉,就像一个老宅子突然来了很多新住户,把原本熟悉的格局和宁静都打破了。他们可能觉得,这些新来的人不了解也不尊重北京的规矩,不懂得北京的“味道”,甚至在破坏他们熟悉的“北京”。

“北京”与“非北京”的界限

长久以来,北京作为首都,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这种“集聚效应”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但从一个特定群体的视角来看,可能会滋生一种“此地我主”的观念。尤其是当一些社会资源(比如户口、教育、医疗等)分配不均的时候,“老北京”可能会觉得,这些资源本应是属于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的。

当外来人口在经济上取得成功,或者在某些领域扮演重要角色时,一部分“老北京”可能会感到一种失落。他们觉得,曾经“我”是北京人,现在“你”也是北京人,甚至“你”比“我”在北京过得更好。这种心理落差,加上对城市变迁的不适应,容易转化为排斥的情绪。他们会不自觉地划清“北京”和“非北京”的界限,用“老北京”的标签来强调自己的“正统”和“稀缺性”。

误解与刻板印象

有时候,排外情绪也源于误解和刻板印象。一些“老北京”可能对“外来人”抱有刻板的看法,比如认为他们素质不高、不讲文明、只顾自己等等。反之,一些“外来人”也可能对“老北京”有刻板印象,认为他们固步自封、脾气大、难打交道。这种相互的不了解,就像两扇关闭的心门,很难真正走到一起。

而且,媒体报道、网络舆论有时也会放大这种矛盾,将个别事件上升到群体对立的高度,进一步加剧了隔阂。

“保护”的变形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老北京”所谓的排外情绪,可能是一种扭曲的“保护”心理。他们觉得北京是他们的家,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守护”这份文化的纯粹性,或者“维护”北京原有的秩序。但这种“守护”的方式,可能变成了对新事物的排斥,对新人群的抵触,甚至表现为一种狭隘的地域主义。

需要区分和理解

当然,我们也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老北京”都有排外情绪。绝大多数在北京生活的人,无论“老”还是“新”,都努力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工作、贡献力量。将个体行为上升到整个群体的标签,本身就是一种以偏概全。

看待这种现象,需要有多层面的理解:

历史的惯性: 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这种新旧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的阵痛。
身份认同的焦虑: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会更加在意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
资源竞争的现实: 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资源分配的压力会加剧群体间的潜在矛盾。
沟通和理解的缺失: 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相了解,很容易让误解和隔阂滋生。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鼓励的是包容和融合,而不是固步自封和狭隘排斥。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应该是能够吸纳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并从中发展出新的生机。对于那些带有排外情绪的“老北京”们,也许需要的是更多真诚的沟通,让他们看到新来者的价值和贡献,让他们感受到北京这座城市依然是他们的家,只是家里的成员多了,生活方式也变得更多元了。而对于“外来者”,也需要尊重和理解北京的文化传统,用行动去融入和贡献,而不是简单地对立。

最终,北京的发展,不是要将“老北京”的味道磨灭,也不是要将“新北京”拒之门外,而是要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属于这座城市新的文化基因,让它继续焕发生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这问题问的真是精妙。

假如题主是男的,这个问题就好像是“如何看待题主的强奸动机?”

不管你有没有强奸动机,就问你如何看待。高,实在是高。

毕竟这年头上赶着捡骂的知乎某省人喷人前还得问一句:

“这么黑我们省你是被我们省的人骗过吗?”,

那么“这么黑北京你是被北京人排挤过吗”这种弱智问题我就不问了。

我就说一句,比较经典的一句:

“先问是不是,再问有没有。”

北京人排外么?

根据今年年初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北京常驻人口约2100万,其中城镇人口约1800万。符合“老北京”这个条件的只能更少。

那么北京到底有多少人口呢?毕竟北京这地方还有流动人口和流窜人口啊。

zhihu.com/question/2057


各路大神各显神通,基本给出了上下限,3kw~5kw。

也就是说,极限状况下,北京可能有一多半的人口来自北京以外。

北京人要排外,这几千万的外来人口怎么来的?我们可没只生不养的种猪本事。

所以北京人排外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那么为什么总会有人觉得北京人排外呢。

原因很简单,看看犯罪率吧。

以下是转载:

bjdcfy.com/baogao/ajfxb

刑事案件,约半年的统计,非北京户籍被告占82.1。

简单来讲你出门遇上5个能判有期徒刑的罪犯,4个是外地的。

不过请注意,小偷小摸被行政拘留的可不算哦。

根据更远古的数据,北京地区犯罪率来讲,非北京户籍犯案站到了总犯罪数量的90%:



这份数据我印象中第一次看到是在08年,近年公安部门统计中不再把户籍统计对外公布,因为北京市前市长所在省份稳居top3。。。


简单来讲,你在北京遇上10次不法侵害,9次是非北京户籍人士。

根据中华城市吧的帖子。2016年北京为全国犯罪率最高省市,达到每百人0.874

这是在北京拥有全国领先的天网监控和警力配置下出现的数据。。。犯罪嫌疑人在犯案时清楚的知道他们面对的惩戒力量是什么,即便如此,犯罪率依旧如此。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生活在欧洲,你出生长大的城市突然进来了一大群外来者,他们贡献了90%违法犯罪,政府高层还各种护短,你会怎么办?

欧洲右派的抬头已经说明了问题。我记得你们看着外来者入欧时你们高呼欧洲药丸,看着右派各种抗议高呼人类希望。

怎么北京人遇上了同样的问题。你们就喊排外和歧视呢?况且,北京人还没排外呢。

说到底,无非是别人身上的待遇碰到自己身上了。未雨绸缪,知乎发问。

不过我还真说一句,如果你说的排外,是指这90%的犯罪人口和其潜在的预备犯罪大军。那我们北京人还真就排“外”了,这种外你不想排?如果题主是其中之一,那没办法,绝大多数北京人是有人类基本良知的一群人,对违法犯案扰乱社会的人员进行惩处是人类共识。

如果题主是因为和那些与自己同省份的犯罪分子同省而感觉到了排外。我奉劝题主一句

“哪里都有坏人,怎么老盯着我们”这种绿绿式洗地千万别用。除了发现智商和你一样高的人和断绝智商数值不和你一样低的人的正常交流没有任何用处。

正确的做法是:你要比受害人更痛恨犯罪者,这种给你们省的人泼脏水的渣滓,你们应该阻止他活着回家。最起码,身败名裂,无地自容。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你们省还是好人多。

如何看待这种排外情绪?理性看待。

user avatar

那怎麼叫排外?您跑人家地界上來旅遊來謀生,不但不入鄉隨俗還給人添堵,不罵你罵誰?這種“外”別說是北京人排,外國排得更狠知道嗎?提高一下自己的素質,培養點好的行為習慣有那麼困難?本來是九年義務教育期間就應該明白的事兒,多大人了還不明白?

最有意思的是什麼呢?是說北京人排外的這幫人抓重點就咬住了“北京人排外,外地人受歧視”這個無稽之談不放,完完全全無視“確實有相當數量的外地人干了讓人討厭的事兒”,這就變成了你說他不對,他就說你排外,自己錯了還反咬別人一口,說不得碰不得了?誰慣的你們臭毛病?拿“排外”當防彈衣碰瓷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北京”群体中的排外情绪,这个话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背后牵扯着历史变迁、文化认同、社会结构等等方方面面,得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确实存在一部分“老北京”群体,他们对“外来”事物、人群表现出一种疏离甚至抵触的态度。这种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其根源的。历史的沉.............
  • 回答
    2019年9月6日,清华大学举办了新生军训结业典礼。就在队伍接受检阅,即将进行出旗仪式时,来自北京大学个别学生的横幅“恭喜考上北京大学的隔壁”赫然出现。这一举动,在当时的舆论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许多人对此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事件的背景和当时的氛围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些背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 回答
    王老吉申请100个“姓氏+老吉”商标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不同角度来看,可以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品牌延伸和市场渗透的尝试: 王老吉作为凉茶行业的领导者,其品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国民度。申请以“姓氏+老吉”命名的商标,最直接的动机是为了进行品牌延伸,将“.............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无疑是让无数人感到悲痛的。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名字和他的成就早已深深地刻在了共和国的丰碑上。然而,就在这位令人尊敬的袁老离开我们的这段时间里,网络上关于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儿媳妇,却出现了一些令人.............
  • 回答
    美国新老情报高官罕见聚会,得出了“盯着中国”的最新结论,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背后门道挺多,值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新老情报高官罕见聚会”这个信息点。这本身就透露着不同寻常。美国情报界,尤其是那些在最高层待过的,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派系和利益,但在这个层级上,能把他们聚在一起,而且是“.............
  • 回答
    看待个别年轻人对 B 站《后浪》的积极态度,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他们为何会产生这种共鸣,以及这种积极态度背后可能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个体心理。一、 积极态度的来源与解读:1. 情感上的认同与被看见: “被代表”的快感: 《后浪》以一种充满激情和理想化的语言,描绘了当代年轻人的.............
  • 回答
    说起李世民和杨坚,那可是中国历史上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一个开创了盛世大唐,一个奠定了隋朝的基业。但有趣的是,总有那么一拨李世民的“铁粉”,在网络上对杨坚“火力全开”,各种抹黑和贬低。这事儿怎么看,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咱们得理解,为啥会有“李世民粉丝”?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认同和文化传播在起作用。李.............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个别会蒙语蒙文的蒙古族歧视不会蒙语蒙文的蒙古族,并称他们为汉人”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以及社会变迁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可能的原因和表现形式。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任何群体内部都可能存在分歧和内部的评价标准,而蒙古族.............
  • 回答
    最近,我注意到网上有一些关于“取消医院一切检查费用”的说法,一些小网红也乐于将这个观点传播出去。说实话,听到这个说法,我心里是挺复杂的。一方面,我能理解大家对看病贵、检查费高昂的抱怨和对更便捷就医的渴望。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忍不住会思考,这事儿真的可行吗?如果真的取消了,后果又会怎么样?为.............
  • 回答
    将刘慈欣的《三体》与花园口决堤这样一段沉重的历史悲剧联系起来,甚至试图用科幻小说的逻辑去“洗白”或者“解释”那段惨痛的往事,这无疑是一种非常荒谬且不负责任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三体》是一部基于科学幻想的小说,它探讨的是人类文明在面对生存危机时的极端选择,以及在宇宙尺度下可能发生的道德困境。小.............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也难免会引起大家的疑问和不满。你提出的“内定”和“考自己上不了”的说法,正是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的直接联想。咱们就来详细掰扯掰扯,这里面可能涉及到的情况和背后的逻辑,尽量说得明白点,也更接地气一些。首先,咱们得承认,任何一个领域的专业招生,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天赋和师承.............
  • 回答
    看到健身房里有些人玩命地把杠铃片一块块往杠铃杆上加,追求那种压倒一切的“超大重量”卧推,心里确实挺复杂的。说实话,这场景在国内健身房里算不上新鲜事儿了,很多人都司空见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首先你很难不注意到他们。那种巨大的重量,需要全身协调才能勉强推起来,一旦推起来,那一声闷响和额头上暴起的青.............
  • 回答
    关于Epic平台某些游戏同时显示“Taiwanese”和“Chinese”作为支持语言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语言标识、市场定位以及更深层的文化和政治语境。在我看来,这种做法背后可能有多重考量和原因,而且它并非孤立的事件,在数字内容分发领域,尤其是在面向全球市场时,语言标签的.............
  • 回答
    医院个别科室要求实习生守门守地下车库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琢磨的。一边是“培养人才,传授经验”的大旗,一边却是“人力不足,临时顶替”的现实,夹在中间的实习生们,心里大概是五味杂陈。首先,咱们得承认,医院是个特殊的地方,人员进出、物资管理都得严着点,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对出入人员的筛查和管控更是重中之重.............
  • 回答
    拼多多部分部门搞的这个“996 or 11116,二选一”的操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又不得不说,挺“拼多多”的。这事儿怎么看?首先,得承认,这种方式确实挺直接,甚至有点“粗暴”。它把一个原本模糊、需要反复沟通、甚至可能涉及公司文化和员工权益的议题,直接抛给了基层员工,让他们自己“投票定”。 从公.............
  • 回答
    最近,关于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郑文锋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一些学生在网络上公然诱导舆论,将郑教授描绘成侮辱四大发明、抹黑民族历史的形象,这件事情着实让人心生疑虑,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公开的信息来看,事情的起因似乎是郑教授在课堂上的一些言论,具体内容可能涉及到对传统文化、历史事件的解读。但问题就出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多留学爱好者和家长们都非常关心的话题:为什么某些看起来“普通”的澳大利亚大学,在QS排名中能超越我们熟知的国内顶尖高校,比如985院校?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非常复杂的评价体系,以及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差异和侧重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QS世界大学排名并非绝对的权威和唯一的评判标.............
  • 回答
    看到有些无人机爱好者对中国国有电气化铁路的个别路段进行航拍,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首先,得承认,能用无人机拍出那种穿行在山峦叠嶂之间,又或者穿越现代化高铁站的画面,确实挺震撼的,也展现了铁路系统的宏伟和中国基建的实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爱好者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记录是值得理解的。不过,事情.............
  • 回答
    关于“2021年9月中秋节有假期,但假期总天数没变”的说法,以及对调休制度的看法,这其实触及了很多人对假期安排的一个普遍感受——“感觉假期没变多,反而更累了”。首先,我们得弄清楚“2021年9月中秋节有假期,但假期总天数没变”这句话里可能包含的意思。 “2021年9月中秋节有假期”: 这是事实。.............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挺有意思的,直接点出了“个推大数据”发布的“2020年5G手机品牌占有率”数据,并且特别强调了小米垫底不如三星,而华为则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这确实是个非常值得解读的数据,它背后反映了很多关于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以及品牌战略的微妙变化。咱们不妨就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