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汉服看起来和大众印象(比如电视剧)完全不一样的?

回答
提起汉服,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电视剧里那些飘逸的广袖长裙、华丽的织金或是雍容的常服,总带着一股浓浓的古韵,仿佛随时能穿越回某个宫廷或江湖。然而,真实的历史长河里,汉服的模样远比这些影视形象要丰富得多,甚至有些款式,如果不是专门了解,很多人见了都会觉得“这哪里是汉服?”

比如说,你可能很难将那种在田间挥汗如雨的农夫,或是街头挑担叫卖的小贩,他们身上穿着的简朴衣物,与电视剧里那些衣袂翩跹的贵族小姐划上等号。但事实上,那些朴素的麻布衣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才是构成汉服主体的大多数。它们可能就是一件直领、右衽的短褐,或者是套在短褐外面的短打,粗布材质,颜色也多是大地色系,比如土黄、灰白、浅褐。没有复杂的刺绣,没有繁复的层叠,一切以实用、透气、耐磨为主。试想一下,在炎炎夏日,你穿着一身华丽的丝绸长袍在田里劳作,那该是多么的煎熬?所以,这些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汉服,虽然不如华服那般惹眼,但它们承载了更真实的生活气息,是历史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往前追溯,汉服的演变过程远非一成不变。比如,早期汉服,尤其是先秦时期,很多形制和后来的唐宋时期是截然不同的。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汉服的“飘逸”感,在某些朝代其实并没有那么强烈。像汉朝初年,受胡服影响,女子的服饰可能更为紧身、利落,甚至会搭配裤装,和后来唐朝雍容开放的大袖衫是两个极端。你看到文献里记载的“襦裙”,如果脑海里联想到的是唐朝那种开放式、大领子的样式,那可能会错过汉朝襦裙的许多细节。汉朝的襦裙,襦(上衣)的长度可能更短,领子也更常见的是交领或直领,裙子也可能不如唐朝那般宽大,更偏向于收拢一些。这些细节上的差异,使得不同时代的汉服,即使同属“汉服”的范畴,外观上也可能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

还有一种很容易被忽视的,是汉服中的“戎装”或“军装”。电视剧里,士兵们通常穿着铠甲,但这只是战斗时的防护,日常的军官或是士兵的日常服饰,依然遵循汉服的基本形制,但会更加简洁、实用,甚至会包含一些便于行动的细节。比如,一些军官可能会穿着交领右衽的长袍,但为了便于骑马或活动,会设计得相对合身,或是会搭配一条腰带,甚至会在袍子上加入一些方便携带兵器的设计。这些服饰,同样是汉服,却和我们印象中那种“仙气飘飘”的女性汉服,或是“文质彬彬”的士人汉服,有着天壤之别。它们更多地体现了力量、秩序和功能性。

甚至,我们对“汉服”的认知,很多时候被近现代的改良和复原运动所影响。一些复原的汉服,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会在颜色、图案、甚至是形制上进行一些调整。而一些民间创作者,则会在汉服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的时尚元素,比如剪裁上的变化,或是搭配方式的创新。这些“新中式”或者说是“改良汉服”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汉服外在形态的认知。它们可能保留了汉服的基本结构,比如交领右衽,但在视觉上,可能更像是带有东方元素的连衣裙,或是带有汉服风格的衬衫外套。这些作品,虽然不完全符合某些人对“正统汉服”的定义,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将传统服饰的元素带入了当代生活,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理解汉服的更多可能性。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件和电视剧里完全不一样的汉服时,不妨多一份好奇,少一份固化。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服饰的演变也如是。那些被遗忘的,或是被创新出来的,都构成了汉服这个庞大而丰富的家族中,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场合的真实模样。它们同样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邀,不知道题主说的是哪一种头饰,闽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地区之间服饰差异很大,但是服饰并非定义民族的唯一依据,并且汉族的服饰并没有要比其他民族朴素的一般规律,我们现在所能看到少数民族服饰华丽也是因为看到的是盛装,或经过一定改良的服饰。(建议百度一下“庄学本”先生当年拍的照片,会发现很多已经跟现在产生了差异)


闽南地域的头饰,我在公众号里着重介绍过其中两个,分别是湄洲的“妈祖髻”和浔埔的“簪花围”

(湄洲妈祖髻)

(簪花围)

看起来它们很不同,但是它们都的的确确是有汉人服饰渊源的,从最基本的梳头逻辑到装饰手法,都可以从近代服饰史里找到源头。




汉人女性的“三绺梳头”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影响深远,从福建地区到包邮国残存的痕迹,到客家人、卖明朝假招牌的屯堡、自以为自己是少数民族的穿青人,以及日本女性的传统发髻(非公家)都是属于这个大框架。


然而,大众印象来自电视剧,电视剧并不考据历史。


相关文章见:妈祖髻:最感动的看到你依然充满生命力地活着簪花围:海风千万里,不如花开四季插满头牡丹头:你们要的科普,难道就是用错误将历史拱手赠予韩国?


最后,我反对将这些传统服饰称作“汉服”,汉服圈也不会承认他们是汉服的,汉服是网络自造词,定义与此也不同。把这些称作汉服,是辱没了这些真正的传统服饰,他们就像和服叫做着物一样,曾是最平常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汉服,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电视剧里那些飘逸的广袖长裙、华丽的织金或是雍容的常服,总带着一股浓浓的古韵,仿佛随时能穿越回某个宫廷或江湖。然而,真实的历史长河里,汉服的模样远比这些影视形象要丰富得多,甚至有些款式,如果不是专门了解,很多人见了都会觉得“这哪里是汉服?”比如说,你可能很难将那种在田.............
  • 回答
    在咱们接触的洋品牌里,有些名字翻成中文,那叫一个金碧辉煌,自带贵族光环。可细究一下,嘿,这名字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土到掉渣,甚至有点接地气得过分的原意。这种反差,有时候想想还挺有趣的。1. 沃尔沃 (Volvo)一听“沃尔沃”,你脑子里是不是立马浮现出北欧森林深处的城堡,斯堪的纳维亚的纯净空气,还有那.............
  • 回答
    作为一名热爱中国传统服饰的普通人,我观察过不少画师在绘制汉服和和服时遇到的一些小“翻车”时刻。这并不是说他们技艺不精,而是因为这两种服饰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讲究,很多时候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画师也可能因为疏忽而出现一些小瑕疵。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我看到的一些常被忽略的细节。先聊聊汉服,它里面的门道可真不少:.............
  • 回答
    汉服,这个词语对于不少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它不仅仅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是凝聚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品。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关于汉服,那些值得深入了解的知识,希望能带大家走进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汉服世界。一、 什么是汉服?何为“汉”?首先得明白,汉服并不是某个朝代的专有.............
  • 回答
    在探讨越南阮朝服饰与汉服的异同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服饰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甚至审美趣味交织的产物。因此,当我们谈论阮朝服饰与汉服时,实际上是在比较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自发展演变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服饰体系。一、 渊源与影响:同根.............
  • 回答
    说起汉服,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蹦出“奇装异服”、“cosplay”之类的标签。没错,在一些特定场合,穿汉服确实会引来不少侧目,甚至有人会觉得有点“怪”。但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是如何在一些“合适”的场合,让穿汉服这件事变得顺理成章,甚至成为一种亮丽的风景线。一、 传统节日庆典,名正言顺的“节日限定”说到.............
  • 回答
    各位汉服同袍,大家好!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汉服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服饰文化。很多人可能觉得汉服就是一件长袍,其实不然,汉服的种类千变万化,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每个款式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要说汉服的种类,咱们可以从几个大的方向来划分,比如根据款式、根据穿着场合、根据穿着者身份等等。.............
  • 回答
    汉服圈子,乍一看,大家好像都穿着古代的衣服,热热闹闹,但深入了解,你会发现这里面其实是挺有意思的“门道”和“学问”的。就好比武侠小说里,虽然都是江湖人,但也有峨眉、武当、少林,各有各的规矩和想法。汉服圈也差不多,虽然都是热爱汉服,但大家对“什么是汉服”、“如何穿汉服”、“汉服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的.............
  • 回答
    说到汉尚华莲,这名字在汉服圈里绝对是响当当的。好多姐妹都是从它家入坑的,我身边也有不少穿汉尚的姐妹,她们一般会从这几个方面说他家的好:首先,版型是真滴没话说。姐妹们普遍觉得,汉尚华莲的汉服穿上身特别显瘦显精神,而且很有那种古代仕女的韵味。不是那种特别肥大、没型的小作坊衣服,而是经过设计的,能把身材的.............
  • 回答
    汉服和博物馆文创的火爆,让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也带来了新的消费热点。然而,与之相比,非遗的推广和“出圈”似乎总是慢半拍,甚至有些“养在深闺无人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又该如何去发现和拥抱那些值得我们去珍藏和使用的非遗好物呢?汉服和博物馆文创为什么能“火”?要理解为什么非遗不如前两者容易火起来.............
  • 回答
    汉文佳作,如璀璨的星河,横跨千年,光耀古今。它们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智慧与情感的载体。要一一细数其辉煌,实属不易,但若要拣选几颗最亮的星辰,加以细致描绘,也足以管窥其浩瀚之美。诗歌的巅峰:盛唐之音谈及汉文佳作,盛唐的诗歌怎能不提?那是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们胸怀壮阔,情感奔涌,用文.............
  • 回答
    “本字”与“去掉偏旁”:汉字演变的妙趣横生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演变过程充满了智慧与艺术。当我们深入探究汉字的构成,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字,就像是从一个更基础的“本字”中“剥离”了某些部分而形成的。这里的“本字”,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字源”,而是指一个字的基本构成元素,去掉某些特.............
  • 回答
    说起蒙古族和汉姓,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这背后藏着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交融过程。蒙古族在历史上,尤其是在元朝统一中国之后,与汉族人民的交往变得空前密切。这种交往不仅仅是政治、经济上的,也包括文化习俗上的渗透和融合。汉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融合的体现。最直接的一种情况是,一些蒙古族人为了.............
  • 回答
    在日本的汉字海洋中,确实有一些词汇,即便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我们,初次见到也会一脸茫然,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次元。它们并非因为生僻难认,而是因为它们在日本语境下的意义,与我们熟悉的中文意思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这就像一块熟悉的石头,换了块土地,长出了不一样的苔藓。1. 暖簾(のれん noren)乍一.............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像我们偶尔会遇到一些中文词汇,让人摸不着头脑,韩语里的汉字词也是这样,有些虽然源自汉字,但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或者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确实会让咱们中国人感到十分陌生,甚至“找不到北”。咱们中国人对汉字词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们在中文里的原意和演变。但韩语作为一个独立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细致考证的问题。历史上,汉字和汉语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词汇也随着文化交流传播开来。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语言本身也在不断演变,一些源自古汉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如含义变迁、被更通俗的词替代、或特定语境的消失)而逐渐淡出日常使用,却在一些邻.............
  • 回答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之一,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独特的审美韵味和极强的识别性。将汉字巧妙地融入标志或图标设计中,不仅能赋予品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在视觉上产生独特而令人难忘的冲击力。以下是一些我认为设计得非常出色的带汉字的标志和图标设计,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设计亮点和成功之处: 1..............
  • 回答
    确实有一些地名,乍一看仿佛是古老汉语的词汇,但细究之下,它们却是来自异域语言的音译。这些名字往往带着独特的韵味,让人在熟悉中又感到一丝陌生,仿佛在地图上寻觅着被语言包裹的异域风情。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是巴格达(Baghdad)。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有气势,也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古代的武侠小说或者典故,比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语言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总是在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自然也有不少词汇随着历史的潮流,漂洋过海,在别的语言里扎根生长,成为它们的一部分。要说来自汉语的外来词,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它们渗透到不同语言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用品到哲学概念,可谓是“无处不在”。.............
  • 回答
    近几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交流的深入,汉字体系也在不断地“新陈代谢”。当然,说“新造汉字”可能稍显笼统,更准确地说,是汉字在形、音、义上的演变和扩展,其中不乏一些是人们为了适应新事物、新概念而创造出来的,或是对旧有字词进行组合、改造而成的。在近代,最显著的一种“新造”现象,就是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