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汉字的本字就是它去掉偏旁的形式?

回答
“本字”与“去掉偏旁”:汉字演变的妙趣横生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演变过程充满了智慧与艺术。当我们深入探究汉字的构成,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字,就像是从一个更基础的“本字”中“剥离”了某些部分而形成的。这里的“本字”,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字源”,而是指一个字的基本构成元素,去掉某些特定偏旁后,就能得到另一个意思相近或相关的字。这种“去掉偏旁”形成的汉字,往往能让我们窥见汉字造字时的逻辑和形义联系,充满了趣味性。

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层层剥离”的造字智慧。就像在雕塑作品中,艺术家在粗糙的石头上层层打磨,最终呈现出精美的形象。汉字也是如此,基础的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法,在长期的演变中,又衍生出这种“去掉偏旁”的精妙关系。

一、 以“意”为“本”:会意字的“减法”

许多会意字,本身就是两个或多个字组合而成,传递一种复合的意义。当我们把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我们这里语境下的“偏旁”)去掉,剩下的部分往往也能独立成字,并且与原字的意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原字意义的延伸或侧重。

“休”与“人”: “休”字,上面是“人”,下面是“木”。字的本意是指人在树下休息。如果把“人”这个偏旁去掉,剩下的是“木”。“木”本身就代表树木。这里,“休”字将“人”与“木”结合,强调的是“人在木下”的动作和状态,而“木”则回归了其作为事物的基本含义。从这个角度看,“木”可以被视为“休”字构成元素中的一个“本”。

“从”与“人”: “从”字,是两个人并排而行。它表达的是跟随、顺从的意义。如果我们去掉其中一个“人”,剩下的是一个“人”。“人”当然是人的基本形象。在这里,“从”字通过“人”的重复来表达“跟随”的意义,而单独的“人”则代表个体。可以说,“人”是“从”字最核心的构成要素,没有“人”,也就没有“从”。

“众”与“人”: “众”字,是由三个“人”字组成,表示多人。去掉两个“人”,剩下的是一个“人”。“众”字的意义强调的是“多”,而“人”则代表个体。这种关系,同样可以用“减法”来理解:从“多”的聚合体(众),回归到构成聚合体的基本单位(人)。

“明”与“日”/“月”: “明”字,通常被解释为“日”与“月”的组合,日月同辉,故为光明。如果我们只看“日”或者“月”,它们本身都代表光照,是“明”的来源。但若要更进一步,“明”字去掉“月”剩下“日”,“明”字去掉“日”剩下“月”,则“日”和“月”都可以被看作是构成“明”的“本”。它们各自独立成字,并且都蕴含着“光”的意义,而“明”则将这种光照进一步具象化和强调。

二、 以“形”为“本”:象形字与表意字的“减法”

象形字是汉字最早的造字方法,它们模仿事物的形状。当一个象形字被赋予更复杂的含义,或者被进一步简化时,其原始的象形结构中的一部分,就可能独立成字,并保留了那一部分的原始象形意义。

“刀”与“刂”/“刂”: “刀”字本身就是一个象形字,描绘了刀的形状。很多形声字,如“切”、“割”、“削”等,其右边的“刂”部,都来自于“刀”的变形。这里,“刀”的独立字形就是“刂”的“本”,而“刂”作为偏旁,也保留了“刀”的锋利、切割的意义。反过来,如果我们从“切”这样的字中去掉“卩”部,剩下“刀”,也是一种“去掉偏旁”得到“本字”的体现。

“舟”与“凡”: “舟”字,象形水上之船。而“凡”字,在“舟”的上面加了一横,表示船的甲板或遮蔽物,也引申为“普通”、“一般”。如果我们从“凡”字去掉上面那一横,剩下的是“舟”。“舟”字本身的象形意义非常明显,它就是“船”这个事物的基本形态。在这里,“舟”可以被看作是“凡”字构成中保留了原始象形意义的“本”。

“鼎”与“日”: “鼎”字,是一个象形字,描绘了古代煮食物的器具。其上半部分,有人认为是从“日”字演变而来,或者包含了“日”的结构。但更直接的关联是,“鼎”字上部的“口”,以及中间的“眼”,都与“容器”的形态有关。如果我们把“鼎”字的上半部分看作是一种“概括”,去掉后剩下“口”或更简化的形状,虽然不直接是“日”,但“日”字在某些字形演变中,也确实扮演了象征“圆形”、“头部”等角色。不过,更准确的说,可能是“口”或者“鼎”字简化后的中间部分,可以被看作是承载其“容器”形态的“本”。

“田”与“口”: “田”字,象形一块块被水田埂分隔开的农田。它本身就是一个象形字,描绘了田地的格子状结构。而“口”字,虽然起源于口鼻的形状,但在很多字中,“口”也被用作表示“容器”或“空间”的图形符号。如果我们将“田”字看作是多个“口”(代表分隔的田块)的组合,那么“口”可以被看作是构成“田”字的“本”。“田”字去掉中间的竖横隔,剩下的是“田”字的四个边框,而这四个边框合起来,与“口”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代表着一个封闭的空间。

三、 以“声”为“本”:形声字的“减法”

形声字是汉字最主要的造字方法,由形旁(表示意义)和声旁(表示读音)组成。在这种结构下,声旁往往是一个独立的字,并且保留了它自身的读音。去掉形旁,剩下的声旁,自然就是这个形声字的“声之本”。

“河”与“可”: “河”字,形旁是“氵”(水),表示意义与水有关,声旁是“可”。如果去掉“氵”,剩下的是“可”。“可”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字,有其独立的读音。在这里,“可”是“河”字的声旁,保留了“河”的读音,而“氵”则表明了“河”的意义是河流。

“江”与“工”: “江”字,形旁是“氵”(水),声旁是“工”。去掉“氵”,剩下的是“工”。“工”字本身就是一个字,读音也保留在“江”字中。

“林”与“木”: “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表示树木很多。严格来说,这不是典型的形声字,而是会意字。但如果从结构上看,“林”可以被拆解成“木”加上一个“木”,所以“木”是构成“林”的“本”。

“树”与“又”: “树”字,形旁是“木”,声旁是“又”。去掉“木”,剩下的是“又”。“又”字本身就是一个字,读音保留下来。

四、 “去”与“存”之间的联系

这种“去掉偏旁”的现象,并非简单的拆分,而是揭示了汉字内部精妙的逻辑关系:

意义的聚焦与延伸: 被去掉的偏旁,往往是赋予字特定意义的部分(如“氵”代表水,“人”代表动作)。去掉后剩下的“本字”,则可能保留了原始的形体,或者更侧重于整体意义的某种表现。
声音的传承: 在形声字中,声旁是声音的载体,去掉形旁,声旁独立,其读音就成为了新字的读音。
结构的精简与回溯: 有些复杂的字,其构成元素本身就是更基础的字。去掉一部分,可以回溯到这个更基础的“本字”。

总结

汉字的“去掉偏旁”现象,是汉字演变过程中一种充满智慧的体现。它让我们看到,汉字并非僵化的符号,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相互关联的有机体。通过这种“减法”的视角,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字的形义关系,更能体会到古人造字的巧妙构思,感受到汉字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这种“本字”与“去掉偏旁”的联系,就像是一场文字的“寻根之旅”,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更深层次的逻辑与趣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這是次是手機編輯,見諒。

闡明主要迻步:有哪些古字或本字是比现在的规范字更简单的?(長期更新)

  1. 「祭」,本字即無「示」的「祭」,从「肉」从右手象形「又」,古祭祀場景。
  2. 「禮」本字即「豊」。
  3. 「祗」本字即「示」,「示」簡軆字是「丅」,「丅」上加短横飾筆,左右加「八」形飾筆,就變成了「示」。(和「下」《說文》古文僅是同形字)。
  4. 「稱」本字即「爯」。
  5. 「秫」本字即「朮(舊字形)/术(新字形)」(和「術」簡化字僅是同形字)。
  6. 「私」本字即「厶」。
  7. 「穫獲」本字即「蒦」,「蒦」又本不从「雈」僅从「隹」即「隻」(以手爪住鳥,和今數詞「隻」僅是同形字)。
  8. 「新」簡軆僅从「斤」「辛」聲,不从「木」。
  9. 「親」不从「木」,是和「新」頪化了,左本僅為「辛」聲。
  10. 「牀床」本字即「爿」。
  11. 「極」本字即「亟」,「亟」本無「口」、「又」,从二横从「人」,會人頂天立地之意。
  12. 「柯」本字即「丂」。
  13. 「杵」本字即「午」。
  14. 「柲」本字即「必」,「必」本又無「八」。
  15. 「樹」本字即「尌」,「尌」本字即「权」(和「權」簡化字僅是同形字)。
  16. 「框」本字即「匡」,古是「㞷」(往)聲的「匩」。
  17. 「櫃」本字即「匱」。
  18. 「欄攔」本字即「闌」。
  19. 「杖」本字即「丈」。
  20. 「枝」本字即「支」。
  21. 「杸」本字即「殳」。
  22. 「楂」本字即「査」。本有同病相憐的「楳」,「楳」之本字即「某」,可「楳」換成「每」聲造「梅」了。
  23. 「栖棲」本字即「西」。
  24. 「柄」本字即「丙」,「丙」又本無上横。「丙」又有另一穜加「口」蕃軆字「冏」,「商」、「矞」今所从。
  25. 「商」本字即無口「商」。
  26. 「同」本字即無口「同」。
  27. 「咎」本字即「处」(和「處」簡化字僅是同形字)。
  28. 「唱」本字即「昌」。
  29. 「噪」本字即「喿」。
  30. 「右」本字即「又」。
  31. 「周」本字即無口「周」。
  32. 「旨」本字即「⿱匕口」。
  33. 「者」本从「口」。
  34. 「皆」本从「口」。
  35. 「沓」本从「口」。
  36. 「曹」本从「口」,但上本作「㯥」,二「東」。有說从「口」者是「嘈」的本字。
  37. 「審」本字即「宩」,西周加「口」,「口」訛成「甘」,戰國秦「甘」訛成「田」,《說文》篆訛成「番」,明淸刻本按《說文》改成「番」。
  38. 「嗽」本字即「欶」。
  39. 「嘴」本字即「觜」。
  40. 「嗅」本字即「臭」。
  41. 「呬泗」本字即「四」。
  42. 「四」本字即「亖」。
  43. 「奠」本字即「⿱酉一」。
  44. 「左」本字即無工「左」。
  45. 「佐」本字即「左」。
  46. 「俘」本字即「孚」。
  47. 「俊」本字即「夋」。
  48. 「仰」本字即「卬」。
  49. 「停」本字即「亭」 ,勭名詞分化。
  50. 「作」本字即「乍」,「做」是「作」近古分化的俗字。
  51. 「傑」本字即「桀」。
  52. 「屍」本字即「死」。
  53. 「直」本字即無「L」形的「直」,見「直」舊字形,「徳」即从「直」(右上),横目䝂目無別,横目更古。
  54. 「置」本字即有「L」形的「直」,从「L」形的多有置放義,「委」本字「⿺L禾」、「區」本字「⿺L品/⿺L口」。
  55. 「徳」㝡早作「徝」,西周加「心」又有省掉「彳」的,這才有了「㥁」。而且以上「直」皆是沒有L形的「直」本字,隸楷也多作「徳」。
  56. 「後」本字即「⿱幺夊」。
  57. 「復」本字即「复」。
  58. 「得」簡軆字是「㝵」。
  59. 「御」本字即「⿰午卩」。
  60. 「徵」本字即無彳攵「徵」。
  61. 「徹撤」本字即「⿰鬲又」。
  62. 「從」簡軆字是「从」,實際上隸楷自肰的「从」是「旅」右下角的。
  63. 「役」本字即「伇」。
  64. 「延」本作「㢟」,「㢟」又本作「⿰彳止」。
  65. 「遨」本字即「敖」。
  66. 「敖」本字即無攵「敖」,「敖」左从三重「屮」从「人」,會人出斿之意,古又本从一「屮」,増蕃為二「屮」,㝡後増蕃為三「屮」。
  67. 「遊游」本字即「斿」。
  68. 「逢」本字即「夆」。
    1. 「縫」本字即「綘」,居延簡甲1734A、《漢印徵》、西陲簡51.15也都印證了這點(小學堂字形演變 (sinica.edu.tw))。《漢印徵》的漢印還是「綘」篆字,無奈《說文》沒看上簡軆「縫」。
  69. 「遘」本字即「冓」。
  70. 「邊」本字即「臱」,商周文字又無「方」作「⿱自[丙無上短横簡軆]」。
  71. 「逆」本字即「屰」。實際上「屰」是倒「大」(正視人形)。
  72. 「逮」本字即「隶」(和「隸」簡化字僅是同形字)。
  73. 「逃」本字即「兆」。
  74. 「瓮」本字即「公」。
  75. 「甑」本字即「曽」。
  76. 「曽」本字即「⿱八田」。
  77. 「疾」本字即「疒」,但吞并了疾速的「疾」,疾速的「疾」本字即「⿷大矢」。
  78. 「疹」本字即「㐱」。
  79. 「雲」本字即「云」。
  80. 「糧」本字即「量」,「量」下即「東」。
  81. 「氣」本字即「气」。
  82. 「汽」本字即「气」。
  83. 「餼」本字即「氣」。
  84. 「蠆」本字即「萬」。
  85. 「虺」本字即「虫」(和「蟲」簡化字僅是同形字)。
  86. 「蛇」本字即「它」。
  87. 「黑」本字即無火「黑」,「大」隸定成「土」。
  88. 「陷」本字即「臽」。
  89. 「陰」簡軆字是「侌」,「侌」簡軆字又是「会」(和「會」簡化字僅是同形字,从「云」「今」省聲,今「金」字仍如此)。
  90. 「陽」本字即「昜」,「昜」亦本作「⿱日丂」。
  91. 「陶」本字即「匋」。
  92. 「陲」本字即「垂」。
  93. 「霸」本字即「䩗」。
  94. 「電」本字即「申」。
  95. 「塞」本字即無土「塞」。「塞」是四工「㠭」隸定,但實際商代僅从二「工」,周秦増蕃。
  96. 「城」本字即「成」。
  97. 「墟」本字即「虚」。
  98. 「塊」本字即「凷」。
  99. 「堂」本字即「冂」。
  100. 「疆」本字即「畺」,簡軆字「畕」。
  101. 「麻」本字即無广(實為「石」簡軆字「厂」)「麻」,非「林」,見舊字形。
  102. 「磨」本字即為「麻」,「麻」本从石簡軆字「厂」而不从「宀」省文「广」,戰國楚系「厂」迻至下又加「口」増蕃作文字作「[無广麻]石」,今皆以「麻」為「[無广麻]」,便成「磨」。
  103. 「磬」本字即「殸」。
  104. 「砥」本字即「厎」。
  105. 「礪」本字即「厲」。
  106. 「岸」本字即「厈」。
  107. 「崖涯」本字即「厓」。
  108. 「漾」本字即「羕」。
  109. 「溢」本字即「益」,但二字不是叚借分化,而是本字表更虚的意思。
  110. 「源」本字即「原」。「原」平地義是叚借「邍」,「邍」本作「⿱夊豕」,「备」亦是戰國六國文字構形(和「備」簡化字僅是同形字)。
  111. 「漏」本字即「屚」。
  112. 「潤」本字即「閏」。
  113. 「淵」本字即「淵」右,「淵」右訛自「囦」。
  114. 「酒」本字即「酉」,古埃及聖書軆亦以酒尊象形表示酒。
  115. 「瀰」本字即「彌」。
  116. 「帥」本字即「⿰丨⿱彐彐」,加「巾」後頪化成「㠯」,明淸刻本又因《說文》宂一撇。
  117. 「㡌」本字即「冃」。
  118. 「冕」本字即「免」。
  119. 「綴」本字即「叕」。
  120. 「經」本字即「巠」。
  121. 「糾」本字即「丩」。
  122. 「率」本字即無亠十「率」。
  123. 「繼」本字即「㡭」,「㡭」又本無右下匡,是和古文字「糿」頪化所致。
  124. 「罔網」本字即「冈网」,「网」簡軆字是「冈」,冈義的「罒」皆本作「罓」,「冈」和横「目」相溷淆。
  125. 「羅」本字即「䍜」,「䍜」今音是訓讀「罩」。
  126. 「終」本字即右上角「夂」,絲綫終結象形。
  127. 「座」本字即「坐」,勭名詞分化。
  128. 「底」本字即「氐」。
  129. 「庭」本字即「廷」,分化朝廷和庭園。
  130. 「廠」本字即「敞」。
  131. 「挺」本字即「廷」右上。
  132. 「奉」本字即「⿱丰廾」,「廾」雙手象形,複加「手」旁,手旁重複了。
  133. 「捧」本字即「奉」。
  134. 「搜」本字即「叜」(叟),「叟」本字「傁」。
  135. 「援」本字即「爰」 。
  136. 「插」本字即「臿」。
  137. 「捋」本字即「寽」。
  138. 「抓」本字即「爪」。
  139. 「持」本字即「寺」。
  140. 「捷」本字即「疌」。
  141. 「撲扑」本字即「攴攵」。
  142. 「攆」本字即「輦」。
  143. 「攀」本字即「樊」。
  144. 「攛躥」本字即「竄」。
  145. 「趾」本字即「止」。
  146. 「走」本字即無止「走」,「大」隸定成「土」,「大」的手臂「一」形作「ㄣ」形。「奔」也从「走」。
  147. 「疑」本字即「疑」左,「疑」的「矢」是「大」訛變的。
  148. 「麥」本字即「來」,「來」本無上横。
  149. 「愛」本字即「㤅」,不是「夊」部(《說文》)也不是「爪」部(中國大陸字典)。
  150. 「憂」本字即「㥑」。
  151. 「慶」本字即無夊「慶」。
  152. 「舞」本字即「無」。
  153. 「肱」本字即「厷」。
  154. 「胸」本字即「匈」。
  155. 「背」本字即「北」。
  156. 「腰」本字即「要」。
  157. 「腋」本字即「亦」。
  158. 「骨咼」本字即「冎」。
  159. 「鶴」本字即「隺」。
  160. 「鸛」本字即「雚」,「雚」簡軆字「雈」。
  161. /「鵲䧿」本字即「舄」,「寫」、「潟」的聲符。
  162. 「然」本字即「肰」。
  163. 「燃」本字即「然」。
  164. 「焚」簡軆字是「杰」(和「傑」簡化字和俗字僅是同形)。
  165. 「熒」本字即無下火「熒」,「冖」實為「乂」形隸定,「熒」本為交叉火把象形字。
  166. 「煦」本字即「昫」。
  167. 「熙」本字即「巸」。
  168. 勭物「熊」本字即「能」,「熊」是熊熊大火的「熊」。
  169. 「燙」本字即「湯」,「湯」本義即熱水。
  170. 「燐磷」本字即「粦」,但「舛」是後加的,「粦」本从「大」从4點,「大」今訛成「十」形頪化成「米」。
  171. 「燎」本字即「尞」,「尞」本是「木」㒳側各一短豎,一般這樣的短豎隸作「八」形楷又㤅作倒「八」形,其實「尞」上「大」即「木」省。
  172. 「爐鑪」本字即「盧」。
  173. 「耀」本字即「燿」。
  174. 「輝」本字即「煇」。
  175. 「暴」本字「虣」,「虣」簡軆字是「⿰虎戈」。
  176. 「曝」本字即「暴」。
  177. 「暮」本字即「莫」。
  178. 「莫」簡軆字是「䒤」。
  179. 「協」本字即「劦」。
  180. 「葉」本字即「枼」,亦是今通用的「頁」字的本字,权枼引伸為薄片。
  181. 「菓」本字即「果」。日本㤅用此字。
  182. 「草」本字即「艸」,「早」是後加聲符/聲旁。「草」為「皂皁」本字。
  183. 「藝蓺」本字即「埶」,「埶」左「坴」為「⿱木土」所訛。
  184. 「葩」本字即「皅」。
  185. 「蒸」本字即「烝」。
  186. 表儋重義的「荷」本字即「何」。
  187. 「華」本字即無艸「華」。
  188. 「懵」本字即「瞢」。
  189. 「悅」本字即「兌」。
  190. 「懷」本字即「褱」。
  191. 「憫」本字即「閔」。
  192. 「刎」本字即「勿」。
  193. 「刈」本字即「乂」。
  194. 「劃」本字即「畫」。
  195. 「創」本字即「刅」。
  196. 「梁樑」本字即「⿱刅木」。
  197. 「粱」本字即「⿰米刅」。
  198. 「封」本字即「丰」,加「又」,「又」増蕃成「寸」,本字「丰」又訛成了「圭」。
  199. 「鉞」本字即「戉」。
  200. 「鋁」本字即「吕」,「吕」又常叚借「郘」(以地名為姓,「郘」後起本字,戰國楚簡所用)。
  201. 「錶」本字即「表」。
  202. 「鍁」本字即「杴」。
  203. 「論」本字即「侖」。「亼」即倒「口」,出口成冊。
  204. 「讎」本字即「雔」,但商周文字「雔」左是朝右的「隹」,「雔」本身二鳥相對會意。
  205. 「饗」本字即「卿」。
  206. 「嚮向」本字即「卯」(非今「戼」俗字),从二跽坐人形「卩」相對。
  207. 「響」本字即「向」。
  208. 「贛」本字即「⿰章丮」。
  209. 「賓」本字即「⿱宀万」。
  210. 「富」本字即「畐」。
  211. 「宵」本字即「肖」。
  212. 「廊」本字即「良」。
  213. 「廩」本字即「㐭」。加「禾」増蕃,又加「广」重複表義。
  214. 「鄙」本字即「啚」。
  215. 「穡」本字即「嗇」。
  216. 「鬍」本字即「胡」。
  217. 「鬚」本字即「須」。
  218. 「髵」本字即「而」。
  219. 「環」本字即「睘」。
  220. 「現」本字即「見」。
  221. 「圍」本字即「韋」。
  222. 「圃」本字即「甫」,「甫」本从「屮」从「田」,「屮」聲化成「父」,「田」又訛成「用」。
  223. 「通」本从「用」聲。
  224. 「痛」本从「用」聲作「痈」(和「癰」簡化字僅是同形字)。
  225. 「犧」本字即「羲」,「羲亅又本不从「義」聲而僅从「我」,無「羊」。
  226. 「牢」本字即無牛「牢」,非「宀」,古文字「牢」不从「宀」而是韋闌象形字,隸楷頪化成「宀」,其實意符「牛」是多餘的,又可換成「羊」又可沒有,如果沒有也不會頪化成「宀」了。
  227. 「敷」本字即「尃」。
  228. 「敬」本字即「茍」,「茍」本字即「节」(上應為「卝」或「䒑」,「羊」的羊角頭的不同隸定,跟「節」簡化字僅是同形字)。
  229. 「務」本字即「敄」。
  230. 「發」本字即「㢭」,後聲化成「癹」聲。
  231. 「鼻」本字即「自」,加「畀」聲分化。
  232. 「盧」本字即無「虍」聲「盧」,當肰「皿」也是後加的,使「盧」象形初文㝡夂頪化成「田」形。
  233. 「嶽」本字即「岳」。
  234. 「旗」本字即「㫃」,《說文》以為「㫃」為「偃」初文不塙(确),古文字「㫃」皆讀作「旗」,戰國加「其」聲。
  235. 「飼」本字即「食」,加聲符「司」分化被勭義。
  236. 「糴糶」本字即「䊮」,加意符「入」、「出」分化勭詞義。
  237. 「賣」本字即「買」,加意符「出」分化被勭義。
  238. 「授」本字即「受」,加意符「手」分化主勭義。
  239. 「貌」本字即「皃」。
  240. 「箕」本字即「其」,「其」又本無「丌」,「其」上的本字其實頪化成「甘」了,内本應作「ㄨ」形,隸變作「十」形,後世隸楷又渻掉了那一豎。
  241. 「筆」本字即「聿」。
  242. 「簋」本字即「皀」。
  243. 「盤槃」本字即「凡」。
  244. 「服」本字即「服」右。服裝个「服」本字是「備」右。
  245. 「乘」本字即「㚓」,人乘木上,西周「大」變有足蕃軆加「舛」,後「大」省作「亠」作「椉」,又隸變成「乗」或「乘」,其實隸楷「乗」更多,「乘」變流行是明淸刻本以後。
  246. 「類」本字即「頪」。
  247. 「飇飆」本字即「猋」。
  248. 「匾」本字即「扁」。
  249. 「轉」本字即「專」,但「專」叚借了「嫥」。
  250. 「窗」本字即「囪」。
  251. 「學」本字即無子「學」,簡軆字省二「爪」。
  252. 「契」本字即「㓞」。
  253. 「聰」本字即「悤」。「悤」本字是「⿱丨心」,古文字「丨」形都變成了「十」形(本來到戰國仍是「⿱十心」),但這字上變成「⿱厶心」,又把「窗」本字字「窓」的「穴」的「八」割給其,成為「忩」,簡化字把正、倒「八」互換、「厶」、「口」形互換的「忩」當作「総」跟以「彔」為「錄」如出一轍。
  254. 「眼」本字即「艮」。
  255. 「戣」本字即「癸」。
  256. 「乃」,雖字典歸「丿」部,但古無「丿」,僅是起筆拉長又斷開。
  257. 「俎」本字即「且」。
  258. 「凱」本字即「豈」。
  259. 「鼓」簡軆字是「壴」。
  260. 「羽」簡軆字是「习」(「習」簡化字僅是同形字)。
  261. 「鞭」本从「攴」「免」省聲(省「儿/人」),「卞」疑為「鞭」本字省「攴」的「又」的遺存。
  262. 「便」本从「亻/人」「鞭」初文聲。
user avatar

嘭,本字为彭,壴象立鼓形,彡会击鼓意,合起来就是击鼓声。后加口部表示象声,原字作姓氏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