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向日本二次输出的汉字词语有哪些?

回答
中国向日本输出汉字词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并且至今仍在持续。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二次输出”,而是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持续的、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演变。

要理解中国向日本二次输出的汉字词语,我们需要从历史背景、输出方式、词语特点以及现代发展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历史背景与汉字传播

第一次汉字输入(公元1世纪前后至今): 中国的汉字最早是通过书籍、佛教经典、遣隋使和遣唐使等官方和民间交流途径传入日本的。这些汉字成为了日本书写和记录的工具,并逐渐融入了日语。早期传入的汉字词语,如“山”(やま)、“川”(かわ)、“月”(つき)等,都是基础的、表意的汉字,它们与日语固有词汇结合,构成了日本词汇的基石。同时,大量的中国古典文献,如儒家经典和史书,也带来了当时的汉语词汇。

“二次输出”的定义理解: “二次输出”这个概念在日本语言学界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严格定义的术语。但如果将其理解为在已经传入汉字并形成日语词汇体系之后,再次从中国引进新的汉字词语,或者因时代变迁而对原有词汇进行概念更新和再输入,那么这个过程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具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二次输出”的特点与时期划分

“二次输出”可以被理解为在以下几个时期和方式进行的:

1. 中国古代的后期(宋、元、明时期): 尽管日本在平安时代以后,已经发展出自己的假名书写体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早期传入的汉字词汇,但中国在此后各个朝代的文化和科技发展,仍然不断地向日本输出新的概念和词汇。
佛教和哲学词汇: 随着佛教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新的佛教经典和哲学思想的传入,带来了新的汉传佛教词汇,例如“涅槃”(ねはん)、“禅”(ぜん)、“因果”(いんが)等,尽管其中一些词汇的最初输入可能早于宋代,但在宋代以后,随着佛学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理解和用法,以及更具体的表达方式被引入。
科技和工艺词汇: 中国在天文、历法、医学、建筑、农业等领域的知识,也随着交流不断传入日本。例如,宋代的科技书籍,明代的医学著作等,都会带来相关的技术词汇。

2. 近世(江户时代)的再输入与词汇创新:
荷兰语等西方词汇的汉译: 江户时代是日本锁国时期,但通过长崎的荷兰商馆,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开始传入。当时日本的学者为了翻译这些外来词汇,大量借鉴了中国已有的汉字词汇,或者创造新的汉字组合。这种汉字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汉字词汇体系的“二次应用”和“再输出”。例如,一些早期的西方科学概念,如“科学”本身(早期可能来自中国,但近代日本对其进行了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以及许多物理、化学、医学名词,最初都是通过汉字翻译的。虽然这些词汇的“源头”是西方,但其“载体”和“形式”是通过汉字完成的,而且在汉译过程中,可能也受到过中国古代词汇的影响。
中国国内新词的传入: 尽管存在锁国政策,但与中国商人的贸易和部分文化交流仍然存在,中国国内出现的一些新词汇和概念,也会通过民间渠道传入日本。

3. 近代(明治维新以后)的“逆输入”与汉语词汇的新发展: 这是一个最显著的“二次输出”时期,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很多时候是日本创造了新的汉字词,然后这些词汇又被中国借鉴并普及使用。
日本对西方概念的汉字化: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思想,大量创造了新的汉字词汇来翻译西方概念。例如,“哲学”(てつがく)、“科学”(かがく)、“民主”(みんしゅ)、“共和”(きょうわ)、“经济”(けいざい)、“社会”(しゃかい)、“电话”(でんわ)、“汽车”(じどうしゃ)等,这些词汇很多都是日本学者在吸收西方知识时创造或重新组合的。
这些新词汇的“逆输入”中国: 随着中日两国交流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清末和民国时期,日本的这些新汉字词汇大量传入中国,并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成为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可以说是中国向日本输出汉字之后,日本通过汉字创造了大量新词,再反过来“输出”给中国的一种特殊“二次输出”。
原因:
语言上的契合度: 汉字本身是中国的文字,其结构和意义系统对中国读者来说更加易于理解。
时代的需求: 中国在近代同样面临着学习西方、国家变革的时代需求,急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概念来描述新的事物和思想。
中日交流的便利: 两国地理相近,文化渊源深厚,交流比直接从西方引入更容易。

4. 现代(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国内新词汇的传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也产生了大量的新概念和新词汇,如“互联网”(インターネット)、“电子商务”(eコマース)、“高铁”(新幹線,虽然在日本发明,但在中国发展迅速,相关概念在中国也产生了新的表达)、“共享单车”(シェアサイクル)等。这些词汇,虽然很多源自西方,但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汉字表达,也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日本,或者被日本借鉴其汉字形式来描述相似的概念。
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和再输出: 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也愈发重要。例如,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概念,如“文化产业”(カルチャー産業)、“一带一路”(一帯一路)等,在国际传播中,其汉字表达的意义和内涵,也会对日本的理解和使用产生影响。

具体的“二次输出”词汇举例(侧重于近代日本创造再输入中国的情况)

前面已经提到,近代日本创造了大量汉字词汇并逆输入中国,这是“二次输出”最显著的体现。以下是一些例子,它们在早期汉字输入时可能没有这样的意思,或者在日文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然后又回到中国:

科学 (かがく / kágaku): 虽然“科”和“学”在中国古籍中都有使用,但作为“Science”的翻译,这个词在日本被广泛确立。
哲学 (てつがく / tetsugaku): 翻译自“Philosophy”。
民主 (みんしゅ / minshu): 翻译自“Democracy”,意为人民做主。
共和 (きょうわ / kyōwa): 翻译自“Republic”,意为共同治理。
经济 (けいざい / keizai): “经世济民”的缩略,在日本被广泛用来指代“Economy”。
社会 (しゃかい / shakai): 翻译自“Society”。
电话 (でんわ / denwa): “电”指电力,“话”指说话,组合而成“Telephone”。
汽车 (じどうしゃ / jidōsha): “自动”指自动行驶,“车”指车辆,合为“Automobile”。
政治 (せいじ / seiji): 虽然中国古已有之,但在近代被用于“Politics”的翻译,其涵盖的范围和侧重点在日本语境下有所发展,后又影响了中国。
艺术 (げいじゅつ / geijutsu): 翻译自“Art”。
文学 (ぶんがく / bungaku): 翻译自“Literature”。
医学 (いがく / igaku): 翻译自“Medicine”。
数学 (すうがく / sūgaku): 翻译自“Mathematics”。
物理 (ぶつり / butsuri): 翻译自“Physics”。
化学 (かがく / kagaku): 翻译自“Chemistry”。
经济学 (けいざいがく / keizaigaku): 经济 + 学。
法律 (ほうりつ / hōritsu): 虽然中国古已有之,但在近代被广泛用于“Law”的翻译。
革命 (かくめい / kakumei): 在近代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含义,并大量传入中国。
国家 (こっか / kokka): 翻译自“State”或“Nation”。
民族 (みんぞく / minzoku): 翻译自“Nation”或“Ethnic group”。
资本主义 (しほんしゅぎ / shihonshugi): 翻译自“Capitalism”。
社会主义 (しゃかいしゅぎ / shakaishugi): 翻译自“Socialism”。

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双向性与复杂性: 语言的交流是双向的。中国向日本输出汉字和词语,日本也同样从中国借鉴和吸收,并在自身语境下创新,再反哺中国。这种交流是动态的、复杂的。
词义的演变: 许多汉字词语在传入日本后,其词义或用法可能发生了微妙的演变,当这些词语再次传入中国时,也可能带着这些新的语境或用法。
“二次输出”概念的模糊性: 如前所述,“二次输出”并非一个严格的语言学定义。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持续的、动态的汉字词汇的再吸收和再创造过程。最典型的就是日本近代对西方词汇的汉字化以及这些词汇的逆输入中国。

总而言之,中国向日本输出汉字词语是一个从未中断的文化现象。而所谓的“二次输出”,更准确地说,是在早期汉字输入基础上,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化以及新的思想概念的引入,汉字词汇在中国和日本之间进行的持续的、动态的互动和演变过程,其中日本在近代创造大量汉字词汇并逆输入中国是其中最显著的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首先厘定了“几何”这个科学名称,并创制了诸如“点”、“线”、“直线”、“平面”、“曲线”、“对角线”、“并行线”(平行线)、“直角”、“钝角”、“三角”、“面积”、“体积”、“相似”、“外似”等等新词汇,引入了西方科学的新概念;

1613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也创制了诸如“平方”、“立方”、“开方”、“乘方”、“通分”、“约分”等等新词。

1602年利玛窦为李之藻印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撰写的总论和各部分说明,厘定了“地球”、“南北二极”、“北极圈”、“南极圈”、“五大洲”、“赤道”、“经线”、“纬线”等等一批地理术语,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著的《浑盖通宪图说》中出现了“天体”、“赤道”、“子午规”、“地平规”、“天地仪”、“地球仪”等天文地理术语。

1627年葡萄牙人傅讯际和李之藻合译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名理探》就出现了“明确”、“解释”、“剖析”、“推论”等词,

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1623年译著的《西学凡》和《职方外纪》二书,已经创制了诸如“原罪”、“采取”、“处置”、“救世主”、“造物主”、“公法”、“文科”、“理科”、“法科”、“法学”、“地球”、“大西洋”、“热带”等词汇

在中国人士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的配合下,西方人士马礼逊、丁韪良、傅雅兰等译著了诸如《万国公法》、《佐治刍言》、《微积溯源》、《三角数理》、《电学》、《声学》、《光学》、《以太说》、《地学浅释》、《化学鉴原》、《公法总论》、《几何原本》后九章等等西方书籍文献。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著,于1864年刊行的《万国公法》,就厘定了遗产、惯行、关涉、管制、限定、权利、交战、固辞、国权、遵守、臣民、专管、宣战、大局、追求、通知、特派、法院、民主、友谊、维持、异邦、会议、管辖、议定、权威、权利、公法、国政、国法、国民、战时、战争、法院、盟约等新词,并传入日本,被日本视为国际公法范本。

之后日本于1866年出版的《毕洒林氏万国公法》和1868年出版的《泰西国法论》采用中国《万国公法》相同的法律词汇术语达250余例。

傅雅兰等译著,并由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85年出版的《佐治刍言》,创制新词涉及面颇广,如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等学科名称至今仍被沿用,创作了“执照”、“国债”、“银行”、“资本”、“价值”、“物价”、“公司”、“股份”、“工资”、“巡捕”、“空气”、“机器”、“铁路”、“汽车”、“纺织机器”、“煤气”、“自来水”、“自来水公司”、“自来火”等等词语;

首次提出了“动产”、“不动产”的概念,称“动产”为“能移动之产业”,“不动产”为“能传授之产业”,并多次采用了“资本”这个词,提出了“资本”的概念:“所谓资本者,不弟钱财已也,凡值钱之物,如舟车、房屋、铁路及宝石之类,皆可谓之资本。”可当时“资本”一词并未被国人采用,严复、梁启超等均采用“母财”,后来才被传到日本的所谓日源汉字“资本”所取代。[15]

《微积溯源》中厘定了变数、函数、微分、积分、系数、极大值、极小值等术语。《电学》厘定了电极、电线、电钟、摩擦生电等。这些书籍都传到日本,其中的汉语新词也随之直接被借用到日语中去了。

1843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建的墨海书馆,中外人士合作译著刊行了《大美联邦志略》(1851年)、《博物新编》(1855年)、《续几何原本》(1857年)、《植物学》(1858年)、《代微积拾级》(1859年)、《代数学》(1859年)、《全体新论》等书籍,厘定了圆锥、曲线、轴线、代数、微分、积分、系数、椭圆、级数、常数、变数、植物学等等一批术语,并传往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

1844年美国人在澳门开设的花华圣经书房,1845年迁往宁波,1860年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印刷出版了几十种自然科学书籍,如《万国药方》、《格物质学》、《代形合参》、《八线备旨》、《心算启蒙》、《五大洲图说》、《地理略说》等。1877年在上海成立的益智书会,为当时诸多大学堂编译教科书,如《圆锥曲线》、《金石略辨》、《天文揭要》、《光学揭要》、《西学乐法启蒙》、《中西四大致》、《治心免病法》、《化学卫生论》、《热学图说》、《植物学》、《代数备旨》等。

1822年出版的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共三部分六卷),已经将“使徒”、“铅笔”、“消化”、“交换”、“审判”、“法律”、“水准”、“医学”、“自然的”、“必要”、“新闻”、“风琴”、“演习”、“半径线”、“精神”、“单位”、“行为”等词汇与英语进行了对译。

之后,1844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编纂的《英华韵府历阶》将“文法”、“新闻纸”(到现在日本的报纸还称为“新闻纸”)、“金刚石”、“内阁”、“领事”、“码”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4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编纂的《英汉字典》将“直径”、“本质”、“知识”、“机器”、“干事”、“物质”、“平面”、“白金”、“偶然”、“教养”、“交际”、“天主”、“默示”、“同情”、“小说”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69年间出版的由德国传教士罗存德编纂的《英华字典》将“园艺”、“侵犯”、“蛋白质”、“阳极”、“映像”、“副官”、“银行”、“麦酒”、“公报”、“想象”、“碳酸”、“阴极”、“克服”、“保险”、“白旗”、“自由”、“

文学

”、“元帅”、“原罪”、“受难”、“原理”、“特权”、“宣传”、“右翼”、“法则”、“记号”、“随员”、“寒带”、“热带”、“吨”、“恋爱”、“读者”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72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编纂《华英萃林韵府》将“电报”、“电池”、“光线”、“分子”、“民主之国”、“地质论”、“物理”、“光学”、“理论”、“动力”、“国会”、“会议”、“纳税”、“函数”、“微分学”、“代数曲线”、“沿海”、“罗盘”、“闪电”、“午线”、“抛物线”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7]。这些辞典都东传日本,被日本各种英和、和英辞典的编纂所借鉴,为日本学习西方的思想、科技,创造新词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自己开办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海军衙门、税务总司、京师大学堂编译馆、上海的南洋公学、湖北官书局、北洋官书局等。据统计,仅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从1855年(咸丰三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近60年间,共有468部西方科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其中总论及杂著44部,天文气象12部,数学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所译之书内容广泛,包括算学测量、汽机、化学、地质地理、天文、航海、博物、医、工艺、造船及水陆兵法等共180种。今天常用的很多科学名词,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最初定下来的。




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也证实:“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的书籍十数种购回日本,用作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据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注释、加日文翻译解释等程序后,其中的‘汉语’词便也随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语里去了。”[19]

事实完全可以证明,许多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是“出口转内销”的“中国产品”。即使没有日语外来词,中国人照样可以翻译西方科学文献,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正常交流,照样可以做实验报告博士论文。


======

转载摘录,原作者不详。

顺便夹点私货,可以看到上面的时间线从明朝末年直接跨到了鸦片战争,中间200年完全空白。这大清朝还真是阻碍人类进步的绊脚石啊

再附上另一个链接,别人给出了原文,最高票还在把一些出口转内销的东西当成所谓的和制汉语

如何看待《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 - sahwn wang 的回答
user avatar

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二次输出。

对于欧美来说,翻译中国政治术语非常难。大家都能意会的东西,你倒是解释给国际友人听听啊?

翻译成日语就很有意思了: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つの中心」と「二つの基本点」

三严三实:「三厳三実」

改革开放:改革開放

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

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義法制

爱国统一战线:愛国統一戦線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富強民主文明調和の社会主義現代化国家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

命运共同体:運命共同体

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関係

“无产阶级专政”“無産階級独裁”

怎么样,看的懂吧?

还有这个对照翻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向日本输出汉字词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并且至今仍在持续。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二次输出”,而是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持续的、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演变。要理解中国向日本二次输出的汉字词语,我们需要从历史背景、输出方式、词语特点以及现代发展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历史背景与汉字传播 .............
  • 回答
    日本ACG(动画、漫画、游戏)作为“二次元”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和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娱乐的消遣,更在潜移默化中向中国青少年输出了多方面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股浪潮的复杂性在于,它既带来了新鲜的视角和创作灵感,也伴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首先,是视觉美学和叙事方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命题,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二战历史图景。如果德国在1938年放弃了其扩张欧洲的野心,反而选择与中国结盟对抗日本,并以此为契机与中国一道“夹击”苏联,那么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和最终结局,几乎可以肯定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19.............
  • 回答
    要说二战后人均GDP发展最快的,咱们得把时间和经济增长的脉络掰开了聊。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的经济巨擘,在战后的起伏之路,可以说是各自精彩,也各自有其独特的逻辑。先说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二战结束后,日本可谓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当时的日本,跟我们现在想象中的富裕国家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但你别小看日.............
  • 回答
    关于“日本二战前比中国强、二战战败后还是比中国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往往会忽略历史的复杂性和时代背景。一、 二战前:日本的崛起与中国的积弱在二战爆发前,日本确实在多个层面展现出比当时中国更为强大的实力,这主要体现在以.............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日本侵略中国时期,日本士兵的伙食,确实是个非常值得探究的话题。他们的食物来源和种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战况、补给线、地理位置以及士兵的军衔。首先要明确的是,日本陆军和海军的伙食标准是不同的,而且即使在陆军内部,前线作战部队和后方驻守部队的待遇也可能存在差异.............
  • 回答
    要反驳“日本二战时钢质量比中国现在(2019)的还好”这种说法,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来掰扯掰扯,得说得明明白白,让人听了就觉得不对劲。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技术是发展的。 就像你不能用老式电话去跟智能手机比功能一样,论钢材质量,不能简单粗暴地拿两个不同时代、不同技术水平下的产品来比。一、生产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中国人对日本二次元文化的喜爱,在近些年是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人心了。要说起来,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背后有很多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得从历史的脉络上看。二次元文化,尤其是日本动漫和漫画,可以说是最早一批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具有高度文化输出能力的外国.............
  • 回答
    二战如果改写成德国打中国,日本打苏联,这绝对是一场惊世骇俗的剧本。历史的齿轮如果向这个方向转动,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将是灾难性的,而且最终格局的走向,很有可能与我们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德国对华作战: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首先,我们得明白,德国之所以在历史上选择“闪电战”并一路向西,是因为其战略重心、资源.............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日本二战都能建造航母,为什么现在中国都不能掌握建造航母的关键技术?”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技术、经济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跟“AI写”不沾边,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日本在二战时期确实建造了不少航空母舰,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其技术水平是.............
  • 回答
    .......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史料、幸存者的讲述以及历史遗迹中感受到那段沉重的历史。然而,当提到“复仇”,国内社会普遍的态度是理智且复杂的,很少有那种歇斯底里的、鼓吹血腥报复的声音。这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值得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也牵扯到很多实际操作层面的考量。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二创景象。1. 版权与商业利益的考量: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一点。 日本游戏厂商对版权保护非常严格。 日本的ACG(动画、漫画、游戏)产业发展成熟,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行为,虽然大规模屠杀是其中最骇人听闻的一面,但即便没有这种极端暴力,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也绝不会因此动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中国人民反抗的深层原因和日本占领政策的多重性。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人民的反抗绝非仅仅是对屠杀的直接反应。虽然“南京大屠杀”、“三光政.............
  • 回答
    关于中国在足够强大后是否应向日本索要二战赔偿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历史、国际法、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影响。历史背景:战争的创伤与未竟的清算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在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日本在二战中的战略目标并非单一且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战争的进程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日本帝国扩张的根本驱动力:资源、安全与国家叙事首先,必须认识到,日本在20世纪初就萌生了“大.............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历史的 if(如果)和可能性。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如果二战时期的日本没有选择先侵略中国,而是直接把目标放在东南亚,并成功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那么日本是否能赢得二战或者达成有利的和谈。首先,咱们得明白日本当时的战略目标和困境。日本当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
  • 回答
    武藏号战列舰,作为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是人类海军造船史上的一个传奇。它那令人咋舌的吨位、厚重的装甲、口径巨大的主炮,都代表了当时日本海军工业的最高成就。那么,以我们今天中国大陆的造船及炼钢技术,能否复制出这样一艘巨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番。先来认识一下武藏号的“硬核”指.............
  • 回答
    日本之所以在人口密度极高的情况下,仍普遍可见容积率较低的二层建筑,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及政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高密度就必然意味着高容积率的规划,日本自有其独特的考量。首先,我们得从日本的历史与文化说起。长久以来,日本的住宅建筑深受其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 地震.............
  • 回答
    日本的动漫和二次元文化对中国青年一代的影响,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与其简单地将其定性为“文化侵略”,不如说这是一个文化交流、融合,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挑战和影响的过程。动漫和二次元在中国青年群体中的流行现状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日本动漫(通常与“二次元”概念紧密相连,尽管二次元的范畴更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