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服”是一个现象,不同价值观的人群都在这个现象下面进行活动,表面上似乎很有影响力,但是内里是一团乱麻,这种一团乱麻的关系阻碍了“汉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博物馆文创只有故宫一家做得还比较有影响力,其他都是媒体爆炒的结果,言过其实。
2.非遗和这两者都不同。非遗的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是一种技艺或者记忆而不是商品,而且因为其流行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成为了“文化遗产”,就注定不会大火。
3.汉服、博物馆文创和非遗三者的可持续发展,是依托于社会存在一个一个健康有活力的中产阶层,只有这一阶层喜好为具备价值观、技艺等文化要素的产品买单。但是在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上,中产阶层面临着996(没有了解和消费文化产品的时间)、工资低(没有消费文化产品的能力)等各种困境,所以汉服、博物馆文创和非遗三者都不具备大火的条件,能够活下去就已经不容易了。
其实稍微回溯一下过去二十年中国在文化产品上有什么大趋势的变化,就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
非遗并不是难火,而是非遗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需要不断的探索。
咱们国家以前对文化的宣传,对非遗的助力,主要还是集中在刻板印象的强推上。
不论是太极拳、书法、国画、京剧在奥运会舞台上的反复亮相,还是试图通过孔子学院来进行对外输出,效果有一说一,并不是特别理想。
说白了,太高举高打了,京剧别说给老外看了,咱们中国自己的年轻人有多少玩儿明白了的。
这从上至下的推广,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脱离了扶持,就很容易拉胯。
而汉服是怎么火起来的?
汉服本身的概念很大,不是一个单纯的非遗,而是囊括了包括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苏绣和缂丝织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蚕丝织造技艺、传统棉纺织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以及一些地方非遗名录的技术,比如江苏的绒花制作技艺、北京的绢花制作技艺等等。
这些单纯的技艺,一直都存在,可惜一直都是「陋巷无车辙」的状态。
而汉服,不论是从小众文化慢慢出圈,还是之前的穿山之争,背后依靠的都是内循环造血功能的完善。
从制作,到销售,再到潮流,讲究的就是一个,做汉服,商家能赚钱,穿汉服,网红能吸流,消费者愿意购买,从而让汉服进入了一个正向循环。
汉服突破100亿的销售额,2020年光是上半年天猫汉服消费者就破2000万,带热了从汉服工厂、汉服品牌、线下体验店、天猫垂直店,靠的就是商业模式的走通。
博物馆文创也是同样的到底,从最开始博物馆给人死气沉沉的感觉,到推出新奇新锐的周边产品,再借助互联网销售渠道和KOL推荐,走出了新思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故宫文创,2008年就创立了,但是依然是严肃认真的模式,从2013年开始转换思路,开始走萌萌哒的路线,用「奉旨旅行」行李牌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切中了时代潮流,从而构架起了一年10亿的文创市场。
大家再琢磨琢磨,现在非遗传承人最佳的舞台是什么?
其实是各种短视频构建起来的热度,然后用电商进行变现。
归根到底,不论是汉服还是博物馆文创,或者说现在覆盖全网的非遗传承人,除了文化自信崛起下的顺势而为,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变现的发力点。
毕竟,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都要自己能造血才行。
非遗的保护和发展,要靠商业模式的承载和不断创新的探索。
咱们国家非遗现在火起来了,但是非遗名单其实很长,光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1557项,并不是每个非遗项目都取得了现象级的爆红,所以这条路,依然需要上下求索。
非遗创新,本质是要让冷门非遗热起来,让久居深闺的非遗不再是名录上的名字或者纪录片里面的背景,就需要将非遗转化成具有文化价值的流通商品。
在非遗保护里面有个概念,就是生产性保护,只有流动起来,进入商品世界或者流量宇宙,非遗才能真正的具有吸引力,才具有继续生存的空间。
这里面经常出现几个非遗开发的误区,咱们还是要注意。
首先就是传统模式习惯性的是对非遗的文本、图片、实物进行博物馆模式的保存,而忽略了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
而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就需要让传承人在继承发扬过程中,切实的获得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的挂着一个非遗传承人的名头。
其次就是泛商业化的存在。
非遗需要商业化,但是要避免烂商业化,很多非遗都是保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地方非遗开发都是包装成旅游景区民俗体验来进行宣传,过程中往往为了更好的变现扭曲了非遗本质特点,有的地区甚至人工打造一些非遗景观来招揽游客。
这样不光是带来很差的口碑和旅游体验,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文化上的误导。
所以非遗的保护和开发,是个细致活,要创新不要急功近利,要产业化开发不要商业化失真。
在这方面,互联网的加持很重要,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抹平空间差异,让最好的非遗产品展现在最广大的消费者面前。
在不干预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的基础上,淘宝天猫做的就很好,做好了搭台子的工作,从去年推出「识遗计划」开始,目的是要重点保护100项非遗技艺,促成500个天猫品牌和非遗IP进行跨界合作。
到今年,来看结果,效果是挺好的,非遗商品成交过了680亿,接触的用户群体过了一亿人。
而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淘宝平台活跃手工艺非遗店铺就超过2.5万家,用商业零售来反哺手艺人和匠人,从而实现从产业到产品,从实物到传承人都获利的非遗生态圈。
我印象最深的,是庆阳香包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4000多名来自周边贫困地区的绣娘们创新品、开淘宝,把传统香包创新成拖鞋、抱枕、丝巾这些日用品,累计带动了2万多名庆阳妇女学习刺绣、就业增收。
这,就活过来了,通过互联网把非遗技艺需要真正融入当代生活中,实现了在年轻圈层的传播和延续。
而庆阳香包的大女儿,大学毕业以后回家学手艺,小儿子回家运营淘宝店,不光是实现了精神文化的传承,也做到了传承人的继承。
挺好的。
我相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自信的越来越强,有一天,这些宝贵的非遗借助互联网渠道走出国门,也不会再是遥远的梦想。
非遗的传播途径真的很少,
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候了,
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了解非遗的。
基本上还是通过传统的四大传播媒体为媒介,电视一出镜画风唯美,拍摄也都很高端,报纸、杂志都是在讲他们的故事,一直在上升他们的价值。
但是他们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多半是惨淡经营,得不到有效传播和发展。
老家河南,木板年画就发源于河南开封朱仙镇,上大学的时候有幸去过,最著名的整条街紧邻河堤,每个屋里堆满了大大小小木头和各种形式呈现的年画,但是人烟稀少。
当时去参观学习那里的非遗项目实践,其实是当地的人已经做了前期大量的工作,把最简单的一步留给我们实践,我们接触到的是最后一步接近于成品的东西,很有成就感。
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正在做的一些步骤,才了解到里面的弯弯绕绕,每一笔一画都是大有故事,非常讲究,每一件成品的展示是需要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耐心打磨。
其实木板年画大有来头,一直流传的一句话:“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来的历史。
年画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更是民间历史生活的写照,是每一个时代背景下每一代人对新年期望的期许。
非遗是几千年来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产物,是一种手艺的传承,但是传承不应该只有一种形式。
现在所谓的国潮风的兴起,多半都是国潮元素的兴起。非遗也可以成为国潮,把每一个非遗中的元素拿出来作为传播非遗的一部分。
如木版年画的守护人陈学冬所说:“完全可以把这些印在衣服,年轻人都会很喜欢。”年画中每一笔绚丽的色彩,都可以为我们的衣服增添故事,也可以打破原有的旧的对非遗的认知。
之前看到一个新闻说,淘宝天猫上面超过35000家非遗店铺,我相信这是这是一个好的传播趋势,让小众化的非遗走向大众化,使得古老的非遗也可以焕发新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