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元春不喜欢「红香绿玉」,要改成「怡红快绿」?

回答
“红香绿玉” 改成“怡红快绿”,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改名,而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埋设的一个伏笔,牵涉到元春省亲时的心理状态、判词的暗示,乃至人物的命运走向。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细细品味。

首先,我们得回到元春省亲的情境。那可是大观园最辉煌的时刻,是元春这位金陵十二钗之首、国之栋梁,从深宫大内回娘家省亲,享受了人生至高无上的荣耀。此时的元春,虽然位居尊贵,但内心深处,仍然是那个思念家人的二姑娘。她回家的目的,绝不仅仅是“省亲”,更包含了她对过往时光的眷恋,对现实生活缺憾的追溯,以及对未来命运的隐忧。

当时,大家族为元春省亲准备了许多景致,其中有个小亭子,原名“红香绿玉”。这个名字本身很有诗意,红色的香气,绿色的玉石,听起来就很雅致,很有意境。但是,当元春看到这个亭子,看到周围景致的时候,她却说出了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当日也不过是这样,如今加了这‘二’字,还不好?” 接着,她又嫌弃了“红香绿玉”这个名字,要求改成“怡红快绿”。

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得从元春当时的心理说起。

一、对“红香绿玉”的嫌弃:一种微妙的不满与疏离

“红香绿玉”,单看名字,似乎无可挑剔,甚至带了几分皇家贵气。但恰恰是这种无可挑剔,反而让元春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名字的象征性与现实的距离感: “红香”和“绿玉”,都是美好的事物,但它们组合在一起,更像是一种对自然景色的抽象描摹,是一种文人雅士式的审美。元春身处皇家,虽然拥有极致的荣华富贵,但她的生活是被规训、被包裹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囚笼”。“红香绿玉”这种过于纯粹、美好的名字,反而让她觉得与自己身处的现实世界有一种疏离感。她想要的,或许不仅仅是纯粹的美,而是更具生命力、更有人情味的东西。
“玉”字的联想与“二”字的暗示: “红香绿玉”中的“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金玉良缘”的典故,而“金玉良缘”在《红楼梦》中,往往与宝玉、宝钗的结合联系在一起。元春作为宝玉的亲姐姐,虽然身为皇妃,但她对弟弟的命运也必然牵挂。此时的宝玉,正与黛玉情深意切。她会不会对“金玉良缘”有所警惕,对这种过于完美的、似乎注定要实现的“缘分”感到一丝不安? 加上她前面提到的“加了这‘二’字,还不好?”,这里的“二”字可能指代的就是她自己(在家排行老二)。她觉得这个名字虽然雅致,但与她作为“二姑娘”的身份相比,似乎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好”。
名字的“单薄”与内心的“匮乏”: 尽管名字听起来美好,但在元春看来,“红香绿玉”或许显得有些单薄,缺乏一种能够承载她内心复杂情感的厚度。她身居高位,享受着世人艳羡的目光,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对自由的渴望,却是无人能懂的。一个过于精致、过于美好的名字,反而衬托出她内心世界的某种匮乏感。

二、“怡红快绿”的妙处:承载的意蕴与命运的预示

那么,“怡红快绿”又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何能让元春一眼相中并修改呢?

“怡红”的暖意与亲切: “怡红”二字,首先就带有一种温馨、愉悦的意境。它不像“红香绿玉”那样是纯粹的色彩和物质的组合,“怡”字本身就带有“使之欢喜”、“安乐”的意思。这让名字瞬间多了几分人情味,多了几分可以触摸的温暖。对于元春来说,这或许是她回娘家最期待的,也是她最需要的——一种被关爱、被珍视的“怡悦”之感。
“快绿”的活力与生机: “快绿”则更进一步,它不仅仅是“绿玉”那样的静止的颜色,而是有“快”意,是生机勃勃的绿。这种“快”字,可以理解为一种“快速的”、“畅快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快乐的”。它赋予了绿色更多的动态感和生命力。这可能暗示着元春对自由、对快乐的渴望,希望人生能够“快意”地展开,而不是被束缚在深宫之中。
名字的整体意境: “怡红快绿”组合起来,传递出一种舒适、愉悦、充满生机的氛围。这与元春省亲时所希望营造的家庭团聚的温馨景象,以及她内心深处对快乐生活的向往,是高度契合的。
“快”字的深层暗示: 更有意思的是,“快”字。在《红楼梦》的很多语境下,“快”字都带有“很快就会过去”的意味。例如“人生无常,如梦幻泡影,百年好景,能有几何?”,这“百年”就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短暂。当元春看到“怡红快绿”这个名字时,她或许也意识到了这是一种美好的短暂。这“快绿”与其说是生命的活力,不如说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繁华。这与她判词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为女儿原是宝。天不遂人愿人皆知,多情公子空折腰。”以及“昨怜小弟新埋没,今日忽惊园会违。自去人稀莺渐老,后来有谁问芳菲?”的意境是相呼应的。她省亲时享受的荣耀,在大观园的花团锦簇,最终都将如同这“快绿”一般,迅速凋零,化为虚无。

三、作者的匠心:语言的艺术与人物的命运

曹雪芹先生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绝非偶然,这是他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和文学巨匠的精妙构思。

语言的张力与暗示: 一个简单的名字改动,却蕴含了如此丰富的意义。从“红香绿玉”的雅致但略显疏离,到“怡红快绿”的温馨却带着一丝悲凉的预示,曹公用最精炼的语言,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即将到来的命运。
人物性格的刻画: 元春的这个改名举动,也进一步丰富了她的性格层次。她不是一个只会享乐的贵妃,她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情感,甚至能敏锐地捕捉到语言中细微的含义。她也懂得享受当下的美好,但同时又隐隐预感到这种美好的短暂。
伏笔的铺陈: 这个看似不经意的改名,其实是为后面元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她省亲时的“怡红快绿”之乐,最终化为了“空劳牵挂”的悲伤。她的荣耀,她的存在,最终都如“快绿”一般,迅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这种前后呼应,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浑然天成,充满了悲剧的力量。

所以,元春不喜欢“红香绿玉”要改成“怡红快绿”,不仅仅是对名字的个人偏好,而是她内心深处对美好、对亲情、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现实残酷和命运无常的敏锐感知。而“怡红快绿”这个名字,则以一种更为含蓄、更为深刻的方式,预示了元春乃至整个大观园最终的命运走向——曾经的繁华和快乐,终将如那“快绿”一般,迅速流逝,留下一片空寂和悲凉。这正是曹雪芹先生“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艺术功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个修改如果一味从文字功夫的高低上去看,未免胶柱鼓瑟了。

事实上,书里说得明白,贾府使用宝玉的题咏而不是另聘名家,就是为了展现“本家风味”。元春听说此事之前,还稍稍表达过一些见解,改了蓼汀花溆和天仙宝境;等到明白了这些匾额是来博亲切感的,不是来斗文的,哪里还会去计较匾额上的文字功力——况且“绿玉”二字是正正经经的典故,宝玉此匾虽然谈不上文采风流,不过不失是绝对有的,哪里就需要元春出手纠正了呢?

一个人把一个词改成另外一个词,可能有无数种原因,然而解读的人若只是一味强调“哇!改得好好!”,“你看原作,俗不可耐,这一改,清新脱俗!”未免思路窄了。

(话说我真的很想吐个槽:要说俗,十二钗名讳大约没有比“元春”更俗气的了,连贾雨村听了这名字都感慨画风不对……)

要理解元春何以不爱“红香绿玉”,不妨去看情商过人的宝钗怎么应对的:

贵人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才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又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分驰了?……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

“绿玉”改为“绿蜡”,偏正结构不变,“绿”字形容词身份不变,怎么就没问题了呢?

宝钗其实是非常敏锐地嗅出了元春的喜好:元春生在富贵之家,自入宫之后更是享尽荣华,然而骨肉分离之痛,深宫是非之苦,才是她最大的负担,一生富贵并未能带给她快乐。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行参等事。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

故而“红香绿玉”一词没讨着元春的好,不是因为文字功夫不够好,或者修辞用得不够巧,而是在于“香” / “玉”所承载的温柔富贵的意象实为元春隐痛。拟此匾额的宝玉乃富贵闲人,想起富贵来是只有好处的,自然用着毫不手软。而在元春看来,这样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早已是“终无意趣”,“香玉”之美,哪里及得上心情舒畅重要呢?

因此,宝钗教宝玉使用“绿蜡”,用清冷意象的“蜡”取代了富贵的“玉”,就不至于又碍了元春的眼。而元春自己下手改匾额,自然不会单独“回避自己不喜欢的意象”,她也将自己的喜好流露在匾额中:怡红快绿——看着这满园红绿,希望享用这美景的人心里也是舒畅愉快的呢!

这大概是一个富贵至极,却不快乐的人能想到的最美好的祝愿了。

~~~~~~~~~~~~~~~~~~~~~~~~~~~

在此之外,我们不妨也看一看元春一路修改匾额和撰写匾额的记录。她作为一个皇室成员,这些注定要留档的东西除了应制字眼以外,均是以删繁就简,将富贵字眼生活化,尽量减少炫富为方针的:

蓼汀花溆 —— 花溆

天仙宝境 —— 省亲别墅

红香绿玉 —— 怡红快绿

新增匾额:

顾恩思义

梨花春雨

桐剪秋风

荻芦夜雪

元春原本就不善于题咏,这里除了“顾恩思义”是应制作,后面三个也没有比红香绿玉高明到哪去,只是均不曾使用富贵字样。

至于“元春舍弃黛玉”这种说法,我觉得非要解释成曹公的隐喻也就罢了,真要当作元春本意就实在太牵强了——贾家人明知道元妃娘娘不喜欢林黛玉,还让她住“有凤来仪”??这是专程去恶心他们家娘娘的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香绿玉” 改成“怡红快绿”,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改名,而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埋设的一个伏笔,牵涉到元春省亲时的心理状态、判词的暗示,乃至人物的命运走向。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回到元春省亲的情境。那可是大观园最辉煌的时刻,是元春这位金陵十二钗之首、国.............
  • 回答
    在《天道》这部引人入胜的电视剧中,丁元英这样一个深邃、难以捉摸的角色,他的情感选择一直是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为何对肖亚文这样精明干练的女性不为所动,却偏偏倾心于与他有着巨大差异的芮小丹?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丁元英的内在世界、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女性的理解。一、 丁元英的内在世界:对“道”的极致.............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为什么可能不太喜欢日漫中“元气少女”的人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挺有意思的原因,而且往往不是单一的某个方面,而是多种元素叠加在一起,让人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或者“共鸣缺失”。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元气少女”这个标签通常包含的特质。一般来说,她们是: 精力充沛,活力四射: 声音洪亮,行动迅.............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欧美游戏不喜欢带中国元素”这个问题,其实笼统地说“不喜欢”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欧美游戏市场在引入中国元素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挑战、复杂的考量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历史与文化隔阂是根本原因: 文化理解深度不够: 游戏开发是一个需要深度理解文化.............
  • 回答
    这问题我懂!看着身边有人沉迷动漫、游戏,有人为爱豆疯狂打call,你是不是也好奇这俩“爱好”到底有啥不一样?其实,这就像问喜欢吃米饭和喜欢吃面条有什么区别一样,虽然都是“爱好”,但味道、口感、甚至背后的那种满足感,都挺不一样的。我来跟你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象”不一样。喜欢二次元,爱的对象.............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将元清与日本在侵略性上的区别拿出来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权下“侵略”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首先,我们要明确,“侵略”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含义是会变化的。通常我们理解的“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权以武力、政治或经济手段,对他国或他族进行征服、占领.............
  • 回答
    关于李洪元不去起诉以及他与彭林“隔空叫板”华为的行为,这确实是两个值得探讨的事件,它们背后反映了不同的考量、策略和当事人的立场。要详细理解其中的区别,我们需要分别来看。李洪元为什么没有选择起诉?李洪元当年在华为遭遇的事件,核心是他在离职过程中被指控“威胁公司”。最终他虽然被羁押了251天后释放,但并.............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元朝和清朝的建立不被视为中国“亡国”,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涵盖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对“亡国”概念本身的理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分法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细致辨析的复杂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亡国”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含义。通常,“亡国”指的是一个民族政权在内外交困下被另一个政权取代.............
  • 回答
    .......
  • 回答
    丁元英不劝阻三人组退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事不关己”,而是他对人性、商业规则以及“道”的深刻理解所驱使的。他深知,真正的成长往往伴随着痛苦和选择,而强行干预,反而会剥夺他们独立的思考和承担后果的权利。首先,从尊重个体选择的角度来看,丁元英非常明白,商业合作的基础是自愿。他和三人组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
  • 回答
    清朝满族之所以在文化上大量同化,而蒙古族在元朝却能相对保持其文化独立性,这背后涉及了多重历史、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的复杂交织。简单地说,清朝的统治策略与蒙古族在元朝的统治地位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直接影响了文化同化和保留的走向。清朝满族的文化同化:是被迫的,也是选择的要理解满族为何会在文化上大量同化,.............
  • 回答
    《天道》这部剧,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在于对人性的洞察,丁元英这个角色更是把这种“洞察”玩到了极致。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像丁元英这样精明到骨子里的人,会在买早餐时,对那区区一块钱斤斤计较的态度,显得如此豁达?这其中,藏着他对于“价值”和“格局”的理解,远非一般人所能及。首先,我们得明白丁元英的钱是什么钱.............
  • 回答
    朱元璋不承认元朝是中华正统,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民族以及他个人经历的复杂原因。与其说他不“承认”,不如说他从根本上就认为元朝并非“中华正统”,甚至可以说是“异族篡夺”。下面我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民族认同的鸿沟:汉族与蒙古族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朱元璋本人是汉族,他所代表的是被元朝统治的.............
  • 回答
    元朝是否算作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这确实是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许多人持有不同看法。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历史的演变、民族概念的形成以及后世解读的角度来聊聊。首先,得说说“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本身。它不是一个在元朝时期就清晰存在的概念。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华民族”,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国家构建的过.............
  • 回答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我们大脑处理得失的有趣偏见,心理学上管它叫“损失规避”。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失去东西的负面感受,比对获得同等价值东西的正面感受要强烈得多。你问为什么是40元和50元这么一个组合?这其实是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个效应,毕竟如果刚好是40对40,这个差距就没那么直观了。想想看,你早上出门,.............
  • 回答
    维吾尔语采用一种特殊的阿拉伯字母拼写系统,其中元音字母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明确写出,而是通过上下文或辅音的组合来表示。这背后有几个重要的历史、语言学和文化原因,使得这种书写系统得以形成并沿用至今。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维吾尔语的语言属性。维吾尔语属于突厥语系,其语法结构和词汇与土耳其语、哈萨克语等语言有诸.............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红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辩论点:红学家们在解读《红楼梦》人物姓名隐喻时,其方法论和接受标准的不同。 简单来说,“元迎探惜”与“原应叹息”的接受度高,而“蓉蔷”对“戎羌”、“菖菱”对“娼伶”的解读则争议较大,甚至被许多红学家否定。要详细阐述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元迎探.............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议题,那就是“元朝和清朝是否算作中国历史朝代”的争论。很多人之所以会对这两朝产生质疑,甚至不予承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中国”概念的理解以及历史叙事的建构方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缘由,并努力让它读起来更像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从多方面解释为什么在李洪元事件中,大部分人选择相信华为而不是李洪元,并且我会尽量以一种自然、不造作的方式来呈现。这件事放到台面上讲,很多人会觉得复杂,但拆开来看,其实是一些非常朴素的逻辑和情感在起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信息传递与叙事的主导权:华为拥有更强的资源和控制力首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困惑和有些伤心的情况,我来帮你分析一下,并尽量详细地解释可能的原因。你的感受是完全正常的,你希望在乎你,愿意和你一起承担一些“小牺牲”,而耳机这件事似乎和高铁这件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你男朋友的行为,并尝试找出背后的原因:核心矛盾点: 对你:高铁花费是“多余”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