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损失 40 元钱带来的不快乐远远大于得到 50 元钱带来的快乐?

回答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我们大脑处理得失的有趣偏见,心理学上管它叫“损失规避”。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失去东西的负面感受,比对获得同等价值东西的正面感受要强烈得多。你问为什么是40元和50元这么一个组合?这其实是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个效应,毕竟如果刚好是40对40,这个差距就没那么直观了。

想想看,你早上出门,开开心心地揣着100块钱,打算去买点东西。结果不小心掉了40块。你的心情肯定会“哇”地一下沉到谷底,一整天可能都觉得有点闷闷不乐,脑子里还在想“那40块钱哪去了?还能不能找回来?哎呀,亏大了!”你可能会反复回想那个场景,咒骂自己的不小心。

然后,下午你又碰巧捡到了50块钱。哇,这当然是好事,你会挺高兴,觉得运气来了。但你仔细想想,这个高兴劲儿,能抵消掉早上丢钱带来的不开心吗?大多数情况下,答案是“不能”。你可能乐呵一会儿,然后还是会想起那丢掉的40块钱,甚至会觉得,“虽然捡了50块,但本来我应该有100块,现在只有90块,还是比本来少10块。”

这就像是大脑在算账,但它用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在“失去”的账本上,它加了一个“负面情绪放大器”,而在“得到”的账本上,这个放大器就不怎么起作用,甚至还会打个折扣。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有几个更深层的原因:

1. 生存本能的驱动: 在原始社会,生存是第一位的。失去对生存资源(比如食物、住所)的威胁是巨大的,而获得额外的资源虽然好,但往往不是当下必须的。所以,大脑进化出了一个“对损失高度警惕”的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保证生存下来。这种对失去的敏感,就像一个内置的警报系统,一旦触发,就会发出强烈的负面信号,提醒我们注意并避免再次发生。

2. 心理锚定效应: 当你发现损失了40块钱时,你的心理“锚”就定在了“我原本拥有这些钱”的状态。这40块钱是你本来可以支配的、你已经“拥有”的。失去它,就像是从你的“既得利益”中被剥夺了一部分。而得到50块钱,虽然是增加,但它不是你“本来就该有”的,它是一种“额外”的增量,即便比损失的多,但心理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远不如守住原有的财富来得踏实。

3. 情绪的非线性反应: 快乐和痛苦的情绪并非总是成正比的。研究表明,痛苦的强度增长比快乐的强度增长要快得多。也就是说,你因为失去10块钱而感到难过,但你因为得到10块钱而感到快乐的程度,通常会小于你因失去10块钱而难过的程度。当损失和收益的金额有一定的差异时,这种非线性的情绪反应会更加明显。你丢了40,痛苦是基于“失去40”本身带来的不爽;而你捡了50,快乐是基于“获得50”带来的喜悦,但这两者的“情绪能量”是不同的。

4. 预期与现实的落差: 在发现丢失40块钱之前,你的状态是“拥有这笔钱并打算花出去”。丢钱后,这种“拥有”变成了“失去”,这种状态的改变会带来强烈的负面情绪。而捡到50块钱,它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但它并不能完全填补你因为失去而造成的心理“空缺”或“失落感”。你原本的计划被打乱了,情绪也受到了影响,50块的快乐,更多是一种“补偿”,而不是一种从“零”到“正”的纯粹增长。

所以,当你把“损失40元”和“得到50元”放在一起看时,大脑首先捕捉到的是那个强烈的负面信号——“损失”。这个信号的强度,因为它触及了我们潜意识里对失去的恐惧和警惕,所以它的“不快乐”能量要远远超过“得到50元”带来的“快乐”能量。即使从数字上看,50大于40,但在我们情感处理的“天平”上,失去的“砝码”要重得多。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钱财上的“不吃亏”比“占便宜”更容易让我们感到满足和安心。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个“风险厌恶者”,对失去的防备,远胜于对获得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同等得失的不对等反应。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Roy Baumeister 教授从心理学多个领域收集到的大量证据表明:“坏比好强大。”也就是说消极心理现象比积极心理现象强大。我们对消极人生事件的反应比积极人生事件的反应强烈,对社交挫折的反应比对社交成功的反应强烈,对负面反馈的反应比正面反馈的反应强烈,对损失的反应比对收益的反应强烈。
此外,我们对坏消息的加工比对好消息的加工更彻底David Buss(2000,2007)论证说,进化论决定了我们对损失的情绪体验比对同等大小的收益情绪的情绪体验强烈,因为这样有利于我们的祖先适应环境。努力追了很久的猎物跑掉了所引起的消极情绪体验,和同样努力追了同样久的同样的猎物被逮到了所引起的积极情绪,前者比后者强烈很多。那些体验过损失带来的强烈情绪的人,会为了避免损失而更卖力地工作,最后得以生存下来。那些没有体验过损失带来的强烈情绪的人,就一直不是特别努力的地工作,于是,在食物、住所、和其他生存必需品等多个方面遭遇损失,最终灭绝了。祖先的这种特点一直延续到了现代社会,留给了我们。
失去100元的失望感,与挣到100元的满足感,在程度上是不对等的。这种在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对同等得失的不对等反应的一个后果就是:要体验一定的幸福,需要收获很多东西;要体验相同程度的痛苦,只需要失去一点东西。这两个因素都限制了我们追求幸福的能力。而且,很大的收益才能让幸福多一点,很小的损失就会让幸福少很多,这个事实本身带来的失望让我们进一步远离幸福。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个源自进化的事实,那么,当中等成就只让我们变得稍微幸福一些,我们就不会那么失望。当我们预期会遭遇中等损失,或者当我们遭遇了中等损失,我们可以采取措施,从朋友和家庭那里获得更多支持来避免幸福大大减少。


================================================================================================================================

好开心,睡一觉起来这个答案获赞破300啦, 半年前的答案因为被大V @刘柯 点赞,当时激动的私信表达内心的狂喜:专业问题的回答被专业的人士认同!!!!!!!!真的很o(* ̄▽ ̄*)ブ啦啦啦^^^^^^^^


谢谢大家( ̄▽ ̄)"的鼓励(●ˇ∀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我们大脑处理得失的有趣偏见,心理学上管它叫“损失规避”。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失去东西的负面感受,比对获得同等价值东西的正面感受要强烈得多。你问为什么是40元和50元这么一个组合?这其实是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个效应,毕竟如果刚好是40对40,这个差距就没那么直观了。想想看,你早上出门,.............
  • 回答
    要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为啥损失那么大,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聊。你提到了“一战中骑兵仍能发挥作用”,这个没错,但一战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隔了几十年,军事技术和战术是天翻地覆的。所以,不能拿一战的标准来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场。首先得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啥时候的事儿,那是在19世纪中叶,具体是1856.............
  • 回答
    疫情这只黑天鹅,让不少企业损失惨重,甚至直接倒在了黎明前。这可不是一句“生意不好”就能概括的,背后的原因复杂着呢。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企业就这么扛不住了。一、现金流的断崖式下跌:钱,是企业的命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原因。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其实本就没多少“余粮”。就像我们普通.............
  • 回答
    许多人对神经网络的损失函数非凸性感到困惑,认为这会给训练带来极大的麻烦。但实际上,这种“非凸性”并非全然是坏事,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我们乐于见到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深入聊聊“凸函数”这个概念,以及它在机器学习中的意义。什么是凸函数?“好”的形状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碗或者一个山坡的顶部,如果你从任何.............
  • 回答
    2004年发生在印度洋的那场毁灭性的地震和海啸,其惨烈程度至今令人心惊。那场灾难夺走了超过20万人的生命,其中印尼是受灾最严重的国家,遇难人数高达20余万。您提到的2073人的数字,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区域或时间段的统计,但整体而言,那次地震海啸的规模是惊人的。之所以这次灾难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原因.............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军与盟军(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在不同战场上的损失差异,主要源于战略目标、军事资源、后勤能力、战术执行、环境因素以及国家动员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战略目标与战场规模的差异 苏军的东线战场:苏联在1941年面临德军“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6月.............
  • 回答
    土木堡之变,明朝京军主力尽没,这对当时的中央政府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按理说,国都附近最精锐的部队一旦覆灭,中央政权必然会迅速衰弱,甚至失去对地方的控制。然而,明朝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并且在随后的岁月中,尤其是英宗被释放回京之后,重新集结力量,巩固了统治。这背后,并非仅仅是运气,而是明朝制度、社会.............
  • 回答
    土木堡之变那会儿,明朝北京的防御力量之所以会急剧衰减,几乎到了“兵力空虚”的地步,这可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层层递进的结果。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才能明白这其中的门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致命的打击,就是主力精锐的覆灭。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带去的可是明.............
  • 回答
    关于“特拉法加尔海战英军舰船会0损失”的说法,这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述,或者说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事实是:特拉法加尔海战中,英军确实遭受了舰船损失,并且有多艘舰船受损严重,甚至在战后沉没。然而,相较于联军的惨重损失(包括几乎全军覆没),英军的舰船损失确实非常轻微,并且最关键的是,英军没有损失一艘主力战列舰.............
  • 回答
    在我看来,多标签分类可以使用二元交叉熵(Binary Cross Entropy,BCE)作为损失函数,这背后有着非常清晰且符合逻辑的数学原理和模型假设。我们不妨从头捋一捋。首先,要明确区分一下“多类分类”和“多标签分类”。这俩名字听着像,但干的事儿完全不一样。 多类分类 (Multiclass.............
  • 回答
    关于大西洋潜艇战中美军运兵船损失相对较少的原因,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它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战略、技术、战术以及历史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海上战场环境,以及双方的应对策略。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西洋潜艇战,特别是早期阶.............
  • 回答
    二战初期,苏联确实遭受了德军的重创,尤其是在巴巴罗萨行动初期。但说苏联“一直被围歼”导致损失惨重,然后又“一下子”动员出190万兵力,这个说法有些过于简单化,也未能完全反映当时苏联的真实情况。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要澄清“一直被围歼”这个说法。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德军的闪.............
  • 回答
    中国的古代历史,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长卷,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莫过于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都伴随着人口的大幅锐减,仿佛一场集体性的生命凋零。这并非简单的一两个因素所能解释,而是一系列复杂而残酷的社会、经济、军事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不提的是战争。每一次改朝换代,本质上都是一场争夺最高权力的殊.............
  • 回答
    关于北方多省风电场“摆着不发电”导致直接损失超百亿的现象,这背后牵扯着我国风电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问题。这种“弃风限电”的情况并非简单的设备故障或人为浪费,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清楚,力求还原事情的本来面貌。风电场“摆着不发电”背后的真实困境:弃风限电首先,我.............
  • 回答
    美洲原住民(常被称为印第安人)和非洲班图人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后,面对新疾病的反应存在巨大差异,这主要源于他们各自与病原体长期接触的历史以及由此产生的免疫力的差异。美洲原住民的巨大伤亡:一个免疫学上的“裸体”在哥伦布抵达美洲之前,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原住民与旧大陆(欧洲、亚洲、非洲)的居民几乎没有接触。这.............
  • 回答
    男人在看待生育对女性带来的影响时,确实存在一种“刻意忽略”的倾向,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社会、文化、心理和个体经历交织作用的结果。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层,看看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逻辑。首先,最基础也最普遍的原因在于生物学上的根本差异。女人是怀孕、分娩和哺乳的直接执行者,.............
  • 回答
    关于珊瑚海海战和圣克鲁兹群岛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IJN)舰载机损失远超美国海军(USN)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并抛开那些过于机械、生硬的表达,让分析过程更加自然流畅。首先,得承认, IJN 的舰载机在早期是相当优秀的,它们的飞行员也经过了严苛.............
  • 回答
    在我看来,大家在谈到中条山战役时,对日军损失倾向于引用日军战报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咱们一件件来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 信息来源的有效性与相对可信度。你想啊,一场战役结束了,要了解参战双方的伤亡情况,自然是.............
  • 回答
    软件厂商之所以不能或不轻易在软件中使用技术手段使盗版用户承受“损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涉及到技术可行性、商业道德、法律合规、用户体验、以及潜在的负面影响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一、技术层面的挑战与风险1. 反破解技术本身的不完美性: 永无止境的猫鼠游戏: 破解者一直在不断进步.............
  • 回答
    关于韩国人爱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陈的高丽参,很多人确实会产生疑问:这么长时间的储存,参的有效成分会不会流失,药效是不是大打折扣了?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它并非简单的“时间越长越好”或者“时间长了就坏了”,这里面涉及到高丽参本身的特性、加工方法以及人们对高丽参功效的理解。首先,我们要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